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笔下的“特犯不犯”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p8407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特犯不犯”是明清小说评点理论中常见的一种艺术笔法。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时常运用这一笔法塑造人物、安设情节,并将“特犯不犯”这一艺术笔法在小说中的运用做了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特犯不犯 《红楼梦》 脂批 艺术笔法
  “特犯不犯”作为我国古典小说评点理论中的一种美学原则,最早被提出是在容与堂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第三回回末总评a:“且《水浒传》文字妙绝千古,全在同而不同中有辨。”之后的金圣叹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概念,并将其理论化地阐述为:“亦以文章家之有避之一诀,非以教人避也,正以教人犯也。犯之而后避之,故避有所避也。……将欲避之,必先犯之。”b所谓的“同而不同中有辨”和“犯之而后避之”,都是指前后文有相似却不雷同的情节,看似重复却能别出新意,从而通过“同”“犯”来达到“不犯”“不同”的效果。而其后毛宗岗、张竹坡等小说评点家的运用,使“特犯不犯”成为明清小说评点中常见的提法。
  “特犯不犯”也是脂砚斋评《红楼梦》时多次提及的一个概念,前八十回脂批中提到的“特犯不犯”(包括“犯不见犯”“总不重犯”等同义语)有十处之多。c前辈学者对《红楼梦》“特犯不犯”笔法的研究考察主要集中在情节描写和人物塑造方面,如罗宪敏《〈红楼梦〉的“特犯不犯”艺术》d、陈家生《犯中求避 同中见异——论〈红楼梦〉的犯与避》e等。不过,脂批中的“特犯不犯”在金圣叹、毛宗岗等人论述的基础上又有进一步的发展,除了在情节安设、人物塑造上的对比,还有一层含义:预设一事,并将其与书中所写之事进行对比。本文试将脂批中“特犯不犯”的评点做一梳理,对曹雪芹笔下“特犯不犯”的三层含义进行分析,从中一窥《红楼梦》独特的小说艺术笔法。
  一、情节安设上的对照艺术
  《红楼梦》时有或相似或对照的前后情节,前文发生过的情节在后文又有类似的情节出现,却不会让人有雷同之感。究其原因,是前后文虽然相似却绝不重复;后文情节相似却别有新意,与前文两相对照,“同”中见“异”,使得前后文都能各自生色不少。这种前后文上的安插对照,一方面有塑造人物性格和形象的作用;另一方面,情節的对比又增强了小说的戏剧性与审美趣味。
  脂批第一次点出曹雪芹“特犯不犯”的笔法是在第三回。黛玉初进贾府,跟着舅母去拜见两位舅舅却都未能见到,贾赦是因“连日身上不好,见了姑娘彼此倒伤心,暂且不忍相见”,贾政则是“斋戒去了”。甲戌本在此有批曰:“赦老不见,又写政老。政老又不能见,是重不见重,犯不见犯。作者惯用此等章法。”f正如脂砚斋所指出的,黛玉进府后初次拜见两位舅舅,“若一见时,不独死板,且亦大失情理”(甲戌本侧批),故而曹雪芹在处理这段情节时,与前文详细写黛玉与众女眷见面的情景不同,而是借两位舅舅都未能见到来一笔带过。贾赦、贾政二人都未能与黛玉见面,这是情节上的“重”与“犯”;然而,贾赦是推脱不见,贾政是因为斋戒不在家,原因各不相同却又符合贾赦、贾政各自的人物性格,这是笔法上的“不见重”与“不见犯”。
  最突出体现曹雪芹在情节对设上“特犯不犯”的笔法功力是在第七回“送宫花周瑞叹英莲”。周瑞家的将薛姨妈所给的十二枝宫花送与迎春、探春、惜春、凤姐、黛玉五人,迎春与探春正在下棋,于是“忙住了棋,都欠身道谢,命丫鬟们收了”;惜春正与水月庵的小尼姑智能一处玩笑,说出“明儿也剃了头同他作姑子去”的谶语,“闲闲一笔却将后半部线索提动”(甲戌本脂批),伏下后文惜春出家之事。贾琏白日宣淫,写得十分隐晦,又带出凤姐素日与秦氏交好的事实;黛玉正在宝玉房中解九连环作戏,“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一语写出黛玉的小性儿与“行动爱恼人”。五个人四处,事虽相同写法却各个不同,一路写来令读者毫无雷同之感,却又写出每个人不同的个性,难怪脂砚斋有“恒河沙数之笔”“总不重犯,写一次有一次的新样文法”(甲戌本夹批)的感叹。
  用“特犯不犯”的情节描写来塑造人物性格,刻画人物情感,也是曹雪芹艺术笔法的独特之处,脂批点出的有两处:一是在十七、十八回,宝玉奉谕作潇湘馆、蘅芜苑、怡红院、浣葛山庄四处题咏。宝钗见宝玉“怡红院”一首中有“绿玉春犹卷”之句,因元春不喜“玉”字,故教他改“玉”作“蜡”字。而黛玉“见宝玉独作四律,大费精神,何不代他作两首”,故“吟成一律,搓成个团子,掷在他跟前”。将两段情节对看,宝钗、黛玉都在宝玉作诗时予以帮助。但宝钗是担心宝玉违逆了贾妃的喜好,且不忘以“将来金殿对策”的“仕途经济之道”提点宝玉;黛玉则是为了“省他些精神不到之处”而为宝玉捉刀。这就将钗、黛二人在性格和为人处世上的差异刻画了出来,故脂砚斋说:“写黛卿之情思,待宝玉却又如此,是与前文特犯不犯之处。”(蒙府本、戚序本双行夹批)
