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宋代是我国饮食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阶段。遂宁金鱼村窖藏出土了大量宋代饮食器具,包括酒具、茶具、食具,反映出宋代饮食中瓷质用具十分普及。大量茶具的出现是四川地区作为宋代重要茶叶产地的重要佐证,而器具上的纹饰则是宋代民俗文化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遂宁金鱼村窖藏;宋代;饮食;纹饰
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繁荣的时期,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①。在此基础上,宋代饮食业也迎来了高度繁荣的局面,伴随着制瓷业的发展,瓷质饮食器具“开始成为社会中的主流器具”②。遂宁金鱼村南宋窖藏瓷器一直以来就以数量大、精品多、器形丰富、与宋人日常生活关系密切而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对这些饮食器具进行赏析,对于认识宋代的饮食文化乃至社会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1 宋代饮食业的发展
宋代饮食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1 饮食原料、种类丰富
根据《东京梦华录》《梦粱录》《武林旧事》等文献记载,宋代面食主要有包子、面条、饼等,米食则以饭、粥、糕、粽为主。城市中蔬、果、鱼、肉等种类也十分齐全。以猪肉为例,“杭城内外,肉铺不知其几”,对肉、骨还进行了细致的切分:“且如猪肉名件,或细抹落索儿精、钝刀丁头肉、条撺精、窜燥子肉、烧猪煎肝肉、膂肉、盦蔗肉。骨头亦有数名件,曰双条骨、三层骨、浮筋骨、脊龟骨、球杖骨、苏骨、寸金骨、棒子、蹄子、脑头大骨等。”③饮品以茶、酒、汤为主,种类也十分丰富,《宣和北苑贡茶录》中记载的名茶就有“51种”④,周密的《武林旧事》中记载的酒名就至少有“54种”⑤,北宋时期成书的《酒名记》更是列举有200余种酒水⑥。这些食品、饮品都极大地丰富了宋人的餐桌。
1.2 城市饮食市场繁荣
宋代城市中酒楼遍布全城,数量众多。北宋东京城内酒店有“正店七十二户,此外不能遍数,其余皆谓之‘脚店’”⑦,其中的白矾楼“乃京师酒肆之甲,饮徒常千余人”⑧。南宋临安著名的酒楼就有“和乐楼、和丰楼、中和楼、春风楼、太和楼、西楼、太平楼、丰乐楼、熙春楼、三元楼、五间楼、赏心楼、花月楼、日新楼”⑨等。宋代商贾可在城市其他区域自由地开设店铺⑩,与民居交错杂处。例如,“御廊西即鹿家包子,余皆羹店、分茶、酒店、香药铺、居民”k,方便了市民的生活,以至于有“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置饮食,不置家蔬”l。
1.3 宴饮活动兴盛
饮食原料、种类的丰富为宋代宴饮活动的兴盛提供了物质基础,宋代统治阶级的提倡和引领则是宋代各阶层宴饮频繁的政治基础。最著名的宴会莫过于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宴席中,宋太祖劝诫石守信等心腹大将:“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食相欢以终天命。”①宋真宗也“诏许群臣庶士选胜宴乐,御史台、皇城司勿得纠察”②。上行下效,官僚士大夫们宴饮之风也兴盛起来。沈继宗“喜接宾客,终日宴集无倦”③,寇准“尤好夜宴聚饮”④。平民阶层虽日常生活艰难,在节日期间也会举办各类宴饮活动。例如,正月朔日“不论贫富……家家饮宴,笑语喧哗”⑤,冬至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⑥。
