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欣闻《草地》创刊40周年,倍感惊叹!
在我心里,《草地》就像一个怀揣宝石行吟的“流浪者”,不惧灰暗,没有怨言,默默地前行着。多年来,于《草地》而言,我便是一个走在路上的流浪者,无所事事,我为自己的碌碌无为而心酸,愕然。记得在2010年,我的同事王君在《草地》发文——“我的秋天遗落在马尔康”。当时,看到了那篇文章,我既高兴,亦伤感。说实话,能在《草地》刊文,无论谁都值得庆幸。同事是广安人,在小金工作多年,经常去马尔康,对那儿有鱼水一般的深情。而我,曾在《草地》编辑部的旁边学习、工作,毫无疑问,马尔康是我的第二故乡,可我俨然无视光明的福地、锅庄故乡的万般美好。所以,看到同事在《草地》刊文叙写马尔康,触文生情,我的内心起了波澜,油然而生淡淡的忧伤。
2012年,我到州级机关挂职锻炼,空余时间经常光顾《草地》编辑部,编辑部的老师时不时送我两本《草地》研习。记得有一次,我接过书刊匆匆辞别,前往晶晶隆的那个叫左岸的茶楼翻阅,在那儿,我享受着茶香,沐浴着阳光,读着《草地》的美文,其情其景,真是美妙绝伦。可惜那样的时光实在太短暂。返回小金后,我一头扎进编纂地情资料、决战脱贫攻坚的文山会海及具体事务中,很少选刊看书了。
《草地》,是伫落在梭磨河畔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颗明珠,是给予,是付出;是默默前行,是风雨无阻。“坐在马尔康大厦二十楼的露天茶楼上,我能轻松地享受到马尔康十月底温暖的阳光,也能看到梭磨河两岸的秀美秋色。”王君的感悟我感同身受。除了王君的作品以外,那期《草地》也有域内外作家的美文,如周辉枝、瘦西鸿、心垠、晚秋等等,他们的作品,让我读出了一种坚韧,他们的文思,可谓春兰秋菊,各胜擅场,都有很多吸引我的地方。同期的封三,有杨克宁的书法作品——鹰,观“鹰”苍劲有力,一气呵成,显尽英雄本色,那也是编辑老师“慧眼识珠”,才有作者、编者和读者之间的相映生辉。
《草地》的作者、编者和读者,大多生活在雪域高原,这里有他们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徜徉其间,我能感觉有无数神鹰在展翅翱翔。《草地》是文人向往的乐园,是墨客温婉的港湾,等待着文人墨客的航渡。喜欢《草地》,犹如喜欢熟稔的洋葱,一片片剥离,一盈盈刺激;犹如喜欢美好的爱情,枕其芬芳,想着过往,内心更祈望,在未来纯净地绽放。
物竞天择,历史犹如一列火车,轰鸣着飞驰。借一位编辑的谦和之言:“我们的一盏灯,虽然拧不亮黄昏,却可以用荧荧的光陪伴你度过那些青春年少。”《草地》的编辑,换了一茬又一茬,当中,有很多人赢得了人们的仰慕与尊敬,如阿来老师,从《草地》走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他的《文学的诗性表达》正告我们,注意奇妙语言的运用,文学反映什么怎么反映,是不容忽視的重要课题。
《草地》编辑部与省、州作协、文联等多部门经常协作,为广大文艺爱好者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广大文艺爱好者,的确需要向生活学习,向好的期刊借鉴,向优秀文艺家汲取营养,以此积累创作经验,而《草地》,无疑是帮助大家学习、借鉴的好刊。
与《草地》结缘,已忘记了具体时间,印象最深刻的,是在2013年的一个偶然的机会得以相约达古冰川,与时任《草地》主编蓝晓梅有了深入接触,她鼓励我多学习、多创作,写出饱蘸深情的作品。蓝主编随时都是一副乐呵呵的笑脸,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去编辑部就像回家一样,无论认识与否,他们都会笑脸相迎,让我倍感温馨。我想,有这样的团队,何愁刊物不兴,万事不顺。
《草地》有一个美术编辑叫蓝士开,其父亲是我师范学校的老师,当时就是遐迩闻名的中青年书法家。士开承继衣钵,创作的作品(包括编辑作品)俱属上乘,给人以唯美的享受。记得有一次他来四姑娘山采风,傍晚时分,我们一行四人去猫鼻梁看日落,由于云遮雾绕,等待光线的过程漫长,大家就恣意放飞思绪,想象四姑娘山的过往。其间,士开老师说,生动的描写生活,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譬如现在,我看四姑娘山,不像是四位姑娘,而更像是几位男神;四姑娘山好比《三国演义》里的豪杰,你看,面前的朝山坪像不像卧龙岗?周边的山型像不像刘关张、诸葛亮?他盯着我,说你喜欢摄影,就要用手中的相机去反映你所看到的生活的美好,留下美的瞬间,它会让你受到鼓舞,激励你更加热爱生活。
