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观是中国共产党最终建立起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理论基石之一,但它不是从来就是符合中国民族实际的,而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自身的不断成熟而发生变化并逐渐接近中华民族实际的。本文旨在以抗日战争时期为时间节点,研究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观、原因、中国共产党
中华民族观,是指对中华民族问题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中国共产党把解决中国民族问题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在革命实践中形成、发展和完善了自己的中华民族观。尤其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和民族地区出现的新情况,逐步调整自己的中华民族观,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纲领政策也逐渐走向成熟。
总体来说,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观的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部分:
一、 亡国灭种危机是中华民族观发展的现实基础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导致中华民族各成员的一体意识空前加强,进而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发展的现实基础。“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帝国主义步步进逼,中华民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亡局势。“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激荡着中国社会,中华各族休戚与共、唇亡齿寒的命运共同体意识空前高涨。
全国各族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过程中深刻意识到本民族的命运是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的,本民族与中华民族整体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国破家亡的现实状况促使各族人民纷纷拿起武器投入到了保家卫国的抗战行列中来。
抗日战争中,各民族所面临的共同的生存威胁和共御外侮、保卫国家的共同的斗争经历,使各民族空前地团结在一起,并且在此基础上促成了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苏醒,全国各族人民形成了对中华民族的共同认同。中国共产党及时洞察了这一现象,进而获得了对“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的全新的认识和理解,这促成了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的升华。
二、民族复兴思潮的影响作用
(一)“九一八”事变后掀起的民族复兴思潮
“九一八”事变引起了严峻的民族危机。而中国思想界为挽救中华民族沦于危亡,纷纷著书立说,寻找中华民族复兴之路,掀起了一股民族复兴思潮。尽管因知识结构、政治背景以及所搜长的专业不同,人们的认识千差万别,但他们都认为只要发奋图强,中华民族就一定能够实现复兴。
在民族复兴思潮的带动下,社会上明确以“中华民族复兴”作为表述符号的观念、话语大量出现。这种观念的兴起,是伴随着现代“中华民族”概念的形成和社会化运行发展起来的 。人们在探讨民族复兴的问题时,特别强调了民族自信对于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并且就如何树立民族自信心的问题展开过讨论
“九一八”事变后的民族复兴思潮,是中华民族在这一时期为复兴民族而做的努力,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复兴思潮的兴起与发展对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民族精神的激发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二)复兴思潮下共产党的中华民族观
民族复兴思潮的作用下,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华民族觀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逐渐在抗日战争时期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民族观。
因受民族复兴思潮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复兴”话语上的表达,首先更多的是直接运用 “民族解放”和“民主革命”等话语方式。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主要致力于新民主主义理论建设。因为“民族复兴”一词内涵混杂,而且由于国民党在“中华民族复兴”的旗号下长期反共的政治原因,中国共产党更喜欢谈“中华民族解放”和中华民族的“新政治、新经济和新文化 ”;在抗日战争后期,为了实现国共合作和全民族的抗战,中国共产党也认同了“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抗战时期逐渐形成了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以“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等话语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在中国共产化、民族化,在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框架内,中国共产党逐渐建构了一种开放的民族主义观,而这种民族主义观,就是中华共产党中华民族观的一部分。
三、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国族思想”的批判吸收
抗战时期国民党的民族主义,虽然表现了一定的爱国性、世界性的进步特征,但同时存在着致命的缺陷。其民族主义继承了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中“反帝”的内容,抵御日本侵侮,为维护中华民族主权和领土完整,争取民族独立而抗争。在处理国内民族问题方面,强调中华民族的同一性,主张孙中山民族主义中所包含的“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思想。 抗战时期国民党提出建设三民主义的新中国,并在《抗战建国纲领》规定中国的外交方针中。上述方面表明国民党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将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作为抗战时期对日斗争的理论来源。更多地发展了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中的消极成分,并将其放大,尤其是抛弃了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中的民主精华。
与国民党不同,共产党十分重视、并有效地处理了民族主义的动力问题,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动员了农民、知识分子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中国共产党占据了雄厚的民族主义资源,将民族主义资源的正向性作用发挥到了极致,这种开放型的民族主义极大地孤立了国民党基础狭窄的民族主义。
六、结语
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的形成过程实质上是对中国民族结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民族问题上的体现。探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形成的原因,是对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形成过程的再次回顾。在回顾的过程中,可以为我们今天正确地认识中华民族提供历史的借鉴,并对我们正确理解当今民族政策形成的原因提供历史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张可荣.近代“中华民族复兴”观念形成的历史考察[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2]李晨升.“九一八”事变后的民族复兴思潮研究综述[J].理论百家,2013年11月第15卷第5期
[3]杜玉芳. 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的调整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J].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年8月第4期(总第196期)
[4]郑大华,邹小站.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39
