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责任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从而想学、乐学,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关键词:数学 教学方法 探究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应逐步转向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变苦学为乐学,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这是目前数学教学的发展趋势,是人们普遍的共识。长期以来,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中存在着“四重四轻”,即:重知识传授,轻引导启发;重教学设计,轻学法指导;重课堂训练,轻实践应用;重教师讲授,轻学生参与。因此,我们在吸取经验的同时,要敢于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在教学方法上不断探索、创新,以适应我国现行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一、明确数学教学目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数学教学目的,就是规定了数学教学应当完成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个性品质等方面的教育任务,是根据我国教育的性质、任务和课程目标,并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和中学生的年龄特征而制定的。特别是现行数学的教学目的,就明确提出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作为数学教师,必须对教学目的有明确的认识,并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展开教学,因为它是考核学生成绩和检查、评估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我们必须全面、深刻地掌握数学教学目的,并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以此来检查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从而不断改进数学教学方法。
二、切实抓好课堂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互动过程。师生均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进入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教学效果的前提。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源泉。古往今来,很多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引导和利用。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说明了“好学”对教育的重要性。作为教师要做到以“趣”引路、以“情”导航。 之间的逻辑关系也较为混乱,推理过程也不够严密。这些都是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从某一侧面也体现了培养学生“写”的能力的重要性。“写”的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决定着他们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想”就是要发挥学生思维的“自由想象”。例如:我们在讲完“圆的有关性质”后,提出“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让学生充分发挥自由想象,在想象中去感受、体验,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想象中对所学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形成听、说、读、写、想能力的条件,并不断摸索培养的规律和方法。
2、将“开放式问题”带入课堂
数学教学中将开放式问题带入课堂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探索,也是当前数学教育的发展潮流。
数学开放式问题的显著特点是其思考空间广阔,思维活动的自由度较大,学生的思维活动易于展开,在思考中能提出更多的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更多,它具有与传统封闭型问题题不同的特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有其独特的效果。数学开放式问题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能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放式”的数学思维和开拓进取精神。
三、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合作学习”应深入了解学生,选择灵活多样、相对有效的分组形式,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
有时有的教师分组为了方便,常常把同桌的两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或前后四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但是,通过多次活动开展的效果来看:合作比较勉强,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合作得不够深入,小组之间的差异明显。目前比较流行“异质分组”,也就是按学生的性别、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组织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认为在小组中保持差异可以有效地促进优势互补,有时效果的确很好,但有时效果也并不十分明显。笔者通过多次实践表明,对于活动性、操作性较强的学习活动,宜采用“异质分组”,可以强化组内合作;对于思考性、探索性较强的学习活动,宜采用“同质分组”,可以强化组内交流、组间互补。在两种合作的基本组织形式下,还可以进行组内分组、组间交叉交流、自由选择合作小组等多种合作形式。
对合作学习的评价要体现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无论是过程评价还是结果评价,也无论是对小组集体评价还是对个人评价,都必须把“小组合作表现”列为评价的主要指标之一。
2、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即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而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从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上依赖性增强,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会导致厌学情绪,致使学习效率普遍降低。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做到:①课堂上多给学生留出一些让他们自主学习和讨论的空间,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并发表各自的意见。②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在于教学生去学,既要帮助学生学会,也要帮助学生会学。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进而不断提高数学教学效果。③运用探究式教学。教学中,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让学生从思想上产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3、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能力实际上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听、说、读、写、想等方面的能力,它们是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学习能力,也是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保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听”就是学生首先要听课。同时也要听同学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课后的感受,这就需要有“听”的技能。
总之,在数学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责任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究和具体动手操作的题材,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了解、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走出强迫性学习的沼泽地,使他们的求知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实现,不断获得学习的成功,感受到成功的欢乐与幸福,从而想学、乐学,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关键词:数学 教学方法 探究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应逐步转向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变苦学为乐学,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这是目前数学教学的发展趋势,是人们普遍的共识。长期以来,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中存在着“四重四轻”,即:重知识传授,轻引导启发;重教学设计,轻学法指导;重课堂训练,轻实践应用;重教师讲授,轻学生参与。因此,我们在吸取经验的同时,要敢于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在教学方法上不断探索、创新,以适应我国现行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一、明确数学教学目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数学教学目的,就是规定了数学教学应当完成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个性品质等方面的教育任务,是根据我国教育的性质、任务和课程目标,并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和中学生的年龄特征而制定的。特别是现行数学的教学目的,就明确提出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作为数学教师,必须对教学目的有明确的认识,并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展开教学,因为它是考核学生成绩和检查、评估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我们必须全面、深刻地掌握数学教学目的,并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以此来检查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从而不断改进数学教学方法。
二、切实抓好课堂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互动过程。师生均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进入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教学效果的前提。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源泉。古往今来,很多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引导和利用。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说明了“好学”对教育的重要性。作为教师要做到以“趣”引路、以“情”导航。 之间的逻辑关系也较为混乱,推理过程也不够严密。这些都是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从某一侧面也体现了培养学生“写”的能力的重要性。“写”的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决定着他们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想”就是要发挥学生思维的“自由想象”。例如:我们在讲完“圆的有关性质”后,提出“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让学生充分发挥自由想象,在想象中去感受、体验,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想象中对所学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形成听、说、读、写、想能力的条件,并不断摸索培养的规律和方法。
2、将“开放式问题”带入课堂
数学教学中将开放式问题带入课堂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探索,也是当前数学教育的发展潮流。
数学开放式问题的显著特点是其思考空间广阔,思维活动的自由度较大,学生的思维活动易于展开,在思考中能提出更多的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更多,它具有与传统封闭型问题题不同的特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有其独特的效果。数学开放式问题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能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放式”的数学思维和开拓进取精神。
三、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合作学习”应深入了解学生,选择灵活多样、相对有效的分组形式,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
有时有的教师分组为了方便,常常把同桌的两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或前后四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但是,通过多次活动开展的效果来看:合作比较勉强,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合作得不够深入,小组之间的差异明显。目前比较流行“异质分组”,也就是按学生的性别、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组织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认为在小组中保持差异可以有效地促进优势互补,有时效果的确很好,但有时效果也并不十分明显。笔者通过多次实践表明,对于活动性、操作性较强的学习活动,宜采用“异质分组”,可以强化组内合作;对于思考性、探索性较强的学习活动,宜采用“同质分组”,可以强化组内交流、组间互补。在两种合作的基本组织形式下,还可以进行组内分组、组间交叉交流、自由选择合作小组等多种合作形式。
对合作学习的评价要体现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无论是过程评价还是结果评价,也无论是对小组集体评价还是对个人评价,都必须把“小组合作表现”列为评价的主要指标之一。
2、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即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而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从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上依赖性增强,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会导致厌学情绪,致使学习效率普遍降低。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做到:①课堂上多给学生留出一些让他们自主学习和讨论的空间,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并发表各自的意见。②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在于教学生去学,既要帮助学生学会,也要帮助学生会学。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进而不断提高数学教学效果。③运用探究式教学。教学中,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让学生从思想上产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3、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能力实际上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听、说、读、写、想等方面的能力,它们是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学习能力,也是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保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听”就是学生首先要听课。同时也要听同学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课后的感受,这就需要有“听”的技能。
总之,在数学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责任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究和具体动手操作的题材,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了解、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走出强迫性学习的沼泽地,使他们的求知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实现,不断获得学习的成功,感受到成功的欢乐与幸福,从而想学、乐学,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