2 宋代饮食器具之概况
饮食器具是人们装盛饮食的用具,不可或缺。《东京梦华录》记载:“凡酒店中不问何人,止两人对坐饮酒,亦须用注碗一副,盘盏两副,果蔬碟各五片,水菜碗三五只。”⑦其中的注碗应该是酒具,盘盏当指个人使用的餐盘和茶盏,果蔬碟和水菜碗则装下酒菜。有学者研究表明“宋代的饮食器具,用途上主要有备食过程中的灶、鼎、锅、鏊、蒸笼和刀、案板等炊具;盛装食物的碗、盘、碟等和装茶、酒的瓶、注、杯、盏,以及夹取食物的勺、著等食具;器物质地以陶瓷和金银为大宗,此外还有铜、锡、玉、漆、竹木、玻璃等质地的饮食器具;纹饰上比较常见的是动植物和几何纹饰,也有人物故事和文字等”⑧。素面的单色釉瓷器也十分普遍。
1991年,四川遂宁金鱼村发现一宗南宋窖藏,出土瓷器985件,其中800多件是碗、盘、杯、碟、盏、瓶、注等饮食器具,反映出饮食器具是生活用瓷的主流,而瓷质饮食器具则是饮食器具的主流。下面择其代表性瓷器进行赏析,以加深对宋代瓷质饮食用具的认识。
3 遂宁金鱼村窖藏饮食器具
为方便阐述,下面通过五个部分对金鱼村出土的饮食器具进行分析。茶酒文化在宋代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茶具和酒具单独叙述。出土器物中碗、盘、碟数量庞大,也需要分别叙述。
3.1 酒具
常见的酒具有酒瓶、酒注、酒杯。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瓷梅瓶,梅瓶瓶体修长,形体大,深弧腹,隐圈足,整器厚重。小口,平唇,短颈,短颈中部有一道凸棱。胎体略微泛黄,外壁施青白釉,釉色青白,积釉处淡青温润,釉面光洁,内壁荡釉未满,口颈部可见未施釉处,唇部略有火石红色。刻工精细,从肩部到胫足部满饰刻、划花纹,纹饰有缠枝牡丹、莲花、兰花(图1)和卷草纹(图2),主题纹饰采用剔刻的方式描绘,花叶枝条皆略微凸起,主题纹饰之间辅助篦划线条。两种技法的结合使器物纹样疏密有致,兼具遒劲与细腻之美,而釉色也因深淺不同的线条而更加富有变化。
南宋龙泉窑青釉葫芦形酒注(图3),圆唇,直颈小口,上部梨形,下半圆形,中腰直而明显,长流微曲,与口相平,曲柄,柄上隐约可见刻画的三道弦纹。下腹有一圈隐约的凹痕。圈足不太圆整,足端略经修整,足底不太平整,中心微突起。通体施粉青釉,釉层滋润肥厚,分布着淡淡的褐色开片,白胎略泛灰色。整体造型端庄流畅,更有一种清新活泼的韵味,是一件集观赏性、实用性且富含寓意的佳作。葫芦形源于古人的生育崇拜,葫芦藤蔓绵延,不仅产量高,而且葫芦内部还有很多种子,符合古人生殖繁衍、子孙满堂的原始愿望。
南宋清溪窑仿钧釉瓷杯,芒口,弧腹,圈足,器形规整、小巧,口径约9厘米,高约5厘米,足径约4厘米。浅蓝色乳浊釉,釉面光洁、平整,有细小的开片,口沿薄釉处呈青褐色。清溪窑窑址位于今天重庆市巴南区青溪乡,从当前考古发现来看,始烧于北宋,终于元初,以烧制黑瓷为主,类似仿均釉的产品出土不多。 3.2 茶具
我國是茶的故乡,种茶、制茶、饮茶都起源于中国。宋代茶饮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⑨。金鱼村窖藏出土的大量茶杯、茶盏就是宋代茶饮风尚的重要体现。
