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而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升学生地理学习能力,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本文就以《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灵活运用地理教学方法。
一、运用比较法,使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外部拓展
地理教学中的比较法是指通过对不同地理事物、地理现象进行对照、比较,引导学生对地理特征、地理分布、地理变化、地理原因、地理规律等进行辨别,使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外部拓展,达到对地理知识的有效学习,从而提升地理教学效果。比较法在教学的设计和实践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是实现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目标的有效途径,更是促进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比较,学生能找出地理事物的差异,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每个地理区域都有其独特的地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来认识区域间的异同。例如,我国自然环境差异显著,人类活动也呈现明显的差异。在自然环境方面,气温、降水、地形地势、自然景观的分布呈现规律性的变化,且其量值差异悬殊。在人类活动方面,人口、城市、交通线的分布,以及经济水平存在明显的东西差异,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存在东西部、南北方的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气候、地形、植被等方面进行自然地理比较,从农田类型、主要农作物、作物熟制、民居特点、传统交通方式等方面进行人文地理比较。
二、运用归纳法,深化地理知识,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归纳法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它通过对多个事例或分论点进行分析,然后归纳出事例或分论点所共有的特征,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归纳既是对地理知识进行整理、组合、综合的过程,也是对地理知识不断进行深化的过程,能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体系,提高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归纳方法可以抓住事物的主要原因、特点,使地理知识更具条理性和系统性。例如,地理差异大是我国地理环境的突出特征,也是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从宏观上讲,我国的地理差异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在这一基础上,不同地域之间存在显著的地理差异,即地域差异;人们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出不同的区域,不同区域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即区域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我国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地理差异时,要能归纳出我国地理环境差异的突出特征。
三、运用综合分析法,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概括能力
分析法是把事物和现象分割成若干部分来研究和认识的思维方法,它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活动,是在通过感性认识获得大量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法是把剖析过的事物和现象的各个部分及其特征,综合为一个整体概念的思维方法。例如,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变化规律,分析我国自然植被的分布规律,然后综合分析得出结论:我国植被自南向北呈现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的有规律变化;北部自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依次分布着森林、草原、荒漠等植被类型。
四、运用自主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大力倡导高效教学的今天,学生学习方式自主、教师教学高效是最重要的目标。新课改提倡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导自己的学习。作为地理教师,我们更要引导学生探索地理知识的奥秘,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各种现象,科学总结,举一反三,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为了充分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要注重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学科知识、网络资源自行寻找答案,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以此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搜集有关我国地理环境差异,尤其是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和以北地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差异的一些图片资料,等上课时再进行展示、交流、讨论,分享各自的成果,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总而言之,成功的教学不仅仅在于教师的准备充分与否,还在于教师采用了何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获得了多少基础知识,掌握了多少基本技能,培养了怎样的积极情感。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结合各自学校教学实际以及学生学习情况,对课堂教学进行规划设计,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力求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比较法,使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外部拓展
地理教学中的比较法是指通过对不同地理事物、地理现象进行对照、比较,引导学生对地理特征、地理分布、地理变化、地理原因、地理规律等进行辨别,使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外部拓展,达到对地理知识的有效学习,从而提升地理教学效果。比较法在教学的设计和实践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是实现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目标的有效途径,更是促进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比较,学生能找出地理事物的差异,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每个地理区域都有其独特的地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来认识区域间的异同。例如,我国自然环境差异显著,人类活动也呈现明显的差异。在自然环境方面,气温、降水、地形地势、自然景观的分布呈现规律性的变化,且其量值差异悬殊。在人类活动方面,人口、城市、交通线的分布,以及经济水平存在明显的东西差异,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存在东西部、南北方的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气候、地形、植被等方面进行自然地理比较,从农田类型、主要农作物、作物熟制、民居特点、传统交通方式等方面进行人文地理比较。
二、运用归纳法,深化地理知识,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归纳法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它通过对多个事例或分论点进行分析,然后归纳出事例或分论点所共有的特征,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归纳既是对地理知识进行整理、组合、综合的过程,也是对地理知识不断进行深化的过程,能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体系,提高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归纳方法可以抓住事物的主要原因、特点,使地理知识更具条理性和系统性。例如,地理差异大是我国地理环境的突出特征,也是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从宏观上讲,我国的地理差异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在这一基础上,不同地域之间存在显著的地理差异,即地域差异;人们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出不同的区域,不同区域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即区域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我国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地理差异时,要能归纳出我国地理环境差异的突出特征。
三、运用综合分析法,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概括能力
分析法是把事物和现象分割成若干部分来研究和认识的思维方法,它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活动,是在通过感性认识获得大量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法是把剖析过的事物和现象的各个部分及其特征,综合为一个整体概念的思维方法。例如,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变化规律,分析我国自然植被的分布规律,然后综合分析得出结论:我国植被自南向北呈现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的有规律变化;北部自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依次分布着森林、草原、荒漠等植被类型。
四、运用自主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大力倡导高效教学的今天,学生学习方式自主、教师教学高效是最重要的目标。新课改提倡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导自己的学习。作为地理教师,我们更要引导学生探索地理知识的奥秘,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各种现象,科学总结,举一反三,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为了充分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要注重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学科知识、网络资源自行寻找答案,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以此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搜集有关我国地理环境差异,尤其是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和以北地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差异的一些图片资料,等上课时再进行展示、交流、讨论,分享各自的成果,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总而言之,成功的教学不仅仅在于教师的准备充分与否,还在于教师采用了何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获得了多少基础知识,掌握了多少基本技能,培养了怎样的积极情感。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结合各自学校教学实际以及学生学习情况,对课堂教学进行规划设计,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力求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