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课文素材 写就成功作文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rius13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篇作文:人类的感情有很多种,友情、爱情、人情……但是在所有的“情”中,与亲情相比,都显得那么苍白。有时候,我们会对别人给予的小恩小惠“感激”不尽,却对家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请你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题目自拟。2.文体不限。3.切合话题。4.不少于800字。
  友情、亲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只要我们生活在世间,或者说只要我们还活着,我们就离不开亲情。可以说,世间的每一个人都浸泡在博大无比的友情、爱情、亲情中,世间的每一个人都在为亲情吟唱着一曲曲沁人心脾的歌;世间的每一个人无不对友情和亲情在意,世间的每一个人无不渴望天空般高远、大海般深邃的友情和亲情。我想,对一名高中生,写一篇以“亲情”为话题的作文应该能做到内容充实,有“话”可说了。
  可惜的是,学生的作文中反映出了很多的问题,尤其是作文素材老套、陈旧,没有新意。很多同学在写到“亲情”时,都是“陈谷子烂芝麻”、毫无新鲜感的事例。如母亲在大雪纷飞时为我送衣送被;在寒冬腊月、漆黑之夜送发高烧的自己去医院;在周末回家时买好吃的给自己,而他们自己却是省吃俭用等。真可谓千篇一律。究其原因,与学生学业负担重,缺少生活经历,缺乏生活体验有关。但我认为,其实如能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事例,也可以使作文有事可写,有“话”可说了。
  例如可以选用乔治·桑在《冬天之美》中的一段话:在乡村的漫漫长夜里,大家亲切地聚集一堂,甚至时间似乎也听从我们使唤。由于人们能够沉静下来思索,精神生活变得异常丰富。这样的夜晚,同家人围炉而坐,难道不是极大的乐事吗?这段话就写出了一家人博大而又温馨的亲情。
  又如可以用选自《战国策》中《触龙说赵太后》的事例,写到赵太后不让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换取齐国救兵,说谁再劝她,“老妇必唾其面”。在这种情形之下,触龙依然去劝说,并劝说成功。这是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将心比心而已。在这里,就用到了作为父母应该怎样来对待子女的问题。
  再如诗人卞之琳有一首题为《断章》的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却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段话很富有哲理,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不要以为自己是个多余的人,在父母眼中,你就是他们的风景,甚至是他们的精神寄托。
  还有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有“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的诗句;李密在《陈情表》中“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馀年”的句子,使皇帝也不得不赞叹他的孝心;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对祖母、对妻子的怀念之情,那感人肺腑的语句,读之使人声泪俱下,心灵为之一震。
  除了以“亲情”为话题可以选用文中的事例以外,其他很多的话题也可用课文素材。如“美与丑”的话题,我们可以用鲁迅在《拿来主义》中写到的“鸦片”、“烟灯和烟枪”、“姨太太”等事物,有些人以为是精华,爱之心切,这不就是因为不辨美丑吗?再如《世间最美的坟墓》中,托尔斯泰那远离尘器、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的坟墓,不是被人们赞颂为“世间最美的坟墓”吗?又如《米洛斯的维纳斯》中,维纳斯正是缺少了双臂,才显得如此秀丽迷人。不要为自己的某些缺陷难过,也许你的缺陷,会促使你奋进,促使你成功。有时候残缺也有美,残缺也是美。
  以“创新”为话题作文,课文中也有不少素材:在《拿来主义》中,鲁迅先生就教导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我们要大胆吸收中外有用的文化科技遗产,大胆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过万重山漫想》中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士,第一个驾驶独木舟航行过三峡的人更是勇士,没有第一,就没有第二、第三,人类社会,就是因有无数敢于创新的人而灿烂辉煌的;在《内蒙访古》中写到战国时的赵武灵王,如果他不抛弃那宽大的衣衫、笨重的战车,实行“胡服骑射”的改革,小小的赵国又如何能在诸雄包围之中屹立上百年?
