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一季度,股市在高铁概念、基建及银行、石化等权重股的带动下,指数一路上扬,上证指数从年初的2800点左右上涨至3050点,涨幅近9%;但进入二季度后,在通胀预期、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等系统性风险综合影响下,投资者对经济前景和上市公司业绩的可持续性增长滋生悲观预期,市场走出了单边下跌的行情。通过比较历年股市运行规律,我们发现2004年上半年的市场走势与今年上半年走势极为类似。那么2011年下半年乃至2012年上市公司业绩增速是否会大幅放缓,并滋生类2004年的悲观情绪,导致市场再次走出单边下跌的行情?
通胀现象比较
2011年和2004年通货膨胀的表现,可总结出以下几点特征:物价上涨过程中均创下近年来的新高,且CPI连续三个月突破5%高点;在通胀期间,生产者物价总是先于消费者物价上涨和回落;在通胀连续突破3%温和水平后,相应调控政策陆续出台。
两阶段通胀成因分析
在2002-2005年通胀周期中,矿产品价格变动对CPI的拉动效果显著优于农产品价格变动的拉动效果;而在2009年至今,农产品价格变动对CPI的影响占主导地位。从原料价格推动角度分析,2002-2004年在CPI上行区间,伴随企业原料价格同比增幅的加速过程,原料价格增速回落后,CPI也跟随同步回落;而2009-2011年通胀期间,2009年至2010年3月期间,原料价格同比上扬虽然也伴随CPI的上行,但进入2010年3月之后,原料价格同比增速稳定回落后,CPI仍然出上升通道。从原料价格波动和产成品价格波动对CPI的影响,我们认为,因固定资产投资过快而导致原料、资源品以及产成品价格的过度上涨是导致2004年通胀的重要因素,而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过快的影响效果明显弱于2004年。
在信贷政策上,2002年-2003年期间,信贷资金由2001年年底1.2万亿增长至2003年2.8万亿,信贷资金年均增速达50%以上;为应对2007年次贷危机,信贷资金由2007年的3.6万亿增加至2010年9.6万亿,年均增长高达65%,高出前期15个百分点;从信贷资金占GDP总量比上,由前期2003年高点20.36%增加至2009年28%,增幅接近8%。因此相对前期,2009-2011年期间信贷资金属于超宽松范围。货币政策或信贷资金之所以在2008-2010年期间出现超宽松的重要原因之一,GDP增速在2008年出现下滑迹象,并于2009年一季度增速下降至近10年来新低6.1%,刺激经济稳定增长,避免经济增长深度回调。因此,通过对照两阶段的货币及信贷政策,2009-2010年期间,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对2011年通胀的推动力度均要强于2004年。
其他因素对比
自2006年起,新增劳动力占比表现出了加速下降的趋势,是导致近年来出现“用工荒”、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内迁等现象。随着后继劳动力补给不足的现象继续恶化,未来劳动力成本上升是确定性趋势,即未来劳动力成本上升引发的部分“被通胀”的现象仍将持续一段时间,这也是导致2009-2011年通胀周期与2002-2005年通胀周期表现不一致的重要因素之一。
此外,外部因素也是导致这两通胀表现不同的因素,如2009年-2011年上半年美元指数价格加速下跌,大宗商品及黄金现货价格部分被迫上涨以及国际原油价格持续高位运行也部分推高了2011年的通胀水平。
在2011年抗通胀与保增长的拉锯战中,通过对比2004年的调控下行业业绩变动的表现,我们从抗通胀的角度出发,提出相应的投资策略。在2011年下半年通胀回落仍不明显,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必然下滑的前提下,应投资于受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影响下,行业营业收入和毛利下滑较小或有所提升的行业;同时,也应注意到2011年通胀机制的差异,因推动2011年通胀更多体现为宽松的货币和信贷政策,对政策敏感性相对较弱,通胀持续时间将相对较长,市场资金价格高位运行将继续维持较长时间,且未来几年新增劳动力占比的不断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将是必然的事件,从该角度上,应投资于固定资产占比较少、负债率较低且净现金流量较为充裕的非劳动密集型行业。
通胀现象比较
2011年和2004年通货膨胀的表现,可总结出以下几点特征:物价上涨过程中均创下近年来的新高,且CPI连续三个月突破5%高点;在通胀期间,生产者物价总是先于消费者物价上涨和回落;在通胀连续突破3%温和水平后,相应调控政策陆续出台。
两阶段通胀成因分析
在2002-2005年通胀周期中,矿产品价格变动对CPI的拉动效果显著优于农产品价格变动的拉动效果;而在2009年至今,农产品价格变动对CPI的影响占主导地位。从原料价格推动角度分析,2002-2004年在CPI上行区间,伴随企业原料价格同比增幅的加速过程,原料价格增速回落后,CPI也跟随同步回落;而2009-2011年通胀期间,2009年至2010年3月期间,原料价格同比上扬虽然也伴随CPI的上行,但进入2010年3月之后,原料价格同比增速稳定回落后,CPI仍然出上升通道。从原料价格波动和产成品价格波动对CPI的影响,我们认为,因固定资产投资过快而导致原料、资源品以及产成品价格的过度上涨是导致2004年通胀的重要因素,而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过快的影响效果明显弱于2004年。
在信贷政策上,2002年-2003年期间,信贷资金由2001年年底1.2万亿增长至2003年2.8万亿,信贷资金年均增速达50%以上;为应对2007年次贷危机,信贷资金由2007年的3.6万亿增加至2010年9.6万亿,年均增长高达65%,高出前期15个百分点;从信贷资金占GDP总量比上,由前期2003年高点20.36%增加至2009年28%,增幅接近8%。因此相对前期,2009-2011年期间信贷资金属于超宽松范围。货币政策或信贷资金之所以在2008-2010年期间出现超宽松的重要原因之一,GDP增速在2008年出现下滑迹象,并于2009年一季度增速下降至近10年来新低6.1%,刺激经济稳定增长,避免经济增长深度回调。因此,通过对照两阶段的货币及信贷政策,2009-2010年期间,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对2011年通胀的推动力度均要强于2004年。
其他因素对比
自2006年起,新增劳动力占比表现出了加速下降的趋势,是导致近年来出现“用工荒”、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内迁等现象。随着后继劳动力补给不足的现象继续恶化,未来劳动力成本上升是确定性趋势,即未来劳动力成本上升引发的部分“被通胀”的现象仍将持续一段时间,这也是导致2009-2011年通胀周期与2002-2005年通胀周期表现不一致的重要因素之一。
此外,外部因素也是导致这两通胀表现不同的因素,如2009年-2011年上半年美元指数价格加速下跌,大宗商品及黄金现货价格部分被迫上涨以及国际原油价格持续高位运行也部分推高了2011年的通胀水平。
在2011年抗通胀与保增长的拉锯战中,通过对比2004年的调控下行业业绩变动的表现,我们从抗通胀的角度出发,提出相应的投资策略。在2011年下半年通胀回落仍不明显,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必然下滑的前提下,应投资于受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影响下,行业营业收入和毛利下滑较小或有所提升的行业;同时,也应注意到2011年通胀机制的差异,因推动2011年通胀更多体现为宽松的货币和信贷政策,对政策敏感性相对较弱,通胀持续时间将相对较长,市场资金价格高位运行将继续维持较长时间,且未来几年新增劳动力占比的不断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将是必然的事件,从该角度上,应投资于固定资产占比较少、负债率较低且净现金流量较为充裕的非劳动密集型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