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羌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羌”字也是甲骨文中唯一一个关于民族(氏族、部落)称号的文字,是中国人类族号最早的记载。现代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坝州的茂县、汶川、理县和北川等地,人口约有32万。
羌族自称是“云朵上的民族”,为了躲避纷乱的战火,羌人多把寨子建在山坡上,视野开阔、易守难攻,借山势庇佑安宁地生活。艰苦的自然条件也造就了这个民族坚忍不拔的特性,他们至今仍延续着颇具特色的生活方式,传承着古老纯朴的民族文化。
萝卜寨:古羌王遗都
从成都出发,走成灌高速,经过都江堰后,车子沿着岷江一路向北,盘旋上升。进入汶川县境内,崇山峻岭延绵不绝,路上越来越多的羌式建筑,提示我们已经进入了阿坝羌族聚居的地方。在岷江东岸的高山台地上,有一块广袤平坦、土质肥沃的黄土地,萝卜寨就静静地伫立在这里,背山面水,仿佛自天外飞来。
萝卜寨是古羌王的遗都,已有4500年历史,至今还保存有气势宏伟的羌王府。生活在这里的羌人就地取材,用山上的黄土和木材作为建筑材料,造就了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一个黄泥羌寨,同时也是唯一一个不设碉楼(羌语称碉楼为“邓笼”,是用来御敌、储存粮食、柴草的建筑,高度在10米至30米之间)的羌寨。
站在寨头,可俯看苍凉壮美、气势磅礴的岷江大峡谷,白云从山坡升起,一丝丝,一缕缕,缠绕着青山;岷江在脚下左突右闯,奔流向远方,苍凉悲壮。
寨子中纵横交错着许多小巷,樱桃树掩映着黄墙和用白色石头垒成的羌族图腾,形状各异的石块上挂满了动物的头骨,还有香火和祭品的痕迹。当地一位老人告诉我们,羌族留存至今的民间史诗《羌戈大战》中记载,古羌人迁徙至岷江上游时,曾为争夺土地资源与当地土著戈基人发生冲突,惨败而退。这时,天神教他们用绑着白石的木棒出击,最终大获全胜。羌人为报答神恩,奉白石为最高天神,这种习俗流传至今。行走在萝卜寨中,在屋顶、石雕、神龛,甚至田边、林间,白石的踪影随处可见。
古时羌族人饱经战火,出于战争防御的需求,整个萝卜寨修建得如同一座巨大的迷宫,分为上、中、下三层,家家相连,户户相通。上层是连成一片的屋顶,既是晒场,又是通往各家各户四通八达的道路,最奇妙的是,从这家的屋顶上去,再从另一家的屋顶下来时已经完全调了一个方位;中层是纵横交错的巷道和密密匝匝的宅子,巷子有长有短,错综复杂,有的是死胡同,有的则不知通往何处,足以将外敌绕晕;据说从前还有地下通道连接各家各户,是萝卜寨的最后一道防线,遗憾的是,这一地下迷宫早已不复存在。
“5·12”汶川大地震后,箩卜寨经过重新修建,干净、整洁,既有羌族风情,又颇具现代化气息。寨子里的街道并不规整,看起来纯朴自然。所有房屋外墙都刷有黄泥,只不过黄泥里面裹着钢筋水泥,可以抵抗8级地震。寨子里家家户户的屋檐下都挂着苞谷,墙头上整整齐齐地码放着柴火,房前屋后满是各种蔬菜。一位年迈的老婆婆带我们走进厨房,指着垂在头顶的腊肉说,这是羌民的风俗,厨房挂的腊肉越多,象征生活越富足。
