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学校体育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因此,体育教学必须把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并以此为指导,深化体育教育改革,采取有力措施,把健康教育落实到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确保学生受到良好的健康教育,使学生的健康水平得到全面的提高。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健康教育 意识培养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及高科技在各个领域的普遍应用,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孩子们将挑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因此,学生的健康教育是学校、家长及社会所关注的问题,也是体育教学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健康教育对体育动机和意识的培养
长期以来,由于客观和主观方面的原因,学生普遍对体育课不重视。据调查很多的中学体育锻炼教育工作的开展不过是形式的东西,走走过场罢了,导致学生学习被动,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挫伤了体育教师的教学热情。因此,体育教学必须首先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
健康教育从理论上阐明了体育锻炼对人体各器官系统及心理意志品质等的重要作用,为体育课的学习创造了良好时机,使体育课的学习具有目的性,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了学生的体育意识。良好的学习动机是推动人们学习的内部原因和动力。根据体育课动机内容的指向性,可把体育课的动机分为两类:1.指向体育课本身的动机为直接动机,如由于肌肉活动而体验到的特殊满足感;2.指向体育课结果的动机为间接动机,如通过体育课的学习,可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手段,促进人体健康。直接动机与间接动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前者与体育锻炼直接有关,属自觉行为;后者以体育锻炼的社会意义为动力,具有很强的目的性。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增强了体育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为体育意识成为自觉行为,也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健康体系奠定了基础。
二、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要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就必须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因材施教”,例如选择什么样的教材,采取什么样的课组织形式,才能适应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的组织形式的要求,教师应如何进行讲解示范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兴趣,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舞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意志等。健康教育从理论上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特点进行了分析,为体育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体育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避免了体育教学的盲目性。以思维为例,各年龄段存在较大差异,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因此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形象化的语言和学生已有的经验进行教学,并且体育课应轻松,有趣味,具有游戏的性质,以体验运动乐趣为主,寓教于趣,培养学生对体育的情感。而初中阶段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日益发展,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急剧转化,并能够逐步摆脱直观形象和直接经验的限制,抽象思维能力接近成人水平。因此,体育教学应在全面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和技巧的基础上教会学生运用体育手段和方法,进行独立锻炼,进一步培养体育情感,通过体育知识的学习,使“健”“美”成为体育锻炼的内驱力,逐渐形成体育意识,使体育锻炼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使学生具备自学、自练和自评的能力。
三、健康教育在体育保健中的作用
体育锻炼可促进人体健康,但如果锻炼方法不当,就会对人体造成不应有的伤害。因此,我们应重视健康教育在体育保健中的指导作用。体育教学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合理安排运动量,加强运动中的保护措施等,通过体育课的学习,使学生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
体育课伤害事故主要有以下几种:擦伤、裂伤、刺伤、切伤、挫伤、拉伤、扭伤、骨伤和过度疲劳等。
体育课偶发事故的发生是难免的,如果迅速而正确地进行现场急救,则不仅能挽救受伤者生命和减轻痛苦,而且可以为下一步的治疗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体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体育运动能促进孩子身体的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吃透教材精神,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蕴涵着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在田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勇敢、坚毅、果断、坚韧不拔、奋发进取、开拓竞争、吃苦耐劳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球类教学中,提倡集体主义精神,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具备奋勇拼搏、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良好心理素质。在体育理论教学中用优秀运动员榜样激励学生,让学生学习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克服心理和生理的压力,热爱祖国,树立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五、体育对健康教育的实践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健康教育之所以对体育有指导作用,是因为它经过前人的反复实践,得以证明是正确的,体育实践可为形成新的手段和方法,促进健康教育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形成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的良性循环。
通过体育这一实践活动可以加深对健康教育理论知识的认识、理解和掌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相结合,既能使学生掌握健康知识,培养健康意识,又能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使体育活动成为一种自觉的习惯行为,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健康体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唐征宇.试论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0:369-370.
[2]李祥,梁俊雄.学校健康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97-105.