“生动的描写生活,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说得真好。有时,我看士开老师的摄影、绘画以及编辑作品,感觉画面构成合理而富有神韵,传递的无疑是作者和编者的思想与理念,我便想,人为什么要创作,劳动的目的是什么,结果我悟出了人的与生俱来的生存的欲望,生存促使人们前行,正如《草地》的创刊,即是为了生存与发展,所以,无数人为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甘做绿叶、以衬红花,他们展示与彰显的,是最温润的理性与挚诚的辉芒呀。
又有一次,我应邀参加《草地》编辑部组织的作者读者座谈会。有一位作者与我毗邻而坐,当我们谈及人的幸福指数时,她说有一个青年花工,每次走进花圃都“昂首挺胸”,面带笑容,工作时心无旁骛,尽职尽责,看得出他活得有滋有味。这说明一个人做什么工作,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心境,和对待生活的态度,这决定了人的生活的质量。我听了茅塞顿开——《草地》编辑部的老师们,他们“昂首挺胸”、面带笑容,兢兢业业、辛勤付出,这决定了《草地》的生存的质量,说实话,在新媒体猛烈冲击传统媒质的当下,从长远来看,只有善于集思广益的报刊,才是真正的“智者”,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翰林书海立足,长青。
爱无垠,爱若水。《草地》一如既往的爱,是彼此走向成熟的支撑。当然,有爱就有责任,有责任就有事业,有事业就有成功,祝《草地》一路跋涉,跳起摸高,在物欲横流的今天,继续以至真至诚的情感,行稳致远。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四十载风雨,瀚海中津梁!无论时光如何变换,无论心绪怎样翻飞,我将执子之手,与汝同行,陪伴你从成熟走向成熟,从胜利走向胜利。期望《草地》继续蕴涵睿智的内核,广而博采,深而透明,在一颗颗爱心哺育下,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我心里,《草地》就像一个怀揣宝石行吟的“流浪者”,不惧灰暗,没有怨言,默默地前行着。多年来,于《草地》而言,我便是一个走在路上的流浪者,无所事事,我为自己的碌碌无为而心酸,愕然。记得在2010年,我的同事王君在《草地》发文——“我的秋天遗落在马尔康”。当时,看到了那篇文章,我既高兴,亦伤感。说实话,能在《草地》刊文,无论谁都值得庆幸。同事是广安人,在小金工作多年,经常去马尔康,对那儿有鱼水一般的深情。而我,曾在《草地》编辑部的旁边学习、工作,毫无疑问,马尔康是我的第二故乡,可我俨然无视光明的福地、锅庄故乡的万般美好。所以,看到同事在《草地》刊文叙写马尔康,触文生情,我的内心起了波澜,油然而生淡淡的忧伤。
2012年,我到州级机关挂职锻炼,空余时间经常光顾《草地》编辑部,编辑部的老师时不时送我两本《草地》研习。记得有一次,我接过书刊匆匆辞别,前往晶晶隆的那个叫左岸的茶楼翻阅,在那儿,我享受着茶香,沐浴着阳光,读着《草地》的美文,其情其景,真是美妙绝伦。可惜那样的时光实在太短暂。返回小金后,我一头扎进编纂地情资料、决战脱贫攻坚的文山会海及具体事务中,很少选刊看书了。
《草地》,是伫落在梭磨河畔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颗明珠,是给予,是付出;是默默前行,是风雨无阻。“坐在马尔康大厦二十楼的露天茶楼上,我能轻松地享受到马尔康十月底温暖的阳光,也能看到梭磨河两岸的秀美秋色。”王君的感悟我感同身受。除了王君的作品以外,那期《草地》也有域内外作家的美文,如周辉枝、瘦西鸿、心垠、晚秋等等,他们的作品,让我读出了一种坚韧,他们的文思,可谓春兰秋菊,各胜擅场,都有很多吸引我的地方。同期的封三,有杨克宁的书法作品——鹰,观“鹰”苍劲有力,一气呵成,显尽英雄本色,那也是编辑老师“慧眼识珠”,才有作者、编者和读者之间的相映生辉。
《草地》的作者、编者和读者,大多生活在雪域高原,这里有他们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徜徉其间,我能感觉有无数神鹰在展翅翱翔。《草地》是文人向往的乐园,是墨客温婉的港湾,等待着文人墨客的航渡。喜欢《草地》,犹如喜欢熟稔的洋葱,一片片剥离,一盈盈刺激;犹如喜欢美好的爱情,枕其芬芳,想着过往,内心更祈望,在未来纯净地绽放。
