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新数据统计,全球约有10亿人缺乏维生素D。由于现代生活、工作方式的改变,人们在室内活动的时间越来越多,即便出门,也要用遮阳伞挡住太阳光。还有许多人为了追求形体美而选择素食,导致食物中的维生素D摄入量减少。不仅如此,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皮肤合成维生素D的能力减弱,因此缺乏维生素D的人群与日俱增。
维生素D的发现
维生素D的发现要从佝偻病讲起。在17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期间,佝偻病非常普遍。说起来有些难以想象,引领世界进入工业革命的英国,在首都伦敦充满现代气息的街巷里,到处可见鸡胸和“罗圈腿”的孩子。
伦敦贫民区的儿童患佝偻病的非常多,当时的医学认为,佝偻病是由钙质摄入缺乏造成的,也有人认为该病具有遗传性,甚至有人认为它与居住地的卫生条件恶劣有关。直到1890年,英国的帕姆医生观察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阳光充足的地区,佝偻病患者少;反之,阳光缺少的地区,佝偻病患者多。
帕姆医生的发现,使得佝偻病的谜团被解开了。工业发展带来的高楼林立和烟雾遮挡了阳光的照射,而伦敦本身就是“雾都”,这使得孩子们失去了很多沐浴阳光的机会。并且,当时英国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很多母亲生育后就出去工作,婴儿只能以代乳品为主要食物,这使得婴儿食物中维生素D的含量减少。工业城市兴起之时,恰是佝偻病“壮大”之时,当时的伦敦和英国其他城市中大约1/3的儿童与佝偻病“不期而遇”。
1913年,美国科学家埃尔默·麦克勒姆和英国医生爱德华·梅兰比发现鱼肝油可以预防和治疗佝偻病。他们在鱼肝油中发现了维生素A,于是认定是维生素A或其协同因子对佝偻病的治疗发挥了作用。1922年,麦克勒姆发现,鱼肝油中的维生素A通过加热、氧化等方法被破坏后,鱼肝油仍然具有防治佝偻病的效用,这说明鱼肝油中还存在另外一种物质,它才是真正能对抗佝偻病的“利器”。后来人们发现这种物质是一个脂溶性维生素,它也是人类发现的第四种维生素,因而被命名为“维生素D”。随后科学家发现,人体在阳光的照射下,能够经由皮肤将体内的7-脱氢胆固醇合成为维生素D,维生素D便有了“阳光维生素”的美誉。
维生素D的作用
长期以来,维生素D只被当作一种与骨骼健康有关的营养素,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它的作用非常广泛。
◎利于心脏健康
意大利的研究人员对1484名心脏病患者体内的维生素D含量进行了检测,并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术对其心脏病严重程度进行检查。检测结果显示,这些病人中体内缺乏维生素D的占70%,体内维生素D含量最低的病人,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病率增加32%。与那些体内维生素D水平正常的人相比,体内维生素D水平低的人发生动脉栓塞的几率翻了1倍。
◎利于保持身材
女性几乎没有不在意身材的。美国专家研究发现,处在同一年龄段的妇女中,缺乏維生素D的妇女体质指数(BMI)平均要比维生素D水平正常的妇女高3.4。此前也有研究发现,维生素D是身体合成瘦素所必需的营养物质。瘦素又称“脂肪抑制素”,其对机体能量代谢和避免肥胖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能预防老年痴呆
英国埃克斯特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缺乏维生素D的老人比一般人患老年痴呆症的几率高50%;严重缺乏维生素D的老人,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增加125%。如果用维生素D进行治疗,老年痴呆患者的行为能力会得到明显改善。
◎有助避免类风湿性关节炎发作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破坏性疾病,它会导致全身炎症、关节损伤和剧烈疼痛。尽管维生素D不能逆转这种病,但英国研究发现,保持体内足够高的维生素D水平可以有效缓解类风湿性关节炎带来的疼痛和僵硬,并可能有助于避免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作。
人体获取维生素D的来源
维生素D有两个来源,一是外源性,即依靠食物来源;二是内源性,即通过阳光照射由人体皮肤产生。
食物来源中,植物性食物有蘑菇等,动物性食物中以鱼肝油和鱼油含量最为丰富。其次,维生素D在鸡蛋、牛肉、黄油和海鱼(如鲱鱼、鲑鱼、沙丁鱼)中含量相对较高。牛乳和人乳中的维生素D含量比较低,蔬菜、谷物和水果中几乎不含维生素D。
人体自身合成维生素D起始于接触阳光时,尤其是在皮肤暴露于阳光中的中波紫外线(UVB)时,皮肤的表皮层内所含的7-脱氢胆固醇就可以通过变构的方式转变为维生素D,再通过血液传输到肝脏和肾脏,进一步转化为维生素D的活性形式——骨化三醇,作为一种激素重新进入人体循环,调节钙和磷的吸收,促进骨骼的生长和重构。
补充维生素D不宜过多
维生素D对人体非常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维生素D多多益善。目前我们国家给出的维生素D的可耐受剂量为20微克/天。维生素D摄入过量,会出现口渴、眼睛发炎、皮肤瘙痒等症状。如果长期大量摄入维生素D会导致中毒,若不及时停药很容易出现肾功能损害。同时,维生素D还关乎血液中的钙磷浓度,一旦过量可能危害心脏,导致血管钙化等症。
维生素D是脂溶性维生素,它储存于身体脂肪中,一经需要,就会被身体释放出来。每天给孩子晒1~2小时的太阳,就可以满足维生素D合成的需要。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让阳光照到皮肤上,如果皮肤被衣物遮挡或者隔着玻璃晒太阳,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成年人的皮肤,每周2~3次暴露于阳光中并持续15分钟,身体就可以产生足够的维生素D。如果执意“药补”的话,一定要定期到医院复查,做好用药剂量评估,根据身体的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维生素D的发现
