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6月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yayuqi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1683年6月6日,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尔博物馆正式开放,成为世界首个大学博物馆。
  ● 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猜想提出。
  ● 1894年6月25日,日本公布“高等学校令”,高等中学校改为高等学校。
  ● 1896年6月24日,美国艾德菲大学创立。
  ● 1908年6月18日,菲律宾大学正式创办。
  ● 1948年6月10日,日本在东京设立大学教授总联合会。
  ● 1952年6月18日,日本教职员工会第九次新泻大会正式通过“教师伦理纲领”。
  ● 1999年6月,29个欧洲国家的教育部长供图签署《博洛尼亚宣言》,提出通过各方密切合作力争在21世纪前10年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的构想。
  ● 1999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科学理事会合作,在布达佩斯举办了“世界科学大会”。会议通过了《科学宣言》和《行动纲领框架》两个重要文件。
  ● 2005年6月23日,德国达成了允许较小或高度多元化的大学和研究的支持的妥协。
其他文献
◆ 1874年3月13日,日本设立东京女子师范学校。  ◆ 1951年3月6日,日本政府向国会提出大学管理法案和国立学校设置法案。  ◆ 1967年3月7日,日本文部省发表私立大学学生奖学金等私学振兴政策。  ◆ 2004年3月,爱尔兰政府提出一项允许爱尔兰大学和学院向私立院校过渡的议案。  ◆ 2005年3月,耶鲁大学声称,将不再要求年收入少于4.5万美元的父母为其孩子支付任何教育费用。  ◆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实际出发,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孜孜以求,开动脑筋,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消化,或者同学间互相讨论得出结论。教师的启发,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创造,开发他们的思维,让他们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在我国,孔子最早提出了启发式教学思想。他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根据自身的体验,笔者理解为:“教学生,要到他苦思
湖北省竹山县实施“爱心妈妈”关爱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温暖工程,让“爱心妈妈”成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指导员。图为县工商局宝丰工商所“爱心妈妈”梁桃桃指导天英留守儿童托管中心宝丰分校留守儿童捏橡皮泥。
王云娜在2012年11月22日人民网撰文指出:贵州毕节市5名男孩流浪街头,在垃圾箱内生火取暖导致一氧化碳中毒死亡。毕节市政府对事件进行了调查,并对相关部门责任人进行了免职或停职处理。媒体报道和社会舆论的焦点指向了政府,说不完善的流浪儿童管理救助机制对此次意外伤害的发生负有重要责任;还有人指出,这暴露了我们民间的社会救助组织不发达。在香港街头也会有流浪儿童、离家出走的少年,但由于有社工组织的存在,避
北师大版小学阶段的“空间与图形”主要涉及现实生活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等。本单元的内容所占比例并不多,往往容易引起教师的疏忽,空间与图形知识重在培养学生的空间推理能力,而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实现,这就是为什么较多学生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有难度的原因。因为在该单元的教学时应该注重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在熟读教材并翻阅大量的教辅资料后,笔者对该单元知识进行教学时注
给即将上大学的孩子们的信  作者:(美)C.F.施文 (C.F.Thwing)  出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最有启发意义的施文作品也许便是这些篇幅不长,却言简意赅、情真意切的美国版傅雷家书。这些文字,称得上是施文的人生经验总结,涉及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告诉青年学生们在进入大学之际,最应该注意些什么。书信建议中,有的非常具有操作性,如“为了节省时间,就必须学会大块使用世纪,不要将它
作者:郭丽君  出版:社科文献出版社  该书通过分析全球化背景下跨国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质量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在国际宏观层面和比较的视野中揭示跨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基本制度框架,探讨其理念、形式与方法,进而剖析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与问题,从外部质量保障与监管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两个维度,深入考察其特征、问题、影响因素与约束条件,提出构建中国跨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当前,望子成龙的心态仍然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家长,为了让自己孩子将来有出息,报了很多兴趣班、补习班,让孩子的童年天天在忙碌中“奔波着”,家长也是如此,疲惫不堪。甚至还衍生出一些病态的教育,比如有的家长为了孩子从小独立,能够“诈死”13年;还有的家长为了孩子成长,采取打骂、威胁、利诱等等不恰当的手段,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我的孩子一定要上最好的小学,最好的中学,最后要上北大清华,出来一定要……”这
“自从我成为老师的那一天起,‘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些歌颂教师的语句,就时时在我的耳边响起,督促着我,激励着我。”首都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班主任宋晓雪在接受《教育》旬刊记者采访时说。但是,在她看来,今天的中学生,是成长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一代。他们有着共同的的特征:唯我独尊,承受力差;知识面宽,独立性强;很看重生命权、隐私权、自由权,追求个性,喜
江学勤在2014年9月17日《中国青年报》撰文指出:教育改革是中国社会关注的焦点。不仅教育家,社会各界人士都建言献策,致力于推动中国教育的发展。笔者认为,教育界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如何吸引最优秀的人才,成为教育改革的具体执行者。无论改革理念多么先进,资金多么充足,社会多么关注,如果人才不够,教育改革就无法真正推行。  这不仅是中国的问题,整个世界都面临相同的困境。在美国,大量优秀年轻人选择金融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