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斯顿前后期小说中树木意象分析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s0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者赫斯顿在她的前后期小说《他们眼望上苍》和后期小说《苏旺尼的六翼天使》中都运用了树的意象,其象征意义既是为了了解成长的主题也对于人物的刻画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分析这两部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两个主要意象——梨树和桑树,探讨作者是如何通过树的意象来象征女主人公对梦想与自我的追求。
  关键词:树木;梨树;桑树;象征;意象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8--01
  一、引言
  佐拉·尼尔·赫斯顿(1891-1960)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重要作家非裔女作家,出生于美国南方,她也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作品较多的黑人女作家。笔者阅读了赫斯顿前后期的两部长篇小说《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1937)和《苏旺尼的六翼天使》(Seraph on the Suwanee ,1948),发现其中运用了大量的树木的意象,借助了梨树和桑树的形象表达了不同思想与情感。本文试图以分析贯穿这两本小说中出现的“梨树”和“桑树”的意象为切入点,阐释各自的象征意义,探讨作者如何通过这些意象来丰富女主人公的“寻求者”形象,对理解小说的主题有启示作用。
  二、理论基础
  意象是心和物的同一,意和象的契合,情和景的交融,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相互融合、相互交汇的产物,在文学中,作者创造的每一个意象都具有象征含义。
  三、梨树
  在前期小说《他们眼望上苍》中树的意象贯穿整部小说,对树这个意象的重复超过了20多次。”“啊!能做一颗开花的梨树------或随便什么开花的树多好啊”蜜蜂亲吻着,它的世界便开始了 。”女主人公珍妮渴望像梨树一样接受带着花粉的蜜蜂一样得到男子的爱情。外祖母为了保护珍妮,执意将她嫁给了中年人洛根。洛根看起来像墓地里的骷髅,珍妮认为洛根的形象亵渎了梨树,因为她并没有得到梨树下遐想的那些甜蜜,因此,珍妮对现实不满,对爱情失望了,心中几乎没有开满花的树木了,不久乔·斯塔克斯就出现了,在决定跟随乔离开故乡,她选择坐在梨树下静静地思考,仔细想了想乔到底是不是代表了她的那个花粉,由此可见,珍妮把自己看作了梨树,两周后珍妮随乔私奔了,她坚信,她这颗梨树将又开花粉了,春天来临时花粉到处散播,她的蜜蜂会来采蜜。然而不幸的是,乔是个大男子主义的人,他们婚姻中没有平等与尊重,珍妮没有话语权,她没有找到自己渴望的爱情,文中写到“她的梨树梦破灭了”。第二任丈夫乔去世后,珍妮认识了茶点,与茶点在一起,珍妮内心充满了甜蜜与愉悦,他是花丛中的蜜蜂,是春天梨花的蜜蜂。与茶点的婚姻,就像是蜜蜂在梨树花丛中采蜜一样,珍妮在这段婚姻中找到了自我,获得了精神方面的满足与顿悟,实现了自我身份认同。
  四、桑树
  《苏旺尼的六翼天使》描写了出生在美国南方穷苦家庭的艾薇寻找自我和爱情的心路历程。小说开头就描写了花园处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桑树,掩盖着花园的凌乱不堪,从表面上能看出桑树的重要作用,实际上象征了阿薇的爱情。早年的阿薇与姐夫的感情经历让她产生了自卑感,她的负面情绪就像这个凌乱的花园一样让人不愿多看一眼,其实她内心对爱情是无比渴望,就像是这个院子中大大桑树一样,充盈着内心的情感,只是担心无人追求她,直到遇到英俊的小伙子吉姆。吉姆是一个占有欲很强并且大男子主义的人,他们之间并没有平等人之间的爱情。母亲去世后,阿薇想要和姐姐和好,但是阿薇的好意并没有的得到姐姐一家的理解,阿薇的姐夫假装摔伤来敲诈阿薇,阿薇的姐姐在阿薇忙着料理母亲的葬礼时搬走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而不辞而别,阿薇痛心不已。她想割断这里的一切回忆,重新开始,围绕 母亲留下来的老房子走了三圈,然后点火把那老房子烧着了,唯独留下了那株大桑树,此时她正与吉姆处于分居状态,内心渴望吉姆回到她身边,舍不得与他断绝关系。这棵树就是她的爱情之树。让人痛心疾首的是,这份爱情并不是她期待的平等尊重的美好婚姻,阿薇在这段婚姻中不能真正地做 自己,没有话语权。
  五、结语
  综上所述,树木的意象有特别的象征意义,有突出主题和人物塑造有特别的作用,使小说的语言更加生动,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
  参考文献:
  [1]Hurston ,Zora Neale .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M].New York: First
  Perennial Library Edition,1990.