一路上,还看到不少羌族姑娘静静地坐在屋前绣花,那样子美极了。我不忍心打扰她们,只是在一旁屏息观看,一位姑娘对我笑了笑,眉眼间略带羞涩。我趁机和她聊起了羌族的刺绣。和多数西南少数民族一样,羌族女子也有刺绣的传统,小时候是给自己绣,成年之后是给恋人绣,尤其是每年的5月、中秋节和羌历年,必会备好绣品送给心上人。她们刺绣时一不打样,二不划线,全凭脑子里的构思,各种花卉和动物图案栩栩如生。羌族姑娘们最喜欢绣的是羊角花,因为它代表着生死不渝的爱情。
羌寨大都地处高山,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小,一直保持着古朴的“原生态”风貌。这里还沿袭着千百年来谈恋爱对唱山歌的习俗,每到节日,寨子内的青年男女会深情对歌,还和村里人一道围着火塘跳锅庄舞,吃大块肉,喝自制的米酒,吹着羌笛、唢呐、口弦琴,打着羊皮鼓,通宵达旦,极其热闹。
黑虎羌寨:守望羌族文化的脊梁
我们的车逆岷江而上,刚出茂县,便一头钻进峡谷中,四周高山巍峨,山脊上座座碉楼直入云霄,颇为壮观。颠簸7公里,便到了黑虎乡。这里有一座很特别的寨子——黑虎羌寨,寨子里的妇女都头戴没有任何刺绣花纹的白帕孝帽,俗称“万年孝,白头羌”。一般羌族妇女都是头缠黑帕,为何单单这里风俗不同?原来这是为了纪念明末清初的一位英雄——黑虎将军,他屡次带领羌人抵抗外来侵略,后来在一场战役中不幸中箭身亡。为了纪念他,黑虎寨无论男女老少一律包白帕行孝,族人议定,这种孝仪万年不改。直到现在,当地的妇女仍然保留着头缠白帕的习俗,这里的羌人也因此被称为“白头羌”。
黑虎羌寨的碉楼大多建于宽不足10米的垂直山脊上,下有石垒民居与之相连接,形成“依山居止,累石为室”的建筑风格。“5·12”汶川大地震前,在这片不到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有30多座碉楼,其中以鹰嘴河山梁上的碉楼群最为著名。这些历经千年的碉楼背靠悬崖峭壁,面向羌寨和田园,像威武的哨兵守卫着山谷。为我们带路的羌族青年说,每座碉楼上都有“凸起的直线”,从底部一直延伸至顶部,这是碉楼的“脊梁”。羌人常说:“做人就像黑虎羌寨的碉楼那样,要有脊梁。”
站在鹰嘴河的峭壁上向外望,周围山坡上星星点点散落着多处民居,都选在视线开阔但地势险要的悬崖上,这也是羌族文化的一大特色——居险而安。羌族人信奉“万物有灵”,在自然条件恶劣的高山上生活,时刻怀有对大自然的敬畏与感恩。在多神信仰的基础上,羌族产生了释比文化,释比是羌族最有地位的人,相当于神职人员。他们既是羌族宗教仪式的主持者,同时也传承着传统的羌文化。释比平时是普通农民,住在家中,下田劳作;当他们受邀外出,戴上法帽,穿起法衣,拿起法器时,就是羌人眼中神的化身和代表。在羌族人的日常生活中,凡祭山、冠礼、还愿、安神驱鬼,乃至修房造屋、婚丧嫁娶等,均须由释比前来主持。
我们有幸结识了一位年过八旬的释比,汉姓任,从12岁开始跟随祖父学习,整整学了14年。由于德高望重,找任老汉做法事的人不少,这天一大早他就带着行头出了门。释比做法事时,身穿短褂、白裙,头戴金丝猴皮做的帽子,手持法器,和着羊皮鼓沉重的鼓点,踩着奇特的祭祀舞步,嘴里还唱着古老的羌族经文,整个仪式庄严神秘。 由于羌族没有文字,文化只能依靠释比唱经来代代传承。释比唱经的内容包括上中下三卷,每卷各分十二段。上卷为祭山、还愿;中卷为安神、驱邪、嫁娶;下卷专门为凶死之人所唱。不少年长的释比一直在寻找合适的传人,但是能坚持下来的青年却少之又少。
桃坪羌寨:两千年居安思危
