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中国GDP总量超越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2009年,中国实现了4.9万亿美元的GDP总量,同年日本为5.1万亿美元。虽然日本早在1968年就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直到2000年,其GDP总量仍为中国的3倍,但最近10年,日本经济增长缓慢,2008年时GDP总量仅相当于1994年时的水平。中国GDP总量在2010年超越日本,是预料之中的事情。
然而,要在人均GDP上超过日本,中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绝非妄自菲薄:2008年,日本人均GDP42480美元,中国仅有3260美元,前者是后者的13倍,此外,中日经济间还存在结构、教育和科技水平等方面的“软”差距。要缩短直至消除这种差距,需要清醒地理解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1月22日发布的宏观经济经济数据,在全球经济低迷的2009年,中国经济全年实现了8.7%的增长,超额完成了年初制定的“保八”目标。分季度看,2009年中国经济上下半年表现迥异,一季度GDP增幅仅为6.2%,延续了自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经济增长速度大幅下降的态势;二季度呈现出企稳回升的迹象,GDP增幅达到7.9%;下半年中国经济开始强劲回升, 第三季度的经济增长速到达到9.1%,第四季度更是实现了两位数以上(10.7%)的增长。
从需求结构来看,投资仍然是2009年推动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引擎,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4%,增速比上年加快4.6个百分点,其中比重较大的基础设施投资(扣除电力)和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增速分别为44.3%和1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6.9%,实际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1个百分点,消费对GDP的贡献有所增加,但仍然未达到理想的指标;长期以来一直作为中国经济重要的增长引擎之一的出口则锐降16%,成为拖累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
价格方面,居民消费价格(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全年分别下降0.7%和5.4%,产能过剩的压力仍然较大。同时,全年新增贷款创下9.59万亿元的天量记录,同比增幅高达95.7%,过快的信贷增长和货币投放,带来了较为明显的通货膨胀压力,以更为说明问题的环比数据来看,CPI自8月以来除在10月意外下跌外,均呈上升势头, PPI则已经连续出现9个月的环比上涨,若将二者折算成年化数据,则已经接近或超过5%。
总之,得益于政府对资源超强的掌控和动员能力,在2008年年末推出的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需求刺激政策下,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中国经济在2009年以最短的时间止住了下滑的势头,并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回到了上升的通道,堪称成功地实现了所谓的“V”型反转。但是,在保增长作为政府经济工作的首要目标,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目标的前提下,中国的经济结构并未获得明显的改善,以政府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更是被进一步地强化。保增长、保就业等短期目标与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中长期目标之间的冲突和抵牾更加凸显。
展望2010年,毫无疑问,中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将会明显改善,美、欧等世界主要经济体将持续复苏并迎来温和的经济增长,这将给中国的出口增长带来正面影响。但是,持续上升的美国居民储蓄率意味着,中国的出口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是不大可能的,当然,也是不可取的。因此,出口虽然不再会像2009年那么疲软,但也不宜被寄予过高的期望。
相比较而言,2010年,中国经济的内部环境要复杂得多。2009年,我們只需一门心思保增长,但是2010年政府必须要兼顾多方面的政策目标。
一方面,虽然目前经济已经企稳向上,但是基础还不牢固,内需增长能力还没有恢复到正常水平,因此,政府投资依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这意味着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仍然不会发生根本上的改变,顶多只是力度有所减弱。而且由于基础设施投资的周期较长和项目延续性的缘故,央行也无法贸然收紧信贷。因此不难推测,2010年新增贷款和货币供应增量依然会处在较高的水平,虽然不太可能超过2009年,但必然会远高于正常年份的水平。
另一方面,目前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已经形成并且正在蔓延,继续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必然会进一步加大业已存在的通货膨胀压力并使通货膨胀成为事实。因此,2010年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中,除了进一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外,还有保持物价的相对稳定。可以预测,今年上半年宏观经济政策仍然是以保增长为主要基调,下半年则以控物价为主要基调。GDP增幅将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考虑到通货膨胀压力较为明显,全年的经济增速将会超过2009年的8.7%,但不会超过10%;物价方面,虽然货币供应增长较快,但考虑到粮食连年增产以及产能过剩等因素,2010年全年出现一个幅度在3%-5%之间的温和的通货膨胀是较为正常的。
此外,2010年,除了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等宏观经济层面的任务之外,中国经济更重要的任务是朝着经济结构改善的方向迈出实质性的步伐。毕竟需求结构的改善、产业结构的改善、收入分配结构的改善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才是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
