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言文教学一直是教师们积极研究、探讨的领域,如何使学生摆脱对文言文的厌烦情绪,让文言文教学由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有趣,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多思索,勤总结。在十多年的文言文教学中,笔者总结了以下四种方法:一、故事铺垫法;二、内容梗概法;三、反复诵读法;四、多媒体辅助法。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对于多数学生来说,文言文既枯燥,又乏味。尤其是对于文化基础相对较弱的职校生来说,文言文更是令人望而生畏。所以,职校生抵触、厌恶文言文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语文课学习文言文时,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一脸茫然者有之,无精打采者有之,愁眉苦脸者有之。可以这么说,学习文言文对学生们来说是一件苦不堪言的事情。针对这一现状,教师们应在文言文教学方法上,独辟蹊径,推陈出新。
在文言文实践教学过程中,尝试了一些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故事铺垫法
多数人都很爱听故事,学生也不例外。一些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往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不知不觉地参与到课文的学习中来。因此,教师在教授文言文时,如能用精彩的故事作铺垫,学生们还是能积极配合的。
在讲授《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先将与文章关联的历史背景,用叙述故事的形式为学生们做介绍。文章开篇交代了晋文公之所以攻打郑国的两条理由:“无礼于晋,且贰于楚。”“无礼于晋”,说的是郑国当年在晋文公流亡经过郑国时,将其拒之门外;“贰于楚”,说的是郑国一方面和晋国结盟,另一方面又和楚国结盟。对于第二条理由,教师可以很容易阐述清楚:在春秋时,弱小一些的国家总是要寻找强大一些的国家做靠山,而且在通常情况下,这样的靠山不止一个,且随形势而改变,所以晋国以此作为攻打郑国的理由根本就不能成立。现在问题就引出来了——晋文公当年为什么会流亡呢?而且一跑就是十九年呢?教师可从当时的晋献公(晋文公之父)说起,晋献公纳姬(骊姬)生子,而后在其的蛊惑下(骊姬欲立自己的儿子奚齐为太子,为此必须得除掉奚齐的几个哥哥)逼死了太子申生,又欲诛杀老二夷吾和老三重耳(晋文公),夷吾事先听到风声跑狄国姥姥家去了,重耳险些被前来的官兵捉住,奋力翻墙,侥幸得脱。这些生动的历史故事,内容丰富,情节跌宕起伏,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半节课下来,绝大部分学生已被曲折的情节深深吸引。这个时候,教师便可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这篇文言文的学习中来。
二、内容梗概法
有些文言文篇幅较长,课上逐句逐段地翻译,既耽误时间,又使教学形式过于呆板,容易使学生滋生厌烦情绪;有些文言文虽然篇幅不长,但语言过于晦涩,如果在教学上因循守旧,只是侧重课文翻译,教学效果也未必理想。
像《鸿门宴》(安排4学时)一文,篇幅就较长。在教学时,采取这样的方法:首先介绍相关历史背景(作者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史记》的有关文学常识在第一学期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时,已作过详细介绍,在此主要以复习的形式对重点进行强调而已,不再做详细介绍);第二步,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教师用讲故事的形式,把课文的内容做梗概复述,当然这一环节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避免平铺直叙,应突出重点人物及事件。在概述的同时,按故事情节的发展,书写必要的板书,如刘邦、项羽两大阵营的主要人物——内奸(曹无伤、项伯)、谋士(张良、范增)、部将(樊哙、项庄)以及宴会前、中、后的主要事件,这样学生们既可以耳听,又可以眼看,对课文内容也有了基本了解;第三步,学生分组学习,就难点字词及句段进行重点讨论。由于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学生们在分组学习时,就不会感到有很大难度。最后,由教师就较普遍的问题作统一解答。在实践教学中,采用这种内容梗概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像篇幅较短但语言相对生涩的《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也可以采用这种内容梗概法。
三、反复诵读法
