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如何让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去看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也就是數学生活化意识是数学教学的重点。这种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习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新编数学教材从概念的形成、方法的归纳、知识的运用等方面已为这方面的教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但如何运用这些条件,就需要我们教师发挥创造性才能,去积极开发挖掘,建立起数学与生活的通道,使课堂上的数学、书本上的数学更贴近生活实际,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从生活中抽象数学知识
数学根植于生活,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融入到学生现实中去,让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记忆再现,让学生感觉到生活处处有数学、需要数学,学习数学就是解决生活小事。
从贴近学生实际水平的现实出发引出概念。例如,“面积单位”可以这样教学:先出示大小差别比较明显的两个三角形,让学生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眼睛看出来;再出示两个等宽不等长、面积差不多的长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出来;然后出示长、宽不等、面积差不多的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学生深思后得出:可以画方格,再通过比较方格数的多少来比较面积的大小;最后出示两个方格数相等,但面积明显不等的图形,引导学生讨论,方格数相等为什么面积不相等?从这个现实问题中得出,方格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这时引出“面积单位”,已是“水到渠成”了。这样组织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面积单位的概念,而且了解了面积单位产生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二、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
数学生活化,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更重要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也就是反哺生活、服务生活。因此,教师应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1.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并用于现实。数学知识的形成来源于实际的需要和数学内部的需要。从生活实际引入新知识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为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提出了示范。例如教学100以内的加减法的估算首先引入以下现实情境:学校将要举行运动会,需要购置一些体育器材,体育老师带100元钱来到体育用品专卖店,篮球每个38元,排球每个27元,跳绳每根8元,羽毛球每副22元。请你帮体育老师估算一下:买这四样体育器材大约要用多少钱?100元钱够用吗?这样一来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小学阶段中大量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对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和一些抽象的内容,都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现实情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树立数学的应用意识的信念。
2.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环境。例如,学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识后,让学生算一算自己所在单元每家每户应付的电费、水费;学了“利息”的知识后,算一算自己在“新星小银行”存储的钱到期后可以拿到多少本息等。
在学了可能性的知识后,我和学生做了一个游戏,方法是:在一个布袋里放6个同样的小球,分别标上1—6六个数字,教师和学生轮流每次从袋中摸出2个小球,如果球上两数相加和为偶数,学生赢,加起来和为奇数,教师赢。比赛结果教师赢的次数多,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并把各种情况一一列出,得知,和为偶数的有6种情况,和为奇数的有9种情况,教师赢的可能性占60%,学生赢的可能性占40%,所以教师赢的次数多。最后还指出,街头巷尾的有些赌博活动,“坐庄”者使的就是这种骗术,不要轻易上当受骗。
3.加强实践操作,提高学生服务生活的能力。要把课堂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往往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所难住。这就要加强实践操作,培养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服务生活的能力。例如,教了“比和比例”后,我有意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要学生测量计算操场边的水杉树高。水杉高参天,如何测量?多数同学摇头,少数几个窃窃私语,提出爬上去量,但是两手抱树怎么量?有人提议拿绳子,先用绳子量树,下树后再量绳子。这可是个好办法,可又无枝可攀,如何上去?教师适时取来一根长2米的竹竿,笔直插在操场上。这时正阳光灿烂,马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量得这影子长1米。启发学生思考:从竿长是影子的2倍,你能想出测树高的办法吗?学生想出:树高也是它的影长的2倍(教师补充“在同一时间内”)。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们很快从测量树影的长,算出了树高。接着,教师又说:“你们能用比例写出一个求树高公式吗?”于是得出:竿长:竿影长=树高:树影长;或树高:竿长=树影长:竿影长。通过这样教学,学生不仅有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更重要是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生活离不开数学,更需要智慧的数学。
学无定法,培养学生数学生活化意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探究。要将数学与生活相联系,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不断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一、从生活中抽象数学知识
数学根植于生活,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融入到学生现实中去,让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记忆再现,让学生感觉到生活处处有数学、需要数学,学习数学就是解决生活小事。
从贴近学生实际水平的现实出发引出概念。例如,“面积单位”可以这样教学:先出示大小差别比较明显的两个三角形,让学生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眼睛看出来;再出示两个等宽不等长、面积差不多的长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出来;然后出示长、宽不等、面积差不多的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学生深思后得出:可以画方格,再通过比较方格数的多少来比较面积的大小;最后出示两个方格数相等,但面积明显不等的图形,引导学生讨论,方格数相等为什么面积不相等?从这个现实问题中得出,方格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这时引出“面积单位”,已是“水到渠成”了。这样组织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面积单位的概念,而且了解了面积单位产生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二、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
数学生活化,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更重要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也就是反哺生活、服务生活。因此,教师应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1.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并用于现实。数学知识的形成来源于实际的需要和数学内部的需要。从生活实际引入新知识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为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提出了示范。例如教学100以内的加减法的估算首先引入以下现实情境:学校将要举行运动会,需要购置一些体育器材,体育老师带100元钱来到体育用品专卖店,篮球每个38元,排球每个27元,跳绳每根8元,羽毛球每副22元。请你帮体育老师估算一下:买这四样体育器材大约要用多少钱?100元钱够用吗?这样一来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小学阶段中大量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对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和一些抽象的内容,都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现实情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树立数学的应用意识的信念。
2.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环境。例如,学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识后,让学生算一算自己所在单元每家每户应付的电费、水费;学了“利息”的知识后,算一算自己在“新星小银行”存储的钱到期后可以拿到多少本息等。
在学了可能性的知识后,我和学生做了一个游戏,方法是:在一个布袋里放6个同样的小球,分别标上1—6六个数字,教师和学生轮流每次从袋中摸出2个小球,如果球上两数相加和为偶数,学生赢,加起来和为奇数,教师赢。比赛结果教师赢的次数多,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并把各种情况一一列出,得知,和为偶数的有6种情况,和为奇数的有9种情况,教师赢的可能性占60%,学生赢的可能性占40%,所以教师赢的次数多。最后还指出,街头巷尾的有些赌博活动,“坐庄”者使的就是这种骗术,不要轻易上当受骗。
3.加强实践操作,提高学生服务生活的能力。要把课堂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往往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所难住。这就要加强实践操作,培养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服务生活的能力。例如,教了“比和比例”后,我有意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要学生测量计算操场边的水杉树高。水杉高参天,如何测量?多数同学摇头,少数几个窃窃私语,提出爬上去量,但是两手抱树怎么量?有人提议拿绳子,先用绳子量树,下树后再量绳子。这可是个好办法,可又无枝可攀,如何上去?教师适时取来一根长2米的竹竿,笔直插在操场上。这时正阳光灿烂,马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量得这影子长1米。启发学生思考:从竿长是影子的2倍,你能想出测树高的办法吗?学生想出:树高也是它的影长的2倍(教师补充“在同一时间内”)。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们很快从测量树影的长,算出了树高。接着,教师又说:“你们能用比例写出一个求树高公式吗?”于是得出:竿长:竿影长=树高:树影长;或树高:竿长=树影长:竿影长。通过这样教学,学生不仅有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更重要是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生活离不开数学,更需要智慧的数学。
学无定法,培养学生数学生活化意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探究。要将数学与生活相联系,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不断提高数学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