带盖瓷杯,金鱼村窖藏出土了龙泉窑青釉和景德镇窑青白釉带盖茶杯100余件,出土的瓷杯均为直口、圈足、装饰划花莲瓣纹。龙泉窑青瓷杯腹部为弧形,过渡到圈足比较平滑(图4);景德镇青白瓷杯为直腹,到圈足的过渡有明显的转折(图5)。龙泉窑类莲瓣略宽,线条柔和,分布疏朗。杯盖装饰和杯身一样,均是莲瓣纹,而且纹样细节几乎一致。杯身为刻画双层仰莲纹,莲瓣中部均有一道凸脊,莲瓣的数量有较大差距,少则13瓣,多者达20瓣;杯盖亦是刻画双层莲瓣纹,值得注意的是盖顶有一个短纽,形似荷叶掐断后的短茎,不具有实用性。而景德镇窑类,杯盖和杯身纹饰并不相同。杯身为莲瓣纹,与龙泉窑产品相比莲瓣较窄,上部略尖,线条刚直,分布紧凑;杯盖则是装饰菊瓣纹。窖藏出土大量的青瓷、青白瓷茶杯,说明宋代青瓷茶杯的盛行,而这也是对唐代审美的一种继承,唐代陆羽就认为“碗,越州上,鼎州、婺州次;岳州上,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越州瓷、丘瓷皆青,青则益茶”①。
斗笠碗,因其“尖唇、敞口、斜腹、小饼浅足”,形似“斗笠”而得名。这种碗共17件,龙泉窑的8件,为青釉素面;景德镇窑的9件,施青白釉,碗内壁有印花技法装饰的荷叶莲花纹,环绕碗心开放,在此之上还有一圈连续的回纹,以一道弦纹间隔。斗笠碗是为适应宋代点茶而创新生产的一种茶碗,点茶法在饮茶时往往会连同茶末一同饮掉,这种敞口、斜腹的碗易干、不留渣,受到茶饮爱好者的喜爱。此类碗看似头重脚轻,其实在制作过程中已最大限度地将重心下移,使其不易倾倒。另外,在使用过程中,也往往和茶托相结合,下部较小也方便置于茶托之上。
黑釉盏(图6),敞口,圆唇,斜腹较直,小饼足,浅灰黄色胎,胎骨轻薄,釉面有白色、黄褐色条形玳瑁纹,无釉处呈浅橙色。这种黑釉茶盏虽不符合宋人的审美情趣,却见证了两宋时期流行的斗茶习俗。斗茶时茶汤以“纯白为上,清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①,由此黑茶盏的地位在斗茶活动中就凸显出来了。据蔡襄《茶录》记载:“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也。”②所以,黑釉盏因其能够衬托茶汤的色白和持久保温的原因,受到了斗茶家们的追捧。
3.3 瓷碗
碗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瓷器,金鱼村窖藏出土瓷器中碗的数量也是最多的,约350件。其中景德镇窑青白釉瓷碗就有200多件,所以这里就只介绍一下景德镇窑的青白釉瓷碗。这些瓷碗从主题纹饰划分,有水波双鱼纹、婴戏纹、双凤花卉纹、团花纹,这些纹饰的碗从器形来看,均有深腹、浅腹的区别。其中青白釉水波双鱼纹碗应该是蒋祁在其《陶记》中提到的“鱼水碗”,这也是出土的碗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虽都是刻画双鱼水波纹,但纹饰的装饰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其中一种水波双鱼纹布满碗的内壁,用粗线条勾勒出简单的鱼身轮廓,篦划出水波和鱼鳞,线条比较简单;另一种的纹饰则位于碗的内底,鱼身相对较精细,鱼鳞层为交叉的网状,内壁还有模印的六道出筋。这种寓意“年年有余”的碗大量出现,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期盼与祝福。
这些碗中,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青白釉印花双凤花卉纹碗。此类型的碗内壁图案为模印的双凤、瓶花、盆花图案,内底心为两只相向飞翔的凤凰,内壁以六道出筋分割出六组扇形的花卉图案,以瓶花、盆花相间排列,花瓶为胆式花瓶,花盆为三足。以图7中的这件青白釉印花双凤花卉纹碗为例,内壁依次为弦纹胆式瓶插牡丹、盆栽萱草、花瓣纹胆式瓶插菊花、盆栽梅花、瓶插扶桑花、盆栽荷花。这些图案生动地表明了宋人对鲜花的喜爱,反映出了宋代的插花、栽花已经十分普遍,在生活中处处可见鲜花的身影。
