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年伊始,崔永元在上海东方卫视开了一档社交类日播谈话节目《东方眼》。开播首位嘉宾就是当红话题人物姜文,他继四年前执导并主演《让子弹飞》大获成功后的又一部贺岁档热片《一步之遥》上映后引发了大量网络吐槽,崔永元非常及时地给了姜文一个公开直面和回应批评的机会,或者说展示态度的舞台,而姜文的态度仍是一如既往的不可妥协,他对自己的电影始终满意,甚至认为《一步之遥》是他所有电影中最好的,自认为不好的东西他从不会“端出来”。
《一步之遥》在国内著名的“豆瓣电影”和“时光网”上的评分分别仅有6.4和6.5分,而四年前的《让子弹飞》是8.7和8.5分。在“10分制”的评价体系中,6.4和6.5是个刚刚及格的分数,这对于一个在很多人心目中有着“大神级”地位的导演而言,显然是个不可接受的成绩。
如果说几条信口开河的微博、几段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朋友圈段子不过是某些人在发泄不良情绪或者哗众取宠,不值得理会,那么有9万多人(豆瓣)和1.6万人(时光网)参与的网络评分结果,则应该可以代表为数不少的观众对影片的评价。
姜文说,他还没有看到真正专业的评论,他所看到的大多数批评不用看影片就能写出来,那些批评针对的不是影片本身,不是影片的叙事、摄影、表演、化妆、道具、灯光……甚至拍得像不像二三十年代的上海,而是把对生活对社会的很多不如意不爽,用最安全的方法(比如骂姜文骂电影)予以宣泄。
姜文对负面评论的解读,与观众对姜文电影的解读,究竟让双方越走越近,还是越来越远?一部《让子弹飞》好不容易将双方的距离拉近得只剩一步之遥,而今日的《一步之遥》再次将观众拒之千里,陷入“看不懂”的迷途。
“迷影趣味”玩过了头
影评人Agnes认为,《一步之遥》绝不是烂片,它甚至比《让子弹飞》或《太阳照常升起》有更多好玩的尝试,但它也止步于此。好的原型故事、好的演员加盟、好的迷影点子,但最终拼在一起后还是差了口气。
媒体跨过印刷这个蜗牛程序后,就升级成超光速信息轰炸机,恨不得把明年的年夜饭提早端上来逼你吃。在电影尚未上映前,姜文就已经被剖析捧杀了好几波。不过这样一个信息纷乱的世界,正好与片中花都大选的时代形成对接。不过,在一个以“媚俗模仿”攻击“媚俗对象”的语境里,电影可以既好看、又好玩,而且还能达到导演想要严肃地批判现实效果吗?《一步之遥》在作这样的尝试,但用它自己的丈量单位来说,影片中始终有一些不彻底的“一步之遥”。
从影片开头武七(文章饰)找马走日(姜文饰)说王婆刀鱼面事件起,姜文就奠定了通片的“迷影趣味”:除了照搬《教父》的用光和场景,还颇具幽默感地把马龙·白兰度手里的花狸猫换成了小白兔;后来在花都总统竞选现场时,话筒伸到葛优面前的场景分明让人想到《国王的演讲》;飙车那段说眼珠子的重口味蓝屏戏码有点像《天生杀人狂》;马走日被迫演自己杀人时戴的面具则来自于《蝙蝠侠:暗黑骑士崛起》的反派造型;武大帅引渡马走日时的阅兵场面是《意志的胜利》的阵容;而对早期美国歌舞电影大段的、甚至过于冗长的模仿更突显此意。其实纵观整个选美皇后遇害、逃犯亡命天涯的故事,本身就是对中国第一部长片电影《阎瑞生》的借鉴。虽然这些致敬性的引用时不时会出来挑拨一下影迷的兴奋神经,但《一步之遥》对迷影元素的使用还是良莠不齐、流于表面的。这些桥段并没有一气呵成融入统一自然的风格化之中,就这一点上,同样喜欢迷影致敬的昆汀就拿捏得比较稳当。
