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张筱膺,1976年生,辽宁鞍山人。1999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获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师从王孟奇。 点评: 张筱膺从传统山水画中研习前人的笔墨技法,从感受南方山水中领会传统中国画的精神,从对景写生中提炼出富有表现力的笔墨。她笔下的皖南山村、浙东田园、武夷景色等,都以枯笔焦墨勾皴,用淡墨浅绛渲染,枯笔与淡墨,浓淡相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筱膺,1976年生,辽宁鞍山人。1999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获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师从王孟奇。
点评:
张筱膺从传统山水画中研习前人的笔墨技法,从感受南方山水中领会传统中国画的精神,从对景写生中提炼出富有表现力的笔墨。她笔下的皖南山村、浙东田园、武夷景色等,都以枯笔焦墨勾皴,用淡墨浅绛渲染,枯笔与淡墨,浓淡相宜,焦墨与浅绛,苍润相济。
方骏(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创作感言:记得好像有人说过,游玩并不能真正地生产出什么,但它却是人类创造的源泉。我有时候觉得,在自然风景中游历,对艺术家来说,也有同样的道理。每次和朋友游历山川归来,我都有许多感慨。我喜欢徜徉于山川中的感觉。我长于辽东,故乡四周山峦环绕,小时候做得最多的游戏就是和伙伴们在山路间追逐奔跑,这成了我成年后对游戏的记忆。山川成了我终身的玩伴,成了我的灵感之源。
人生于自然,同于自然,虽至今日,有异化自然之象,但究其本质,人有自然之属性。中国画发端于为自然造像,但又不是直观的摹写,而是得于心源之心象。中国画的象由心生,心不死,象必不死。我将山川看作有性灵之物,山川之性灵在我的心中。我为山川写照,其实也是为自己的人生立像。
其他文献
五代北宋的山水画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大致上有两类趋向在交错发展。第一是“全景山水”,也就是以范宽《溪山行旅图》、郭熙《早春图》与李唐《万壑松风图》为代表的系列作品。从前者的气势雄壮到后者的闷郁逼仄,表明这一种体制逐渐趋于衰微,北宋之后就很少再出现这类作品了。第二是小景山水,多写湖滩水鸟、寒汀远岫,取景无多,笔墨易尽而意趣溢于纸外,典型之作如赵大年《湖庄清夏图卷》、赵士雷《湘乡小景图卷》、梁师闵《芦汀
◇ 时间:2012年2月3日 ◇ 地点:北京·中国书画杂志社 张公者: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对世界的看法。书法家用自己的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书法中的点画经过书家的书写,便有了感情的投入,也具备了生命。这些生命与情感的表述是借助形式。书法的形式美也是书法的特性之一,我们在注意书家的感情与书法内涵时,形式同样重要。最近,您与胡抗美先生在上海举办的书法展览主题就是“情感·形式”。 沃兴
据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回忆,晚年毛泽东所关怀的视域已然超越了现实的社会、生活,从对“通古今之变”的关怀直入对“究天人之际”的沉思。并且,由此李政道先生还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即,在更广泛的时空领域内、对更多的人而言,这种转变是否具有普遍性?如果有,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转变? 应该说,这种转变或者说超越、升华,是具有普遍性的。在某程度上,也具有着深刻的必然性。我想,这种必然性同样可以
张友宪,南京人,别署二乾书屋主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吕凤子是对中国民族绘画艺术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画家、理论家和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中国画法研究》是他20世纪50年代关于中国画画理、画法的专门著作。凤先生成书的时期,正历经中国画发展诸问题论争的关键时刻。 1954年,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举办第二届展览会,引发了王逊和邱石冥关于中国画形式
作为“宋四家”之一,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大师的米芾与湖北襄阳结下了难解的缘分,这不仅仅是因为他自号襄阳漫士、鹿门居士而被人习称为“米襄阳”,也还因为他确曾在该地生活过,更重要的是这种深厚的缘分是通过明清以来以襄阳地域米芾重塑而形成的。 一、米芾曾居襄阳之本事与明清米芾重塑 关于米芾早岁是否在湖北襄阳居住过这个问题,虽然不是本文论述的重点,但它和米芾在明清该地书法文化重塑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还
关于“中国画”这个名称,学界多有讨论,因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这里暂不涉及。本文只想说一个意思,那就是应该从宽泛的角度界定和解释“中国画”这一概念,而不要把它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畴之内。实际上,“中国画”包含的内容是丰富和广泛的。通常被我们称为“中国画”和“国画”的,从体貌上讲,一个来自“文人画”传统,就是文人画格调的山水、花鸟和人物画;另一个是清末民初以来流行的中西融合体的形式,就是兼有民族艺术传统和
有印友质我,要刻好印,哪一条最为重要?答曰:把握辩证法最关重要。或谓我是答非所问,或谓我虚语诳人。非也。 笔者在数十年的刻印实践中,才渐渐地悟得了这个切切实实、屡试不爽的心得。 试以篆法和配篆论。以一字之篆法论,方与圆、左与右、上与下、收与放、粗与细、正和欹、急与缓,乃至笔道间的疏与密、隔与畅,都需作恰到好处的处置,这尺度的把握,不到位是失,过了头也是失,要达到一字中篆法的“善处”,正赖于辩证
张德林,1963年生于安徽省来安县。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尚》执行主编。出版有《张德林书法集》、《张德林抄经书法集》、《张德林书法对联集》、《张德林楷书金刚经》等。 早在20世纪70年代,张德林便酷爱上了书法。经过近二十年的操练,90年代初,他的努力换得了中国书协的一纸会员证书。尽管,这样的成效,在如今许多靠“速成”起家的同道那里算不得什么,但张德林正是凭着这样的“慢功”,为自己日后的创作
刘瑩,1956年生于北京,祖籍辽宁。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艺术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曾入选全国第五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五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等展览。 点评: 刘瑩是一位优秀的女书法家。她的字取法高古,从汉魏碑刻上溯秦汉简牍,直至镜鼎铭文。她以敏锐的感觉、透彻的悟性把握住这些字体的内在之美。多年来,她执著地追求以温厚纯朴的笔墨表现这些古代文字的苍莽、古奥。她的作品没有纤弱,没有
卫俊秀(1909~2002年),字子英,号若鲁、景迅,山西襄汾人。1936年毕业于山西大学教育学院中文系。曾任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山西师范大学、山西教育学院名誉教授,陕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著有《傅山论书法》、《鲁迅〈野草〉探索》、《卫俊秀书法》、《卫俊秀书历代名贤诗文选》、《卫俊秀书古诗十九首》、《卫俊秀草书古诗》、《当代书法家精品集·卫俊秀卷》、《卫俊秀碑帖札记》、《居约心语》、《卫俊秀学术论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