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评价临床药师干预临床用药后的效果及意义。方法:从患者病历中分别随机选取200份,并且从门诊处方中分别随机选取1200份。将2012年的100份病历设为对照组,2013年100份病历设为干预组,研究比较临床药师干预前后不合理用药的情况。结果:药师干预后,干预组的不合理用药的情况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临床药师对临床用药进行干预,可使临床医师用药更合理,降低了不合理用药发生率,增强了用药安全性。
【关键词】药师;用药干预;临床用药;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9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1-0139-01
如今不合理用药的情况越来越多,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地球上有接近一半的患者是因为不合理用药而死去[1]。在中国,不合理用药也时常发生,其比例达到了12%~32%[2],而临床医生不合理用药为其主要原因[3],从我院不合理用药的统计结果也符合相关文献报道。因而,医院应该提高临床用药监管水平,提高临床用药的水平,充分施展临床药师的学科专业的才华,参加临床指导用药,从而降低不合理用药发生的概率。现将我院2013年实行药师干预临床用药后的效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病历100份、门诊处方600份和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病历100份、门诊处方600份,作为干预前后数据统计研究分析比较的依据。
12干预方法从2013年起,我院临床药师根据国家卫生部所出台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一些法律法规,通过核对用药信息,协助医生查房,参加病例分析,帮助提出临床用药方案和处方评价这些举措,对临床不合理用药这一现象进行具体的干预。我院将处方质量并入对临床人员水平考核的条件中,并在固定的时间公布处方检查的结果,对处方不符合规定的临床医生提出相应的处罚措施。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处理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目前在医院中常有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发生,药品存在着严重的浪费情况,严重影响到医疗的安全性,同时也是加剧医患矛盾的主要因素。不合理用药现象产生的因素有很多[4-5],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医师方面:养成了不合理的用药习惯,往往容易忽略药品的禁忌,从而没有针对病情开药,也没有按照个体开药,所开药物的量掌握不好,缺少药物的化学知识,有时会引起药物的相互作用,医师个人素质不高容易受到一些医药代表的影响;②病患方面:自己擅作主张停止药物服用,盲目相信特效药,只是单纯的去相信药物的广告,去买价格昂贵的药物;③市场作用的影响:对临床的正常行为起到了影响,加剧了不合理用药的行为;④政策原因:当前我国对医院等一些医疗机构投入不足,医疗机构只能通过药品的收入来增加收入,并且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这些原因都加剧了不合理用药的发生,因此,如何让医院减少不合理用药,使药物在治疗过程中起到良好的作用,成为了目前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药师对临床药物的使用进行干预,应广泛的推广到医药学的服务中。药师的工作早已不是简单而机械的配方发药,应该让更多的药师走向临床,参与临床用药。在当代社会,临床药师不仅要参与合理用药,而且要监督合理用药[6],药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药学知识,更应该有高超的临床医学技能及对病患用药后果负责的医务水平。通过对本次调查的分析对比,通过干预后2013年我院所有的临床不合理用药项目都较2012年有了显著的减少,用药不合理、重复用药、无适应症用药、配伍禁忌、用法和用量不当都有了明显的减少,这和我国很多研究结果相符[7],由此可以表明临床药师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是有效的。
总之,医院应该加大临床药师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药学人员的业务水平,努力提高临床药师服务态度,发挥其专业优势,从而更好地促进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1]冷萍,孙伟,李冬梅,等.医院临床药学服务模式探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28(4):310-312.
[2]梁智明,梁碧怡.临床药师会诊多重耐药及泛耐药细菌感染79例分析[J].中国药房,2011,22(22):2098-2101.
[3]赵薇,任常顺,王帅.临床不合理用药的原因及干预因素[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18-19.
[4]吴心怡.临床不合理用药现状及对策[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3,25(4):442-444.
[5]高艳萍.对临床药师在临床不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2):191-192.
[6]吕小群,方忠宏,姜玲海,等.临床药师在合理用药用药中的作用[J].临床药物治疗,2013,11(2):60-62.