但姜文在这部电影中引入迷影元素也并非不合理,“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世界之光怪陆离、偷天换日、真假难辨,的确很适合用嵌入迷影桥段来表达,问题是,姜文对这种形式的处理,在小段落上虽的确能“爽”到观众,但损失了整体性,这些小搔小爽过多,反而消解它们点到为止的修辞作用,而分裂了故事本身。如果就像姜文自己说的“我觉得正常的故事和作品,都不能在某一处泛滥”,那么,一个胯下穿越镜头就足够有力和足够漂亮了,无需把诸如美利坚白狐整段整段的舞蹈都呈现出来,这如若不是因为玩得嗨过头缺乏控制意识,难不成是导演冷静的故意为之?为了将观众代入歌舞片而过度表现歌舞?或为表现华丽媚俗而放任视觉冲击?哪一点都在画面和剪辑上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姜文演的始终是“姜文”
在Agnes看来,王志文是让人入戏的,姜文则是让人出戏的。王志文演绎的角色通常相当具体,每一处的“演”都精准地指向角色的气质精髓,观众自然而然会举一反三联想到自己生活中遇见过的这类人,从而加强这种形象的具体化。而姜文不论演什么角色,始终摆脱不了“姜文”的人格,所以《太阳照常升起》《让子弹飞》和《一步之遥》中男主角,都只是一个模糊抽象的指代,他的举止背景记得住与否并不重要,可以看出,剧本角色所指向的人,不是具体的,并没有历史和未来。所以我们在看姜文电影的时候,会经常意识到这还是姜文,而不是马走日、张麻子,观众进而无法将角色带入自我的生活进行联想和强化。
对姜文本色出演的身份意识会让观众滋生出两种截然相反的反应:一是个人崇拜,要看的就是被银幕放大的、天马行空的真姜文;另一种是因嫌弃姜文的自恋情结而产生反感。洪晃说“艺术家没有不自恋的”这话没错,但自恋可通过不同形式和姿态得以展现,艺术并非是思想的头脑风暴,而是关于这个过程之后去呈现它的表达方式,我们所探讨的艺术问题,其实大多是关于表现形式的好恶。姜文选择表达观点的方式是将自己推上舞台,于是乎,这些电影便看似只是姜文带着摄影机来到不同时空布景中,但玩家只有他一个,走的也是同一出戏,英雄狗熊都他来当,话都被他讲得去了。
《一步之遥》是部不彻底不单纯的电影,每一步都迈出去了,都留下了漂亮的脚印,但离电影意欲呈现的最佳幻觉暂留还是差“一步之遥”。或许这才是需要跨越的东西。
通过戏仿杂糅类型
北青艺评署名李宁的文章认为,无论是《太阳照常升起》中天马行空引发拆解风潮的意象系统,还是《让子弹飞》里行云流水令人大快朵颐的叙事狂欢,姜文游走于现实与想象之间的作品往往不拘绳墨,没有绝大多数中国导演的含蓄节制,因此显得超逸不羁,徜徉恣肆。而在《一步之遥》中,姜文进一步释放了自己的创造力,他尝试将《太阳照常升起》式的个人呓语与《让子弹飞》式的大众诉求缝合到一起,冲决作者与商业的堤坝,消弭类型的区隔,解构历史与现实的边界,打破真实与荒诞的藩篱。然而当斑驳陆离的影像元素混杂到一起时,它们却相互抵牾,失去了节制,也令影片充满了太多无意义的喧哗与骚动。 据说《一步之遥》取材于民国时期的“阎瑞生案”,1921年据此案件所拍摄的《阎瑞生》构成了中国长故事片的滥觞。显然这次姜文并不囿于侦探片的格局,而是极尽想象之能事,烹制了一道令人眼花缭乱的类型大杂烩。