“5·12”汶川大地震中,羌族的典型建筑群落多半遭到毁灭性破坏,但仍有一个古老的羌寨巍然挺立,仿佛是在诉说这个民族的坚韧和顽强。这就是位于阿坝州理县杂谷脑河畔的桃坪羌寨,距今已有2000年历史,堪称是羌族建筑艺术的活化石。寨子里的碉楼与民居由片石和黏土修砌而成,粘合紧密,异常坚固,虽经历千年的风雨侵蚀,依然完好。
沿着317国道很快便抵达桃坪羌寨,入口处有很多漂亮的羌族姑娘热情地要给我们当导游,还“威胁”我们说:“寨子采用传统的八卦布局,外面有8个门,里面有30多条通道,以碉楼为中心,道路四通八达,像迷宫,没有人领路,一定走不出来。”跟着羌族姑娘走在寨子里,只听叮咚的流水声不绝于耳,却不见水在何处,这正是桃坪羌寨的奇特之处——寨子里的主要通道和房内都有宽敞的地下水道,揭开石板就能取水。地下水道的设计极为巧妙,既方便了生活,又起到消防作用,还可以调节寨内气温,战时更可作防御之用。
羌族姑娘带我们找到了整个寨子水源的起点——杨家大院,从山上流下来的泉水首先要经过杨家,才能流向全寨。杨家大院是桃坪羌寨第一任头人的住宅,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寨子里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宅子,直到现在依然“掌管”着全寨人的用水。宅子右侧有一个通向地下水网的通道,我们跟着杨家的传人由此进入。因为没有窗户,室内漆黑一片。房内的门有四五道之多,但只有两道是用来通行,其余的都是为了防备土匪而设置的陷阱门。杨家祖屋的二楼,屋梁上自然也挂满了腊肉,以示日子过得红火。另一间屋子有一张像柜子一样的床,主人说是用来贮存粮食的,当年因为粮食紧张,为了防止被盗,晚上人们就直接睡在柜子上。
经过几道木梯进入碉楼,内部黝黑的墙壁,将人带入一个久远的年代,从一个个射击孔里,仿佛看到羌族人在动乱岁月中的艰难生活。
沿着山坡上一条平缓上升的小道前行,两边的民居都是由规格杂乱的卵石片石混合砌筑,屋顶和墙头供奉有白石,偶尔有几户人家建有低矮的围墙,院子里的树杈和花枝伸出墙外,让石屋透出几分俏皮。村民大多将自己家房屋改为店铺,做些小买卖。老王家是一座典型的羌族民居,如今已成了饭店,三层石砌小楼,底层的门边倒挂着大块大块的腊肉,顺石阶走上二层平台,台阶上堆放着硕大的南瓜,陈旧的木楼阁上悬挂着成串的玉米和辣椒,墙顶上摆放了几盆鲜花,红黄暗褐,透着一股浓浓的市井生活气息。
TIPS
寻羌路线
从成都出发,走成灌高速,经都江堰,到达汶川县,萝卜寨就位于10公里以外的雁门乡境内。出雁门乡就能看到矗立在317国道旁的羌族碉楼和烽火台,由此进入萝卜寨。
黑虎羌寨位于茂县西北,从汶川县走213国道,约50分钟抵达茂县城,顺着“九环线”公路西行21公里,进山谷7公里即到。
茂县向西南方向走302国道,途径黑水县色尔古藏寨、达古冰川,沿317国道抵达理县,桃坪羌寨距离理县约40公里。
推荐看点
萝卜寨寨头是观赏岷江大峡谷的最佳场所,可鸟瞰大峡谷,感受其磅礴气势。
黑虎羌寨碉楼巨多,以鹰嘴河碉楼群最为著名,但是鹰嘴河村未通公路,需步行3公里。
桃坪羌寨的羌族歌舞独具特色,其中羌族沙朗舞(即集体锅庄)最为活跃与奔放,常常通宵达旦,男女老幼均可参与。
祭天会是羌族最隆重的祭祀祈祷活动,每年秋收后举行。仪式从午后开始,次日上午结束,内容繁多,程序严格,包括开坛解秽、请神迎神、颂天颂祖、杀牲献牲、行冠礼、跳神、咂酒、跳锅庄等。
羌寨中有不少出售羌绣的店铺,可以买一双纯手工的云云鞋和鞋垫,或是几件精美的绣片。
羌地食宿
