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日本品德教材修订及其启示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choof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日本在2009年启动了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新一轮品德课程改革,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教材修订。分析其小学三、四年级的品德教材,发现本次品德教材修订在目标上“以学生核心素养为本”,在内容上“以核心素养形成规律为本”,在理念上则以“学材”为本。这启示我们在品德教材修订时,应本着发展核心素养的目标,采取有助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学材式”教材设计理念,选取与核心素养形成规律相适应的内容来进行教材内容的编排。
  关 键 词核心素养;课程改革;品德课程;品德教材修订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6)05-0032-06
  2009年,以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教育课程编制基础研究”项目启动为标志,日本正式开启了“学生核心素养”(亦称“21世纪型能力”)为本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中,品德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率先进入改革实施阶段,而品德教材作为学校品德课程的内容载体,是品德课程创新这一动态过程的物化构成,不仅体现着品德课程设计的目标和内容,更是具体化的品德教学大纲并以之规范品德课教学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本文拟通过对日本小学三、四年级品德教材的分析,探究日本基于核心素养的品德课程改革基本思路与特征,以期能为我国新一轮品德课程改革及教材修订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品德教材目标重构:以学生核心素养为本
  2009年,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启动了“教育课程编制基础研究”项目,该研究旨在“关注社会变化的主要动向以及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适应今后社会生活所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从而为将来的课程开发与编制提供参考和基础性依据”[1]。基于“未来”视角,围绕“整个教育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的哪些核心素养”这一根本问题,项目组在分析社会变化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国际上学生核心素养研究成果以及日本教育政策动向,提出了21世纪日本学生核心素养模型,即“21世纪型能力”(见图1)。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同时兼顾各年龄段学生认知与社会性发展的不同特点,实践能力为本的品德课程目标进一步具体化为四个阶段:小学低年级段、小学高年级段、初中段以及高中段。限于篇幅,在此以小学高年级段为例①,如下表所示:
  其次,教材遵从实践能力这一核心素养具备连续性的特征,采用了年级合并编写的方式。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思维处于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过渡阶段。此阶段的他们,无论是获取概念观点还是养成行为习惯,都需要不断地重复和巩固。[7]因此,修订后的小学三、四年级品德教材把两个年级合并在一起编写,让学生在两学年里学习同一本教材。如图3:《我们的道德》部分内容截图所示的两幅图:左图来源于《我们的道德》第一部分“自我提升”的第二小节“下决心做的事要坚持到最后”,该小节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计划执行力。为了深入贯彻此目标,本教材采用循环往复的形式,让学生三、四年级分别设定一个目标,记录下设定目标的理由及达成目标的简要历程,以帮助学生理解计划执行力的内涵;右图来源于《我们的道德》第一部分“自我提升”的第三小节“要有勇气做正确的事”,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以此为出发点,教材设计了让学生写下三、四年级鼓足勇气做的事情模块,引导他们思考鼓足勇气做的事情之间的联系,通过时间与事件的前后对比,让学生明白选择的价值与意义。
  三、品德教材理念更新:走向“学材”为本
  日本著名学者高仓翔教授曾提出,教科书作为“学材”,具有五大功能:(1)唤醒学习的功能;(2)提示学习课题的功能;(3)提示学习方法的功能;(4)促进学习个性化、个别化的功能;(5)巩固学习的功能。[11]这五大功能构成了学材式教材设计理念的基本原则。《我们的道德》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目标,遵循核心素养形成的规律,同时还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材设计理念,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学材”。
  首先,“学材”要想唤醒学习,就必须适应学生的认知过程及情意方面的特点[12],对于品德教材而言,适应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特点是关键。《我们的道德》共四章,从前到后依次是:自我提升——与人相处——感受生命——和大家联系在一起,先从学生“自我”出发,再到“社会”,最后是“国家”。根据科尔伯格对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的划分,三、四年级的学生大致属于前习俗水平或习俗水平。处于前习俗阶段的儿童,或是从能否引起快乐的角度,或是从提出要求的人们的权威性,去辨识有关是非好坏的社会准则和道德要求,即处于以自我为中心来评判社会准则和道德要求的阶段;处于习俗水平的儿童能理解维护自己的家庭、集体或国家期望的重要性,而不理会直接的和表面的后果,即处于此阶段儿童的道德评判标准已经开始从自我主义转向社会集体。[13]基于此,《我们的道德》在内容编排上符合小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转向关注社会集体的道德认知特点,具有使学生产生对未知世界的期待与崇敬,并产生学习热情的魅力。[14]