3.4 瓷碟
瓷碟也是出土瓷器中数量颇多的器物,有300件,绝大部分都装饰有花纹,主题纹饰主要有大雁莲荷纹、双鱼纹等。景德镇窑青白釉大雁纹瓷碟,主题花纹位于碟底,为飞雁荷花纹,一只展翅的大雁位于碟子中央,荷花、荷叶、莲蓬、三瓣花叶、四瓣花、芦苇花等花纹散布周围。辅助纹饰为仰覆的如意云头纹,有双层和单层之区别。整个纹饰繁复有序、层次分明。大雁在中国古代的婚姻礼仪中具有重要地位,据《仪礼·士昏礼》记载,纳采、纳吉、请期都需要用到大雁。在日常使用的瓷碟上装饰大雁、莲蓬以及象征高洁的莲荷,恐怕也是寄托了古人对家庭生活美满幸福、连生贵子、夫妻忠贞不渝的美好愿望。
景德镇窑青白釉菊瓣形瓷碟,共出土137件,因其口沿形似菊花瓣而得名,内壁装饰也是模印的条状菊花瓣纹样,花瓣数量有二十二瓣、二十四瓣和二十五瓣三种。此碟内壁满施青白釉,釉面光洁明亮,外壁下腹及足底未施釉,底部略凸。菊花是宋代瓷器中较常见的一种纹饰,自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流传以来,菊花往往被认为蕴含了淡泊明志、恬然自得的精神,宋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就称其为“花之隐逸者也”。因此,宋代民间对菊花也颇为青睐。
3.5 瓷盘
瓷盘的器形和瓷碟类似,只是大小略有不同。窖藏出土的瓷盘几乎都产自江西景德镇窑,有白釉和青白釉两种。白釉牡丹纹瓷盘,主题纹饰为折枝牡丹,位于盘子底部,枝繁叶茂,一朵花和两个枝叶各占盘底三分之一的面积,花、叶刻画十分细腻,叶脉清晰,十分精美。牡丹素以“国色天香”“花中之王”著称,象征着雍容富贵的牡丹似乎与宋人尤其宋代文人清雅的审美情趣相抵触,但宋代文人对牡丹却有不一样的情结,有学者统计“在2189首咏花题材中,咏牡丹者128首,排名第5”①。宋代民间对牡丹也十分喜爱,宋代洛阳有一种名为“姚黄”的牡丹被称为“花王”,每到盛开之时洛阳民众“必倾城往观,乡人扶老携幼,不远千里”②,“其人若狂而走观”③。可见宋人对牡丹的喜好,其作为瓷器中常见的纹饰也就不足为奇。
青白釉犀牛望月纹瓷盘(图8),主题纹饰位于盘底,因一头犀牛蜷腿跪坐回头望月而得名。犀牛下部是一条水波荡漾的大河,两侧为芦苇水草和莲花等水生植物,左上方有一弯上弦月,头顶有呈曲线分布的九星,右上方有两片祥云。犀牛望月纹在宋代也称“坤牛望月”,是宋代颇为流行的一种寓意吉祥的图案。邵雍《梦林玄解》记载:“犀之为物,上能通天,下能分水。科举梦此子丑联捷,征伐梦此水战大胜,出行梦此遇险得济,疾病梦此服药必痊,商贾梦此涉江泛海必获珍宝之奇货。”可见这一图案寄托了宋时人们对科举、征战、出行、健康、财富等美好生活的期许,这恐怕也是这种纹饰得以流传的主要原因。
4 结语
本文从宋代兴盛的餐饮业出发,对宋代的饮食器具做了简单的梳理,最后以遂宁金鱼村窖藏出土瓷器为对象,对宋代的饮食器具进行了介绍,其中酒具、茶具主要着眼于其功能性,而碗、碟、盘则主要侧重于纹饰的介绍,并对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了阐释。金鱼村窖藏出土的瓷器包含了各种常见的饮食器具,能够说明宋人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饮食器皿的基本情况。这些器物主要来自浙江龙泉窑和江西景德镇窑,从中不难看出龙泉窑在釉色和造型方面略胜一筹,而景德镇窑产品上面的图案和纹饰则较为精美。纹饰大多为花卉,反映了宋代社会对鲜花的热爱以及对其所蕴含文化内涵的推崇,其余婴戏、犀牛望月纹等,则寄托了宋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之,若想要通过文物了解宋人的日常生活,遂宁金鱼村窖藏瓷器当是十分重要的窗口。
