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的教育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大量的教育问题也在不断地涌现,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去探索与研究。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曾经天真无邪的儿童会随着年级的升高而越来越为学习困惑和烦恼?为什么学生的知识掌握的越来越多,但他们却感到学习日益困难了呢?为什么有些小学阶段成绩优异的学生,到了更高一级后却趋于平庸了呢?可能我们会把这些问题归结为教育方法不当或教师素质不高等引起的教育工作失败。笔者认为,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不到真正的快乐。
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个体通过学习而不断成长,本来对学生来说应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但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很少也很难能在学习中体验到快乐的滋味。一个原因是学生的课业负担太重。虽然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一再提倡给学生减负,也许学生的书包越来越轻了,但学生的实际学习负担却更重了。形形色色的课外活动,实际上却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双休及寒暑假变成了各种补习班的天地,等等。另一个原因是学生的心理压力太重。现代社会激烈竞争的状况,会不可避免地传递到学校中,孩子们的身上承载着太多家长和社会的期望。所有的这一切,使学生的学习基本上变成了被动的学习,他们很难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追根溯源,是由于现代的教育蒙上了太多的功利色彩。
我国近些年的教育改革实践中曾提出一种建立“在发展中求愉快,在愉快中求发展”为目的的“愉快教育”思想。所谓愉快教育,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情感教育入手,给孩子爱和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使学生能够愉快主动地接受教育,成为学习的主人。它所强调的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一直是我们教育追求的目标。但“愉快教育”的思想也引起了许多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反思和批判,他们认为“愉快教育”可能会像20世纪初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一样,过度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而忽视了社会的要求,使培养出来的儿童很难适应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愉快教育”的思想及当代教育理论者对其的反思,也值得我们去进一步反思。笔者认为,让学生在学习中有适当的压力是正确的,学生如果在课堂学习中感觉不到学习带给他的压力和挑战,他也就没有积极向上探索的动力。而且,只有在适当压力下学生获得成功,所带来的快乐才是深刻的。同时,教育更有责任让学习成为一种快乐的事情,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把学习与快乐的体验结合起来,让学生从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是无济于事的。”从夸美纽斯到裴斯泰洛齐、卢梭,这些著名的教育家都提倡自然的教育,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天性。如果儿童体验不到学习带来的快乐,那他对知识的接受就只能是在教师和家长压力下的被动的接受。而这样知识的积累带来的就不是质的提升,学生无法把通过死记硬背获得的知识变成再次获得知识的手段,这也是为什么学生会感觉知识累积越多,但学习起来却更困难的原因之一。
如何引导学生把学习与快乐的体验更好地结合起来,使学习真正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呢?首先,给学生充足的自由支配的时间。仔细想一想,现在的学生几乎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每天的课程安排得紧紧的,回家后还有大量的家庭作业等着完成。当学生筋疲力尽地完成一天的功课上床睡觉的时候,他怎么还会有时间来思考呢?怎么会有时间去做他天性中应该去玩的事情呢?这样只会使得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产生冷淡和漠不关心甚至厌恶的态度,使得一个人只有学习,却没有智力生活。给学生留出自由支配的时间并不是意味着让学生无所事事,为所欲为,而是在教师明确的引导下,使儿童的时间里充满了他们感到入迷的事情,而这些事情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同时又和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其次,让学生通过学习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要关注学生成长中的一点一滴的成功之处,把每个学生展现出来的闪光点变成引起他再一步成长的火花。这要求我们要正确运用和理解评价手段的作用和功能,学生的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单纯靠标准分数去衡量学生只会得出片面的结论,而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他经过努力获得的成功,这种快乐的体验是任何外在激励手段都无法达到的。因为这种学习是和学生的感情体验联系到了一起的。列宁写道:“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个体通过学习而不断成长,本来对学生来说应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但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很少也很难能在学习中体验到快乐的滋味。一个原因是学生的课业负担太重。虽然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一再提倡给学生减负,也许学生的书包越来越轻了,但学生的实际学习负担却更重了。形形色色的课外活动,实际上却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双休及寒暑假变成了各种补习班的天地,等等。另一个原因是学生的心理压力太重。现代社会激烈竞争的状况,会不可避免地传递到学校中,孩子们的身上承载着太多家长和社会的期望。所有的这一切,使学生的学习基本上变成了被动的学习,他们很难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追根溯源,是由于现代的教育蒙上了太多的功利色彩。
我国近些年的教育改革实践中曾提出一种建立“在发展中求愉快,在愉快中求发展”为目的的“愉快教育”思想。所谓愉快教育,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情感教育入手,给孩子爱和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使学生能够愉快主动地接受教育,成为学习的主人。它所强调的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一直是我们教育追求的目标。但“愉快教育”的思想也引起了许多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反思和批判,他们认为“愉快教育”可能会像20世纪初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一样,过度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而忽视了社会的要求,使培养出来的儿童很难适应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愉快教育”的思想及当代教育理论者对其的反思,也值得我们去进一步反思。笔者认为,让学生在学习中有适当的压力是正确的,学生如果在课堂学习中感觉不到学习带给他的压力和挑战,他也就没有积极向上探索的动力。而且,只有在适当压力下学生获得成功,所带来的快乐才是深刻的。同时,教育更有责任让学习成为一种快乐的事情,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把学习与快乐的体验结合起来,让学生从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是无济于事的。”从夸美纽斯到裴斯泰洛齐、卢梭,这些著名的教育家都提倡自然的教育,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天性。如果儿童体验不到学习带来的快乐,那他对知识的接受就只能是在教师和家长压力下的被动的接受。而这样知识的积累带来的就不是质的提升,学生无法把通过死记硬背获得的知识变成再次获得知识的手段,这也是为什么学生会感觉知识累积越多,但学习起来却更困难的原因之一。
如何引导学生把学习与快乐的体验更好地结合起来,使学习真正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呢?首先,给学生充足的自由支配的时间。仔细想一想,现在的学生几乎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每天的课程安排得紧紧的,回家后还有大量的家庭作业等着完成。当学生筋疲力尽地完成一天的功课上床睡觉的时候,他怎么还会有时间来思考呢?怎么会有时间去做他天性中应该去玩的事情呢?这样只会使得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产生冷淡和漠不关心甚至厌恶的态度,使得一个人只有学习,却没有智力生活。给学生留出自由支配的时间并不是意味着让学生无所事事,为所欲为,而是在教师明确的引导下,使儿童的时间里充满了他们感到入迷的事情,而这些事情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同时又和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其次,让学生通过学习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要关注学生成长中的一点一滴的成功之处,把每个学生展现出来的闪光点变成引起他再一步成长的火花。这要求我们要正确运用和理解评价手段的作用和功能,学生的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单纯靠标准分数去衡量学生只会得出片面的结论,而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他经过努力获得的成功,这种快乐的体验是任何外在激励手段都无法达到的。因为这种学习是和学生的感情体验联系到了一起的。列宁写道:“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