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是小学阶段一门重要基础学科,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为语文教学实施、实现素质教育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语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7-0075-02
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通过教师精巧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乐学、爱学,用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的教法对他们进行恰当的引导和点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语文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融入社会打好基础。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普及,课堂变得生动起来,学生置身其中,紧紧吸引了学生,是小学语文教学迈向素质教育的好助手。
1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言语水平很有限,具体形象思维占重要地位。因此,具体生动、直观形象的事物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随着学生学习活动的发展和知识水平的提高,中高年级的学生对具有一定抽象水平的材料的注意也逐步发展起来。所以,依据小学生的个性特点,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为低年级的学生学习提供一个虚拟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这样能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思维活跃,学生灵感的火花得到较多机会的撞击,想象力得以驰骋,思考力得以充分发展,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及动力,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如在学习《乌鸦喝水》时,笔者利用课件展示了一个故事情境:“一只乌鸦在回家的路上,口渴了,就来到了森林里找水喝,历尽千辛万苦,也没有发现那里有小溪。正在它绝望的时候,看到一棵大树底下有一个瓶子里有水,可是瓶口太小,瓶子又高,怎么也喝不到水。”这时乌鸦说话了:“小朋友们,你知道我是怎么喝到水的吗?要想知道答案,赶紧打开书学习吧!”教师创设的动画情境,激发了学习兴趣,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显得格外聪明、灵活,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2 营造想象的空间
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有利的时间和空间,有意识地营造气氛,正如一粒种子在发芽生长过程中需要适宜的气候、水分等条件一样,教师要营造和谐、自由、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从小就插上一双想象的翅膀,让他们打开思维的闸门,在语文的殿堂里自由地翱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讲得太满,不能面面俱到,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在教学中应适当给学生留下联想、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地方会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对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只要教师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机会,多给学生提供想象的时机,让他们能够自由自在地想象,多引导学生富有创造性地想象,那么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开发。
如《乌鸦喝水》讲完后,教师不要急于结课,而是继续让乌鸦提问:“小朋友们,我这次很幸运,可以捡到很多石子。假如周围没有小石子,你能帮助我想想别的办法吗?”让学生通过合理想象,激发创新意识,发表独立见解,促进双向互动。教师已成为探究活动中的促进者,始终给学生以层层推进、引人入胜之感,让学生有不断探索、追求真知之动力。学生答到:“我帮它把瓶子斜过来,让它能喝着水。”“我请它到我们家喝茶水。”“我帮乌鸦拿一个杯子,让它把水倒在杯子里。”“我拿一个电钻,钻个洞,不就行了。”……从学生富有个性的回答中,可见和谐的探究氛围正在形成,这些必将促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乐学的良好心境,从而有助于自我探究能力的锻炼、培养、提高。
3 培养创新思维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善于发现学生发言中的差异,或是刻意地创造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只有常有问题,才能常动脑筋,常有探索,常有创新。为此,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很想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但就是想不出来,或者只能提出一些偏离重点知识的问题。这说明学生还缺乏自我,由于长期接受教师给予的知识,大脑一时还无法进行独立工作。这时教师一定要想法设法引导,提供一些质疑方法上的指导和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质疑水平。对于提出质疑的学生,一定要鼓励、表扬,增强学习的自信心。然后根据问题的不同而区别对待: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学生,应鼓励其进一步地探索,大胆创新;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学生,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直到提出有新意的问题,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
除了个人质疑的形式外,还可以采取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交流、提出问题的方式。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唯我独尊惯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所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让每个小组的学生进行重点讨论,合作解疑,达成共识。组与组之间还可以进行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能增进学生间的感情交流,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并且,在学生面前发言总比在教师面前发言更有积极性,更显得无拘无束,思维更能任意驰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如教师利用电脑和大屏幕,在组与组之间进行讨论时,及时记录,把每一组的最新观点出示在大屏幕上,便于组与组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这种行为会让学生更投入,讨论更激烈,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
4 开拓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家长和教师都把学生牢牢地控制在书本之内,为了不影响学生的成绩而反对课外阅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会和社会脱节,虽然成绩好,但思维僵化、保守,难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所以,为了实现语文课堂的素质教育,为了让学生接触更为精彩的世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自觉地在课外选择与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相应、由课堂教学的诸多层面而生发延伸开去的相关读物,并根据个体实际情况,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采取适应的形式从中获取有益信息、获得丰富的知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种能力。但由于学生的辨别能力差,对于一些书籍、网络信息没有抵抗能力,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笔者在个人的博客里,列出各种书籍的目录,并配以相应的网址,学生通过点击就可以轻松欣赏佳作。
此外,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体会到语文的价值,从而使语文学习兴趣得到持续发展。如经常布置学生走出校园、走出课堂,多看看、多听听、多问问、多做做,从现实生活中获得活的信息资源。如在传统节日春节来临之际,让学生通过网络去了解春节的来历,查阅资料,了解春节的风俗习惯,摘抄有关春节的诗词进行赏析,了解春节各地有哪些风俗,接触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体会语文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春天到来的时候,可布置学生到野外、公园去找春天的足迹,可以到田野中去放风筝,把这些春的足迹拍成照片,传到本班网站,大家一起共享;还可以搜集有关春天的诗歌、散文,举行“春之声”诗歌会;可以写和春天有关的任何题材的小练笔;……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当下,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恰到好处就会锦上添花,使语文教学充满韵味;反之,运用不当就会喧宾夺主,华而不实,事倍功半。无论采取何种形式的教学,最终目的要以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能力为宗旨。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语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7-0075-02