关键词:遂宁金鱼村窖藏;宋代;饮食;纹饰
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繁荣的时期,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①。在此基础上,宋代饮食业也迎来了高度繁荣的局面,伴随着制瓷业的发展,瓷质饮食器具“开始成为社会中的主流器具”②。遂宁金鱼村南宋窖藏瓷器一直以来就以数量大、精品多、器形丰富、与宋人日常生活关系密切而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对这些饮食器具进行赏析,对于认识宋代的饮食文化乃至社会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1 宋代饮食业的发展
宋代饮食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1 饮食原料、种类丰富
根据《东京梦华录》《梦粱录》《武林旧事》等文献记载,宋代面食主要有包子、面条、饼等,米食则以饭、粥、糕、粽为主。城市中蔬、果、鱼、肉等种类也十分齐全。以猪肉为例,“杭城内外,肉铺不知其几”,对肉、骨还进行了细致的切分:“且如猪肉名件,或细抹落索儿精、钝刀丁头肉、条撺精、窜燥子肉、烧猪煎肝肉、膂肉、盦蔗肉。骨头亦有数名件,曰双条骨、三层骨、浮筋骨、脊龟骨、球杖骨、苏骨、寸金骨、棒子、蹄子、脑头大骨等。”③饮品以茶、酒、汤为主,种类也十分丰富,《宣和北苑贡茶录》中记载的名茶就有“51种”④,周密的《武林旧事》中记载的酒名就至少有“54种”⑤,北宋时期成书的《酒名记》更是列举有200余种酒水⑥。这些食品、饮品都极大地丰富了宋人的餐桌。
1.2 城市饮食市场繁荣
宋代城市中酒楼遍布全城,数量众多。北宋东京城内酒店有“正店七十二户,此外不能遍数,其余皆谓之‘脚店’”⑦,其中的白矾楼“乃京师酒肆之甲,饮徒常千余人”⑧。南宋临安著名的酒楼就有“和乐楼、和丰楼、中和楼、春风楼、太和楼、西楼、太平楼、丰乐楼、熙春楼、三元楼、五间楼、赏心楼、花月楼、日新楼”⑨等。宋代商贾可在城市其他区域自由地开设店铺⑩,与民居交错杂处。例如,“御廊西即鹿家包子,余皆羹店、分茶、酒店、香药铺、居民”k,方便了市民的生活,以至于有“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置饮食,不置家蔬”l。
1.3 宴饮活动兴盛
饮食原料、种类的丰富为宋代宴饮活动的兴盛提供了物质基础,宋代统治阶级的提倡和引领则是宋代各阶层宴饮频繁的政治基础。最著名的宴会莫过于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宴席中,宋太祖劝诫石守信等心腹大将:“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食相欢以终天命。”①宋真宗也“诏许群臣庶士选胜宴乐,御史台、皇城司勿得纠察”②。上行下效,官僚士大夫们宴饮之风也兴盛起来。沈继宗“喜接宾客,终日宴集无倦”③,寇准“尤好夜宴聚饮”④。平民阶层虽日常生活艰难,在节日期间也会举办各类宴饮活动。例如,正月朔日“不论贫富……家家饮宴,笑语喧哗”⑤,冬至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⑥。
2 宋代饮食器具之概况