  由此可见,只要我们有发现的眼睛,教材中是有许多可供我们选择的作文素材的,明乎此,我们在作文时便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文章内容也就充实丰满。
  [作者通联:浙江绍兴县水甫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今年是浙江卷近十年来首次在命题上有重大改变的一年,这改变主要体现在考查能力上。针对2005年以前考生不关注社会、不关注生活、不关注自我、动辄以古人古事话辞为特点的套话作文满天飞的情况,浙江卷率先提出了打击套话作文、关注“我”的理念与主张,但随着近年来对“小我”的关注,那种“秋雨体”“于丹体”等心灵鸡汤式的文章大行其道,学生变得不会议论,不会分析。命题专家认为,这种走小清新道路、重情感抒发的感性思维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语文人文旗帜的张扬呈现一派龙腾虎跃的景象。在各题型变换的迎来送往中,选择题渐趋式微。以高考语文全国通用卷现代文阅读题为例, 1990—2001年,选择题所占分值比接近15.0%,2002—2004年,选择题所占分值比在10.0%左右;2005—2008年,选择题所占分值为6.0%;2005年开始则在文学类的文章中彻底放弃了选择题题型。山东省近几年的高考阅读,除2005年有
《落日》是朱启平先生于1945年9月2日有幸在现场观看日本投降仪式后写成的一篇通讯。通讯属于新闻,但与简洁的消息不同,它是一种新闻故事。它允许作者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有更多的描写、议论、抒情, 它的语言更生动、活泼、形象,更能体现作者的风格,这就更能显示作者的写作水平。《落日》在当时全国最著名的报纸和舆论界的代表《大公报》上发表后轰动一时,被认为是该报最佳国际通讯之一,是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投降仪
这次区里召开新教师成长研讨会,笔者听了三节课,对其中《湖心亭看雪》一课的教学进行了深入思考,认识到“教”与“学”思维的差异与转化是新教师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执教者的教学过程和板书中,笔者发现:这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仅仅抓住“独”与“痴”来教学,试图从“独”中读出张岱的孤芳自赏和故国之思;从“痴”中读出作者的痴行、痴景、痴情,最后总结出“一独一痴见性情”。   应该说,在教学内容上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学参考书”(简称“教参”)是“按照每册教科书的内容编写的辅导教师教学的用书”①。语文教参是语文教材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多数语文教师教学工作中常用的工具书。本文试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参研究状况作一综述。  笔者检索了“中国期刊1999—2007年全文数据库”,检索项“篇名”分别输入检索词“教参”
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虽然人早已独立,但与大自然的联系还是千丝万缕,始终割舍不断。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我们不能拎着自己的头发跳离地球。我们更难以脱离自然而生存发展,而在文人眼中,自然又别具韵味。  一、自然,几经过滤的纯美对象  有着“曲状元”之美誉的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里将他的元曲创作功力一显无遗。一首元曲中,作者刻画了自然界里看似不起眼的10个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
我国古典小说是中小学教材的重要内容。然而,古典小说的常规教学往往止步于公式化的理性分析,其文本的教学价值没有被充分利用,学生难以获得审美快感。情节的生动性是我国古典小说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古典小说的教学要引导学生深味情节,在情节中“出生入死”。本文以《智取生辰纲》为例对古典小说的教学策略作分析。  一、不可止于公式化的理性分析  时下古典小说的常规教学往往止步于公式化的理性分析。《智取生辰纲》的常规
由于司马迁的如椽大笔的刻画,《鸿门宴》成了千古名篇,给后人留下了无法抹去的深刻的印象。很明显,这个宴会是刘项两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明朗的生动表现,是漫长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在这个宴会上,充分展示了刘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以及刘项迥异的性格特点,也预示了斗争双方的必然结局。从我们语文角度来讲,作者司马迁是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再加上对比、烘托等手法来展示人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评议论文】 魏本亚:《“于漪们”“那一代”的语文教改探索》,原载《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3期。  【原文摘要】上世纪80年代,语文界群星闪耀。于漪、钱梦龙、洪宗礼、魏书生、宁鸿彬、顾德希等语文大家,承继叶圣陶等老一辈
目前学生写作空谈的现象非常严重,立意平凡,缺乏意蕴,语言苍白无力,导致作文内容空洞贫乏,语言干瘪,得分很低。学生写作,每每苦于无物可写,勉强写了,也是一些虚假的套话;就算是有物可写,也只是材料的堆积,泛泛而谈;再加上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作文分数往往不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学生没有很好的运用材料。在这里笔者简要谈谈初中生写作怎样运用材料,避免“内容空洞,叙事干瘪”,写出内容丰富,立意高妙,主题深刻的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