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的主题如人之“灵魂”,文章的材料犹人之“血肉”,而文章的结构恰似人之“骨骼”。失去健壮坚实、分布科学的骨骼,血肉就无所依附,灵魂也无处寄托,由此可见健壮“骨骼”的重要。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一般由“内容”、“语言”和“结构”三大块组成。“结构”又可以分为4~5个等次,其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1.文章是否完整;2.详略是否得当; 3.层次、线索是否清晰;4.照应是否紧密;5. 过渡是否自然;6.行文是否曲折。近几年中考作文结构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 叙述杂乱,头绪纷繁;2.详略失当,轻重倒置;3.前无伏笔,后失照应;4.生转硬接,随意跳脱;5.平铺直叙,“波澜不惊”。考生提升结构能力,应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
一、线索清晰,体现贯通性。时、空、物、事、人、情都能成为文章的线索。串珠成链,才能成为艺术品;将分散的材料贯以一线,文章才能成为有机的整体,呈贯通之美。朱自清的《背影》以“背影”为线索,贯穿全文:开头设疑——点出背影;中间叙事——引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结尾思念——照应背影。2007年南京一位考生以李白为题材写《总有一把钥匙属于自己》,以时空变化中的钥匙为线索——游子(游侠)、仕途、受宠与离京、成就“诗国之仙”。一把把“钥匙”得而复弃,最终才找到了一把属于自己的“钥匙”。文章设计的线索清晰流畅,对“钥匙”的诠释逐层深入——健壮的“骨骼”使文章的“灵魂”分外亮丽。
二、详略得当,体现合理性。这包括整体安排详略得当、主要事件详略得当和运用例证详略得当。2007年江西省考“磨难”话题,有篇题为《今天我值日》的考场作文写扫教室、擦黑板、抹桌椅和扫楼梯的过程,作者没有平均用墨,主次不分,而是将“磨难”不多、属于过程性交代的前三件事略写,只用了60多字,接着以“楼梯最难扫”一句过渡,详写“扫楼梯”的“三难”:灰多呛人;湿泥难除;积土难铲。写这“三难”用了500多字,将“我”经历磨难的过程和不怕脏、不怕苦的精神表现得有血有肉,真实而充分。议论文用例证法写作时,同学们也要注意要瞄准论点展开事例,不能面面俱到、该略却详,结果啰嗦繁杂。
三、照应紧密,体现严谨性。这里的照应包括题文照应、首尾照应、前后照应、图文照应(如看图作文),所供材料与文章照应等。2007年无锡市一位考生写《我在王维的引领下》,主体部分5个自然段运用重复法和相同句式法作题文照应和前后照应,“王维,引领我……”这一句子在段首出现5次,使前后勾连贯通;文章开篇说“王维,用诗诉说人生,用情塑造人生,用非凡的气韵点缀人生”,结尾说“读罢王维,方知他人格的魅力所在”,与开篇遥相呼应,使全文成为内在联系紧密的严谨整体。
四、过渡自然,体现流畅性。过渡自然能使文章的各部分之间榫接丝连,显示环环相扣的连贯美与流畅美。方法有用自然段过渡、用开头语句过渡等。2007年长沙一位考生写《我想化作诗人》,开篇说自己从小受到古诗词的熏陶,产生写诗的冲动,文章以“我应该做一名怎样的诗人呢”这一自然段过渡,下面以开头语句“我想做一名像……的诗人”承接,三段都以这同一句式开头,中间部分构成并列结构。文章怎样过渡到结尾呢?作者很聪明,末段先说“做一名诗人,固然要学习前人”——这是巧妙的“承前”;接着说“更重要的是做好自己”——这是自然的“启后”,再加上结句“在诗的世界里,我一定能够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灿烂一页”——这是对“启后”内容的诠释和强化。文章至此戛然而止,结构的流畅美得到充分展现。