以往在讲授《论积贮疏》一文时,并没有把朗读放在重要位置,只是一味强调课文内容的翻译、理解及论证方法。无意间发现学生在朗读这篇课文时,读错字音这个问题很严重。这学期,笔者调整了以往的教学思路,在教学中,重点突出诵读这个环节。由于课文中的通假字很多,如“亡”(读“W%”,同“无”)、“罢”(读“P!”,同“疲”)、“殴”(读“q$”,同“驱”)等,这些字都很容易读错。还有一些字虽不是通假字,但也很易读错,如“屈”(读“ju9”)、“泛”(读“f0ng”)、“羸”(读“l9i”)、“阽”(读“di3n”)等。学习一篇文言文,如果连字词的读音都搞不明白,那课文的意思恐怕就更是稀里糊涂了。所以,在教授《论积贮疏》时,由教师先为学生示范朗读,在朗读过程中,教师特别强调通假字及易错字的读音,并要求学生在字词上作标记,然后,给学生们20分钟的时间反复诵读课文。在学生们读书的这段时间里,教师在教室内巡视,督促一些偷懒的学生认真读课文。为了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教师和学生约定,前十名上教师跟前准确朗读的学生平时成绩予以酌情加分。课堂上,只听得学生们热闹地读书声,连那些平时一见文言文就头疼的学生也在专心地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还主动地向别的同学求教。半节课下来,已有七八位学生让教师检查了朗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确如此,由于学生们熟读了课文,对文中的主要内容有了大概了解,所以,接下来课文内容的翻译、理解学起来就事半功倍了。可见,反复诵读,对学习文言文的帮助毋庸置疑。
四、多媒体辅助法
运用多媒体课件或者音像手段来辅助教学,不仅增强视觉效果,而且使教学更加直观,在最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课堂容量。
如上文提到的《鸿门宴》一文,刘邦冒死赴鸿门之宴,面对项羽的诘难,百般狡辩、低三下四。电影《鸿门宴》将这一情节演绎得生动传神、活灵活现。刘邦的能说会道、巧言令色,以及为了保全自己,不惜贬损自己,又跪又唱又跳,令观者感叹其能屈能伸。至于项庄舞剑、范增举玦、樊哙闯帐等扣人心弦、高潮迭起的情节,视频运用形、声、色等手段,更是带给观者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教师可以通过视频截取软件(会声会影),将这斗智斗勇、一波三折的精彩场景剪辑播放。通过观看视频,学生们更直观地感受到了《史记》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以及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这必然会增强其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有些文言文虽然沒有现成的影视资料可供使用,但教师可以通过制作PPT、FLASH动画等,也能很好地辅助教学。如《崤之战》、《前赤壁赋》、《庄暴见孟子》等。但这需要教师多动些心思,多下些功夫。
五、结语
由于文言文的体裁不同、题材相异,在教学时,具体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还应有的放矢。写人记事的,政论说理的,游记抒怀的,不同的文言文,切忌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作为教师有义务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喜爱它。教师只要在文言文教学上多下点功夫,也一样能让枯燥变生动、乏味变有趣,使更多学生热爱我们祖先留下的精粹。
(责任编辑:刘宝瑞)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对于多数学生来说,文言文既枯燥,又乏味。尤其是对于文化基础相对较弱的职校生来说,文言文更是令人望而生畏。所以,职校生抵触、厌恶文言文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语文课学习文言文时,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一脸茫然者有之,无精打采者有之,愁眉苦脸者有之。可以这么说,学习文言文对学生们来说是一件苦不堪言的事情。针对这一现状,教师们应在文言文教学方法上,独辟蹊径,推陈出新。
在文言文实践教学过程中,尝试了一些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故事铺垫法
多数人都很爱听故事,学生也不例外。一些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往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不知不觉地参与到课文的学习中来。因此,教师在教授文言文时,如能用精彩的故事作铺垫,学生们还是能积极配合的。
在讲授《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先将与文章关联的历史背景,用叙述故事的形式为学生们做介绍。文章开篇交代了晋文公之所以攻打郑国的两条理由:“无礼于晋,且贰于楚。”“无礼于晋”,说的是郑国当年在晋文公流亡经过郑国时,将其拒之门外;“贰于楚”,说的是郑国一方面和晋国结盟,另一方面又和楚国结盟。对于第二条理由,教师可以很容易阐述清楚:在春秋时,弱小一些的国家总是要寻找强大一些的国家做靠山,而且在通常情况下,这样的靠山不止一个,且随形势而改变,所以晋国以此作为攻打郑国的理由根本就不能成立。现在问题就引出来了——晋文公当年为什么会流亡呢?而且一跑就是十九年呢?教师可从当时的晋献公(晋文公之父)说起,晋献公纳姬(骊姬)生子,而后在其的蛊惑下(骊姬欲立自己的儿子奚齐为太子,为此必须得除掉奚齐的几个哥哥)逼死了太子申生,又欲诛杀老二夷吾和老三重耳(晋文公),夷吾事先听到风声跑狄国姥姥家去了,重耳险些被前来的官兵捉住,奋力翻墙,侥幸得脱。这些生动的历史故事,内容丰富,情节跌宕起伏,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半节课下来,绝大部分学生已被曲折的情节深深吸引。这个时候,教师便可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这篇文言文的学习中来。
