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指导学生学习实践,对学生有三大方面影响;一是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养成善于发现问题的习惯,形成问题意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不断能生成新的问题,并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二是使学生从自身生活、自然和社会中进行研究性学习,获得探究体验,培养研究兴趣,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得到发展,研究性学习能力逐渐形成,三是使学生就某一文本内容,从中发现提出问题,收集资料,交流合作探究问题,分析批判思维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在此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态度和价值观。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方式;教师教学实践;实践步骤
当今、未来社会需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具有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及交流合作能力等多元综合素质人才。这就是新时期对我们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指出,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途径。“研究性学习”理论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创新意思,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这里的“实践”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指导学生学习时能有效的掌握知识,灵活运用知识独立创造性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健康发展,适应未来社会人才竞争的需要。
研究性学习以“问题”为载体,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打开每门科学的钥匙,问题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所以,我们教师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指导学生学习时,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把问题贯穿学习过程始终,在学习实践中鼓励学生积极自主解读、自主理解文本内容,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资料,交流合作探究问题,分析批判思维解决问题。在此学习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的個体感受和独特见解,尊重学生差异,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凸显个性过程,因为个性具有创造性。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不断能生成新的问题,就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过程,这样,学生在探究学习实践中改变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能力逐渐形成。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一书中解释:“研究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剖问题的学习领域。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这一理论指导我们的教学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首先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始,其次,教师指导学生在自身生活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在自然、社会中进行研究性学习。下面我就上述三个方面谈一下个人经验与大家分享。
首先从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始。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告诉我们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不要把学习的知识强加给学生死记硬背,而要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分析寻找问题现象背后的原因,懂得问题的原理去创造学习。学生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会对研究学习产生巨大兴趣,为此教师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要具有以下素养。
一、教师要有献身精神
教育是事业,事业就需要献身。教师要有无私奉献精神,关爱每一位学生,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的启发诱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学生在教师温暖激励,谆谆教诲下,触动心灵,师生情建立,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就激起极大的学习兴趣,中央电台“开讲了”栏目介绍90岁高龄上海交响乐团指挥曹鹏老师,他如何让人们听懂音乐的一个故事,曹鹏老师讲;我给上海电缆厂演交响乐,问工人们听懂了吗?工人讲,“交响乐,很响的音乐,我们不喜欢”,我听后难过,怪我们自己,于是就住进上海电缆厂与工人同劳动,改变配器,仅用小提琴拉《洪湖赤卫队》,长啸吹一个工人们熟悉的歌,大管吹一个《游击队的歌》,之后我们交响乐团演几个曲子并讲解,最后工人们说;“交响乐,交响很好听的音乐”。我们教师就要像曹鹏指挥家那样,学生听不懂、学不会决不收兵。同时曹老师还辅导患有自闭症孩子学习演奏音乐,这些孩子常反复地问:“爷爷你到过北京吗”?有时演着演着就下舞台,曹老师就陪着下去,体现出为师之道,父母之心。这样有爱就会有奇迹,这种关爱成就了这样一批孩子,孩子们会演奏一定的音乐,会用拥抱报答曹老师的爱,会伸出大拇指为曹老师点赞。
二、教师有较高的专业素养
教师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灵活多样的教学艺术。教师有渊博的知识才能很好的“传道、授业、解惑”,满足学生求知的需有,知识渊博的教师能驾驭教材,能从教材中挖掘出与学生生活密切相连知识产生共鸣,有亲切感,达到亲其师,信其道,同时教师要与时俱进,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从导入至整个教学过程,用精湛的教学艺术吸引住学生有兴趣集中精力研究你教的学科,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进行研究性学习,个性得到张扬,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获得各种知识能力,兴趣得到很好的激发。
三、教师运用互联网+学科教学