物竞天择,历史犹如一列火车,轰鸣着飞驰。借一位编辑的谦和之言:“我们的一盏灯,虽然拧不亮黄昏,却可以用荧荧的光陪伴你度过那些青春年少。”《草地》的编辑,换了一茬又一茬,当中,有很多人赢得了人们的仰慕与尊敬,如阿来老师,从《草地》走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他的《文学的诗性表达》正告我们,注意奇妙语言的运用,文学反映什么怎么反映,是不容忽視的重要课题。
《草地》编辑部与省、州作协、文联等多部门经常协作,为广大文艺爱好者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广大文艺爱好者,的确需要向生活学习,向好的期刊借鉴,向优秀文艺家汲取营养,以此积累创作经验,而《草地》,无疑是帮助大家学习、借鉴的好刊。
与《草地》结缘,已忘记了具体时间,印象最深刻的,是在2013年的一个偶然的机会得以相约达古冰川,与时任《草地》主编蓝晓梅有了深入接触,她鼓励我多学习、多创作,写出饱蘸深情的作品。蓝主编随时都是一副乐呵呵的笑脸,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去编辑部就像回家一样,无论认识与否,他们都会笑脸相迎,让我倍感温馨。我想,有这样的团队,何愁刊物不兴,万事不顺。
《草地》有一个美术编辑叫蓝士开,其父亲是我师范学校的老师,当时就是遐迩闻名的中青年书法家。士开承继衣钵,创作的作品(包括编辑作品)俱属上乘,给人以唯美的享受。记得有一次他来四姑娘山采风,傍晚时分,我们一行四人去猫鼻梁看日落,由于云遮雾绕,等待光线的过程漫长,大家就恣意放飞思绪,想象四姑娘山的过往。其间,士开老师说,生动的描写生活,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譬如现在,我看四姑娘山,不像是四位姑娘,而更像是几位男神;四姑娘山好比《三国演义》里的豪杰,你看,面前的朝山坪像不像卧龙岗?周边的山型像不像刘关张、诸葛亮?他盯着我,说你喜欢摄影,就要用手中的相机去反映你所看到的生活的美好,留下美的瞬间,它会让你受到鼓舞,激励你更加热爱生活。
“生动的描写生活,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说得真好。有时,我看士开老师的摄影、绘画以及编辑作品,感觉画面构成合理而富有神韵,传递的无疑是作者和编者的思想与理念,我便想,人为什么要创作,劳动的目的是什么,结果我悟出了人的与生俱来的生存的欲望,生存促使人们前行,正如《草地》的创刊,即是为了生存与发展,所以,无数人为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甘做绿叶、以衬红花,他们展示与彰显的,是最温润的理性与挚诚的辉芒呀。
又有一次,我应邀参加《草地》编辑部组织的作者读者座谈会。有一位作者与我毗邻而坐,当我们谈及人的幸福指数时,她说有一个青年花工,每次走进花圃都“昂首挺胸”,面带笑容,工作时心无旁骛,尽职尽责,看得出他活得有滋有味。这说明一个人做什么工作,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心境,和对待生活的态度,这决定了人的生活的质量。我听了茅塞顿开——《草地》编辑部的老师们,他们“昂首挺胸”、面带笑容,兢兢业业、辛勤付出,这决定了《草地》的生存的质量,说实话,在新媒体猛烈冲击传统媒质的当下,从长远来看,只有善于集思广益的报刊,才是真正的“智者”,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翰林书海立足,长青。
爱无垠,爱若水。《草地》一如既往的爱,是彼此走向成熟的支撑。当然,有爱就有责任,有责任就有事业,有事业就有成功,祝《草地》一路跋涉,跳起摸高,在物欲横流的今天,继续以至真至诚的情感,行稳致远。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四十载风雨,瀚海中津梁!无论时光如何变换,无论心绪怎样翻飞,我将执子之手,与汝同行,陪伴你从成熟走向成熟,从胜利走向胜利。期望《草地》继续蕴涵睿智的内核,广而博采,深而透明,在一颗颗爱心哺育下,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