到羌族人家做客,他们会用腊猪肉、烤全羊款待宾客,黑核桃花、野山菌、石磨豆花、柳沟肉、蕨菜、山龙须等特色美味配上醇香的青稞酒,十分惬意。
羌族家庭旅馆遍布羌寨,基本为一楼饭厅,二楼住宿,根据规格不同,价格每人50元到200元不等,包含餐费。
羌族自称是“云朵上的民族”,为了躲避纷乱的战火,羌人多把寨子建在山坡上,视野开阔、易守难攻,借山势庇佑安宁地生活。艰苦的自然条件也造就了这个民族坚忍不拔的特性,他们至今仍延续着颇具特色的生活方式,传承着古老纯朴的民族文化。
萝卜寨:古羌王遗都
从成都出发,走成灌高速,经过都江堰后,车子沿着岷江一路向北,盘旋上升。进入汶川县境内,崇山峻岭延绵不绝,路上越来越多的羌式建筑,提示我们已经进入了阿坝羌族聚居的地方。在岷江东岸的高山台地上,有一块广袤平坦、土质肥沃的黄土地,萝卜寨就静静地伫立在这里,背山面水,仿佛自天外飞来。
萝卜寨是古羌王的遗都,已有4500年历史,至今还保存有气势宏伟的羌王府。生活在这里的羌人就地取材,用山上的黄土和木材作为建筑材料,造就了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一个黄泥羌寨,同时也是唯一一个不设碉楼(羌语称碉楼为“邓笼”,是用来御敌、储存粮食、柴草的建筑,高度在10米至30米之间)的羌寨。
站在寨头,可俯看苍凉壮美、气势磅礴的岷江大峡谷,白云从山坡升起,一丝丝,一缕缕,缠绕着青山;岷江在脚下左突右闯,奔流向远方,苍凉悲壮。
寨子中纵横交错着许多小巷,樱桃树掩映着黄墙和用白色石头垒成的羌族图腾,形状各异的石块上挂满了动物的头骨,还有香火和祭品的痕迹。当地一位老人告诉我们,羌族留存至今的民间史诗《羌戈大战》中记载,古羌人迁徙至岷江上游时,曾为争夺土地资源与当地土著戈基人发生冲突,惨败而退。这时,天神教他们用绑着白石的木棒出击,最终大获全胜。羌人为报答神恩,奉白石为最高天神,这种习俗流传至今。行走在萝卜寨中,在屋顶、石雕、神龛,甚至田边、林间,白石的踪影随处可见。
古时羌族人饱经战火,出于战争防御的需求,整个萝卜寨修建得如同一座巨大的迷宫,分为上、中、下三层,家家相连,户户相通。上层是连成一片的屋顶,既是晒场,又是通往各家各户四通八达的道路,最奇妙的是,从这家的屋顶上去,再从另一家的屋顶下来时已经完全调了一个方位;中层是纵横交错的巷道和密密匝匝的宅子,巷子有长有短,错综复杂,有的是死胡同,有的则不知通往何处,足以将外敌绕晕;据说从前还有地下通道连接各家各户,是萝卜寨的最后一道防线,遗憾的是,这一地下迷宫早已不复存在。
“5·12”汶川大地震后,箩卜寨经过重新修建,干净、整洁,既有羌族风情,又颇具现代化气息。寨子里的街道并不规整,看起来纯朴自然。所有房屋外墙都刷有黄泥,只不过黄泥里面裹着钢筋水泥,可以抵抗8级地震。寨子里家家户户的屋檐下都挂着苞谷,墙头上整整齐齐地码放着柴火,房前屋后满是各种蔬菜。一位年迈的老婆婆带我们走进厨房,指着垂在头顶的腊肉说,这是羌民的风俗,厨房挂的腊肉越多,象征生活越富足。
一路上,还看到不少羌族姑娘静静地坐在屋前绣花,那样子美极了。我不忍心打扰她们,只是在一旁屏息观看,一位姑娘对我笑了笑,眉眼间略带羞涩。我趁机和她聊起了羌族的刺绣。和多数西南少数民族一样,羌族女子也有刺绣的传统,小时候是给自己绣,成年之后是给恋人绣,尤其是每年的5月、中秋节和羌历年,必会备好绣品送给心上人。她们刺绣时一不打样,二不划线,全凭脑子里的构思,各种花卉和动物图案栩栩如生。羌族姑娘们最喜欢绣的是羊角花,因为它代表着生死不渝的爱情。