网络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资源,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正确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养成有问题上百度的习惯,通过网络平台收集资料信息,解决学生学习中生成的问题。学生要玩,教师把学生的玩与知识联系起来,通过网络平台师生进行微博、微信互动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预防学生在玩中走弯路,实现老师、家长、学生的有效沟通,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电视剧《任长霞》,任长霞在处理一件网络案件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一位女学生在网上认识了一位名为“少林侠客”的青年,两人网上交流,情投意合,女学生去登封受骗,被扔进湖中被任长霞救出。女学生母亲得知及时赶到到登封,见到女儿就说;“家里条件这么好,你不好好读书,整天上网吧。”女孩说“除了学习你们问过我别的事吗,这怪我吗?你不好好想想,你和爸爸整天在外忙,你知道我每天过得有多寂寞吗?我上网聊天因为他能懂得我心里是怎么想的,你懂吗?我和他才认识四天,在网上我们说的话比你和我十年里还要多的多。”任长霞告诉女学生;“世上除妈妈之外还有值得信赖的人吗”,又教育男青年;“你虚伪,欺骗孩子,要知道你是她一生中能倾述的人”,简短话语,击中要害,双方受到良好教育。这就是有些家长过分关注经济指标,很少关注孩子生活指标,家长、教师只注重学生学习,没有注重对学生人文关怀的结果。
其次,教师指导学生如何从自身学习生活中发现、提出问题进行研究。
教师从自身学习生活中着手,就是把研究性学习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书书本知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难”,所以我们教师要从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能提出问题上下功夫。据调查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差,一部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只会比葫芦画瓢,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只要结论,不要得出结论过程,一部分学生不参与也不研究。学生这种学习状况,要求我们教师以教材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阵地,指导学生在学习课本时发现、提出问题,搜集资料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如我教七年级学生学习“地球的形状与大小”这节课,要求学生看到题目就要发问,地球是什么形状?地球有多大?告诉学生在学习时多问为什么?有问题意识,教师不断采用能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手段,如采用中央电视台“是真的吗”栏目形式,问学生地球是不规则的球体是真的吗?教师指导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课本,收集资料信息。学生首先收集到,地球是球体,这个结论经历古代、近代、现代漫长的时间才得出,继续阅读得到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21千米,北极半径比南极半径长40米,于是学生得出地球是不规则的球体。这样,学生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运用到各学科中,就会养成产生问题意识的习惯,研究性学习就逐渐形成。
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在自然、社会中进行类似科学研究的研究性学习。
教师为使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更加成熟,产生问题意识视野更宽,提出问题内容更深刻,教师指导学生走出校门在自然、社会大环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生活垃圾问题研究”,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解决问题,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由“要我学”转变“我要学”,学生研究性学习兴趣高涨并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责任,在研究学习中,获得探究体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得到发展,形成良好态度和价值观,悟出学习知识是为祖国建设服务责任担当。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方式;教师教学实践;实践步骤
当今、未来社会需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具有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及交流合作能力等多元综合素质人才。这就是新时期对我们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指出,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途径。“研究性学习”理论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创新意思,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这里的“实践”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指导学生学习时能有效的掌握知识,灵活运用知识独立创造性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健康发展,适应未来社会人才竞争的需要。
研究性学习以“问题”为载体,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打开每门科学的钥匙,问题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所以,我们教师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指导学生学习时,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把问题贯穿学习过程始终,在学习实践中鼓励学生积极自主解读、自主理解文本内容,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资料,交流合作探究问题,分析批判思维解决问题。在此学习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的個体感受和独特见解,尊重学生差异,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凸显个性过程,因为个性具有创造性。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不断能生成新的问题,就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过程,这样,学生在探究学习实践中改变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能力逐渐形成。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一书中解释:“研究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剖问题的学习领域。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这一理论指导我们的教学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首先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始,其次,教师指导学生在自身生活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在自然、社会中进行研究性学习。下面我就上述三个方面谈一下个人经验与大家分享。