李继民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博士
然而,要在人均GDP上超过日本,中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绝非妄自菲薄:2008年,日本人均GDP42480美元,中国仅有3260美元,前者是后者的13倍,此外,中日经济间还存在结构、教育和科技水平等方面的“软”差距。要缩短直至消除这种差距,需要清醒地理解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1月22日发布的宏观经济经济数据,在全球经济低迷的2009年,中国经济全年实现了8.7%的增长,超额完成了年初制定的“保八”目标。分季度看,2009年中国经济上下半年表现迥异,一季度GDP增幅仅为6.2%,延续了自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经济增长速度大幅下降的态势;二季度呈现出企稳回升的迹象,GDP增幅达到7.9%;下半年中国经济开始强劲回升, 第三季度的经济增长速到达到9.1%,第四季度更是实现了两位数以上(10.7%)的增长。
从需求结构来看,投资仍然是2009年推动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引擎,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4%,增速比上年加快4.6个百分点,其中比重较大的基础设施投资(扣除电力)和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增速分别为44.3%和1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6.9%,实际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1个百分点,消费对GDP的贡献有所增加,但仍然未达到理想的指标;长期以来一直作为中国经济重要的增长引擎之一的出口则锐降16%,成为拖累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
价格方面,居民消费价格(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全年分别下降0.7%和5.4%,产能过剩的压力仍然较大。同时,全年新增贷款创下9.59万亿元的天量记录,同比增幅高达95.7%,过快的信贷增长和货币投放,带来了较为明显的通货膨胀压力,以更为说明问题的环比数据来看,CPI自8月以来除在10月意外下跌外,均呈上升势头, PPI则已经连续出现9个月的环比上涨,若将二者折算成年化数据,则已经接近或超过5%。
总之,得益于政府对资源超强的掌控和动员能力,在2008年年末推出的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需求刺激政策下,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中国经济在2009年以最短的时间止住了下滑的势头,并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回到了上升的通道,堪称成功地实现了所谓的“V”型反转。但是,在保增长作为政府经济工作的首要目标,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目标的前提下,中国的经济结构并未获得明显的改善,以政府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更是被进一步地强化。保增长、保就业等短期目标与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中长期目标之间的冲突和抵牾更加凸显。
展望2010年,毫无疑问,中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将会明显改善,美、欧等世界主要经济体将持续复苏并迎来温和的经济增长,这将给中国的出口增长带来正面影响。但是,持续上升的美国居民储蓄率意味着,中国的出口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是不大可能的,当然,也是不可取的。因此,出口虽然不再会像2009年那么疲软,但也不宜被寄予过高的期望。
相比较而言,2010年,中国经济的内部环境要复杂得多。2009年,我們只需一门心思保增长,但是2010年政府必须要兼顾多方面的政策目标。
一方面,虽然目前经济已经企稳向上,但是基础还不牢固,内需增长能力还没有恢复到正常水平,因此,政府投资依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这意味着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仍然不会发生根本上的改变,顶多只是力度有所减弱。而且由于基础设施投资的周期较长和项目延续性的缘故,央行也无法贸然收紧信贷。因此不难推测,2010年新增贷款和货币供应增量依然会处在较高的水平,虽然不太可能超过2009年,但必然会远高于正常年份的水平。
另一方面,目前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已经形成并且正在蔓延,继续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必然会进一步加大业已存在的通货膨胀压力并使通货膨胀成为事实。因此,2010年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中,除了进一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外,还有保持物价的相对稳定。可以预测,今年上半年宏观经济政策仍然是以保增长为主要基调,下半年则以控物价为主要基调。GDP增幅将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考虑到通货膨胀压力较为明显,全年的经济增速将会超过2009年的8.7%,但不会超过10%;物价方面,虽然货币供应增长较快,但考虑到粮食连年增产以及产能过剩等因素,2010年全年出现一个幅度在3%-5%之间的温和的通货膨胀是较为正常的。
此外,2010年,除了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等宏观经济层面的任务之外,中国经济更重要的任务是朝着经济结构改善的方向迈出实质性的步伐。毕竟需求结构的改善、产业结构的改善、收入分配结构的改善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才是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
李继民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