羌寨大都地处高山,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小,一直保持着古朴的“原生态”风貌。这里还沿袭着千百年来谈恋爱对唱山歌的习俗,每到节日,寨子内的青年男女会深情对歌,还和村里人一道围着火塘跳锅庄舞,吃大块肉,喝自制的米酒,吹着羌笛、唢呐、口弦琴,打着羊皮鼓,通宵达旦,极其热闹。
黑虎羌寨:守望羌族文化的脊梁
我们的车逆岷江而上,刚出茂县,便一头钻进峡谷中,四周高山巍峨,山脊上座座碉楼直入云霄,颇为壮观。颠簸7公里,便到了黑虎乡。这里有一座很特别的寨子——黑虎羌寨,寨子里的妇女都头戴没有任何刺绣花纹的白帕孝帽,俗称“万年孝,白头羌”。一般羌族妇女都是头缠黑帕,为何单单这里风俗不同?原来这是为了纪念明末清初的一位英雄——黑虎将军,他屡次带领羌人抵抗外来侵略,后来在一场战役中不幸中箭身亡。为了纪念他,黑虎寨无论男女老少一律包白帕行孝,族人议定,这种孝仪万年不改。直到现在,当地的妇女仍然保留着头缠白帕的习俗,这里的羌人也因此被称为“白头羌”。
黑虎羌寨的碉楼大多建于宽不足10米的垂直山脊上,下有石垒民居与之相连接,形成“依山居止,累石为室”的建筑风格。“5·12”汶川大地震前,在这片不到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有30多座碉楼,其中以鹰嘴河山梁上的碉楼群最为著名。这些历经千年的碉楼背靠悬崖峭壁,面向羌寨和田园,像威武的哨兵守卫着山谷。为我们带路的羌族青年说,每座碉楼上都有“凸起的直线”,从底部一直延伸至顶部,这是碉楼的“脊梁”。羌人常说:“做人就像黑虎羌寨的碉楼那样,要有脊梁。”
站在鹰嘴河的峭壁上向外望,周围山坡上星星点点散落着多处民居,都选在视线开阔但地势险要的悬崖上,这也是羌族文化的一大特色——居险而安。羌族人信奉“万物有灵”,在自然条件恶劣的高山上生活,时刻怀有对大自然的敬畏与感恩。在多神信仰的基础上,羌族产生了释比文化,释比是羌族最有地位的人,相当于神职人员。他们既是羌族宗教仪式的主持者,同时也传承着传统的羌文化。释比平时是普通农民,住在家中,下田劳作;当他们受邀外出,戴上法帽,穿起法衣,拿起法器时,就是羌人眼中神的化身和代表。在羌族人的日常生活中,凡祭山、冠礼、还愿、安神驱鬼,乃至修房造屋、婚丧嫁娶等,均须由释比前来主持。
我们有幸结识了一位年过八旬的释比,汉姓任,从12岁开始跟随祖父学习,整整学了14年。由于德高望重,找任老汉做法事的人不少,这天一大早他就带着行头出了门。释比做法事时,身穿短褂、白裙,头戴金丝猴皮做的帽子,手持法器,和着羊皮鼓沉重的鼓点,踩着奇特的祭祀舞步,嘴里还唱着古老的羌族经文,整个仪式庄严神秘。 由于羌族没有文字,文化只能依靠释比唱经来代代传承。释比唱经的内容包括上中下三卷,每卷各分十二段。上卷为祭山、还愿;中卷为安神、驱邪、嫁娶;下卷专门为凶死之人所唱。不少年长的释比一直在寻找合适的传人,但是能坚持下来的青年却少之又少。
桃坪羌寨:两千年居安思危
“5·12”汶川大地震中,羌族的典型建筑群落多半遭到毁灭性破坏,但仍有一个古老的羌寨巍然挺立,仿佛是在诉说这个民族的坚韧和顽强。这就是位于阿坝州理县杂谷脑河畔的桃坪羌寨,距今已有2000年历史,堪称是羌族建筑艺术的活化石。寨子里的碉楼与民居由片石和黏土修砌而成,粘合紧密,异常坚固,虽经历千年的风雨侵蚀,依然完好。
