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通常认为,作为斯多亚派情感论基础的心理一元论与不自制(akrasia)现象是不相容的.在此背景下,塞涅卡对愤怒的复杂界定,尤其是对"impotens"(无法控制)一词的使用,或被视为斯多亚派的心理一元论嫁接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多元灵魂观的结果,即承认愤怒是一种不自制现象;或被认为是对正统斯多亚派的心理一元论的完全继承,即否认任何意义上的不自制.基于对"摇摆模式"与"共时模式"两种解释进路的评析,本文试图证明,与正统斯多亚派的理智主义路线相一致的是,塞涅卡认为我们在发怒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撕裂、失
【基金项目】
:
本文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之江青年理论与调研专项课题"(编号22ZJQN28YB)的阶段性成果.——重思塞涅卡的愤怒学说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常认为,作为斯多亚派情感论基础的心理一元论与不自制(akrasia)现象是不相容的.在此背景下,塞涅卡对愤怒的复杂界定,尤其是对"impotens"(无法控制)一词的使用,或被视为斯多亚派的心理一元论嫁接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多元灵魂观的结果,即承认愤怒是一种不自制现象;或被认为是对正统斯多亚派的心理一元论的完全继承,即否认任何意义上的不自制.基于对"摇摆模式"与"共时模式"两种解释进路的评析,本文试图证明,与正统斯多亚派的理智主义路线相一致的是,塞涅卡认为我们在发怒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撕裂、失控之感只是不同思想、信念或判断之间的共时或历时的冲突,而非理性与激情之间的实质对立.这些内在冲突并不构成对心灵之统一性的威胁,但却同样表征了心灵或理性的软弱,从而具有不自制的特点.
其他文献
查尔斯·泰勒持有一种强健而多元的实在论思想即"多元强健实在论",并以此来批判罗蒂等人的"压缩实在论".泰勒努力从根本上跳出笛卡尔以来的"中介认识论"传统,并发展出一种不同以往的"接触理论"来取代"中介理论".泰勒的实在论思想可谓立意高远、愿景宏大,但在其内部又隐含着疑难:"框架塑造"与"本然描述"之间的张力.能否化解疑难,关系到其实在论思想的成败,而化解的关键在于从"框架"的高度恰当地理解"塑造"与"具身性"——框架的塑造本是具身的塑造.它可以同时容纳接受性与自发性
现代犬儒主义对启蒙秩序与价值理想的伤害,还有其定义自19世纪以来无甚根本变化的事实,使得马克思对犬儒主义的批判性分析更显重要.马克思对"犬儒主义"一词的使用,既有古典的意味,更具现代的意涵.自古典形态到现代形态,犬儒主义经历了从率真到伪善,从声称看透真相到声称看透一切真相并拒斥一切真与善,从德性自足到理性的工具化,从愤世嫉俗到玩世不恭,从蔑视快乐并追求灵魂之善到以物化敉平一切价值,从自然欲望的简单满足到以文饰形式遮掩世俗欲望,从知行合一到知行分裂等转变.这些转变充分展现了现代犬儒主义已被虚无主义吞噬的
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才有了普遍意义上的人类文明.西方开辟了世界历史,主导建构了服膺西方利益的人类文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既从道义上宣判了西方定义的人类文明的非正义性,又从历史主义维度承认了其进步性.世界社会主义力量的崛起,为人类文明的重建提供了一线希望.但是,在西方力量占据绝对优势的世界中,人类文明的重建在实践上是艰难的.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确立一种与世界大变局相适应的人类新文明,是全世界的唯一选择.重构人类文明的根本旨向在于超越西方性走向人类性,超越非正义走向正义.在不确定的世界中寻找确定性
与西方流行的感性、理性两分结构不同,孔子思想内部为三分结构,除欲性外,仁性和智性都是道德的根据.阳明心学的基础是"心即理",这个"心"是良心,属于仁性的范畴,阳明于此多有推进,纠正了朱子学理的缺失,这是其功;但主张"良知之外更无知",把格物致知完全纳入心学系统中,等于否定了智性的作用,这又是其过.这一缺陷直接引出"良知具足"的观念,构成其学理上的失误.阳明思想有此失误,源于未留意孔孟心性之学存在的分歧,以为顺着孟子的思路走便是得了孔子的真传,其结果自然会陷于一偏了.