花域总统大决选的段落是好莱坞歌舞片的翻版,马走日逃亡与被捕的段落堪为黑色电影或侦探片的样式,而后段马走日与武六的情感纠葛俨然一副爱情片的面目。不仅如此,影片还加入了电影、滑稽戏等艺术样式的创作场景。颇有意味的是,《一步之遥》的类型杂糅或反类型是通过大量戏仿或借用传统的方式实现的。影片中,我们能够看到《教父》、卓别林、卢米埃尔兄弟、库布里克等或历历可辨或影影绰绰的身影。影片沉浸在“互文本”的建构之中,力图展示出各种类型与风格纷沓而至的盛宴,然而我们却迷失在暴露的身体、啰嗦的对话、绚烂的色彩以及大量伪记录风格影像等构成的形式的泛滥之中。
姜文的问题是如何节制才华
李宁认为,与形式的奢靡同步,《一步之遥》表现出了隐喻的泛滥与意义的虚无。姜文电影最重要的特质之一便是鲜明的寓言性,往往在荒诞、隐喻的修辞中暗藏深层的现实指涉与批判意识。当然,并不能说《一步之遥》在这一方面是付之阙如的。例如影片中的“暴发户”气质显示出物质对于人的异化;马走日与项飞田“棋子”的隐喻象征着权力网络的无孔不入;殖民时期万国来仪的选美盛况所制造的上海即世界中心的假象,以及“世界的才是世界的”话语表述形成了一种对于民族性/世界性的思考;而报纸、滑稽戏等媒介对于马走日杀人犯形象的形塑显示出对于媒介暴力的反思等。然而与此同时,影片却沉溺于一种话语的狂欢中,了无新意的段子、不知所谓的言说,都显露出一种故作高深又沾沾自喜的姿态。如果说当下一些“轻电影”是平面而无深度的话,那么《一步之遥》则难以确认话语背后的深层内涵。从断裂的能指链中找寻其深层的意义,注定是徒劳无功的。
《一步之遥》荒腔走板式的过度自嗨,说到底是姜文才华倾泻下的肆意颠覆与解构。冯小刚对此曾有过忠告:“我的问题是如何才能达到好的标准。姜老师则不然。他的问题是如何能够节制他的才华。对于他来说,最大的敌人就是淤出来的聪明。”许多人将姜文肆意挥发的破坏力归之为“红卫兵情结”。学者王一川就称姜文为“离地高飞的红小兵”,他担心其“飞得太久、飞得太高时难免会缺乏必需的大地情怀及现实物质依托。”现在看来,《一步之遥》确如片尾飞翔的马走日一样,自由不羁却远离了大地。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姜文电影最迷人的地方,《一步之遥》里一直还在,那便是“往事越千年”的豪迈道尽所显露出的“挥手从兹去”的柔肠。
表演个个精彩,除了舒淇的配音
影评人石瑞麒说,姜文导演的《让子弹飞》取得空前成功,刷新多项国产电影纪录,因而《一步之遥》与姜文得到的关注度,远非其他中国电影与电影人所能企及的。原定于12月8日举行的全球首映礼,因电影未能通过终审拿到龙标,这段波折更是将各界对于这部电影的期待推向无以复加的地步。
从演员角度,姜文演得不算差,周韵也保持了从《太阳照常升起》以来的“演技”。洪晃的确是本片最大惊喜,她的演出犹如横空出世,历年来唯有《功夫》里的“包租婆”堪与匹敌。但本片演得最好的是王志文,他终于能够用母语上海话到位地演出“老上海”的势利小人,那种看三思、使眼色,会让上海人信服:迭个是正宗上海人。可以说,要不是王志文托底,姜文这部电影,会像当年张艺谋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一样,根本就没能拍出上海来。