五、行文兴波,体现可读性。悬念、误会、抑扬、层进以及倒叙、插叙这些笔法能使文章一波三折、引人入胜。2007年北京有位考生写《动力来自真理》,虽是议论文,但作者注重内涵的抑扬兴波,将读者步步领入辩证思维的胜境。文章先引唐太宗的例子,得出“兼听善听则明,则成功”的结论,紧接着用“果真如此吗”这一反问句作“抑”,造成一“折”;于是,但丁、三毛、王选、桂希恩等人的名言或事迹纷纷在作者笔下亮相,“张扬个性,放飞自我”这一观点又推到读者面前,当读者以为这是“扬”笔,是作者的中心论点时,文章却又一折——“面对两种看似矛盾的观点,我陷入了沉思:……他们都是对的,抑或他们都错了?”篇末,作者用生动的语言辟出新论:“抬头举目,仰望窗外,七彩的阳光倏地照亮我的心房:漫漫人生旅途,别人的观点时常会左右我的视线,那么,就让真理来擦亮我们的眼睛!驾驶小舟,扬帆起航,不论遇到多大的风浪,只要用真理和事实来把握航向,备足能源,我们就能到达光辉的彼岸!”文中抑扬、进退、开合等手法的运用得心应手,迭起的波澜出人意料又在辩证法之中,发人深思,这就是“行文兴波”带来的魅力。
六、精心组合,体现创新性。立意和选材确定之后,就要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组合方式,或总分,或分总,或总分总;在“分”的部分,可以用并列式,也可用递进式,不论采用哪种结构,都要既体现内在的逻辑联系,又要在形式上亮出创意。让我们欣赏3篇满分作文的创新性组合结构:1.湖北仙桃一考生《人间何处无风景》用了3个小标题——“风”、“景”、“风景”,最后一段是:“也许,这样的风景,比名胜风景区好看多了吧;也许,这样的风景,才是风景最高的境界吧!”作者采用分总结构,小标题语言运用拆词法,有点“另类”,但这样的组合别有意蕴,新意迭出;2.湖北黄冈一考生写《回眸成长的脚印》,采用总分总结构,3 个小标题是“白白的小脚丫”、“山间的铃铛响”、“飞翔的少年梦”,如此组合和表达很有新意——3个典型意象体现“成长”的不同阶段,形美——音美——意美构成内涵递进,这样的结构新人耳目,凸现“成长”、“成熟”这一题旨。3. 2007年四川广安也考“成长”话题,有位考生拟题《8岁与18岁的反省笔录》,文章以“题记”(“把得与失当成上等的咖啡粉,把思考当成滚烫的热水,泡出一壶苦浓的咖啡吧!喝了它,让它帮你醒脑。”)为统领,全文13个自然段,全部用“8岁时……;18岁时……”这样的对比句式,别出心裁。例如:“8岁时,《红岩》的‘岩’字不会写,于是用拼音代替之;18岁时,坐在床上,津津有味地读着《边城》,体味着湘西幽静的美景与淳朴的感情。”这样的排列式结构看似很散,实则指向集中,概括了10年中学习、生活、习惯、心理、追求、情感等方面的变化和成长,外在的整饬美和内容的层进美相统一,使人耳目一新。
健壮“骨骼”,凸显“灵魂”,你的中考作文会更加亮丽动人!
一、线索清晰,体现贯通性。时、空、物、事、人、情都能成为文章的线索。串珠成链,才能成为艺术品;将分散的材料贯以一线,文章才能成为有机的整体,呈贯通之美。朱自清的《背影》以“背影”为线索,贯穿全文:开头设疑——点出背影;中间叙事——引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结尾思念——照应背影。2007年南京一位考生以李白为题材写《总有一把钥匙属于自己》,以时空变化中的钥匙为线索——游子(游侠)、仕途、受宠与离京、成就“诗国之仙”。一把把“钥匙”得而复弃,最终才找到了一把属于自己的“钥匙”。文章设计的线索清晰流畅,对“钥匙”的诠释逐层深入——健壮的“骨骼”使文章的“灵魂”分外亮丽。
二、详略得当,体现合理性。这包括整体安排详略得当、主要事件详略得当和运用例证详略得当。2007年江西省考“磨难”话题,有篇题为《今天我值日》的考场作文写扫教室、擦黑板、抹桌椅和扫楼梯的过程,作者没有平均用墨,主次不分,而是将“磨难”不多、属于过程性交代的前三件事略写,只用了60多字,接着以“楼梯最难扫”一句过渡,详写“扫楼梯”的“三难”:灰多呛人;湿泥难除;积土难铲。写这“三难”用了500多字,将“我”经历磨难的过程和不怕脏、不怕苦的精神表现得有血有肉,真实而充分。议论文用例证法写作时,同学们也要注意要瞄准论点展开事例,不能面面俱到、该略却详,结果啰嗦繁杂。