饮食器具是人们装盛饮食的用具,不可或缺。《东京梦华录》记载:“凡酒店中不问何人,止两人对坐饮酒,亦须用注碗一副,盘盏两副,果蔬碟各五片,水菜碗三五只。”⑦其中的注碗应该是酒具,盘盏当指个人使用的餐盘和茶盏,果蔬碟和水菜碗则装下酒菜。有学者研究表明“宋代的饮食器具,用途上主要有备食过程中的灶、鼎、锅、鏊、蒸笼和刀、案板等炊具;盛装食物的碗、盘、碟等和装茶、酒的瓶、注、杯、盏,以及夹取食物的勺、著等食具;器物质地以陶瓷和金银为大宗,此外还有铜、锡、玉、漆、竹木、玻璃等质地的饮食器具;纹饰上比较常见的是动植物和几何纹饰,也有人物故事和文字等”⑧。素面的单色釉瓷器也十分普遍。
1991年,四川遂宁金鱼村发现一宗南宋窖藏,出土瓷器985件,其中800多件是碗、盘、杯、碟、盏、瓶、注等饮食器具,反映出饮食器具是生活用瓷的主流,而瓷质饮食器具则是饮食器具的主流。下面择其代表性瓷器进行赏析,以加深对宋代瓷质饮食用具的认识。
3 遂宁金鱼村窖藏饮食器具
为方便阐述,下面通过五个部分对金鱼村出土的饮食器具进行分析。茶酒文化在宋代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茶具和酒具单独叙述。出土器物中碗、盘、碟数量庞大,也需要分别叙述。
3.1 酒具
常见的酒具有酒瓶、酒注、酒杯。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瓷梅瓶,梅瓶瓶体修长,形体大,深弧腹,隐圈足,整器厚重。小口,平唇,短颈,短颈中部有一道凸棱。胎体略微泛黄,外壁施青白釉,釉色青白,积釉处淡青温润,釉面光洁,内壁荡釉未满,口颈部可见未施釉处,唇部略有火石红色。刻工精细,从肩部到胫足部满饰刻、划花纹,纹饰有缠枝牡丹、莲花、兰花(图1)和卷草纹(图2),主题纹饰采用剔刻的方式描绘,花叶枝条皆略微凸起,主题纹饰之间辅助篦划线条。两种技法的结合使器物纹样疏密有致,兼具遒劲与细腻之美,而釉色也因深淺不同的线条而更加富有变化。
南宋龙泉窑青釉葫芦形酒注(图3),圆唇,直颈小口,上部梨形,下半圆形,中腰直而明显,长流微曲,与口相平,曲柄,柄上隐约可见刻画的三道弦纹。下腹有一圈隐约的凹痕。圈足不太圆整,足端略经修整,足底不太平整,中心微突起。通体施粉青釉,釉层滋润肥厚,分布着淡淡的褐色开片,白胎略泛灰色。整体造型端庄流畅,更有一种清新活泼的韵味,是一件集观赏性、实用性且富含寓意的佳作。葫芦形源于古人的生育崇拜,葫芦藤蔓绵延,不仅产量高,而且葫芦内部还有很多种子,符合古人生殖繁衍、子孙满堂的原始愿望。
南宋清溪窑仿钧釉瓷杯,芒口,弧腹,圈足,器形规整、小巧,口径约9厘米,高约5厘米,足径约4厘米。浅蓝色乳浊釉,釉面光洁、平整,有细小的开片,口沿薄釉处呈青褐色。清溪窑窑址位于今天重庆市巴南区青溪乡,从当前考古发现来看,始烧于北宋,终于元初,以烧制黑瓷为主,类似仿均釉的产品出土不多。 3.2 茶具
我國是茶的故乡,种茶、制茶、饮茶都起源于中国。宋代茶饮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⑨。金鱼村窖藏出土的大量茶杯、茶盏就是宋代茶饮风尚的重要体现。
带盖瓷杯,金鱼村窖藏出土了龙泉窑青釉和景德镇窑青白釉带盖茶杯100余件,出土的瓷杯均为直口、圈足、装饰划花莲瓣纹。龙泉窑青瓷杯腹部为弧形,过渡到圈足比较平滑(图4);景德镇青白瓷杯为直腹,到圈足的过渡有明显的转折(图5)。龙泉窑类莲瓣略宽,线条柔和,分布疏朗。杯盖装饰和杯身一样,均是莲瓣纹,而且纹样细节几乎一致。杯身为刻画双层仰莲纹,莲瓣中部均有一道凸脊,莲瓣的数量有较大差距,少则13瓣,多者达20瓣;杯盖亦是刻画双层莲瓣纹,值得注意的是盖顶有一个短纽,形似荷叶掐断后的短茎,不具有实用性。而景德镇窑类,杯盖和杯身纹饰并不相同。杯身为莲瓣纹,与龙泉窑产品相比莲瓣较窄,上部略尖,线条刚直,分布紧凑;杯盖则是装饰菊瓣纹。窖藏出土大量的青瓷、青白瓷茶杯,说明宋代青瓷茶杯的盛行,而这也是对唐代审美的一种继承,唐代陆羽就认为“碗,越州上,鼎州、婺州次;岳州上,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越州瓷、丘瓷皆青,青则益茶”①。