事实上,本片演员表演上都没有太大问题,只是有点可惜的是,舒淇居然让配音给毁了,配着舒淇令人习惯的港台脸,一个类似新闻联播女主持的声音从舒淇的嘴型中蹦出一个个字来,那种矫揉造作,实在难以用语言形容,用一句体面的北方话来说,就是恨不得上去扇她两耳光。插一句,舒淇和姜文的对手戏,有点像老年版《我的早更女友》。
被姜文烦死
上海女作家毛尖以《被姜文烦死》为题,在媒体上发表了她对此片的观感——这电影难看,因为看上去特别有内涵。她认为《一步之遥》是部很好的教材电影和考试电影,适合所有的通识课。电影学院不用说了,列举电影中引用的电影及其制造的效果,一篇论文;政治学系的,比较一下姜文的满清观和民国观,一篇论文;社会学系的,论述影片的精英和庸众,一篇论文;文化研究系的,谈谈电影表现的媒体幻想,一篇论文;语言学的,谈影片的双语和方言,一篇论文;心理学的,论电影中的几重梦,一篇论文;总之,即便是体育专业计算机专业的,都能在《一步之遥》中找到自己的论述对象,论武大帅摸到地面的可能性,论民国时代机器人的可能性。这是一部有无限可能的电影,但正是这种无限可能摧毁了《一步之遥》。浑身的新衣服浑身的兴奋,浑身的微言大义浑身的金句,姜文像刚刚尝到甜头的达利,但是达利看到现代主义的界限。
《一步之遥》满手老K满手黑桃Q,但是就拼不出一把同花顺。原以为既然《让子弹飞》已经把《太阳照常升起》的故事讲清楚,现代主义再玩也玩不过现实人生,五十岁的姜文也可以像很多五十岁开始转型的大导演那样,告别避孕套和红风车。但是,他依然站在楚河汉界那边,走日飞象唱歌剧,把马小军抛上天空的书包推入月球去。
为姜文辩护的,说这是一部为未来拍摄的电影,我们还看不懂。也许吧,但天地良心,我真的被这部电影烦死了,因为他唠唠叨叨,无非一个意思:他也厌烦了今天厌烦了电影。
自恋的导演,失真的世界
媒体人傅踢踢认为,三言两语就能讲清的“阎瑞生王莲英案”,其实只是幌子,在《一步之遥》里,姜文几乎任性地填塞了自己钟情的一切:红磨坊、《教父》、《漫长的婚约》,昆汀和罗德里格斯的B级片。葛优的妆容和持续出现的默片令人联想到《大独裁者》。台词戏仿了大量20世纪的名言,连马走日和项飞田在花域总统决选时的介绍语,都借鉴了赵藩为武侯祠题写的对联。至于对文明戏和话剧的偏好,从王天王的角色设定和贯穿全剧的独白中,就能略窥一二。之所以请廖一梅来改本子,多少也有如是考量。
在姜文的价值观里,“我的”就是好的。为此,他不惜动用大量影响故事推进的复刻与反讽,只为诠释自己对爱情、世相、命运的理解。譬如,花域总统选举时豪气干云的“We make history, we are a part of history”,在移交至武大帅府邸,面对公众时又重复了一遍。这种有意安排,除了强调群氓的非理性,多少也有点调侃运命的意思。
面对完颜的逼婚,马走日说,“我还是个孩子。”细想来,50岁的姜文拍摄《一步之遥》多少有些孩子气。他把中国的现实用自己最喜欢的元素拼贴在一起,妓女和嫖客、官僚和骗子、媒体和大众、做戏的和看戏的,全都搅和在一部电影里,往观众面前一推:就这么着了,特别棒,你爱吃不吃。交代完了,他躲在角落里,偷偷看你有没有开动,是不是享受。说“张艺谋有《三枪》,冯小刚有《私人订制》,陈凯歌有《无极》,姜文有《一步之遥》”固然有点夸张,但给《一步之遥》评60分,已经足够。再多的才华洋溢、动物伤感也是徒说无益,一个自恋的导演,注定只能拍出失真的世界。
