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阅读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文化传承能力,这都是现代语文核心素养所要求的内容。群文阅读教学是近年来较为新颖的教学方式之一,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从群文阅读的特点出发,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和小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对群文阅读的选文策略提出几点看法。
关键词:群文阅读;选文策略;语文教学
在当前小学生的语文教育中,由于考试压力等原因,对于小学生阅读水平的教育并没有太多重视,主要表现是留给学生阅读的时间不足。小学生阶段开始,繁重的作业就占据了学生大部分时间,致使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目前国内对于群文阅读选文策略的研究虽然仍处于初级阶段,但观点层出不穷。例如,曹发敏从群文阅读的重要性引出选文策略,对选文策略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侯梅丽在实践中总结出群文阅读选文应该将一个个小学中段教材中的文章‘巧’重组。对于学生阅读的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阅读任务的布置,但是现状却是语文教师对这点并未重视。群文阅读理念正是基于这种现状而提出的,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
一、群文阅读选文策略的概念
群文阅读是在群文阅读教育上发展出来的,顾名思义,群指的是同类的、一起的,文指的是文章,也就是将大量的同类文章聚集在一起。而要求同类就需要选择,如何选择这些文章就是群文阅读选文策略。教学过程中老师将同类的一组文章推荐给学生,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一个主题、更加熟练掌握一种写作技巧、更加生动地表达一种思想感情,这就是群文阅读教育。
例如,笔者在讲解坚忍不拔的精神时,就将三年级课文《夸父逐日》与高年级的一些文章《狼牙山五壮士》《竹石》《石灰吟》《鲁滨孙漂流记》等文章组成群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够深刻感受精神的伟大,又能够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在讲解讽刺的写作手法时,就将《惊弓之鸟》《亡羊补牢》与《最后一头战象》《卖火柴的小小女孩》等文章组合,使学生感受如何用讽刺的手段突出自己的感情。
二、群文阅读选文策略的重要性
1.之于学生,提升其阅读水平
上文提到,群文阅读在于读同类别的一组文章,选取的同类文章在体裁、主题、风格、情感、描写方式、修辞等方面都会有一处或多处针对性的训练,这些都能够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以上各类相似点的特点,提升阅读的语感,甚至可以在阅读中由相似找不同,大大提高学生语文的阅读水平,进而提升其语文学习能力。
2.之于教师,提升其教学水平
不难发现,小学教材的文章编排就是按照章节分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深刻把握每个章节的主题,提升其教学的逻辑性。群文阅读选文策略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正确运用教学方法,在推荐阅读过程中首先要对文章有清楚的了解,而老师在阅读的过程中,领悟方法的本领高于小学生,因此在教学中能够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实现教学相长,提升其教学水平。
3.之于学校,提升其文化修养
实践告诉我们,群文阅读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群文阅读选文策略的落实阶段,能够引起学校全体阅读的良好氛围,在群文阅读的选文过程中,学生也能参与进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对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提升学校的文化素养具有积极意义。
三、群文阅读选文的策略
群文阅读能够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推动作用,对语文教育的发展也有巨大影响,但是如何选文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却是现阶段语文教育攻坚克难的重中之重。正确选文是进步的基础,这就需要良好的选文策略。
1.要注重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
小学生正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好奇心强但接受能力有限,在选文过程中不能一味追求文章的相似性而忽略了文章的难度,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反而对学生有害无益,反而会因为压力过大而让学生失去阅读的兴趣。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选取较多,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又能提高其阅读能力。
2.要注重所选文章之间的内在联系
群文的特点在于它的相似性,它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成,其内在联系就是学生阅读过程中提升的方向,只有在选文过程中注重其内在联系,才能对学生的阅读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3.正确利用课外阅读
我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考试和作业几乎将学生课余时间占满,这是一种病态的教育,教育界多有批判。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主题,这就离不开課外阅读,而课外作品良莠不齐,需要教师严格把关,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文章的选择,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结束语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群文阅读的内涵与价值,帮助学生提升阅读的效率与效果,真正实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语文教师要想在实践中顺利地实施群文阅读教学,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并不断强化自身的文学功底和鉴赏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曹发敏.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组文策略浅谈[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8(01):40-42.