斗笠碗,因其“尖唇、敞口、斜腹、小饼浅足”,形似“斗笠”而得名。这种碗共17件,龙泉窑的8件,为青釉素面;景德镇窑的9件,施青白釉,碗内壁有印花技法装饰的荷叶莲花纹,环绕碗心开放,在此之上还有一圈连续的回纹,以一道弦纹间隔。斗笠碗是为适应宋代点茶而创新生产的一种茶碗,点茶法在饮茶时往往会连同茶末一同饮掉,这种敞口、斜腹的碗易干、不留渣,受到茶饮爱好者的喜爱。此类碗看似头重脚轻,其实在制作过程中已最大限度地将重心下移,使其不易倾倒。另外,在使用过程中,也往往和茶托相结合,下部较小也方便置于茶托之上。
黑釉盏(图6),敞口,圆唇,斜腹较直,小饼足,浅灰黄色胎,胎骨轻薄,釉面有白色、黄褐色条形玳瑁纹,无釉处呈浅橙色。这种黑釉茶盏虽不符合宋人的审美情趣,却见证了两宋时期流行的斗茶习俗。斗茶时茶汤以“纯白为上,清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①,由此黑茶盏的地位在斗茶活动中就凸显出来了。据蔡襄《茶录》记载:“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也。”②所以,黑釉盏因其能够衬托茶汤的色白和持久保温的原因,受到了斗茶家们的追捧。
3.3 瓷碗
碗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瓷器,金鱼村窖藏出土瓷器中碗的数量也是最多的,约350件。其中景德镇窑青白釉瓷碗就有200多件,所以这里就只介绍一下景德镇窑的青白釉瓷碗。这些瓷碗从主题纹饰划分,有水波双鱼纹、婴戏纹、双凤花卉纹、团花纹,这些纹饰的碗从器形来看,均有深腹、浅腹的区别。其中青白釉水波双鱼纹碗应该是蒋祁在其《陶记》中提到的“鱼水碗”,这也是出土的碗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虽都是刻画双鱼水波纹,但纹饰的装饰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其中一种水波双鱼纹布满碗的内壁,用粗线条勾勒出简单的鱼身轮廓,篦划出水波和鱼鳞,线条比较简单;另一种的纹饰则位于碗的内底,鱼身相对较精细,鱼鳞层为交叉的网状,内壁还有模印的六道出筋。这种寓意“年年有余”的碗大量出现,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期盼与祝福。
这些碗中,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青白釉印花双凤花卉纹碗。此类型的碗内壁图案为模印的双凤、瓶花、盆花图案,内底心为两只相向飞翔的凤凰,内壁以六道出筋分割出六组扇形的花卉图案,以瓶花、盆花相间排列,花瓶为胆式花瓶,花盆为三足。以图7中的这件青白釉印花双凤花卉纹碗为例,内壁依次为弦纹胆式瓶插牡丹、盆栽萱草、花瓣纹胆式瓶插菊花、盆栽梅花、瓶插扶桑花、盆栽荷花。这些图案生动地表明了宋人对鲜花的喜爱,反映出了宋代的插花、栽花已经十分普遍,在生活中处处可见鲜花的身影。
3.4 瓷碟