现在的姜文是矛盾的综合体。他空有一腔还原老上海的雄心,却只生了一双大院里成长的眼睛。他对票房信心爆棚,却反复炫耀“三位奥斯卡导演亲临片场探班”的消息。他通过各色的方式反复宣示自己,却早已忘了来时的路。太平洋的季风再怎么撩动黄浦江的热浪,一直叫嚷着“我有多牛逼”的人,终究只是个长不大的孩子。
《一步之遥》在国内著名的“豆瓣电影”和“时光网”上的评分分别仅有6.4和6.5分,而四年前的《让子弹飞》是8.7和8.5分。在“10分制”的评价体系中,6.4和6.5是个刚刚及格的分数,这对于一个在很多人心目中有着“大神级”地位的导演而言,显然是个不可接受的成绩。
如果说几条信口开河的微博、几段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朋友圈段子不过是某些人在发泄不良情绪或者哗众取宠,不值得理会,那么有9万多人(豆瓣)和1.6万人(时光网)参与的网络评分结果,则应该可以代表为数不少的观众对影片的评价。
姜文说,他还没有看到真正专业的评论,他所看到的大多数批评不用看影片就能写出来,那些批评针对的不是影片本身,不是影片的叙事、摄影、表演、化妆、道具、灯光……甚至拍得像不像二三十年代的上海,而是把对生活对社会的很多不如意不爽,用最安全的方法(比如骂姜文骂电影)予以宣泄。
姜文对负面评论的解读,与观众对姜文电影的解读,究竟让双方越走越近,还是越来越远?一部《让子弹飞》好不容易将双方的距离拉近得只剩一步之遥,而今日的《一步之遥》再次将观众拒之千里,陷入“看不懂”的迷途。
“迷影趣味”玩过了头
影评人Agnes认为,《一步之遥》绝不是烂片,它甚至比《让子弹飞》或《太阳照常升起》有更多好玩的尝试,但它也止步于此。好的原型故事、好的演员加盟、好的迷影点子,但最终拼在一起后还是差了口气。
媒体跨过印刷这个蜗牛程序后,就升级成超光速信息轰炸机,恨不得把明年的年夜饭提早端上来逼你吃。在电影尚未上映前,姜文就已经被剖析捧杀了好几波。不过这样一个信息纷乱的世界,正好与片中花都大选的时代形成对接。不过,在一个以“媚俗模仿”攻击“媚俗对象”的语境里,电影可以既好看、又好玩,而且还能达到导演想要严肃地批判现实效果吗?《一步之遥》在作这样的尝试,但用它自己的丈量单位来说,影片中始终有一些不彻底的“一步之遥”。
从影片开头武七(文章饰)找马走日(姜文饰)说王婆刀鱼面事件起,姜文就奠定了通片的“迷影趣味”:除了照搬《教父》的用光和场景,还颇具幽默感地把马龙·白兰度手里的花狸猫换成了小白兔;后来在花都总统竞选现场时,话筒伸到葛优面前的场景分明让人想到《国王的演讲》;飙车那段说眼珠子的重口味蓝屏戏码有点像《天生杀人狂》;马走日被迫演自己杀人时戴的面具则来自于《蝙蝠侠:暗黑骑士崛起》的反派造型;武大帅引渡马走日时的阅兵场面是《意志的胜利》的阵容;而对早期美国歌舞电影大段的、甚至过于冗长的模仿更突显此意。其实纵观整个选美皇后遇害、逃犯亡命天涯的故事,本身就是对中国第一部长片电影《阎瑞生》的借鉴。虽然这些致敬性的引用时不时会出来挑拨一下影迷的兴奋神经,但《一步之遥》对迷影元素的使用还是良莠不齐、流于表面的。这些桥段并没有一气呵成融入统一自然的风格化之中,就这一点上,同样喜欢迷影致敬的昆汀就拿捏得比较稳当。