  二是在十九回“意绵绵静日玉生香”,庚辰本有眉批:“玉生言(香)是要与小恙梨香院对看,愈觉生动活泼,且前以黛玉,后以宝钗,特犯不犯,好看煞!丁亥春,畸笏叟。”“小恙梨香院”一回中,是宝玉在宝钗处谈论冷香丸时,黛玉前来,并暗讽“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而此回中,则是宝玉在黛玉处谈论“暖香”时,宝钗前来,取笑宝玉“忘了故典”。这两段情节对设,虽然情景相似却又各个不同,用脂砚斋的话来说是“前梨香院黛玉之讽,则偏而趣;此则正而趣,二人真是对手,两不相犯”,刻画出宝玉、黛玉、宝钗三人之间微妙的感情与关系。
  此外,第三回中写宝玉出场时“只听院外一阵脚步响”,是“与阿凤之来相映而不相犯”,作者描写宝玉、王熙凤这两位重要人物的出场时手法相似却又各有不同;宝、黛初会是详写、实写,宝钗的到来却是略写、虚写,故脂批说“金玉初见,却如此写,虚虚实实,总不相犯”(甲戌本第四回);第二十回的“写湘云又一笔法,特犯不犯”(蒙府本、戚序本双行夹批)是点出宝玉、宝钗玩笑时湘云来的情节,是在与前文“小恙梨香院”时黛玉来的情节做一对照;第三十七回的“看他诗复诗,词复词,札又札,总不相犯”(庚辰本回前批),是写《红楼梦》中的诗、词、信札虽多却绝不重犯,本回中探春文雅脱俗的信札与贾芸粗俗而令人发笑的信札,在情节上紧连却绝不相犯,突出对比了探春身为女儿的精明才干与贾芸附庸风雅的可怜可笑。这些都是曹雪芹在安设情节时的奇思妙笔。   《红楼梦》开卷第一回,空空道人向石头言此书“无朝代年纪可考,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我纵抄去,恐世人不爱看呢”等语。接下来石头的一番回答,批判了以往那些“历代野史”“风月笔墨”和“佳人才子之书”的弊端;同时表达出《红楼梦》一书的写作意图:供世人消愁破闷、喷饭供酒,“醉淫饱卧之时,或避世去愁之际,把此一玩”。于是空空道人“将这《石头记》再检阅一遍”,“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一味淫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又“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在这里,作者预设出的“历代野史”“风月笔墨”“佳人才子之书”等“假拟妄称、一味淫邀艳约、私订偷盟”来与《石头记》一书的“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进行对比(“犯”),实则是为了凸显出两者的不同之处(“不犯”),用脂批的话来说就是“将世人欲驳之腐言,预先代人驳尽”(甲戌本脂批)。这样的笔法避免了读者对作者立意的误读,同时又是旧小说中所未有的,真是“狡猾之甚”,“打破历来小说窠臼”。
  金圣叹曾说:“行文非能避之难,实能犯之难也。”曹雪芹笔下“特犯不犯”的三层内涵,充分体现了《红楼梦》独特的艺术笔法和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而脂砚斋批语对“特犯不犯”的解读,拓展了这一小说评点概念的含义范围,是对明末清初小说评点的继承与发展,从一个角度体现出脂批在小说评点理论方面的价值。
  a 涂元济:《论“特犯不犯”》,《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
  b 《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十一回总评,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c 本文对“脂批”的界定为“脂本”系统中所有署名和未署名的批语。
  d《红楼梦学刊》1989年第4辑。
  e《集美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f 本文所引脂批,皆出自郑红枫、郑庆山辑:《红楼梦脂批辑校》,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2] 曹雪芹著,郑庆山校.脂本汇校石头记[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
  [3] 郑红枫,郑庆山辑.红楼梦脂批辑校[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4] 曹金钟.论《红楼梦》情节描写的对比艺术[J].红楼梦学刊,2004(2).
  [5] 涂元济.论“特犯不犯”[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3).
  [6] 羅宪敏.《红楼梦》的“特犯不犯”艺术[J].红楼梦学刊,1984(4).