[3]梁浩材.现代健康教育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97-105.
[4]李京诚.体育活动行为的理论模式[J].体育科学,1999.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健康教育 意识培养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及高科技在各个领域的普遍应用,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孩子们将挑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因此,学生的健康教育是学校、家长及社会所关注的问题,也是体育教学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健康教育对体育动机和意识的培养
长期以来,由于客观和主观方面的原因,学生普遍对体育课不重视。据调查很多的中学体育锻炼教育工作的开展不过是形式的东西,走走过场罢了,导致学生学习被动,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挫伤了体育教师的教学热情。因此,体育教学必须首先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
健康教育从理论上阐明了体育锻炼对人体各器官系统及心理意志品质等的重要作用,为体育课的学习创造了良好时机,使体育课的学习具有目的性,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了学生的体育意识。良好的学习动机是推动人们学习的内部原因和动力。根据体育课动机内容的指向性,可把体育课的动机分为两类:1.指向体育课本身的动机为直接动机,如由于肌肉活动而体验到的特殊满足感;2.指向体育课结果的动机为间接动机,如通过体育课的学习,可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手段,促进人体健康。直接动机与间接动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前者与体育锻炼直接有关,属自觉行为;后者以体育锻炼的社会意义为动力,具有很强的目的性。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增强了体育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为体育意识成为自觉行为,也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健康体系奠定了基础。
二、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要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就必须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因材施教”,例如选择什么样的教材,采取什么样的课组织形式,才能适应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的组织形式的要求,教师应如何进行讲解示范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兴趣,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舞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意志等。健康教育从理论上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特点进行了分析,为体育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体育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避免了体育教学的盲目性。以思维为例,各年龄段存在较大差异,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因此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形象化的语言和学生已有的经验进行教学,并且体育课应轻松,有趣味,具有游戏的性质,以体验运动乐趣为主,寓教于趣,培养学生对体育的情感。而初中阶段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日益发展,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急剧转化,并能够逐步摆脱直观形象和直接经验的限制,抽象思维能力接近成人水平。因此,体育教学应在全面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和技巧的基础上教会学生运用体育手段和方法,进行独立锻炼,进一步培养体育情感,通过体育知识的学习,使“健”“美”成为体育锻炼的内驱力,逐渐形成体育意识,使体育锻炼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使学生具备自学、自练和自评的能力。
三、健康教育在体育保健中的作用
体育锻炼可促进人体健康,但如果锻炼方法不当,就会对人体造成不应有的伤害。因此,我们应重视健康教育在体育保健中的指导作用。体育教学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合理安排运动量,加强运动中的保护措施等,通过体育课的学习,使学生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
体育课伤害事故主要有以下几种:擦伤、裂伤、刺伤、切伤、挫伤、拉伤、扭伤、骨伤和过度疲劳等。
体育课偶发事故的发生是难免的,如果迅速而正确地进行现场急救,则不仅能挽救受伤者生命和减轻痛苦,而且可以为下一步的治疗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体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体育运动能促进孩子身体的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吃透教材精神,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蕴涵着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在田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勇敢、坚毅、果断、坚韧不拔、奋发进取、开拓竞争、吃苦耐劳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球类教学中,提倡集体主义精神,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具备奋勇拼搏、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良好心理素质。在体育理论教学中用优秀运动员榜样激励学生,让学生学习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克服心理和生理的压力,热爱祖国,树立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五、体育对健康教育的实践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健康教育之所以对体育有指导作用,是因为它经过前人的反复实践,得以证明是正确的,体育实践可为形成新的手段和方法,促进健康教育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形成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的良性循环。
通过体育这一实践活动可以加深对健康教育理论知识的认识、理解和掌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相结合,既能使学生掌握健康知识,培养健康意识,又能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使体育活动成为一种自觉的习惯行为,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健康体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唐征宇.试论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0:369-370.
[2]李祥,梁俊雄.学校健康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97-105.
[3]梁浩材.现代健康教育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97-105.
[4]李京诚.体育活动行为的理论模式[J].体育科学,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