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水平的有效途径,提升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质量,需要完善扶持社会力量发展的动力机制。阐述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动力机制的现状、动力机制的涵义与动力要素的类型,分析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实践案例的先进典型做法。提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动力机制的优化策略,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社合作供给提供借鉴。
关键词:群众文化;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引言
作为我国文化建设的核心阵地,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给广大群众带来文化服务享受文化权益,同时能够更好地契合党和政府的号召,提高群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基层综合文化中心的建设是以公共服务为依托为基础的,而公共服务的关键所在就是社会成员的公共需求,其中就包含有社会保障、公共教育、充足的文化娱乐及体育等一系列非营利性设施。而这些公共的综合文化对我国公民的基本文化素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从微观上关乎一个个体的学习、生存以及发展能力,更在国家的宏观层面意义重大,关乎地区以至于国家未来的发展。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理念和主要内涵
(一)公民自由,文化权利的基本标准就是保障公民的自由权利。每个国家的宪法制度与文化权利的文件内容都重点提到,国家公民有追求文化自由的权利,其中包含信仰、思想、艺术创作、表达等多方面内容。我国所颁布的宪法内容中也明确表达了公民有追求自由的权利。但我国公民需要重视的是,国家表示公民有追求自由的权利,但并不代表公民可以利用文化自由的权利放任自由。
(二)文化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要有文化参与。现今我国开始鼓励人们创办民办图书馆。“科教图书馆”已经分别在10个省市创立了25家加盟图书馆。现今,民办图书馆数量快速增加。为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以采用政府协办、民企民办、民众合作创办等方式创办博物馆,民办博物馆占比博物馆数量超过三成,已有30家有余。其次,公民也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管理项目。以北京朝阳区为例,其建设的“垡头文化中心”以社区内的居住人员自由建设,并实施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的实施政策。促使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文化。
(三)文化公平,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最为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对公共文化资源配置进行合理、公正的分配。财政转移支付的资源配置方案能够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公平与原则。社会中不同阶层的人们群众都应有权利平等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其能够充分体现文化公平。例如部分地区的政府部门在其城市决定构建超出老百姓消费水平的公共文化项目,“大剧院”为体现最明显的项目之一。大剧院构建资金较大、票价超出当地实际消费水平、大剧院的文化项目与老百姓生活实际相差较远、收益不佳等等问题都违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原则,做不到真正的公平公正。
二、做好群众文化工作,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一)创新工作思路,丰富文化活动内容
传统的文化传播和学习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群众需求,要更多的挖掘传统艺术形式之外的活动,让群众文化建设呈现出多维度、多角度、多层次的发展趋势。在群众文化服务中,经常出现的歌曲舞蹈表演都是较为常见的形式,而且常常多年主題都不改变,没有新意,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活动形式仍然千篇一律,就容易造成观众的欣赏疲劳,也就使得观众的热情度有所下降,即使有一些文化爱好者的支持,也无法长久维系。我们要打开思路、放开眼界,根据时代的特点将一些新鲜的事物融入到文化传播中来,例如“快闪”是近年来新型的表演形式,在一些社区或者公共场所举办这样的形式表演可以有效的抓住群众的目光,并带来一定的新鲜感,群众文化服务首先就是要更多的群众投来好奇的眼光,引领文化新风尚。
(二)循序渐进的均等化:从低水平均等到高水平均等
“公平的机会平等”与“平等自由原则”之于公共服务均等的意义,表明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不是实现“内容的完全均一”,而应当表现为公共文化服务结果的大体相等、机会均等以及充分尊重居民的自由选择权,即实现公民在“权利”、“机会”和“结果”三个面向的均等。但均等化并非静态目标上的平均主义和无差别化,而是“蕴涵着达至均等状态的主观努力以及与之相伴随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动态过程”,体现为发展过程中的相对均等和大致均等,需要在时间维度上分阶段分步骤地实施,在空间范畴内分层次、分重点逐步推进。当前我国公共文化领域所确定的均等化目标,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的服务差距,使居民能够享有相对均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基于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标的均等化本质上为了“在差异性社会中实现初步的公平,是较低水平的均等化”。不同于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所探求的均等化之路理应是公民文化福利水平逐步提升基础上的均等化而非止于低水平的均等化停滞不前的状态,也就是说不能仅仅满足于底线均等或者是低水平的均等,而是要促进其动态发展。因此,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均等化必然将会经历“低水平均等”到“非均等化”,再到“高水平均等化”的发展过程。
