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的合作学习非常重要,真正的合作学习能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而形式上的合作学习不但无利于教学,反而浪费了资源,为教学设下障碍。本文论述了要想在信息技术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实现真正的合作学习,就要做到的注意点。
【关键词】信息技术;合作学习;有效教学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提高提倡合作学习,以提高学习质量,在这里合作学习,是指学生通过构成小组,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能促进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合作學习有一定的优势,如果能把握能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那效果是肯定的,但是,在实际有效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很多时候都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实现“有效合作”。那么,要实现合作学习,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合理分工,促进合作
一般来说,在合作学习的时候,组内成员要有具体的分工。例如:笔者在信息技术合作学习分组时,常用这样的头衔:司令、参谋长、军长、师长、团长等,激发组内成员的兴趣。在学习中,同学们都扮演一个不同的合作角色。如这个小组中组长负责什么、谁负责记录、谁负责操作、谁负责整理、谁负责汇报等,这样可以避免小组成员自由发挥、互不理会、如同一盘散沙的状况出现。不同的学习任务,组内各成员都应该互换角色。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角色中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当然,我们还应该不定期调整重组。一次分组后,不要定死.而要在流动性中更好地发挥学生个体的创意和水平,让每个成员在每次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其个性特点。全组成员能够取长补短。互相合作,从而培养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和合作意识,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二、精选内容,明确目标
我们要清楚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可以适用小组合作学习,信息技术由于其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操作的学科特点,在利用合作学习时切忌死搬硬套,要根据实验情况灵活安排。如,分析问题解决的流程,程序代码的分析评价,电子作品的赏析,应用体验、操作技巧的交流等内容适合应用合作学习。而编写程序代码的过程、制作电子作品等一些具体的动手操作环节。若盲目使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则容易导致小组成员间的分工职责失衡.让一些学生蒙混过关。使教学目标不能顺利完成。合作的内容忌简单和单一,而更要侧重于整体与统一。如某教师在执教“用Word制作邮票”新课内容后,宣布“接下来请大家小组合作完成邮票的制作”。学生便立即行动起来了……不一会儿作业就出现在每一位学生的电脑屏幕上。老师进行总结:“通过这次相互学习,发现同学们都有很强的合作意识,做得快的同学主动帮助做得慢的同学……”其实这个教学内容根本不适合用“小组合作”,原因很明显,该教师误将“帮助”当作“合作”,误将个体操作当作共同完成某项任务。
三、异质分组,多元组合
很多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往往注重的是好、差学生的异质组织,一般组长由成绩较好的学生来担任。起领导、组织作用,殊不知小组的建立还要兼顾成员的性别、性格、兴趣、情感和能力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例如,有一次参加信息技术教研活动,汇报课的教师简单地将全班分成了若干组,在讨论的各组中明显有一组气氛不如其他组,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这一组的学生性格内向,不关于表达,看到很多听课教师时有点害怕。对于分组的形式则可以视学习活动的规模大小、难易程度、持续时间等,采用混杂分组、同质分组、兴趣分组、自由搭配、就近原则等形式。
四、师生交融,评判公平
信息技术教师在小组合作中也要发挥其应有的职能。要科学合理地设计合作学习目标和任务,明确提出合作要求,培养合作技能。要在他们合作时多督促,科学安排时间,关注每一个小组、每一名成员的活动状态,保证小组合作顺利进行。
那么如何才能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呢?首先。应该和小组组长做好沟通。同时在项目活动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活动素材的积累,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学生是记录袋建设的主体。学生可以将学习过程中的练习、作品、体验、感受、学习表现评价等保存到记录袋中,而这些内容正是全面评价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依据。在每个阶段评价时都要设计有相关的学生自评、互评、师评和相应的评价指标。评价指标的设定。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效果,还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表1为笔者设计的小组合作的评价表,供大家参考。