但姜文在这部电影中引入迷影元素也并非不合理,“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世界之光怪陆离、偷天换日、真假难辨,的确很适合用嵌入迷影桥段来表达,问题是,姜文对这种形式的处理,在小段落上虽的确能“爽”到观众,但损失了整体性,这些小搔小爽过多,反而消解它们点到为止的修辞作用,而分裂了故事本身。如果就像姜文自己说的“我觉得正常的故事和作品,都不能在某一处泛滥”,那么,一个胯下穿越镜头就足够有力和足够漂亮了,无需把诸如美利坚白狐整段整段的舞蹈都呈现出来,这如若不是因为玩得嗨过头缺乏控制意识,难不成是导演冷静的故意为之?为了将观众代入歌舞片而过度表现歌舞?或为表现华丽媚俗而放任视觉冲击?哪一点都在画面和剪辑上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姜文演的始终是“姜文”
在Agnes看来,王志文是让人入戏的,姜文则是让人出戏的。王志文演绎的角色通常相当具体,每一处的“演”都精准地指向角色的气质精髓,观众自然而然会举一反三联想到自己生活中遇见过的这类人,从而加强这种形象的具体化。而姜文不论演什么角色,始终摆脱不了“姜文”的人格,所以《太阳照常升起》《让子弹飞》和《一步之遥》中男主角,都只是一个模糊抽象的指代,他的举止背景记得住与否并不重要,可以看出,剧本角色所指向的人,不是具体的,并没有历史和未来。所以我们在看姜文电影的时候,会经常意识到这还是姜文,而不是马走日、张麻子,观众进而无法将角色带入自我的生活进行联想和强化。
对姜文本色出演的身份意识会让观众滋生出两种截然相反的反应:一是个人崇拜,要看的就是被银幕放大的、天马行空的真姜文;另一种是因嫌弃姜文的自恋情结而产生反感。洪晃说“艺术家没有不自恋的”这话没错,但自恋可通过不同形式和姿态得以展现,艺术并非是思想的头脑风暴,而是关于这个过程之后去呈现它的表达方式,我们所探讨的艺术问题,其实大多是关于表现形式的好恶。姜文选择表达观点的方式是将自己推上舞台,于是乎,这些电影便看似只是姜文带着摄影机来到不同时空布景中,但玩家只有他一个,走的也是同一出戏,英雄狗熊都他来当,话都被他讲得去了。
《一步之遥》是部不彻底不单纯的电影,每一步都迈出去了,都留下了漂亮的脚印,但离电影意欲呈现的最佳幻觉暂留还是差“一步之遥”。或许这才是需要跨越的东西。
通过戏仿杂糅类型
北青艺评署名李宁的文章认为,无论是《太阳照常升起》中天马行空引发拆解风潮的意象系统,还是《让子弹飞》里行云流水令人大快朵颐的叙事狂欢,姜文游走于现实与想象之间的作品往往不拘绳墨,没有绝大多数中国导演的含蓄节制,因此显得超逸不羁,徜徉恣肆。而在《一步之遥》中,姜文进一步释放了自己的创造力,他尝试将《太阳照常升起》式的个人呓语与《让子弹飞》式的大众诉求缝合到一起,冲决作者与商业的堤坝,消弭类型的区隔,解构历史与现实的边界,打破真实与荒诞的藩篱。然而当斑驳陆离的影像元素混杂到一起时,它们却相互抵牾,失去了节制,也令影片充满了太多无意义的喧哗与骚动。 据说《一步之遥》取材于民国时期的“阎瑞生案”,1921年据此案件所拍摄的《阎瑞生》构成了中国长故事片的滥觞。显然这次姜文并不囿于侦探片的格局,而是极尽想象之能事,烹制了一道令人眼花缭乱的类型大杂烩。花域总统大决选的段落是好莱坞歌舞片的翻版,马走日逃亡与被捕的段落堪为黑色电影或侦探片的样式,而后段马走日与武六的情感纠葛俨然一副爱情片的面目。不仅如此,影片还加入了电影、滑稽戏等艺术样式的创作场景。颇有意味的是,《一步之遥》的类型杂糅或反类型是通过大量戏仿或借用传统的方式实现的。影片中,我们能够看到《教父》、卓别林、卢米埃尔兄弟、库布里克等或历历可辨或影影绰绰的身影。影片沉浸在“互文本”的建构之中,力图展示出各种类型与风格纷沓而至的盛宴,然而我们却迷失在暴露的身体、啰嗦的对话、绚烂的色彩以及大量伪记录风格影像等构成的形式的泛滥之中。