瓷碟也是出土瓷器中数量颇多的器物,有300件,绝大部分都装饰有花纹,主题纹饰主要有大雁莲荷纹、双鱼纹等。景德镇窑青白釉大雁纹瓷碟,主题花纹位于碟底,为飞雁荷花纹,一只展翅的大雁位于碟子中央,荷花、荷叶、莲蓬、三瓣花叶、四瓣花、芦苇花等花纹散布周围。辅助纹饰为仰覆的如意云头纹,有双层和单层之区别。整个纹饰繁复有序、层次分明。大雁在中国古代的婚姻礼仪中具有重要地位,据《仪礼·士昏礼》记载,纳采、纳吉、请期都需要用到大雁。在日常使用的瓷碟上装饰大雁、莲蓬以及象征高洁的莲荷,恐怕也是寄托了古人对家庭生活美满幸福、连生贵子、夫妻忠贞不渝的美好愿望。
景德镇窑青白釉菊瓣形瓷碟,共出土137件,因其口沿形似菊花瓣而得名,内壁装饰也是模印的条状菊花瓣纹样,花瓣数量有二十二瓣、二十四瓣和二十五瓣三种。此碟内壁满施青白釉,釉面光洁明亮,外壁下腹及足底未施釉,底部略凸。菊花是宋代瓷器中较常见的一种纹饰,自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流传以来,菊花往往被认为蕴含了淡泊明志、恬然自得的精神,宋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就称其为“花之隐逸者也”。因此,宋代民间对菊花也颇为青睐。
3.5 瓷盘
瓷盘的器形和瓷碟类似,只是大小略有不同。窖藏出土的瓷盘几乎都产自江西景德镇窑,有白釉和青白釉两种。白釉牡丹纹瓷盘,主题纹饰为折枝牡丹,位于盘子底部,枝繁叶茂,一朵花和两个枝叶各占盘底三分之一的面积,花、叶刻画十分细腻,叶脉清晰,十分精美。牡丹素以“国色天香”“花中之王”著称,象征着雍容富贵的牡丹似乎与宋人尤其宋代文人清雅的审美情趣相抵触,但宋代文人对牡丹却有不一样的情结,有学者统计“在2189首咏花题材中,咏牡丹者128首,排名第5”①。宋代民间对牡丹也十分喜爱,宋代洛阳有一种名为“姚黄”的牡丹被称为“花王”,每到盛开之时洛阳民众“必倾城往观,乡人扶老携幼,不远千里”②,“其人若狂而走观”③。可见宋人对牡丹的喜好,其作为瓷器中常见的纹饰也就不足为奇。
青白釉犀牛望月纹瓷盘(图8),主题纹饰位于盘底,因一头犀牛蜷腿跪坐回头望月而得名。犀牛下部是一条水波荡漾的大河,两侧为芦苇水草和莲花等水生植物,左上方有一弯上弦月,头顶有呈曲线分布的九星,右上方有两片祥云。犀牛望月纹在宋代也称“坤牛望月”,是宋代颇为流行的一种寓意吉祥的图案。邵雍《梦林玄解》记载:“犀之为物,上能通天,下能分水。科举梦此子丑联捷,征伐梦此水战大胜,出行梦此遇险得济,疾病梦此服药必痊,商贾梦此涉江泛海必获珍宝之奇货。”可见这一图案寄托了宋时人们对科举、征战、出行、健康、财富等美好生活的期许,这恐怕也是这种纹饰得以流传的主要原因。
4 结语
本文从宋代兴盛的餐饮业出发,对宋代的饮食器具做了简单的梳理,最后以遂宁金鱼村窖藏出土瓷器为对象,对宋代的饮食器具进行了介绍,其中酒具、茶具主要着眼于其功能性,而碗、碟、盘则主要侧重于纹饰的介绍,并对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了阐释。金鱼村窖藏出土的瓷器包含了各种常见的饮食器具,能够说明宋人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饮食器皿的基本情况。这些器物主要来自浙江龙泉窑和江西景德镇窑,从中不难看出龙泉窑在釉色和造型方面略胜一筹,而景德镇窑产品上面的图案和纹饰则较为精美。纹饰大多为花卉,反映了宋代社会对鲜花的热爱以及对其所蕴含文化内涵的推崇,其余婴戏、犀牛望月纹等,则寄托了宋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之,若想要通过文物了解宋人的日常生活,遂宁金鱼村窖藏瓷器当是十分重要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