  [2]Hurston ,Zora Neale .Seraph on the Suwanee .1948[M].New York:QualityPaperback Book Club,1997.
  [3]Zora Neale Hurston ,《他們眼望上苍》,王家湘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
  出版社.
  [4]程锡麟. 赫斯顿研究[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5]易群芳.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美国黑人文学的繁荣及其成因[J].衡阳师范学院 学报,2017(2).
  [6]赵雪梅.佐拉·尼尔·赫斯顿的文学创作与民俗文化[D].四川师范大学,2010.
其他文献
摘 要:从权力与规训理论对《模仿者》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围绕权力是如何对受殖者的身份和心理进行规训和压迫,以及主人公在困境中对规训做出的顽强反抗和最终走向流离失所的过程,揭示出西方霸权对反抗力量的收编是受殖者无法改变的宿命和创伤,从而表明局部斗争不能推翻殖民权力。  关键词:《模仿者》;福柯;权力与规训  作者简介:张春林,河南商丘人,现云南师范大学英语语言专业在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1
摘 要:樋口一叶是日本明治20年代著名女作家,虽年仅24岁因病去世,但留下了许多不朽之作。她于1895年发表的短篇小说“十三夜”就成功地塑造了“阿关”这个明治时代的女性形象,即使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读起来故事中的人物依然活灵活现,特别是女主人公的命运令人唏嘘不已。本文通过分析“十三夜”的写作手法、语言特色、时代背景等,探讨该作品的魅力所在及其现实意义。  关鍵词:樋口一叶;“十三夜”;明治时代;男权
[Objective] To study karyotype analysis of Lilium leucanthum (Baker) Baker in Shennongjia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so as to supply some cytological data for stu
摘 要:特德·蒋作为美国当代最优秀的华裔科幻作家。在其《你一生的故事》中,悖论是其人文反思的一方面,显示了他对人类因与果,自由意志与预见未来的哲学思考。他为读者提供了在这个决定论的世界中保有自由意志的可能性,通过小说中自由意志与因果论相容的可能性宽慰读者。  关键词:特德·蒋;悖论;因与果  作者简介:王清燕(1990-),女,助教,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文学及大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
摘 要: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在其获奖小说《紫色》中讲述了女主人公西丽的成长历程——从忍受压迫到奋起反抗,从体认痛苦、不断超越到创造自己的事业,从实现个体人格到找到生存意义。这正契合了洛克的个体人格论之说。洛克个体人格论的核心观点是个体人格即人的价值即自由。其首要内容是抗争;实现个体人格需要体认痛苦,不断超越;个体人格的本质是抗争和创造。西丽用行动向那些身处困境的人们指明了一条出路,对于我们理
目的:通过观察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视神经损伤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表达的影响和视神经的形态学变化,研究bFGF对大鼠损伤的视
基金项目:该论文为2015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兰斯顿·休斯诗歌中的黑人女性形象研究”(项目号2015SJB56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作为黑人民族桂冠诗人的兰斯顿·休斯,其一生创作了众多描述美国黑人社会生活的诗歌,讲述黑人民族的苦难生活以及他们对民主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其中就包括了许多描写处于社会底层黑人女性的诗歌。由于受到当时国内外政治局势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休斯在其4
摘 要:川端康成是日本新感觉派作家,他以《雪国》等作品,荣登诺贝尔文学奖的殿堂。而塞登施帝克由二战中美军的情报军官,战后变身为日本文学的研究者、翻译者,他翻译的英译本《雪国》对川端的获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文本分析解读《雪国》的文学特征。  关键词:川端康成;《雪国》;物哀;塞登施帝克  作者简介:胡备,男,天津市人,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日本语言、文学
摘 要:“自由选择”是存在主义中比较积极的思想,它显示了人所拥有的权力,但任何自由都有边界和限制。爱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逃离》中,便体现了“自由选择”的不自由。这种悖论式的自由选择,不是为了自由而选择,而是为了选择而选择,具有强烈的被动性和偶然性。  关键词:逃离;自由选择;不自由;悖论;存在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
摘 要: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导致当今世界生态环境等全球危机问题日益严重。人们似乎早已意识到生态问题的重要性并呼吁重建一个和谐美好的家园。《万物有灵且美》所描写的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以及乡间风景的优美,更是引起广大读者的反思和向往。  关键词:生态;《万物有灵且美》;“诗意地栖居”  作者简介:高榕(1993-),女,汉族,山东诸城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硕士。  [中图分类号]:I1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