姜文的问题是如何节制才华
李宁认为,与形式的奢靡同步,《一步之遥》表现出了隐喻的泛滥与意义的虚无。姜文电影最重要的特质之一便是鲜明的寓言性,往往在荒诞、隐喻的修辞中暗藏深层的现实指涉与批判意识。当然,并不能说《一步之遥》在这一方面是付之阙如的。例如影片中的“暴发户”气质显示出物质对于人的异化;马走日与项飞田“棋子”的隐喻象征着权力网络的无孔不入;殖民时期万国来仪的选美盛况所制造的上海即世界中心的假象,以及“世界的才是世界的”话语表述形成了一种对于民族性/世界性的思考;而报纸、滑稽戏等媒介对于马走日杀人犯形象的形塑显示出对于媒介暴力的反思等。然而与此同时,影片却沉溺于一种话语的狂欢中,了无新意的段子、不知所谓的言说,都显露出一种故作高深又沾沾自喜的姿态。如果说当下一些“轻电影”是平面而无深度的话,那么《一步之遥》则难以确认话语背后的深层内涵。从断裂的能指链中找寻其深层的意义,注定是徒劳无功的。
《一步之遥》荒腔走板式的过度自嗨,说到底是姜文才华倾泻下的肆意颠覆与解构。冯小刚对此曾有过忠告:“我的问题是如何才能达到好的标准。姜老师则不然。他的问题是如何能够节制他的才华。对于他来说,最大的敌人就是淤出来的聪明。”许多人将姜文肆意挥发的破坏力归之为“红卫兵情结”。学者王一川就称姜文为“离地高飞的红小兵”,他担心其“飞得太久、飞得太高时难免会缺乏必需的大地情怀及现实物质依托。”现在看来,《一步之遥》确如片尾飞翔的马走日一样,自由不羁却远离了大地。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姜文电影最迷人的地方,《一步之遥》里一直还在,那便是“往事越千年”的豪迈道尽所显露出的“挥手从兹去”的柔肠。
表演个个精彩,除了舒淇的配音
影评人石瑞麒说,姜文导演的《让子弹飞》取得空前成功,刷新多项国产电影纪录,因而《一步之遥》与姜文得到的关注度,远非其他中国电影与电影人所能企及的。原定于12月8日举行的全球首映礼,因电影未能通过终审拿到龙标,这段波折更是将各界对于这部电影的期待推向无以复加的地步。
从演员角度,姜文演得不算差,周韵也保持了从《太阳照常升起》以来的“演技”。洪晃的确是本片最大惊喜,她的演出犹如横空出世,历年来唯有《功夫》里的“包租婆”堪与匹敌。但本片演得最好的是王志文,他终于能够用母语上海话到位地演出“老上海”的势利小人,那种看三思、使眼色,会让上海人信服:迭个是正宗上海人。可以说,要不是王志文托底,姜文这部电影,会像当年张艺谋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一样,根本就没能拍出上海来。
事实上,本片演员表演上都没有太大问题,只是有点可惜的是,舒淇居然让配音给毁了,配着舒淇令人习惯的港台脸,一个类似新闻联播女主持的声音从舒淇的嘴型中蹦出一个个字来,那种矫揉造作,实在难以用语言形容,用一句体面的北方话来说,就是恨不得上去扇她两耳光。插一句,舒淇和姜文的对手戏,有点像老年版《我的早更女友》。
被姜文烦死
