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概念是从各种自然现象中抽象出的本质属性,是构成物理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物理概念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好物理学科,培养基本的科学素养的关键。然而,物理概念在表述上具有抽象性和单调性的特点,又由于概念本身的高度归纳性,因此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如不能有效突破必然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教学的效率。在课堂实践中,有的教师还在采用简单、传统的方法,以理论讲理论开展概念教学,导致课堂学习抽象深奥、索然无味,只是教师和少数几个优生的舞台,影响了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课堂效率是可想而知的。为了打造高效的物理课堂,本文从概念的引入、形成、深化三个阶段,谈谈如何实现概念学习从点到线扩展到面,全面提高学习效率。
一、引入概念——基于概念学习的“起点”
导入阶段起着激趣、引思的作用,好的导入能使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为高效的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中,要重视引入的环节,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创建感性的学习情境,给学生直观的体验,以生动形象的材料引起学生的探究热情,激发学生的思维参与。
1.基于生活起点,引入概念
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因为熟悉而感亲切和热爱,物理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导出物理概念,能提高效果,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创设与学生密切联系的生活化教学情境,引入新知。例如,在学习“重力势能”这一物理概念时,我从生活中常见的鸡蛋入手,引起学生的兴趣。课堂上,我对学生说:“一枚小小的鸡蛋,也能成为杀人的凶手,假如我们站在18层楼轻轻地向楼下丢一个鸡蛋,如果刚好打中楼下一个人,这个人的头骨就会被打破,如果我们在25层楼丢下一个鸡蛋,就能够打死一个人。”学生对这样的结论产生了惊讶,于是急于想探究一个鸡蛋从高处掉下能产生多大的力,接着我引出重力势能的概念,很好地起到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作用。
2.基于认知起点,引入概念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从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上搭建学生认知的桥梁,由已有的知识起点引出新概念,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新知,而且又可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间的联系,建构知识的体系。例如,还是在学习“重力势能”这一概念时,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该概念,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什么是重力势能,重力势能与什么有关,在学生回顾了旧知后,为学习新知做好了知识的准备。然后,教师引出,那么重力势能的量的大小用什么表示呢,怎么计算呢?由于这样的概念是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确实想知道的,激起了他们继续探究新知的欲望,这样为新概念的学习打下了物质上和情感上的基础。
二、形成概念——紧扣概念探究的“主线”
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的重点环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充分体验是新课程理念倡导的。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搭建必要的平台,让学生经历概念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在形成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理性认识,深入物理概念的本质,真正理解概念。
1.在物理探究中形成概念
在物理概念学习中,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材处理,设计启思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在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新知,培养科学意识。
例如,在学习《单摆》的内容时,我创设了问题情境,演示一个摆动的单摆模型,然后问到:影响单摆周期的因素有哪些?同学们在观察单摆振动的基础上,提出他们的猜测:摆球质量、摆角、摆绳、重力加速度等。在同学们作出这样猜测的基础上,我让他们根据猜测,在学习小组内组织探究活动,以科学的方式来验证。同学们分组后,制定验证的方案,选择相应的器材,他们采用在学习中常用的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验证,最后得出与摆球的质量和摆角无关,只与摆绳的长短有关。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活动,获得物理学概念,在头脑中形成了直观的认识,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同时,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科学素养,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在物理实验中形成概念