三、照应紧密,体现严谨性。这里的照应包括题文照应、首尾照应、前后照应、图文照应(如看图作文),所供材料与文章照应等。2007年无锡市一位考生写《我在王维的引领下》,主体部分5个自然段运用重复法和相同句式法作题文照应和前后照应,“王维,引领我……”这一句子在段首出现5次,使前后勾连贯通;文章开篇说“王维,用诗诉说人生,用情塑造人生,用非凡的气韵点缀人生”,结尾说“读罢王维,方知他人格的魅力所在”,与开篇遥相呼应,使全文成为内在联系紧密的严谨整体。
四、过渡自然,体现流畅性。过渡自然能使文章的各部分之间榫接丝连,显示环环相扣的连贯美与流畅美。方法有用自然段过渡、用开头语句过渡等。2007年长沙一位考生写《我想化作诗人》,开篇说自己从小受到古诗词的熏陶,产生写诗的冲动,文章以“我应该做一名怎样的诗人呢”这一自然段过渡,下面以开头语句“我想做一名像……的诗人”承接,三段都以这同一句式开头,中间部分构成并列结构。文章怎样过渡到结尾呢?作者很聪明,末段先说“做一名诗人,固然要学习前人”——这是巧妙的“承前”;接着说“更重要的是做好自己”——这是自然的“启后”,再加上结句“在诗的世界里,我一定能够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灿烂一页”——这是对“启后”内容的诠释和强化。文章至此戛然而止,结构的流畅美得到充分展现。
五、行文兴波,体现可读性。悬念、误会、抑扬、层进以及倒叙、插叙这些笔法能使文章一波三折、引人入胜。2007年北京有位考生写《动力来自真理》,虽是议论文,但作者注重内涵的抑扬兴波,将读者步步领入辩证思维的胜境。文章先引唐太宗的例子,得出“兼听善听则明,则成功”的结论,紧接着用“果真如此吗”这一反问句作“抑”,造成一“折”;于是,但丁、三毛、王选、桂希恩等人的名言或事迹纷纷在作者笔下亮相,“张扬个性,放飞自我”这一观点又推到读者面前,当读者以为这是“扬”笔,是作者的中心论点时,文章却又一折——“面对两种看似矛盾的观点,我陷入了沉思:……他们都是对的,抑或他们都错了?”篇末,作者用生动的语言辟出新论:“抬头举目,仰望窗外,七彩的阳光倏地照亮我的心房:漫漫人生旅途,别人的观点时常会左右我的视线,那么,就让真理来擦亮我们的眼睛!驾驶小舟,扬帆起航,不论遇到多大的风浪,只要用真理和事实来把握航向,备足能源,我们就能到达光辉的彼岸!”文中抑扬、进退、开合等手法的运用得心应手,迭起的波澜出人意料又在辩证法之中,发人深思,这就是“行文兴波”带来的魅力。
六、精心组合,体现创新性。立意和选材确定之后,就要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组合方式,或总分,或分总,或总分总;在“分”的部分,可以用并列式,也可用递进式,不论采用哪种结构,都要既体现内在的逻辑联系,又要在形式上亮出创意。让我们欣赏3篇满分作文的创新性组合结构:1.湖北仙桃一考生《人间何处无风景》用了3个小标题——“风”、“景”、“风景”,最后一段是:“也许,这样的风景,比名胜风景区好看多了吧;也许,这样的风景,才是风景最高的境界吧!”作者采用分总结构,小标题语言运用拆词法,有点“另类”,但这样的组合别有意蕴,新意迭出;2.湖北黄冈一考生写《回眸成长的脚印》,采用总分总结构,3 个小标题是“白白的小脚丫”、“山间的铃铛响”、“飞翔的少年梦”,如此组合和表达很有新意——3个典型意象体现“成长”的不同阶段,形美——音美——意美构成内涵递进,这样的结构新人耳目,凸现“成长”、“成熟”这一题旨。3. 2007年四川广安也考“成长”话题,有位考生拟题《8岁与18岁的反省笔录》,文章以“题记”(“把得与失当成上等的咖啡粉,把思考当成滚烫的热水,泡出一壶苦浓的咖啡吧!喝了它,让它帮你醒脑。”)为统领,全文13个自然段,全部用“8岁时……;18岁时……”这样的对比句式,别出心裁。例如:“8岁时,《红岩》的‘岩’字不会写,于是用拼音代替之;18岁时,坐在床上,津津有味地读着《边城》,体味着湘西幽静的美景与淳朴的感情。”这样的排列式结构看似很散,实则指向集中,概括了10年中学习、生活、习惯、心理、追求、情感等方面的变化和成长,外在的整饬美和内容的层进美相统一,使人耳目一新。
健壮“骨骼”,凸显“灵魂”,你的中考作文会更加亮丽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