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如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yong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转课堂是一种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的新的教与学的模式,它的精髓在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学习,改变传统的以老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语文教学要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实施翻转课堂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因为翻转课堂能够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的需求,能够让学生在课前与课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学习时间,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去做更多自己感兴趣的事,实现发展个性的要求。那么语文教学怎样满足学生个性学习,实现课堂翻转呢?
  一、教师要认真解读文本,创作能满足学生个性学习的视频与学案。教师解读文本,根据学情明确学生必须掌握的文本内容,制定本课学习任务,然后教师制作满足学生个性学习的学案,教师把制作好的学案交给学生完成。语文教学视频的制作应有文、图、音、视频等多种综合表现力,引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教学设计,老师应根据文本与学情能抓住课文的重难点录制微课,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针对性,把文本知识的传授移至课前完成。知识的内化与运用则在课上完成,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亲身体验的过程,增强语文学习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例如:《台阶》这课教学重点是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体会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那么教师要根据教学重点制作视频时就要让学生带着下面三个问题去看视频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2.父亲是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表现。学生看完视频后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你的父亲有什么特点是你感动最深的?
  二、教师平时要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因材施教,能够极大地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学生能够通过学校网站自由获取所需学习资料与任务,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接受慢的同学可以反复看视频,接受能力强的同学可以再挖掘文本深层内涵,所有学生都可以向老师提问题,老师要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个性化服务,教师应为学生制定自己的学习语文计划。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对翻转课堂能否取得成功有着关键作用。平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自学质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怎样阅读文本,怎样看教师制定视频与微课,怎样收集与课文有关的材料,还要指导学生怎样提出问题,怎样管理学习时间、怎样做读书笔记等。教师还要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差异,彰显学生主体地位。
  三、教师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教材的习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究文本的能力。语文教学要想满足学生的个性学习,实施翻转课堂,学生课前要预习教材,然后才能带着问题去看视频,完成老师发放的学案。所以老师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教材的习惯,如果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不断提升。
  课前、课中、课后学生都要根据学习情况提出本人或小组中的疑难问题;学生要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在平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质疑能力和探究文本的能力。例如:九年级人教版《孤独之旅》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文中有大量的环境描写与主人公的心理描写,如果学生课前不预习课文,直接看老师制作的微课,就很难理解课文。
  四、教师的课堂教学要运用翻转课堂,让学生体验“个性化学习”的魅力。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走上讲台,引领同学学习文本,对照课本和微视频进行自学;同学们自主质疑,进行讨论。例如:在《台阶》课堂教学中,有的学生就指出质疑,文章表现了父亲怎样的特点?父亲造好九级台阶后,为什么又不自在呢?从父亲苦干大半辈子盖起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生活经历,我们受到怎样的启示?你是如何看待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让每个学生始终处在思考、分析、探索、提高的状态中,思维活跃,认识深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提高,让学生创新意识明显增强。最后,老师把这课的练习题传上学生平板电脑上,利用微视频进行在线测评,再对有个性差异的学生进行指导。
  “翻转课堂”可以激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完成了文本初步的解读,还能对文本有关知识进行补充与训练,形成新的知识架构雏形,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学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了“以学为中心”的学生学习体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个性探索、协作学习、思维水平等方面的提高,提高了学生语文素养。
  汪功清,教师,现居安徽马鞍山。
其他文献
中学生语文水平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大量的课外阅读。无论是作为阅读部分的语感,还是作为作文的写作素材,课外阅读都必不可少。而在当今教育现状下,大部分中学生很少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具体形式多种多样,有的老师在课堂进行课外拓展,也有老师采取了每周一节阅读课,还有老师选择布置周末阅读。无论哪一种方式都需要行之有效,形式的开展必须注重实
今年寒假,笔者对经典阅读做了一点有益的尝试,领着学生阅读了路遥的长篇小说《人生》。感慨颇多,笔者不揣浅陋,结合实际说说我的想法:  一、精读、细读,是让阅读走向深刻的前提  为了应付各类纷繁复杂的考试,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和时间被步步挤占。再加上“快餐阅读”已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并越来越受到青少年的青睐。学生难免变得浮躁,静不下心来走进文本细嚼慢咽,获得精神的愉悦。  好书要精读、细读、反复读。这是我
众所周知,“讲道理”和“摆事实”是议论文写作的两个基本方法。而在实际写作中,高中生似乎对“摆事实”情有独钟。一是中学生中的大多数感性有余,理性不足,怯于“讲道理”,难以“讲道理”;二是当下许多语文教师视素材积累为成就华章的不二法门,不遗余力地为学生搜集各类素材并要求其背诵。其实,热衷“摆事实”本无可厚非,正所谓“事实胜于雄辩”。然而,让人遗憾的是,在素材积累不可谓不多的背景下,大多数学生在作文中使
诗歌是一门抒情的艺术。没有情感,诗歌就没有生命。情感是诗的命脉。也只有用饱和激情熔铸起来的形象,才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欣赏诗歌从本质上讲是情感体验式的,阅读者要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就得借助诗歌的语言形式,体会诗歌的意境。因此,我们现在的中学新诗教学中,对新诗的鉴赏贯彻不力。教师只是简单地要求学生朗读,据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读诗兴趣,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提高
“诗无达诂”,阐释者们对《雨巷》一直都有多样的解读,尤其是对诗歌中反复出现的“丁香般的”姑娘往往青睐有加,不少人还试图将其与诗人的真实恋情挂钩,这从个性化的赏析角度来说并无不可。然而,笔者觉得在一般性教辅资料的具体表述中,诸如“姑娘出现了”(人教版语文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第9页),“一位情窦初开的青年在江南雨巷邂逅一位姑娘后激起的感情涟漪”(人教版语文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第13页)等提法似有不
“翻转课堂”一般被称为“反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先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当下,“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新名词,快速蹿升为教育界的热词。“翻转”,也成了新锐与创新的代名词。于是,我们看到许多老师纷纷效仿:课前录制一个微课,通过网络工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一线教师关注的热点,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努力”与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却不成正比。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不同的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也可称得上“五花八门”,有的甚至曲解文本。研读文本是阅读教学的基础,没有理解就没有内化,用泛泛的结论来代替具体的分析不可能接触到文章的内含。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讨论文本解读的一些基本原则。下面就通过对《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的文本解读来开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质疑探究,鼓励引导,启发想象,使他们敢问、敢想、敢说,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鼓励质疑   亚里士多德说过:“创造性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质疑问难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启发创造性思维、发展
鲁迅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巨匠,其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质兼美,文笔精湛、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美好追忆,向来是中小学生研习和品读的名篇佳作,也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极好范本。至改革开放以来,该作品一直是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沪教版、苏教版、鲁教版、语文版、长春版、浙教版、鄂教版、湘教版、北师大版等各版本都保留了该篇目,西师大版《我的百草园》也是在
古诗教学常规的教学方法是通过反复朗读把握其内涵,但情况往往是朗读时间不够,缺少教师恰当的指导,学生把握不住诗歌的精华之处,反而对学习诗歌产生害怕、厌倦等情绪。肖川认为,从关注教学效率的角度讲,“怎么教”比“教什么”更重要。“怎么教”更多地关涉学生课堂的参与程度、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程度、学生知识建构的水平。而情景教学法刚好体现了其教学的优越性,可以有效填补传统诗歌教学方法的不足。  一、利用多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