实验法既是科学研究的方法,也是课堂教学中学习物理概念的有效方法。实验法是通过使用一定的实验仪器,重现物理概念形成过程的方法,能使概念学习由枯燥单调到形象、生动和直观。实验法一般有三个环节,即:现象观察、产生大胆假设和推测、实验验证,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物理现象,从各种现象的联系上经过思维加工,推测出不同现象之间的一般规律,然后应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实验验证。通过让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不仅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直观体验,提高物理概念学习的效率,而且有利于使学生掌握物理研究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例如,在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时,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演示小球在上下运动中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得出结论:动能和势能可以转化,在这一转化中是否遵循机械能守恒定律呢?然后,学生进行实验验证。学生在实验室进行操作验证能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在实验中,详细记录实验数据,经过多次比对实验,得出在去除实验误差的情况下,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动能和势能的和保持不变,验证了以上的猜测。
三、深化概念——拓展概念内涵的“层面”
概念的深化是概念教学的圆满要求,学生在形成概念后,需要经过同化和异化构建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需要对所学新知巩固和深化成为自己的知识。经过概念的深化和拓展,学生不仅加深理解知识,而且实现对知识的迁移和发展。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中,教师不能停留在概念形成阶段,造成学生对概念的囫囵吞枣不消化。教师要采用必要的方法、通过必要的活动,将所学应用到物理实践中,使学习源于物理又回到物理的过程中,让学生深化认识,提高认识。
1.沟通联系,深化概念。学生在学习了物理概念后,要通过与其有关知识的联系,进行拓展和延伸,丰富对概念的认识,帮助学生形成知识块,系统地掌握物理概念。例如,速度的概念虽然在学习时,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速度概念的外延是比较丰富的,可以分为即时速度、匀速运动速度和平均速度,对于这样的概念,在教学中要适当地拓展,使学生构建完整的速度概念,同时学生不仅要学会文字的表达,还要掌握相应的数学公式。
2.通过对比,深化概念。学生对于比较相似的概念,在学习时往往分辨不清,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解决,必然影响学习的效率。对于这样的概念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采用比较法,理清同类概念之间的异同,提高概念掌握的准确度。例如,在学习加速度和速度的概念时,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将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进行系统的比较。(1)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2)负加速度与匀减速运动,正加速度与匀加速运动的关系,(3)加速度的正负与速度的方向的关系,(4)正加速度与负加速度之间在量上的关系。由学生对以上的关系进行探究比较,学生在进行前后知识的联系上,分清相关的关系,实现对概念的系统掌握,促进新知的有效构建。
3.实践应用,深化概念。在概念学习后,要重视新知的内化,这样的内化应该是在将认识应用与实践,与实践的反复结合中实现的,而不能单纯地依靠死记硬背的方法。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中,才能获得对概念的真正理解和延伸。例如,在学习了惯性的概念后,我抛出这样的探究问题:在匀速行驶的飞机上,乘客将一个苹果掉在地上,请问此苹果由于惯性,掉落的位置应该在哪里?同学们对这样的问题展开了争论,在不断的争辩中,概念越辩越明,存在于很多同学中的错误概念被逐步剥离,深化了对概念的认识。
可见,物理概念的学习不是简单的教师讲和学生记的过程。教师要正确处理好用教材与学生的关系,丰富概念呈现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形成概念,并通过有效的活动拓展和深化对概念的认识。
一、引入概念——基于概念学习的“起点”
导入阶段起着激趣、引思的作用,好的导入能使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为高效的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中,要重视引入的环节,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创建感性的学习情境,给学生直观的体验,以生动形象的材料引起学生的探究热情,激发学生的思维参与。
1.基于生活起点,引入概念
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因为熟悉而感亲切和热爱,物理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导出物理概念,能提高效果,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创设与学生密切联系的生活化教学情境,引入新知。例如,在学习“重力势能”这一物理概念时,我从生活中常见的鸡蛋入手,引起学生的兴趣。课堂上,我对学生说:“一枚小小的鸡蛋,也能成为杀人的凶手,假如我们站在18层楼轻轻地向楼下丢一个鸡蛋,如果刚好打中楼下一个人,这个人的头骨就会被打破,如果我们在25层楼丢下一个鸡蛋,就能够打死一个人。”学生对这样的结论产生了惊讶,于是急于想探究一个鸡蛋从高处掉下能产生多大的力,接着我引出重力势能的概念,很好地起到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作用。
2.基于认知起点,引入概念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从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上搭建学生认知的桥梁,由已有的知识起点引出新概念,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新知,而且又可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间的联系,建构知识的体系。例如,还是在学习“重力势能”这一概念时,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该概念,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什么是重力势能,重力势能与什么有关,在学生回顾了旧知后,为学习新知做好了知识的准备。然后,教师引出,那么重力势能的量的大小用什么表示呢,怎么计算呢?由于这样的概念是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确实想知道的,激起了他们继续探究新知的欲望,这样为新概念的学习打下了物质上和情感上的基础。
二、形成概念——紧扣概念探究的“主线”