维生素D的发现要从佝偻病讲起。在17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期间,佝偻病非常普遍。说起来有些难以想象,引领世界进入工业革命的英国,在首都伦敦充满现代气息的街巷里,到处可见鸡胸和“罗圈腿”的孩子。
伦敦贫民区的儿童患佝偻病的非常多,当时的医学认为,佝偻病是由钙质摄入缺乏造成的,也有人认为该病具有遗传性,甚至有人认为它与居住地的卫生条件恶劣有关。直到1890年,英国的帕姆医生观察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阳光充足的地区,佝偻病患者少;反之,阳光缺少的地区,佝偻病患者多。
帕姆医生的发现,使得佝偻病的谜团被解开了。工业发展带来的高楼林立和烟雾遮挡了阳光的照射,而伦敦本身就是“雾都”,这使得孩子们失去了很多沐浴阳光的机会。并且,当时英国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很多母亲生育后就出去工作,婴儿只能以代乳品为主要食物,这使得婴儿食物中维生素D的含量减少。工业城市兴起之时,恰是佝偻病“壮大”之时,当时的伦敦和英国其他城市中大约1/3的儿童与佝偻病“不期而遇”。
1913年,美国科学家埃尔默·麦克勒姆和英国医生爱德华·梅兰比发现鱼肝油可以预防和治疗佝偻病。他们在鱼肝油中发现了维生素A,于是认定是维生素A或其协同因子对佝偻病的治疗发挥了作用。1922年,麦克勒姆发现,鱼肝油中的维生素A通过加热、氧化等方法被破坏后,鱼肝油仍然具有防治佝偻病的效用,这说明鱼肝油中还存在另外一种物质,它才是真正能对抗佝偻病的“利器”。后来人们发现这种物质是一个脂溶性维生素,它也是人类发现的第四种维生素,因而被命名为“维生素D”。随后科学家发现,人体在阳光的照射下,能够经由皮肤将体内的7-脱氢胆固醇合成为维生素D,维生素D便有了“阳光维生素”的美誉。
维生素D的作用
长期以来,维生素D只被当作一种与骨骼健康有关的营养素,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它的作用非常广泛。
◎利于心脏健康
意大利的研究人员对1484名心脏病患者体内的维生素D含量进行了检测,并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术对其心脏病严重程度进行检查。检测结果显示,这些病人中体内缺乏维生素D的占70%,体内维生素D含量最低的病人,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病率增加32%。与那些体内维生素D水平正常的人相比,体内维生素D水平低的人发生动脉栓塞的几率翻了1倍。
◎利于保持身材
女性几乎没有不在意身材的。美国专家研究发现,处在同一年龄段的妇女中,缺乏維生素D的妇女体质指数(BMI)平均要比维生素D水平正常的妇女高3.4。此前也有研究发现,维生素D是身体合成瘦素所必需的营养物质。瘦素又称“脂肪抑制素”,其对机体能量代谢和避免肥胖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能预防老年痴呆
英国埃克斯特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缺乏维生素D的老人比一般人患老年痴呆症的几率高50%;严重缺乏维生素D的老人,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增加125%。如果用维生素D进行治疗,老年痴呆患者的行为能力会得到明显改善。
◎有助避免类风湿性关节炎发作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破坏性疾病,它会导致全身炎症、关节损伤和剧烈疼痛。尽管维生素D不能逆转这种病,但英国研究发现,保持体内足够高的维生素D水平可以有效缓解类风湿性关节炎带来的疼痛和僵硬,并可能有助于避免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作。
人体获取维生素D的来源
维生素D有两个来源,一是外源性,即依靠食物来源;二是内源性,即通过阳光照射由人体皮肤产生。
食物来源中,植物性食物有蘑菇等,动物性食物中以鱼肝油和鱼油含量最为丰富。其次,维生素D在鸡蛋、牛肉、黄油和海鱼(如鲱鱼、鲑鱼、沙丁鱼)中含量相对较高。牛乳和人乳中的维生素D含量比较低,蔬菜、谷物和水果中几乎不含维生素D。
人体自身合成维生素D起始于接触阳光时,尤其是在皮肤暴露于阳光中的中波紫外线(UVB)时,皮肤的表皮层内所含的7-脱氢胆固醇就可以通过变构的方式转变为维生素D,再通过血液传输到肝脏和肾脏,进一步转化为维生素D的活性形式——骨化三醇,作为一种激素重新进入人体循环,调节钙和磷的吸收,促进骨骼的生长和重构。
补充维生素D不宜过多
维生素D对人体非常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维生素D多多益善。目前我们国家给出的维生素D的可耐受剂量为20微克/天。维生素D摄入过量,会出现口渴、眼睛发炎、皮肤瘙痒等症状。如果长期大量摄入维生素D会导致中毒,若不及时停药很容易出现肾功能损害。同时,维生素D还关乎血液中的钙磷浓度,一旦过量可能危害心脏,导致血管钙化等症。
维生素D是脂溶性维生素,它储存于身体脂肪中,一经需要,就会被身体释放出来。每天给孩子晒1~2小时的太阳,就可以满足维生素D合成的需要。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让阳光照到皮肤上,如果皮肤被衣物遮挡或者隔着玻璃晒太阳,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成年人的皮肤,每周2~3次暴露于阳光中并持续15分钟,身体就可以产生足够的维生素D。如果执意“药补”的话,一定要定期到医院复查,做好用药剂量评估,根据身体的实际需要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