首先从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始。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告诉我们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不要把学习的知识强加给学生死记硬背,而要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分析寻找问题现象背后的原因,懂得问题的原理去创造学习。学生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会对研究学习产生巨大兴趣,为此教师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要具有以下素养。
一、教师要有献身精神
教育是事业,事业就需要献身。教师要有无私奉献精神,关爱每一位学生,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的启发诱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学生在教师温暖激励,谆谆教诲下,触动心灵,师生情建立,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就激起极大的学习兴趣,中央电台“开讲了”栏目介绍90岁高龄上海交响乐团指挥曹鹏老师,他如何让人们听懂音乐的一个故事,曹鹏老师讲;我给上海电缆厂演交响乐,问工人们听懂了吗?工人讲,“交响乐,很响的音乐,我们不喜欢”,我听后难过,怪我们自己,于是就住进上海电缆厂与工人同劳动,改变配器,仅用小提琴拉《洪湖赤卫队》,长啸吹一个工人们熟悉的歌,大管吹一个《游击队的歌》,之后我们交响乐团演几个曲子并讲解,最后工人们说;“交响乐,交响很好听的音乐”。我们教师就要像曹鹏指挥家那样,学生听不懂、学不会决不收兵。同时曹老师还辅导患有自闭症孩子学习演奏音乐,这些孩子常反复地问:“爷爷你到过北京吗”?有时演着演着就下舞台,曹老师就陪着下去,体现出为师之道,父母之心。这样有爱就会有奇迹,这种关爱成就了这样一批孩子,孩子们会演奏一定的音乐,会用拥抱报答曹老师的爱,会伸出大拇指为曹老师点赞。
二、教师有较高的专业素养
教师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灵活多样的教学艺术。教师有渊博的知识才能很好的“传道、授业、解惑”,满足学生求知的需有,知识渊博的教师能驾驭教材,能从教材中挖掘出与学生生活密切相连知识产生共鸣,有亲切感,达到亲其师,信其道,同时教师要与时俱进,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从导入至整个教学过程,用精湛的教学艺术吸引住学生有兴趣集中精力研究你教的学科,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进行研究性学习,个性得到张扬,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获得各种知识能力,兴趣得到很好的激发。
三、教师运用互联网+学科教学
网络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资源,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正确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养成有问题上百度的习惯,通过网络平台收集资料信息,解决学生学习中生成的问题。学生要玩,教师把学生的玩与知识联系起来,通过网络平台师生进行微博、微信互动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预防学生在玩中走弯路,实现老师、家长、学生的有效沟通,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电视剧《任长霞》,任长霞在处理一件网络案件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一位女学生在网上认识了一位名为“少林侠客”的青年,两人网上交流,情投意合,女学生去登封受骗,被扔进湖中被任长霞救出。女学生母亲得知及时赶到到登封,见到女儿就说;“家里条件这么好,你不好好读书,整天上网吧。”女孩说“除了学习你们问过我别的事吗,这怪我吗?你不好好想想,你和爸爸整天在外忙,你知道我每天过得有多寂寞吗?我上网聊天因为他能懂得我心里是怎么想的,你懂吗?我和他才认识四天,在网上我们说的话比你和我十年里还要多的多。”任长霞告诉女学生;“世上除妈妈之外还有值得信赖的人吗”,又教育男青年;“你虚伪,欺骗孩子,要知道你是她一生中能倾述的人”,简短话语,击中要害,双方受到良好教育。这就是有些家长过分关注经济指标,很少关注孩子生活指标,家长、教师只注重学生学习,没有注重对学生人文关怀的结果。
其次,教师指导学生如何从自身学习生活中发现、提出问题进行研究。
教师从自身学习生活中着手,就是把研究性学习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书书本知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难”,所以我们教师要从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能提出问题上下功夫。据调查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差,一部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只会比葫芦画瓢,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只要结论,不要得出结论过程,一部分学生不参与也不研究。学生这种学习状况,要求我们教师以教材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阵地,指导学生在学习课本时发现、提出问题,搜集资料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如我教七年级学生学习“地球的形状与大小”这节课,要求学生看到题目就要发问,地球是什么形状?地球有多大?告诉学生在学习时多问为什么?有问题意识,教师不断采用能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手段,如采用中央电视台“是真的吗”栏目形式,问学生地球是不规则的球体是真的吗?教师指导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课本,收集资料信息。学生首先收集到,地球是球体,这个结论经历古代、近代、现代漫长的时间才得出,继续阅读得到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21千米,北极半径比南极半径长40米,于是学生得出地球是不规则的球体。这样,学生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运用到各学科中,就会养成产生问题意识的习惯,研究性学习就逐渐形成。
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在自然、社会中进行类似科学研究的研究性学习。
教师为使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更加成熟,产生问题意识视野更宽,提出问题内容更深刻,教师指导学生走出校门在自然、社会大环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生活垃圾问题研究”,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解决问题,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由“要我学”转变“我要学”,学生研究性学习兴趣高涨并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责任,在研究学习中,获得探究体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得到发展,形成良好态度和价值观,悟出学习知识是为祖国建设服务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