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的重点环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充分体验是新课程理念倡导的。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搭建必要的平台,让学生经历概念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在形成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理性认识,深入物理概念的本质,真正理解概念。
1.在物理探究中形成概念
在物理概念学习中,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材处理,设计启思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在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新知,培养科学意识。
例如,在学习《单摆》的内容时,我创设了问题情境,演示一个摆动的单摆模型,然后问到:影响单摆周期的因素有哪些?同学们在观察单摆振动的基础上,提出他们的猜测:摆球质量、摆角、摆绳、重力加速度等。在同学们作出这样猜测的基础上,我让他们根据猜测,在学习小组内组织探究活动,以科学的方式来验证。同学们分组后,制定验证的方案,选择相应的器材,他们采用在学习中常用的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验证,最后得出与摆球的质量和摆角无关,只与摆绳的长短有关。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活动,获得物理学概念,在头脑中形成了直观的认识,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同时,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科学素养,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在物理实验中形成概念
实验法既是科学研究的方法,也是课堂教学中学习物理概念的有效方法。实验法是通过使用一定的实验仪器,重现物理概念形成过程的方法,能使概念学习由枯燥单调到形象、生动和直观。实验法一般有三个环节,即:现象观察、产生大胆假设和推测、实验验证,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物理现象,从各种现象的联系上经过思维加工,推测出不同现象之间的一般规律,然后应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实验验证。通过让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不仅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直观体验,提高物理概念学习的效率,而且有利于使学生掌握物理研究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例如,在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时,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演示小球在上下运动中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得出结论:动能和势能可以转化,在这一转化中是否遵循机械能守恒定律呢?然后,学生进行实验验证。学生在实验室进行操作验证能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在实验中,详细记录实验数据,经过多次比对实验,得出在去除实验误差的情况下,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动能和势能的和保持不变,验证了以上的猜测。
三、深化概念——拓展概念内涵的“层面”
概念的深化是概念教学的圆满要求,学生在形成概念后,需要经过同化和异化构建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需要对所学新知巩固和深化成为自己的知识。经过概念的深化和拓展,学生不仅加深理解知识,而且实现对知识的迁移和发展。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中,教师不能停留在概念形成阶段,造成学生对概念的囫囵吞枣不消化。教师要采用必要的方法、通过必要的活动,将所学应用到物理实践中,使学习源于物理又回到物理的过程中,让学生深化认识,提高认识。
1.沟通联系,深化概念。学生在学习了物理概念后,要通过与其有关知识的联系,进行拓展和延伸,丰富对概念的认识,帮助学生形成知识块,系统地掌握物理概念。例如,速度的概念虽然在学习时,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速度概念的外延是比较丰富的,可以分为即时速度、匀速运动速度和平均速度,对于这样的概念,在教学中要适当地拓展,使学生构建完整的速度概念,同时学生不仅要学会文字的表达,还要掌握相应的数学公式。
2.通过对比,深化概念。学生对于比较相似的概念,在学习时往往分辨不清,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解决,必然影响学习的效率。对于这样的概念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采用比较法,理清同类概念之间的异同,提高概念掌握的准确度。例如,在学习加速度和速度的概念时,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将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进行系统的比较。(1)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2)负加速度与匀减速运动,正加速度与匀加速运动的关系,(3)加速度的正负与速度的方向的关系,(4)正加速度与负加速度之间在量上的关系。由学生对以上的关系进行探究比较,学生在进行前后知识的联系上,分清相关的关系,实现对概念的系统掌握,促进新知的有效构建。
3.实践应用,深化概念。在概念学习后,要重视新知的内化,这样的内化应该是在将认识应用与实践,与实践的反复结合中实现的,而不能单纯地依靠死记硬背的方法。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中,才能获得对概念的真正理解和延伸。例如,在学习了惯性的概念后,我抛出这样的探究问题:在匀速行驶的飞机上,乘客将一个苹果掉在地上,请问此苹果由于惯性,掉落的位置应该在哪里?同学们对这样的问题展开了争论,在不断的争辩中,概念越辩越明,存在于很多同学中的错误概念被逐步剥离,深化了对概念的认识。
可见,物理概念的学习不是简单的教师讲和学生记的过程。教师要正确处理好用教材与学生的关系,丰富概念呈现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形成概念,并通过有效的活动拓展和深化对概念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