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通过教师精巧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乐学、爱学,用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的教法对他们进行恰当的引导和点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语文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融入社会打好基础。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普及,课堂变得生动起来,学生置身其中,紧紧吸引了学生,是小学语文教学迈向素质教育的好助手。
1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言语水平很有限,具体形象思维占重要地位。因此,具体生动、直观形象的事物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随着学生学习活动的发展和知识水平的提高,中高年级的学生对具有一定抽象水平的材料的注意也逐步发展起来。所以,依据小学生的个性特点,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为低年级的学生学习提供一个虚拟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这样能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思维活跃,学生灵感的火花得到较多机会的撞击,想象力得以驰骋,思考力得以充分发展,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及动力,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如在学习《乌鸦喝水》时,笔者利用课件展示了一个故事情境:“一只乌鸦在回家的路上,口渴了,就来到了森林里找水喝,历尽千辛万苦,也没有发现那里有小溪。正在它绝望的时候,看到一棵大树底下有一个瓶子里有水,可是瓶口太小,瓶子又高,怎么也喝不到水。”这时乌鸦说话了:“小朋友们,你知道我是怎么喝到水的吗?要想知道答案,赶紧打开书学习吧!”教师创设的动画情境,激发了学习兴趣,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显得格外聪明、灵活,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2 营造想象的空间
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有利的时间和空间,有意识地营造气氛,正如一粒种子在发芽生长过程中需要适宜的气候、水分等条件一样,教师要营造和谐、自由、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从小就插上一双想象的翅膀,让他们打开思维的闸门,在语文的殿堂里自由地翱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讲得太满,不能面面俱到,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在教学中应适当给学生留下联想、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地方会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对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只要教师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机会,多给学生提供想象的时机,让他们能够自由自在地想象,多引导学生富有创造性地想象,那么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开发。
如《乌鸦喝水》讲完后,教师不要急于结课,而是继续让乌鸦提问:“小朋友们,我这次很幸运,可以捡到很多石子。假如周围没有小石子,你能帮助我想想别的办法吗?”让学生通过合理想象,激发创新意识,发表独立见解,促进双向互动。教师已成为探究活动中的促进者,始终给学生以层层推进、引人入胜之感,让学生有不断探索、追求真知之动力。学生答到:“我帮它把瓶子斜过来,让它能喝着水。”“我请它到我们家喝茶水。”“我帮乌鸦拿一个杯子,让它把水倒在杯子里。”“我拿一个电钻,钻个洞,不就行了。”……从学生富有个性的回答中,可见和谐的探究氛围正在形成,这些必将促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乐学的良好心境,从而有助于自我探究能力的锻炼、培养、提高。
3 培养创新思维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善于发现学生发言中的差异,或是刻意地创造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只有常有问题,才能常动脑筋,常有探索,常有创新。为此,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很想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但就是想不出来,或者只能提出一些偏离重点知识的问题。这说明学生还缺乏自我,由于长期接受教师给予的知识,大脑一时还无法进行独立工作。这时教师一定要想法设法引导,提供一些质疑方法上的指导和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质疑水平。对于提出质疑的学生,一定要鼓励、表扬,增强学习的自信心。然后根据问题的不同而区别对待: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学生,应鼓励其进一步地探索,大胆创新;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学生,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直到提出有新意的问题,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
除了个人质疑的形式外,还可以采取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交流、提出问题的方式。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唯我独尊惯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所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让每个小组的学生进行重点讨论,合作解疑,达成共识。组与组之间还可以进行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能增进学生间的感情交流,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并且,在学生面前发言总比在教师面前发言更有积极性,更显得无拘无束,思维更能任意驰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如教师利用电脑和大屏幕,在组与组之间进行讨论时,及时记录,把每一组的最新观点出示在大屏幕上,便于组与组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这种行为会让学生更投入,讨论更激烈,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
4 开拓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家长和教师都把学生牢牢地控制在书本之内,为了不影响学生的成绩而反对课外阅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会和社会脱节,虽然成绩好,但思维僵化、保守,难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所以,为了实现语文课堂的素质教育,为了让学生接触更为精彩的世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自觉地在课外选择与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相应、由课堂教学的诸多层面而生发延伸开去的相关读物,并根据个体实际情况,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采取适应的形式从中获取有益信息、获得丰富的知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种能力。但由于学生的辨别能力差,对于一些书籍、网络信息没有抵抗能力,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笔者在个人的博客里,列出各种书籍的目录,并配以相应的网址,学生通过点击就可以轻松欣赏佳作。
此外,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体会到语文的价值,从而使语文学习兴趣得到持续发展。如经常布置学生走出校园、走出课堂,多看看、多听听、多问问、多做做,从现实生活中获得活的信息资源。如在传统节日春节来临之际,让学生通过网络去了解春节的来历,查阅资料,了解春节的风俗习惯,摘抄有关春节的诗词进行赏析,了解春节各地有哪些风俗,接触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体会语文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春天到来的时候,可布置学生到野外、公园去找春天的足迹,可以到田野中去放风筝,把这些春的足迹拍成照片,传到本班网站,大家一起共享;还可以搜集有关春天的诗歌、散文,举行“春之声”诗歌会;可以写和春天有关的任何题材的小练笔;……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当下,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恰到好处就会锦上添花,使语文教学充满韵味;反之,运用不当就会喧宾夺主,华而不实,事倍功半。无论采取何种形式的教学,最终目的要以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能力为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