总之,初中信息技术课较特殊的授课环境.较特殊的授课内容和较强的实践性、开放性特点,促使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行小组协作学习,就让我们通过自己的研究与实践,真正使“合作学习”达到“有效”、“高效”吧!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欢墩中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合作学习;有效教学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提高提倡合作学习,以提高学习质量,在这里合作学习,是指学生通过构成小组,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能促进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合作學习有一定的优势,如果能把握能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那效果是肯定的,但是,在实际有效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很多时候都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实现“有效合作”。那么,要实现合作学习,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合理分工,促进合作
一般来说,在合作学习的时候,组内成员要有具体的分工。例如:笔者在信息技术合作学习分组时,常用这样的头衔:司令、参谋长、军长、师长、团长等,激发组内成员的兴趣。在学习中,同学们都扮演一个不同的合作角色。如这个小组中组长负责什么、谁负责记录、谁负责操作、谁负责整理、谁负责汇报等,这样可以避免小组成员自由发挥、互不理会、如同一盘散沙的状况出现。不同的学习任务,组内各成员都应该互换角色。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角色中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当然,我们还应该不定期调整重组。一次分组后,不要定死.而要在流动性中更好地发挥学生个体的创意和水平,让每个成员在每次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其个性特点。全组成员能够取长补短。互相合作,从而培养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和合作意识,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二、精选内容,明确目标
我们要清楚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可以适用小组合作学习,信息技术由于其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操作的学科特点,在利用合作学习时切忌死搬硬套,要根据实验情况灵活安排。如,分析问题解决的流程,程序代码的分析评价,电子作品的赏析,应用体验、操作技巧的交流等内容适合应用合作学习。而编写程序代码的过程、制作电子作品等一些具体的动手操作环节。若盲目使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则容易导致小组成员间的分工职责失衡.让一些学生蒙混过关。使教学目标不能顺利完成。合作的内容忌简单和单一,而更要侧重于整体与统一。如某教师在执教“用Word制作邮票”新课内容后,宣布“接下来请大家小组合作完成邮票的制作”。学生便立即行动起来了……不一会儿作业就出现在每一位学生的电脑屏幕上。老师进行总结:“通过这次相互学习,发现同学们都有很强的合作意识,做得快的同学主动帮助做得慢的同学……”其实这个教学内容根本不适合用“小组合作”,原因很明显,该教师误将“帮助”当作“合作”,误将个体操作当作共同完成某项任务。
三、异质分组,多元组合
很多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往往注重的是好、差学生的异质组织,一般组长由成绩较好的学生来担任。起领导、组织作用,殊不知小组的建立还要兼顾成员的性别、性格、兴趣、情感和能力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例如,有一次参加信息技术教研活动,汇报课的教师简单地将全班分成了若干组,在讨论的各组中明显有一组气氛不如其他组,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这一组的学生性格内向,不关于表达,看到很多听课教师时有点害怕。对于分组的形式则可以视学习活动的规模大小、难易程度、持续时间等,采用混杂分组、同质分组、兴趣分组、自由搭配、就近原则等形式。
四、师生交融,评判公平
信息技术教师在小组合作中也要发挥其应有的职能。要科学合理地设计合作学习目标和任务,明确提出合作要求,培养合作技能。要在他们合作时多督促,科学安排时间,关注每一个小组、每一名成员的活动状态,保证小组合作顺利进行。
那么如何才能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呢?首先。应该和小组组长做好沟通。同时在项目活动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活动素材的积累,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学生是记录袋建设的主体。学生可以将学习过程中的练习、作品、体验、感受、学习表现评价等保存到记录袋中,而这些内容正是全面评价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依据。在每个阶段评价时都要设计有相关的学生自评、互评、师评和相应的评价指标。评价指标的设定。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效果,还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表1为笔者设计的小组合作的评价表,供大家参考。
总之,初中信息技术课较特殊的授课环境.较特殊的授课内容和较强的实践性、开放性特点,促使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行小组协作学习,就让我们通过自己的研究与实践,真正使“合作学习”达到“有效”、“高效”吧!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欢墩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