作者简介:李自虎(1994-),宁夏同心人,中央民族大学2013级法学院法学专业本科生。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关键词】: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观、原因、中国共产党
中华民族观,是指对中华民族问题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中国共产党把解决中国民族问题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在革命实践中形成、发展和完善了自己的中华民族观。尤其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和民族地区出现的新情况,逐步调整自己的中华民族观,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纲领政策也逐渐走向成熟。
总体来说,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观的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部分:
一、 亡国灭种危机是中华民族观发展的现实基础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导致中华民族各成员的一体意识空前加强,进而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发展的现实基础。“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帝国主义步步进逼,中华民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亡局势。“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激荡着中国社会,中华各族休戚与共、唇亡齿寒的命运共同体意识空前高涨。
全国各族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过程中深刻意识到本民族的命运是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的,本民族与中华民族整体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国破家亡的现实状况促使各族人民纷纷拿起武器投入到了保家卫国的抗战行列中来。
抗日战争中,各民族所面临的共同的生存威胁和共御外侮、保卫国家的共同的斗争经历,使各民族空前地团结在一起,并且在此基础上促成了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苏醒,全国各族人民形成了对中华民族的共同认同。中国共产党及时洞察了这一现象,进而获得了对“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的全新的认识和理解,这促成了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的升华。
二、民族复兴思潮的影响作用
(一)“九一八”事变后掀起的民族复兴思潮
“九一八”事变引起了严峻的民族危机。而中国思想界为挽救中华民族沦于危亡,纷纷著书立说,寻找中华民族复兴之路,掀起了一股民族复兴思潮。尽管因知识结构、政治背景以及所搜长的专业不同,人们的认识千差万别,但他们都认为只要发奋图强,中华民族就一定能够实现复兴。
在民族复兴思潮的带动下,社会上明确以“中华民族复兴”作为表述符号的观念、话语大量出现。这种观念的兴起,是伴随着现代“中华民族”概念的形成和社会化运行发展起来的 。人们在探讨民族复兴的问题时,特别强调了民族自信对于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并且就如何树立民族自信心的问题展开过讨论
“九一八”事变后的民族复兴思潮,是中华民族在这一时期为复兴民族而做的努力,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复兴思潮的兴起与发展对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民族精神的激发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二)复兴思潮下共产党的中华民族观
民族复兴思潮的作用下,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华民族觀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逐渐在抗日战争时期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民族观。
因受民族复兴思潮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复兴”话语上的表达,首先更多的是直接运用 “民族解放”和“民主革命”等话语方式。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主要致力于新民主主义理论建设。因为“民族复兴”一词内涵混杂,而且由于国民党在“中华民族复兴”的旗号下长期反共的政治原因,中国共产党更喜欢谈“中华民族解放”和中华民族的“新政治、新经济和新文化 ”;在抗日战争后期,为了实现国共合作和全民族的抗战,中国共产党也认同了“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抗战时期逐渐形成了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以“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等话语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在中国共产化、民族化,在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框架内,中国共产党逐渐建构了一种开放的民族主义观,而这种民族主义观,就是中华共产党中华民族观的一部分。
三、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国族思想”的批判吸收
抗战时期国民党的民族主义,虽然表现了一定的爱国性、世界性的进步特征,但同时存在着致命的缺陷。其民族主义继承了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中“反帝”的内容,抵御日本侵侮,为维护中华民族主权和领土完整,争取民族独立而抗争。在处理国内民族问题方面,强调中华民族的同一性,主张孙中山民族主义中所包含的“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思想。 抗战时期国民党提出建设三民主义的新中国,并在《抗战建国纲领》规定中国的外交方针中。上述方面表明国民党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将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作为抗战时期对日斗争的理论来源。更多地发展了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中的消极成分,并将其放大,尤其是抛弃了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中的民主精华。
与国民党不同,共产党十分重视、并有效地处理了民族主义的动力问题,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动员了农民、知识分子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中国共产党占据了雄厚的民族主义资源,将民族主义资源的正向性作用发挥到了极致,这种开放型的民族主义极大地孤立了国民党基础狭窄的民族主义。
六、结语
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的形成过程实质上是对中国民族结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民族问题上的体现。探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形成的原因,是对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形成过程的再次回顾。在回顾的过程中,可以为我们今天正确地认识中华民族提供历史的借鉴,并对我们正确理解当今民族政策形成的原因提供历史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张可荣.近代“中华民族复兴”观念形成的历史考察[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2]李晨升.“九一八”事变后的民族复兴思潮研究综述[J].理论百家,2013年11月第15卷第5期
[3]杜玉芳. 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的调整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J].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年8月第4期(总第196期)
[4]郑大华,邹小站.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39
作者简介:李自虎(1994-),宁夏同心人,中央民族大学2013级法学院法学专业本科生。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