马克思价值理论的思想突破充分体现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一"术语的革命"中.将古典经济学的"必要劳动时间"推进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马克思的原创性贡献在于,实现了劳动时间之社会性解读思路与历史性解读思路的辩证统一.马克思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商品推进到"劳动力"商品,为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概念的社会历史性内涵奠定了思想基础.从当代国外左派学界对马克思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理解来看,他们恰恰缺失了历史性的解读线索,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他们对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再阐释还存在着
民粹主义和建构人民的思想是拉克劳理论思考的核心.在拉克劳那里,民粹主义是一种政治的逻辑.民粹主义的两个特征是名字与情感,它在等同和差异逻辑的运作中,建构了人民.拉克劳认为,由于社会的异质性存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所认为的历史必然性就被偶然性的领导权逻辑所取代了,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历史主体也不是传统的阶级,而是人民.拉克劳的人民概念看似逻辑严密,实则观念先行;虚空能指是脱离社会历史斗争实际的.他反对阶级斗争而强调领导权斗争,实际上取消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以虚无化了的人民取代阶级,将阶级和人民对立起
黄宗羲对泰州学派的批判包含了三个主题,首先是对师道论的肯定,其次是对孝弟说社会教化功能的批判吸收,最后是德性与功利之辨.通过泰州批判,黄宗羲将儒学有关内与外、心性与政治问题的思考推上了新的层次,凸显了一种包含社会、政治取径,在更高层面重构儒家德性政治的思路.一方面,继承泰州的个体意识(师道论)而又突破其以个体道德外推的经世模式(孝弟经世论);另一方面,以儒释德性功利之辨为基点反思社会政治秩序的根基,而把心性问题联结于权力公正性与制度问题.由此反映出《明夷待访录》与《明儒学案》、经世之学与心性之学的交汇,呈
在近代儒学阐释史上,蒙文通的学术遗产十分值得重视.他从"儒史相资"的方法论出发,在尊重基本历史演进脉络的基础上,重新阐发中国史学的经世传统,使儒家思想能够通过历史著作呈现出来,成为评判不同历史时期之优劣的重要标准,彰显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道义性.在此基础上,他根据儒家学说诞生的历史背景,挖掘以汉代今文经学为代表的儒家政治思想之中的批判性格,将其视为形塑中国古典政治传统的重要根基,从而阐释了一种并未自外于20世纪具有普遍性特征的政治运动的革命儒学.蒙文通的这些观点,对于思考现代中国儒学话语的重构极具启发性.
赵汀阳的《中国哲学的身份疑案》对当代中西方哲学研究进行了多方面的反思,并基于"第一哲学"的追求,对"中国哲学"的特征进行阐述.其中,赵汀阳对"经学传统"与"心学传统"的批评,事实上是对两种经典观的批评,指向的是当代的经典研究中的问题.对今天"做中国哲学"而言,经典意识与文明意识非常重要,经典意识意味着回到本源性问题,在这一意义上,经典的价值在于提供了基于现实生活经验进行哲学创造的资源.文明意识意味着,在文明立场中保持哲学面向本源问题的普遍主义品质.经典与汉语,构成中国文明的主要形式.也
1.内容注释,即关于文章内容的注释.该注释若较短,两行字以内时,置于文中,用括号括起;若较长,超出两行字时,置于页下,注号采用带圈的数字即①、②、③等.2.参考文献注释,其对象包括文中被引用的文献和文中未被引用的文献两种.前者分为"文中提示"和"文后全称"两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