[2]侯梅丽.关于群文阅读教学组文策略的思考[J].语文知识,2017(18):67-68.
关键词:群文阅读;选文策略;语文教学
在当前小学生的语文教育中,由于考试压力等原因,对于小学生阅读水平的教育并没有太多重视,主要表现是留给学生阅读的时间不足。小学生阶段开始,繁重的作业就占据了学生大部分时间,致使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目前国内对于群文阅读选文策略的研究虽然仍处于初级阶段,但观点层出不穷。例如,曹发敏从群文阅读的重要性引出选文策略,对选文策略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侯梅丽在实践中总结出群文阅读选文应该将一个个小学中段教材中的文章‘巧’重组。对于学生阅读的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阅读任务的布置,但是现状却是语文教师对这点并未重视。群文阅读理念正是基于这种现状而提出的,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
一、群文阅读选文策略的概念
群文阅读是在群文阅读教育上发展出来的,顾名思义,群指的是同类的、一起的,文指的是文章,也就是将大量的同类文章聚集在一起。而要求同类就需要选择,如何选择这些文章就是群文阅读选文策略。教学过程中老师将同类的一组文章推荐给学生,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一个主题、更加熟练掌握一种写作技巧、更加生动地表达一种思想感情,这就是群文阅读教育。
例如,笔者在讲解坚忍不拔的精神时,就将三年级课文《夸父逐日》与高年级的一些文章《狼牙山五壮士》《竹石》《石灰吟》《鲁滨孙漂流记》等文章组成群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够深刻感受精神的伟大,又能够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在讲解讽刺的写作手法时,就将《惊弓之鸟》《亡羊补牢》与《最后一头战象》《卖火柴的小小女孩》等文章组合,使学生感受如何用讽刺的手段突出自己的感情。
二、群文阅读选文策略的重要性
1.之于学生,提升其阅读水平
上文提到,群文阅读在于读同类别的一组文章,选取的同类文章在体裁、主题、风格、情感、描写方式、修辞等方面都会有一处或多处针对性的训练,这些都能够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以上各类相似点的特点,提升阅读的语感,甚至可以在阅读中由相似找不同,大大提高学生语文的阅读水平,进而提升其语文学习能力。
2.之于教师,提升其教学水平
不难发现,小学教材的文章编排就是按照章节分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深刻把握每个章节的主题,提升其教学的逻辑性。群文阅读选文策略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正确运用教学方法,在推荐阅读过程中首先要对文章有清楚的了解,而老师在阅读的过程中,领悟方法的本领高于小学生,因此在教学中能够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实现教学相长,提升其教学水平。
3.之于学校,提升其文化修养
实践告诉我们,群文阅读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群文阅读选文策略的落实阶段,能够引起学校全体阅读的良好氛围,在群文阅读的选文过程中,学生也能参与进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对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提升学校的文化素养具有积极意义。
三、群文阅读选文的策略
群文阅读能够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推动作用,对语文教育的发展也有巨大影响,但是如何选文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却是现阶段语文教育攻坚克难的重中之重。正确选文是进步的基础,这就需要良好的选文策略。
1.要注重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
小学生正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好奇心强但接受能力有限,在选文过程中不能一味追求文章的相似性而忽略了文章的难度,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反而对学生有害无益,反而会因为压力过大而让学生失去阅读的兴趣。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选取较多,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又能提高其阅读能力。
2.要注重所选文章之间的内在联系
群文的特点在于它的相似性,它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成,其内在联系就是学生阅读过程中提升的方向,只有在选文过程中注重其内在联系,才能对学生的阅读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3.正确利用课外阅读
我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考试和作业几乎将学生课余时间占满,这是一种病态的教育,教育界多有批判。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主题,这就离不开課外阅读,而课外作品良莠不齐,需要教师严格把关,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文章的选择,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结束语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群文阅读的内涵与价值,帮助学生提升阅读的效率与效果,真正实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语文教师要想在实践中顺利地实施群文阅读教学,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并不断强化自身的文学功底和鉴赏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曹发敏.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组文策略浅谈[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8(01):40-42.
[2]侯梅丽.关于群文阅读教学组文策略的思考[J].语文知识,2017(18):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