二、内容梗概法
有些文言文篇幅较长,课上逐句逐段地翻译,既耽误时间,又使教学形式过于呆板,容易使学生滋生厌烦情绪;有些文言文虽然篇幅不长,但语言过于晦涩,如果在教学上因循守旧,只是侧重课文翻译,教学效果也未必理想。
像《鸿门宴》(安排4学时)一文,篇幅就较长。在教学时,采取这样的方法:首先介绍相关历史背景(作者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史记》的有关文学常识在第一学期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时,已作过详细介绍,在此主要以复习的形式对重点进行强调而已,不再做详细介绍);第二步,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教师用讲故事的形式,把课文的内容做梗概复述,当然这一环节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避免平铺直叙,应突出重点人物及事件。在概述的同时,按故事情节的发展,书写必要的板书,如刘邦、项羽两大阵营的主要人物——内奸(曹无伤、项伯)、谋士(张良、范增)、部将(樊哙、项庄)以及宴会前、中、后的主要事件,这样学生们既可以耳听,又可以眼看,对课文内容也有了基本了解;第三步,学生分组学习,就难点字词及句段进行重点讨论。由于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学生们在分组学习时,就不会感到有很大难度。最后,由教师就较普遍的问题作统一解答。在实践教学中,采用这种内容梗概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像篇幅较短但语言相对生涩的《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也可以采用这种内容梗概法。
三、反复诵读法
以往在讲授《论积贮疏》一文时,并没有把朗读放在重要位置,只是一味强调课文内容的翻译、理解及论证方法。无意间发现学生在朗读这篇课文时,读错字音这个问题很严重。这学期,笔者调整了以往的教学思路,在教学中,重点突出诵读这个环节。由于课文中的通假字很多,如“亡”(读“W%”,同“无”)、“罢”(读“P!”,同“疲”)、“殴”(读“q$”,同“驱”)等,这些字都很容易读错。还有一些字虽不是通假字,但也很易读错,如“屈”(读“ju9”)、“泛”(读“f0ng”)、“羸”(读“l9i”)、“阽”(读“di3n”)等。学习一篇文言文,如果连字词的读音都搞不明白,那课文的意思恐怕就更是稀里糊涂了。所以,在教授《论积贮疏》时,由教师先为学生示范朗读,在朗读过程中,教师特别强调通假字及易错字的读音,并要求学生在字词上作标记,然后,给学生们20分钟的时间反复诵读课文。在学生们读书的这段时间里,教师在教室内巡视,督促一些偷懒的学生认真读课文。为了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教师和学生约定,前十名上教师跟前准确朗读的学生平时成绩予以酌情加分。课堂上,只听得学生们热闹地读书声,连那些平时一见文言文就头疼的学生也在专心地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还主动地向别的同学求教。半节课下来,已有七八位学生让教师检查了朗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确如此,由于学生们熟读了课文,对文中的主要内容有了大概了解,所以,接下来课文内容的翻译、理解学起来就事半功倍了。可见,反复诵读,对学习文言文的帮助毋庸置疑。
四、多媒体辅助法
运用多媒体课件或者音像手段来辅助教学,不仅增强视觉效果,而且使教学更加直观,在最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课堂容量。
如上文提到的《鸿门宴》一文,刘邦冒死赴鸿门之宴,面对项羽的诘难,百般狡辩、低三下四。电影《鸿门宴》将这一情节演绎得生动传神、活灵活现。刘邦的能说会道、巧言令色,以及为了保全自己,不惜贬损自己,又跪又唱又跳,令观者感叹其能屈能伸。至于项庄舞剑、范增举玦、樊哙闯帐等扣人心弦、高潮迭起的情节,视频运用形、声、色等手段,更是带给观者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教师可以通过视频截取软件(会声会影),将这斗智斗勇、一波三折的精彩场景剪辑播放。通过观看视频,学生们更直观地感受到了《史记》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以及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这必然会增强其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有些文言文虽然沒有现成的影视资料可供使用,但教师可以通过制作PPT、FLASH动画等,也能很好地辅助教学。如《崤之战》、《前赤壁赋》、《庄暴见孟子》等。但这需要教师多动些心思,多下些功夫。
五、结语
由于文言文的体裁不同、题材相异,在教学时,具体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还应有的放矢。写人记事的,政论说理的,游记抒怀的,不同的文言文,切忌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作为教师有义务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喜爱它。教师只要在文言文教学上多下点功夫,也一样能让枯燥变生动、乏味变有趣,使更多学生热爱我们祖先留下的精粹。
(责任编辑:刘宝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