  第二,“学材”要提示学习课题,促进学生学习的个性化、个别化,就需要做到不仅提示学生必须达到的共同目标,而且提示拓展和深化学习的多种选择方向,以适应每个学生的不同兴趣。[15]《我们的道德》中每一章下的每一小节的标题都是对学生必须达到的共同目标的提示,而在每一小节里面都会有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以适应每个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充分理解学习目标和课题的内涵(参见表4)。这使得新的品德教材既照顾到了学生发展的共性,又满足了学生发展的个性化需求。
  同时,本书的习题以开放性问题为主,不设置正确的答案,允许开放式的学习结果和思维方式的存在。这更进一步地凸现了品德学习的个性化。
  第三,“学材”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指导学生学习,提示学习的方法,即教科书应该具有培养学习方法、思考方法等元认知能力的功能。[17]《我们的道德》在目录之后特别呈现了本书的使用说明,介绍了学习此教材的主要方法,主要包括:(1)自学:读书并思考,写一些自己的看法;(2)讨论法:和朋友讨论各自的看法;(3)调查法:听一听小区人们的心声、试着和家人聊一聊写一写;(4)重复实践法:《我们的道德》是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反复利用的一本书;(5)反思:思考在生活中什么才是重要的,让自己的生命变得丰富多彩。这些方法是帮助学生主动探索以发挥元认知能力的方法。同时,教材中每个主题的编写包括任务的设置等也充分体现了这些品德学习方法。
  四、对我国品德教材修订的启示
  (一)品德教材目标应紧跟基础教育改革趋势
  新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均启动了以学生核心素养为本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国,自十八大之后,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研制工作,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三大板块内含9大指标的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这一核心素养体系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出发,关涉学生的“自主性”“社会性”以及“文化性”,反映为“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以及“文化修养”三个板块的核心素养。其中,自主发展包含“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三大核心素养,社会参与包含“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三大核心素养,文化修养则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三大核心素养。整体而言,这些核心素养均具有跨学科性,且跟学生品德发展紧密关联,因此,建议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出发,通过指标内容的细化以及学段的具体化,进一步构建我国未来的品德课程改革包括品德教材修订的目标体系,真正实现品德教育的“核心素养”转向。
  (二) 品德教材内容编排应遵循学生品德发展规律
  在我国,“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性质而言,它是知识、能力与态度、价值观的综合表现。因此,必须要整合各类课程,建构综合情景才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尤其是社会参与类的核心素养,与品德联系最紧密,它的形成必然以儿童的生活实践为基。因此,在编写品德教材过程中,我们应遵循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的顺序,选择并设置融自然、社会与人文为一体的教育范例,让儿童在范例的学习中不断感悟、体验,进而联系自我的日常生活与行为来予以反思、实践。   (三)品德教材设计理念应转向“学材”为本
  过去数十年,应试教育一直处于我国基础教育的核心地位。尽管近年来一直提倡教(下转第页)(上接第页)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但以升学率为主要评判标准的应试教育依然处于主流。此教育大背景中的教材设计使用的也是最有助于实施应试教育的设计理念:“知识中心式”。在此理念指导下编写的教材以学科知识为中心,注重学生对具体知识的掌握,是帮助学生学习某一门知识的辅助性材料,也仅为学生掌握一门学科的基础知识而服务。而以发展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品德教材,其在设计上必须使用具有连续性、实践性、多元性以及开发性的教材设计理念,与具有开发性、指导性、多元性、连续性、实践性和巩固性等特点的“学材式”教材设计理念相呼应。因此,品德教材如果在设计编排上摆脱传统的教材设计理念使用“学材式”理念,将会使品德教育朝着更好、更快的方向去发展我国学生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教育課程の編成に関する基礎的研究報告書3:社会の変化に対応する資質ゃ能力を育成する教育課程——研究開発事例分析等からの示唆[R].2012.
  [2]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 教育課程の編成に関する基礎的研究報告書5:社会の変化に対応する資質ゃ能力を育成する教育課程編成の基本原理[R].2013.15.
  [3][4][6]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教育課程の編成に関する基礎的研究報告書5:社会の変化に対応する資質ゃ能力を育成する教育課程編成の基本原理[R].2013.94-95.
  [5][16][日]文部科学省.我们的道德(三、四年级)[M].翻译本,(内部资料),2016.8-130.
  [7]吴风岗.中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J].天津教育,1980(4).12-16.