沿着317国道很快便抵达桃坪羌寨,入口处有很多漂亮的羌族姑娘热情地要给我们当导游,还“威胁”我们说:“寨子采用传统的八卦布局,外面有8个门,里面有30多条通道,以碉楼为中心,道路四通八达,像迷宫,没有人领路,一定走不出来。”跟着羌族姑娘走在寨子里,只听叮咚的流水声不绝于耳,却不见水在何处,这正是桃坪羌寨的奇特之处——寨子里的主要通道和房内都有宽敞的地下水道,揭开石板就能取水。地下水道的设计极为巧妙,既方便了生活,又起到消防作用,还可以调节寨内气温,战时更可作防御之用。
羌族姑娘带我们找到了整个寨子水源的起点——杨家大院,从山上流下来的泉水首先要经过杨家,才能流向全寨。杨家大院是桃坪羌寨第一任头人的住宅,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寨子里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宅子,直到现在依然“掌管”着全寨人的用水。宅子右侧有一个通向地下水网的通道,我们跟着杨家的传人由此进入。因为没有窗户,室内漆黑一片。房内的门有四五道之多,但只有两道是用来通行,其余的都是为了防备土匪而设置的陷阱门。杨家祖屋的二楼,屋梁上自然也挂满了腊肉,以示日子过得红火。另一间屋子有一张像柜子一样的床,主人说是用来贮存粮食的,当年因为粮食紧张,为了防止被盗,晚上人们就直接睡在柜子上。
经过几道木梯进入碉楼,内部黝黑的墙壁,将人带入一个久远的年代,从一个个射击孔里,仿佛看到羌族人在动乱岁月中的艰难生活。
沿着山坡上一条平缓上升的小道前行,两边的民居都是由规格杂乱的卵石片石混合砌筑,屋顶和墙头供奉有白石,偶尔有几户人家建有低矮的围墙,院子里的树杈和花枝伸出墙外,让石屋透出几分俏皮。村民大多将自己家房屋改为店铺,做些小买卖。老王家是一座典型的羌族民居,如今已成了饭店,三层石砌小楼,底层的门边倒挂着大块大块的腊肉,顺石阶走上二层平台,台阶上堆放着硕大的南瓜,陈旧的木楼阁上悬挂着成串的玉米和辣椒,墙顶上摆放了几盆鲜花,红黄暗褐,透着一股浓浓的市井生活气息。
TIPS
寻羌路线
从成都出发,走成灌高速,经都江堰,到达汶川县,萝卜寨就位于10公里以外的雁门乡境内。出雁门乡就能看到矗立在317国道旁的羌族碉楼和烽火台,由此进入萝卜寨。
黑虎羌寨位于茂县西北,从汶川县走213国道,约50分钟抵达茂县城,顺着“九环线”公路西行21公里,进山谷7公里即到。
茂县向西南方向走302国道,途径黑水县色尔古藏寨、达古冰川,沿317国道抵达理县,桃坪羌寨距离理县约40公里。
推荐看点
萝卜寨寨头是观赏岷江大峡谷的最佳场所,可鸟瞰大峡谷,感受其磅礴气势。
黑虎羌寨碉楼巨多,以鹰嘴河碉楼群最为著名,但是鹰嘴河村未通公路,需步行3公里。
桃坪羌寨的羌族歌舞独具特色,其中羌族沙朗舞(即集体锅庄)最为活跃与奔放,常常通宵达旦,男女老幼均可参与。
祭天会是羌族最隆重的祭祀祈祷活动,每年秋收后举行。仪式从午后开始,次日上午结束,内容繁多,程序严格,包括开坛解秽、请神迎神、颂天颂祖、杀牲献牲、行冠礼、跳神、咂酒、跳锅庄等。
羌寨中有不少出售羌绣的店铺,可以买一双纯手工的云云鞋和鞋垫,或是几件精美的绣片。
羌地食宿
到羌族人家做客,他们会用腊猪肉、烤全羊款待宾客,黑核桃花、野山菌、石磨豆花、柳沟肉、蕨菜、山龙须等特色美味配上醇香的青稞酒,十分惬意。
羌族家庭旅馆遍布羌寨,基本为一楼饭厅,二楼住宿,根据规格不同,价格每人50元到200元不等,包含餐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