(三)加大财政投入,多元保障建设根本
由于公共服务的建设主体是政府机构,所以中央有关部门应当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并且进行有效的监督,对于地方的各类硬件设施进行审核以此来补充所缺的部分,并且保证资源的合理分配防止区域不平衡的再出现。对于所需的费用进行严格的审查,同时完善各类人员相应的补贴。与此同时发挥社会的力量,鼓励社会层面的力量参与到基层综合文化中心的建设中来。设立专项资金,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更多的保障。
(四)强化对文化需求的引导,拉动积极文化内需
公众在文化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矛盾问题,是公众对文化的需求与文化实现两者之间的矛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矛盾问题。公共文化设施在建设过程中或其服务出现问题时,就会导致其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的情况发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全面,公众参与文化服务没有积极性,其投入与产出也会出现失衡的现象。对此,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转变政府热度过高、群众过冷的情况。其中还有一点问题尤为重要,文化设施中体现文化内涵较少、民众参与性不高,导致文化设施的用处没有得到发挥。政府可以将部分文化场所进行免费开放,将收入标准降低为人民群众能够接受的消费水平。强化对文化需求的引导,积极拉动文化内需。
结语:综上所述,在现阶段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主要是以群众文化服务为主,要不断基层群众的文化素养提升,促进我过整体群众文化工作效率的提高,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群众文化的提升要根据当前的发展形势和所遇到的问题具体分析。从文化建设的角度出发,要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精髓;创新工作思路,丰富文化活动内容;加大财政投入,多元保障建设根本;强化对文化需求的引导,拉动积极文化内需;加强内部管理、注重人才培养、与现代科技结合等全面建设和改善,制定长期有效的发展战略,保证群众文化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并紧扣时代的主体,掌握住时代的发展机遇,为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群众文化服务做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巨光月.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群众文化服务的发展和创新[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19(8):67.
[2]卢嘉敏.简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群众文化的新发展[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9(7):252-253.
关键词:群众文化;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引言
作为我国文化建设的核心阵地,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给广大群众带来文化服务享受文化权益,同时能够更好地契合党和政府的号召,提高群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基层综合文化中心的建设是以公共服务为依托为基础的,而公共服务的关键所在就是社会成员的公共需求,其中就包含有社会保障、公共教育、充足的文化娱乐及体育等一系列非营利性设施。而这些公共的综合文化对我国公民的基本文化素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从微观上关乎一个个体的学习、生存以及发展能力,更在国家的宏观层面意义重大,关乎地区以至于国家未来的发展。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理念和主要内涵
(一)公民自由,文化权利的基本标准就是保障公民的自由权利。每个国家的宪法制度与文化权利的文件内容都重点提到,国家公民有追求文化自由的权利,其中包含信仰、思想、艺术创作、表达等多方面内容。我国所颁布的宪法内容中也明确表达了公民有追求自由的权利。但我国公民需要重视的是,国家表示公民有追求自由的权利,但并不代表公民可以利用文化自由的权利放任自由。
(二)文化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要有文化参与。现今我国开始鼓励人们创办民办图书馆。“科教图书馆”已经分别在10个省市创立了25家加盟图书馆。现今,民办图书馆数量快速增加。为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以采用政府协办、民企民办、民众合作创办等方式创办博物馆,民办博物馆占比博物馆数量超过三成,已有30家有余。其次,公民也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管理项目。以北京朝阳区为例,其建设的“垡头文化中心”以社区内的居住人员自由建设,并实施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的实施政策。促使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文化。
(三)文化公平,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最为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对公共文化资源配置进行合理、公正的分配。财政转移支付的资源配置方案能够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公平与原则。社会中不同阶层的人们群众都应有权利平等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其能够充分体现文化公平。例如部分地区的政府部门在其城市决定构建超出老百姓消费水平的公共文化项目,“大剧院”为体现最明显的项目之一。大剧院构建资金较大、票价超出当地实际消费水平、大剧院的文化项目与老百姓生活实际相差较远、收益不佳等等问题都违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原则,做不到真正的公平公正。