  作 者: 张玉洁,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
  编 辑: 杜碧媛 E-mail: dubiyuan@163.com
其他文献
摘 要:W·萨默塞特·毛姆著述丰富,蜚声世界。其唯一一部以中国为背景的长篇小说《面纱》尤为突出,文中大量对古老神秘中国的描述引发学者对其暗含的东方主义思想的探究。2006年好莱坞将《面纱》搬上银幕,电影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删改,成功俘获当下的审美判断与市场需求。本文立足于原著与电影,比较时代变迁下二者所呈现“他者”的差异,进而挖掘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以期引发对树立“中国形象”的思考。  关键
摘要:刘震云,河南延津人,当代著名作家。1979年开始登上文坛,创作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具体有《塔铺》《新兵连》《一地鸡毛》《单位》《手机》《一句顶一万句》等。作家以简练冷峻的叙述风格塑造了一批具有鲜明特点的小人物形象,随着作家创作角度的深入即侧重表现小人物的物质困境转向精神困境,小人物的形象发生着变迁,表现出作家对小人物主体性的尊重和精神上的关怀。  关键词:刘震云 小人物形象 生存困境
摘要:《繁花》是一部带有电影化表现的文学作品,而其中蒙太奇手法的运用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作者借鉴最多的是叙事蒙太奇中的平行蒙太奇、重复蒙太奇和思维蒙太奇中的抒情蒙太奇、隐喻蒙太奇以及節奏蒙太奇。本文将结合文本,对《繁花》中各种蒙太奇手法的运用进行研究。  关键词:《繁花》 叙事蒙太奇 思维蒙太奇 节奏蒙太奇  在电影中,镜头语言的运用至关重要,而除了不同的景别运用、拍摄方式和画面处理技巧外,还有更
【文体呈现】   材料一:   昨天晚上,我的GG(哥哥)带着他的“恐龙”(丑陋的)GF(女朋友)到我家来吃饭。饭桌上,GG的GF一个劲地向我妈妈PMP(拍马屁),那酱紫(样子)真是好BT(变态),7456(气死我了)。我只吃了几口饭,就到QQ上“打铁”(发帖子)去了。——《哥哥来我家》   材料二:   网络时代,出现“网语”势所必然。这既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语言与时俱进,与生产、
摘 要: 电影是一门艺术,是一种与音乐、图片和其他叙事方式紧密相连的艺术形式,文学在改编为电影的过程中是对文学作品的延续。主要故事情节方面不会有过多的改动,只是在叙事风格和叙事顺序方面与文学作品有所不同。本文首先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电影改编大获成功的原因,而后从文学作品和电影的叙事风格和语言风格两方面进行比较,最后对文学作品与电影所表达出来的共同主旨进行阐述。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 电影
摘 要: 伴随着新世纪以来的“陽明热”,戏剧舞台上也涌现出一批以王阳明生平为题材的戏剧作品。在对王阳明的人生传奇进行戏剧展现的过程中,王阳明被贬龙场和王阳明龙场悟道的经历成为许多“阳明戏”浓墨重彩的部分。这些“龙场戏”要么凸显了被贬龙场是王阳明人生重要的转折点,要么彰显了王阳明在龙场的积极作为和人格精神。  关键词:“阳明戏” 王阳明 龙场悟道  伴随着新世纪以来的“阳明热”,戏剧舞台上涌现出了一
摘 要: 注释是辞书的核心内容,本文以 《辞源》 (第三版) 中的百科词语为研究对象,总结归纳出“释义 书证”“释义 书证 参见(同义词)”“释义 详/详见/参见/见(同义词)”“见(同义词)”四种注释模式,以便引导读者在查找百科词语时正确使用辞书。  关键词:辞源(第三版) 百科词语 注释模式  《辞源》作为商务印书馆的镇馆之宝,经过多次修订,目前《辞源》(第三版)已形成以词语为主,兼及百科的综
摘 要: “讽刺的生命是真实存在的”,正如鲁迅所言,《儒林外史》这一长篇小说因为讽刺艺术的存在才具有了更真实的生命力。本文在对《儒林外史》的写作背景、写作内容和思想主题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通过写作手法上的对比描写、夸张描写和细节描写三个方面与题材内容上的科举制度、人物品格和文化折射三个角度,分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关键词:《儒林外史》 讽刺艺术 科举制度 写作手法 题材内容  茅盾认为《
摘 要: 袁仁琮的长篇历史小说《王阳明》细致地描绘了王阳明传奇的人生经历和“心学”诞生历程,他出生官宦之家,却又多次被蒙冤谗害,经受生活的不断磨炼,终成儒家圣贤。王阳明自幼立下圣贤之志,他在与程朱理学的纠葛中实现了在思想上的自我突破,在其人生起伏的磨砺中实现了心学思想的圆融成熟。  关键词:王阳明 历史小说 袁仁琮 成圣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他出生于官宦之家,却又多次被蒙冤谗害,经
摘 要:谌容的《人到中年》展现了四十二岁的眼科骨干女医生陆文婷在年龄的缝隙、性别身份的缝隙中无奈挣扎的工作与婚姻家庭生活,讨论了中年知识分子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所遭遇的尴尬、窘境。虽然涉及女性的工作与婚姻家庭,但《人到中年》从文本的表达手法到对陆文婷在种种缝隙中挣扎的描述,都显示这部小说关注的更多的是“中年知识分子”的问题,而不是“女性”的问题。  关键词:《人到中年》 陆文婷 缝隙  《人到中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