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会不会阅读将决定一个人向社会获取智慧的能力。要鼓励学生学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落在具体操作中即念好“九字诀”:读进去,记得住,用得出。然而,现实中往往会出现仅凭“反复诵读”这一较直观的手段进行教学,全然不顾学生有无兴趣,更不用说是否进行了深层次的感悟,学生只一味硬着头皮应付着读。这样的教学其效果可想而知。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地读出感悟,获得知识呢?笔者研究认为运用“对话型”阅读教学方式,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一、“对话型”阅读教学的形式
1.读悟式。就是本着阅读教学的“以读为本”的原则,抓住“文贵自得”“读中有悟”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给予学生充裕的读书时间,教给学生读书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达到以读悟义、以读悟情、以读悟理的一种对话方式。如学习重要课文时,可设计这样的教学流程:第一步,让学生自由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步,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本;第三步,要求学生用几句话概括故事情节,再读文本;第四步,精读文本,谈自己的见解。这样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朗读、复述、概括能力,而且学生在每一次阅读中都有所感悟、思考。这就是学生和文本相互对话并有所感悟的过程。
2.探究式。《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我们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式的对话模式,正是依据新课标的这一理念诞生的。在语文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先认真倾听学生对文本的初步认识,了解他们的初步感受。然后,教师以一个对话者的身份平等地参与到学生讨论中,并随时鼓励学生质疑或提出异议。
3.综合式。就是以各种活动(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说一说、读一读、比一比等)巧妙融合展开语文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学以致用,增长见识,培养综合能力。如教学写景的课文时,先让学生看着适合的景物图,再请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感觉怎么样?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课文,最后再让学生画下自己看到的或想象之中的蓝图。这样的对话模式,形式新,于变化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使学生自始至终能有滋有味地与文本对话。
二、“对话型”阅读教学操作的基本策略
1.铺垫对话基础。与文本充分的对话是实现课堂有效对话的基础。首先,教师在课前要与文本充分的对话,准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找准文本中的值得研究的训练点(即教学重点、难点),文本中的生长点、创新点。其次,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课前可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在初读阶段,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与文本对话。
2.巧妙把握话题。巧妙地把握话题是课堂对话的灵魂。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5分钟时间,为此我们要选择有价值、易展开的话题作为对话的主题,这些主题应是值得研究的,或是符合学生阅读心理的,或是贴近学生生活的,或是有创新因素的。对话话题的来源一般有两种:一是事先准备的,二是随机获取的。
3、创设对话情境。叶澜教授曾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而激活语言文字的最佳途径就是让学生入情入境,在情境中动情。情境也是滋生对话的土壤,学生只有入情入境了,才能激发其对话的热情和欲望。因而,情境的创设是对话顺利开展的关键。关于对话情境的创设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等,创设与之相适应的对话情境。
①创设课文情境。在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再现课文情境,具有生动、形象、逼真的特点,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能很好地引起学生对话的欲望,并提供对话的素材。如:在教学时,可利用多媒体呈现课文中描述的景象,使生动的画面激起学生的表达欲望。
②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景,能够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情绪,促使他们以旺盛的精力、积极的态度主动在情境中沉思,在情境中领悟真谛。如:教学《赵州桥》一课,课始教师课件出示一幅“赵州桥”图,学生边看图教师边富有感情地描述:“在我国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有一座历史悠久、举世闻名的石拱桥——赵州桥,这是一座古老而又坚固的石拱桥。1300多年来,它经受风吹雨打、洪水冲击、地震摇撼、车辆重压等种种考验,仍毅力不倒。”
③创设想象情境。小学生天真烂漫、爱幻想。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多创设一些想象情境,为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深层对话创设条件。想象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下学生的表达欲望增强,能实现与文本的深层对话。
三、在实施“对话”时,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1.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对话本身就体现了民主、平等和彼此沟通等理念。只有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氛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在教师眼里,每个学生的意见都是值得珍视的。学生受到激励、鞭策、感化和召唤,其心态才能保持开放,才能产生充满活力、充满创造的体验,也才能在对话的过程中生成新的认识。在课堂中教师要尽量营造宽松、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说话欲望。
2.正确处理结论与过程的关系。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激發学生全神贯注地去体验文本,通过对话去理解文本、超越文本。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可以先放手让学生去读,在初读中感知文本,以对话的形式随机扫除阅读障碍,谈谈自己读懂了什么,不懂的地方标出来再读,实在弄不清的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交流。讨论的内容可涉及字词句篇,方式可采用听说读写。至于结论,最好让学生自己去体悟,教师不必包办代替。面对各种不相同的感悟、理解,老师也不要强行统一,最好是鼓励学生通过对话,继续深入探究。
3.正确处理预设与开放的关系。教师在课前要有充分准备,如认真钻研教材,写备课笔记,然而我们在上课时却不可拘泥于原来设定的程式。按照现代教学论的理念,我们既要有课前的预设,又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对于师生对话中出现的即兴创造的火花,教师应敏锐地捕捉住它,并予以引燃,使不同的体验有一个交流和争辩的机会,从而超越预先设定的目标。