[7]Anne-Kathrin Tausche, Tim L. Jansen, Hans-Egbert Schr?der,et al . Gout—current diagnosis and treatment[J]. Dtsch A rztebl Int , 2009, 106(34):549-555.
(收稿日期:20140928)
【关键词】药师;用药干预;临床用药;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9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1-0139-01
如今不合理用药的情况越来越多,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地球上有接近一半的患者是因为不合理用药而死去[1]。在中国,不合理用药也时常发生,其比例达到了12%~32%[2],而临床医生不合理用药为其主要原因[3],从我院不合理用药的统计结果也符合相关文献报道。因而,医院应该提高临床用药监管水平,提高临床用药的水平,充分施展临床药师的学科专业的才华,参加临床指导用药,从而降低不合理用药发生的概率。现将我院2013年实行药师干预临床用药后的效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病历100份、门诊处方600份和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病历100份、门诊处方600份,作为干预前后数据统计研究分析比较的依据。
12干预方法从2013年起,我院临床药师根据国家卫生部所出台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一些法律法规,通过核对用药信息,协助医生查房,参加病例分析,帮助提出临床用药方案和处方评价这些举措,对临床不合理用药这一现象进行具体的干预。我院将处方质量并入对临床人员水平考核的条件中,并在固定的时间公布处方检查的结果,对处方不符合规定的临床医生提出相应的处罚措施。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处理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目前在医院中常有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发生,药品存在着严重的浪费情况,严重影响到医疗的安全性,同时也是加剧医患矛盾的主要因素。不合理用药现象产生的因素有很多[4-5],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医师方面:养成了不合理的用药习惯,往往容易忽略药品的禁忌,从而没有针对病情开药,也没有按照个体开药,所开药物的量掌握不好,缺少药物的化学知识,有时会引起药物的相互作用,医师个人素质不高容易受到一些医药代表的影响;②病患方面:自己擅作主张停止药物服用,盲目相信特效药,只是单纯的去相信药物的广告,去买价格昂贵的药物;③市场作用的影响:对临床的正常行为起到了影响,加剧了不合理用药的行为;④政策原因:当前我国对医院等一些医疗机构投入不足,医疗机构只能通过药品的收入来增加收入,并且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这些原因都加剧了不合理用药的发生,因此,如何让医院减少不合理用药,使药物在治疗过程中起到良好的作用,成为了目前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药师对临床药物的使用进行干预,应广泛的推广到医药学的服务中。药师的工作早已不是简单而机械的配方发药,应该让更多的药师走向临床,参与临床用药。在当代社会,临床药师不仅要参与合理用药,而且要监督合理用药[6],药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药学知识,更应该有高超的临床医学技能及对病患用药后果负责的医务水平。通过对本次调查的分析对比,通过干预后2013年我院所有的临床不合理用药项目都较2012年有了显著的减少,用药不合理、重复用药、无适应症用药、配伍禁忌、用法和用量不当都有了明显的减少,这和我国很多研究结果相符[7],由此可以表明临床药师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是有效的。
总之,医院应该加大临床药师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药学人员的业务水平,努力提高临床药师服务态度,发挥其专业优势,从而更好地促进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1]冷萍,孙伟,李冬梅,等.医院临床药学服务模式探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28(4):310-312.
[2]梁智明,梁碧怡.临床药师会诊多重耐药及泛耐药细菌感染79例分析[J].中国药房,2011,22(22):2098-2101.
[3]赵薇,任常顺,王帅.临床不合理用药的原因及干预因素[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18-19.
[4]吴心怡.临床不合理用药现状及对策[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3,25(4):442-444.
[5]高艳萍.对临床药师在临床不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2):191-192.
[6]吕小群,方忠宏,姜玲海,等.临床药师在合理用药用药中的作用[J].临床药物治疗,2013,11(2):60-62.
[7]Anne-Kathrin Tausche, Tim L. Jansen, Hans-Egbert Schr?der,et al . Gout—current diagnosis and treatment[J]. Dtsch A rztebl Int , 2009, 106(34):549-555.
(收稿日期:2014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