上海女作家毛尖以《被姜文烦死》为题,在媒体上发表了她对此片的观感——这电影难看,因为看上去特别有内涵。她认为《一步之遥》是部很好的教材电影和考试电影,适合所有的通识课。电影学院不用说了,列举电影中引用的电影及其制造的效果,一篇论文;政治学系的,比较一下姜文的满清观和民国观,一篇论文;社会学系的,论述影片的精英和庸众,一篇论文;文化研究系的,谈谈电影表现的媒体幻想,一篇论文;语言学的,谈影片的双语和方言,一篇论文;心理学的,论电影中的几重梦,一篇论文;总之,即便是体育专业计算机专业的,都能在《一步之遥》中找到自己的论述对象,论武大帅摸到地面的可能性,论民国时代机器人的可能性。这是一部有无限可能的电影,但正是这种无限可能摧毁了《一步之遥》。浑身的新衣服浑身的兴奋,浑身的微言大义浑身的金句,姜文像刚刚尝到甜头的达利,但是达利看到现代主义的界限。
《一步之遥》满手老K满手黑桃Q,但是就拼不出一把同花顺。原以为既然《让子弹飞》已经把《太阳照常升起》的故事讲清楚,现代主义再玩也玩不过现实人生,五十岁的姜文也可以像很多五十岁开始转型的大导演那样,告别避孕套和红风车。但是,他依然站在楚河汉界那边,走日飞象唱歌剧,把马小军抛上天空的书包推入月球去。
为姜文辩护的,说这是一部为未来拍摄的电影,我们还看不懂。也许吧,但天地良心,我真的被这部电影烦死了,因为他唠唠叨叨,无非一个意思:他也厌烦了今天厌烦了电影。
自恋的导演,失真的世界
媒体人傅踢踢认为,三言两语就能讲清的“阎瑞生王莲英案”,其实只是幌子,在《一步之遥》里,姜文几乎任性地填塞了自己钟情的一切:红磨坊、《教父》、《漫长的婚约》,昆汀和罗德里格斯的B级片。葛优的妆容和持续出现的默片令人联想到《大独裁者》。台词戏仿了大量20世纪的名言,连马走日和项飞田在花域总统决选时的介绍语,都借鉴了赵藩为武侯祠题写的对联。至于对文明戏和话剧的偏好,从王天王的角色设定和贯穿全剧的独白中,就能略窥一二。之所以请廖一梅来改本子,多少也有如是考量。
在姜文的价值观里,“我的”就是好的。为此,他不惜动用大量影响故事推进的复刻与反讽,只为诠释自己对爱情、世相、命运的理解。譬如,花域总统选举时豪气干云的“We make history, we are a part of history”,在移交至武大帅府邸,面对公众时又重复了一遍。这种有意安排,除了强调群氓的非理性,多少也有点调侃运命的意思。
面对完颜的逼婚,马走日说,“我还是个孩子。”细想来,50岁的姜文拍摄《一步之遥》多少有些孩子气。他把中国的现实用自己最喜欢的元素拼贴在一起,妓女和嫖客、官僚和骗子、媒体和大众、做戏的和看戏的,全都搅和在一部电影里,往观众面前一推:就这么着了,特别棒,你爱吃不吃。交代完了,他躲在角落里,偷偷看你有没有开动,是不是享受。说“张艺谋有《三枪》,冯小刚有《私人订制》,陈凯歌有《无极》,姜文有《一步之遥》”固然有点夸张,但给《一步之遥》评60分,已经足够。再多的才华洋溢、动物伤感也是徒说无益,一个自恋的导演,注定只能拍出失真的世界。
现在的姜文是矛盾的综合体。他空有一腔还原老上海的雄心,却只生了一双大院里成长的眼睛。他对票房信心爆棚,却反复炫耀“三位奥斯卡导演亲临片场探班”的消息。他通过各色的方式反复宣示自己,却早已忘了来时的路。太平洋的季风再怎么撩动黄浦江的热浪,一直叫嚷着“我有多牛逼”的人,终究只是个长不大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