总之,“对话型”阅读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朗读、复述、概括能力,而且学生在每一次阅读中都有所感悟、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终身受益。
一、“对话型”阅读教学的形式
1.读悟式。就是本着阅读教学的“以读为本”的原则,抓住“文贵自得”“读中有悟”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给予学生充裕的读书时间,教给学生读书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达到以读悟义、以读悟情、以读悟理的一种对话方式。如学习重要课文时,可设计这样的教学流程:第一步,让学生自由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步,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本;第三步,要求学生用几句话概括故事情节,再读文本;第四步,精读文本,谈自己的见解。这样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朗读、复述、概括能力,而且学生在每一次阅读中都有所感悟、思考。这就是学生和文本相互对话并有所感悟的过程。
2.探究式。《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我们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式的对话模式,正是依据新课标的这一理念诞生的。在语文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先认真倾听学生对文本的初步认识,了解他们的初步感受。然后,教师以一个对话者的身份平等地参与到学生讨论中,并随时鼓励学生质疑或提出异议。
3.综合式。就是以各种活动(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说一说、读一读、比一比等)巧妙融合展开语文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学以致用,增长见识,培养综合能力。如教学写景的课文时,先让学生看着适合的景物图,再请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感觉怎么样?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课文,最后再让学生画下自己看到的或想象之中的蓝图。这样的对话模式,形式新,于变化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使学生自始至终能有滋有味地与文本对话。
二、“对话型”阅读教学操作的基本策略
1.铺垫对话基础。与文本充分的对话是实现课堂有效对话的基础。首先,教师在课前要与文本充分的对话,准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找准文本中的值得研究的训练点(即教学重点、难点),文本中的生长点、创新点。其次,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课前可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在初读阶段,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与文本对话。
2.巧妙把握话题。巧妙地把握话题是课堂对话的灵魂。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5分钟时间,为此我们要选择有价值、易展开的话题作为对话的主题,这些主题应是值得研究的,或是符合学生阅读心理的,或是贴近学生生活的,或是有创新因素的。对话话题的来源一般有两种:一是事先准备的,二是随机获取的。
3、创设对话情境。叶澜教授曾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而激活语言文字的最佳途径就是让学生入情入境,在情境中动情。情境也是滋生对话的土壤,学生只有入情入境了,才能激发其对话的热情和欲望。因而,情境的创设是对话顺利开展的关键。关于对话情境的创设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等,创设与之相适应的对话情境。
①创设课文情境。在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再现课文情境,具有生动、形象、逼真的特点,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能很好地引起学生对话的欲望,并提供对话的素材。如:在教学时,可利用多媒体呈现课文中描述的景象,使生动的画面激起学生的表达欲望。
②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景,能够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情绪,促使他们以旺盛的精力、积极的态度主动在情境中沉思,在情境中领悟真谛。如:教学《赵州桥》一课,课始教师课件出示一幅“赵州桥”图,学生边看图教师边富有感情地描述:“在我国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有一座历史悠久、举世闻名的石拱桥——赵州桥,这是一座古老而又坚固的石拱桥。1300多年来,它经受风吹雨打、洪水冲击、地震摇撼、车辆重压等种种考验,仍毅力不倒。”
③创设想象情境。小学生天真烂漫、爱幻想。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多创设一些想象情境,为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深层对话创设条件。想象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下学生的表达欲望增强,能实现与文本的深层对话。
三、在实施“对话”时,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1.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对话本身就体现了民主、平等和彼此沟通等理念。只有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氛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在教师眼里,每个学生的意见都是值得珍视的。学生受到激励、鞭策、感化和召唤,其心态才能保持开放,才能产生充满活力、充满创造的体验,也才能在对话的过程中生成新的认识。在课堂中教师要尽量营造宽松、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说话欲望。
2.正确处理结论与过程的关系。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激發学生全神贯注地去体验文本,通过对话去理解文本、超越文本。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可以先放手让学生去读,在初读中感知文本,以对话的形式随机扫除阅读障碍,谈谈自己读懂了什么,不懂的地方标出来再读,实在弄不清的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交流。讨论的内容可涉及字词句篇,方式可采用听说读写。至于结论,最好让学生自己去体悟,教师不必包办代替。面对各种不相同的感悟、理解,老师也不要强行统一,最好是鼓励学生通过对话,继续深入探究。
3.正确处理预设与开放的关系。教师在课前要有充分准备,如认真钻研教材,写备课笔记,然而我们在上课时却不可拘泥于原来设定的程式。按照现代教学论的理念,我们既要有课前的预设,又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对于师生对话中出现的即兴创造的火花,教师应敏锐地捕捉住它,并予以引燃,使不同的体验有一个交流和争辩的机会,从而超越预先设定的目标。
总之,“对话型”阅读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朗读、复述、概括能力,而且学生在每一次阅读中都有所感悟、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