二、做好群众文化工作,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一)创新工作思路,丰富文化活动内容
传统的文化传播和学习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群众需求,要更多的挖掘传统艺术形式之外的活动,让群众文化建设呈现出多维度、多角度、多层次的发展趋势。在群众文化服务中,经常出现的歌曲舞蹈表演都是较为常见的形式,而且常常多年主題都不改变,没有新意,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活动形式仍然千篇一律,就容易造成观众的欣赏疲劳,也就使得观众的热情度有所下降,即使有一些文化爱好者的支持,也无法长久维系。我们要打开思路、放开眼界,根据时代的特点将一些新鲜的事物融入到文化传播中来,例如“快闪”是近年来新型的表演形式,在一些社区或者公共场所举办这样的形式表演可以有效的抓住群众的目光,并带来一定的新鲜感,群众文化服务首先就是要更多的群众投来好奇的眼光,引领文化新风尚。
(二)循序渐进的均等化:从低水平均等到高水平均等
“公平的机会平等”与“平等自由原则”之于公共服务均等的意义,表明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不是实现“内容的完全均一”,而应当表现为公共文化服务结果的大体相等、机会均等以及充分尊重居民的自由选择权,即实现公民在“权利”、“机会”和“结果”三个面向的均等。但均等化并非静态目标上的平均主义和无差别化,而是“蕴涵着达至均等状态的主观努力以及与之相伴随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动态过程”,体现为发展过程中的相对均等和大致均等,需要在时间维度上分阶段分步骤地实施,在空间范畴内分层次、分重点逐步推进。当前我国公共文化领域所确定的均等化目标,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的服务差距,使居民能够享有相对均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基于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标的均等化本质上为了“在差异性社会中实现初步的公平,是较低水平的均等化”。不同于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所探求的均等化之路理应是公民文化福利水平逐步提升基础上的均等化而非止于低水平的均等化停滞不前的状态,也就是说不能仅仅满足于底线均等或者是低水平的均等,而是要促进其动态发展。因此,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均等化必然将会经历“低水平均等”到“非均等化”,再到“高水平均等化”的发展过程。
(三)加大财政投入,多元保障建设根本
由于公共服务的建设主体是政府机构,所以中央有关部门应当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并且进行有效的监督,对于地方的各类硬件设施进行审核以此来补充所缺的部分,并且保证资源的合理分配防止区域不平衡的再出现。对于所需的费用进行严格的审查,同时完善各类人员相应的补贴。与此同时发挥社会的力量,鼓励社会层面的力量参与到基层综合文化中心的建设中来。设立专项资金,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更多的保障。
(四)强化对文化需求的引导,拉动积极文化内需
公众在文化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矛盾问题,是公众对文化的需求与文化实现两者之间的矛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矛盾问题。公共文化设施在建设过程中或其服务出现问题时,就会导致其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的情况发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全面,公众参与文化服务没有积极性,其投入与产出也会出现失衡的现象。对此,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转变政府热度过高、群众过冷的情况。其中还有一点问题尤为重要,文化设施中体现文化内涵较少、民众参与性不高,导致文化设施的用处没有得到发挥。政府可以将部分文化场所进行免费开放,将收入标准降低为人民群众能够接受的消费水平。强化对文化需求的引导,积极拉动文化内需。
结语:综上所述,在现阶段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主要是以群众文化服务为主,要不断基层群众的文化素养提升,促进我过整体群众文化工作效率的提高,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群众文化的提升要根据当前的发展形势和所遇到的问题具体分析。从文化建设的角度出发,要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精髓;创新工作思路,丰富文化活动内容;加大财政投入,多元保障建设根本;强化对文化需求的引导,拉动积极文化内需;加强内部管理、注重人才培养、与现代科技结合等全面建设和改善,制定长期有效的发展战略,保证群众文化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并紧扣时代的主体,掌握住时代的发展机遇,为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群众文化服务做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巨光月.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群众文化服务的发展和创新[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19(8):67.
[2]卢嘉敏.简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群众文化的新发展[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9(7):25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