  [8][日]文部科学省.我们的道德(三、四年级)[M].翻译本,内部资料,2016.24-33.
  [9]刘惊铎.生态体验:道德教育的新模式[J].教育研究,2006(11):64-68.
  [10][日]文部科学省.我们的道德(三、四年级)[M].翻译本(内部资料),2016.8-50.
  [11][12][14][15][17]张恰.国外主要的教材设计思想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 2006,188(2): 53-56.
  [13]殷东玲,施红斌.柯尔伯格发展性道德教育思想之述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12): 35-37.
  责任编辑 徐向阳
其他文献
明朝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其意思是说,文章开头要响亮,使人为之一震;结尾要有韵味,使人觉得余音绕梁,不绝于耳。课堂教学也需如此。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师清楚“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新课导入情有独钟。固然,“导语”安排巧妙,确实能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激发兴趣的作用;然而课堂教学的“结束语”也不可小觑,安排得当,更能产生画龙点睛
【摘要】在全球化进程中,由文化差异引起的翻译问题越来越频繁,解决这类翻译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为了实现成功的翻译和跨文化交际,译者在翻译实践中要根据翻译目的论的指导准确、灵活地运用归化或异化这两种策略以保证跨文化交流的有效进行。  【关键词】文化差异;翻译目的论;翻译策略;异化;归化  【作者简介】何九红,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一、引言  目前,翻译被认为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文化、语言、交际
师德建设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应该融入到学校的日常工作中,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成为学校的一种文化自觉。费孝通教授最近几年反复强调“文化自觉”的问题,他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特色和发展趋向。它不带有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也不是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
摘 要:交往类题材是品德课程的重要内容,行之有效的教学有助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教学必须立足学生生活,观照学生立场,课前充分把握学情,了解交往问题;教学中才能有的放矢,解决问题;最终更要回归学生生活,让学生的学会交往,实现成长。  关键词:小学品德课;学生立场;交往类题材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10-0035-03  品德课程强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在职业学校英语学科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结合相应教学内容,加强教学改革和创新。受到传统教学观念及教学方式的影响,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思想,难以充分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基于此,本研究结合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进行讨论,综合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工作建议,加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效提升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关
摘 要 基于“公共生活靠大家”这一单元的文本分析,能够发现教科书对公共生活的具体内涵、实现方式以及基本主体进行了叙事。基于对这些叙事文本的深入反思,需要在教科书研制过程中促进小学生公共生活教育叙事的进一步完善。  关 键 词 公共生活;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教育叙事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20)09-00-04  公共生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1986年,中师毕业的冯晓旭开始了自己的教育生涯,担任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初登讲台的她对教育充满了憧憬,也充满了迷茫:该怎样当好班主任、怎样上好语文课等等问题成了她每天思考的重心。她为此潜心学习,一方面从书本获取方法与策略,另一方面请教身边的优秀同行,在不断学习与反思中探寻教育的真谛。经过在实践中的反复求索,渐渐地她把“责任”纳入了自己的教育主张,作为自己的立教之本,并由此构建了作为语文教师与班主任
人物速描:卢春梅,广东省潮州市城南小学、城南中英文学校校长,广东省小学特级教师,广东省首届名校长,广东省中小学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全国德育标兵;主编《主体互动 创新教育》《在新课程理念下互动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两主两全 和谐育人》,著述《阳光下成长》等4部专著。    潮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德育工作先进市。在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潮州太平街义兴甲巷辖区,有一所闻名遐迩的百年名校——城南小学。创建
【摘要】许渊冲认为翻译诗歌应遵循“三美论”即“忠实原意的基础上保留诗歌原有的意美、音美和形美。”这也是众多翻译家翻译作品所遵循的原则和评价翻译作品的标准之一。白居易的《琵琶行》结构严谨,情节紧凑,语言优美生动,音律抑扬顿挫,文学与美学价值极高,影响力极大,国内外译者多次对其进行英译。本文旨在“三美”视角下,对比评析由L.Cranmer—Byng、Witter Bynner、许渊冲、杨宪益/戴乃迭翻
【摘要】随着国家对教学办法的不断改革,传统的教学办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而项目化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自然而然受到中小学的青睐,越来越多的院校已经将项目化教学教学日常的教学方式。而对于小学的英语教学来说,进行项目教学的改革,摆脱传统的死板教育,不再以老师讲课学生听这一单方面的授课方式而是进行师生互动。通过学生和老师之间彼此互动,通过双方的交流回答从而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