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文学的唯一伦理,就是反思灾难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k19870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汉封城的第二天,我原本准备一早就回湖北荆门老家过春节。我也没想到会封城啊,结果就走不了了。我老家也有几百例感染新型肺炎,我也非常担心父母的情况,但我没有办法,现在只能是“一种相思,两地哀愁”。
   我的生活习惯平常晚上睡得很晚,因为原本第二天要回老家,我就早睡了,准备第二天早起,谁想得到凌晨两点发了通知要封城。既然走不了,那就买了很多菜,囤积着,以备未来之需,一直吃到今天。
   迄今为止,我已经14天没有外出了。现在武汉大街上基本上空无一人,只有仅剩的几家药店还开着。

最恐慌的是现在


   我楼下就有疑似感染的病人。好多朋友说要给寄东西,我说不要了,我们这栋楼有了病例,如果快递小哥再被感染了,那就会影响更多人。这不已经有新闻报道快递小哥被感染上了吗?现在武汉唯一还有的快递就是顺丰,顺丰小哥到我们这的时候,我会跟他们说,你进我们小区不要进我们这栋楼,因为已经有了疑似病例。

最恐慌的是现在!


   你知道恐惧也是分层的,前一天的恐惧和今天的恐惧是不一样的。老实说我前两天并没有觉得多么恐惧,但是现在我明显地感到了大家的恐惧在升温!因为大家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我们湖北通知的是2月14日上班,我认为可能做不到,即使是坐班的话,也可能是极少数一部分人。目前看来,我们还要做好长期的准备,我们要有这样的心理准备。
   我个人非常反感朋友圈里“把武汉还给我们,把我们还给武汉”这样的口号,它们忽略冒犯的是一个个个人的具体处境。此时此刻,还有多少人住不上医院,还奔走在各大医院之间?他们是该指责的对象吗?这难道不是求生的本能吗?如果我有了疑似的症状,今天住不上医院,那我明天早上要不要去看看能不能住院?那他不就成了移动的病毒传播者了吗?可是,这能怪他吗?我绝不会像有些人那样说什么他们就应该呆在家里,不应该跑出去把病传染给别人,如果那样的话就没有天理了,那人之为人的基本条件都全部摧毁了!他可以被隔离,呆在家里,但要有人管他啊!
   就我所了解的情况,我身边认识的人得病的越來越多,离我们自身越来越近。我前两天还可以下楼,这两天我怎么下楼呢?前两天还可以通风,这两天怎么通风呢?我楼下就有了几个疑似病例,因为还没有做上核酸检测,只能居家隔离。在我看来,这样的办法是非常非常有问题的,这不就是闭上眼睛骗自己吗?人是有求生本能的,有人会守在自己的家里等着病情加重,甚至等来自己的死亡吗?人的求生本能必然要求他出门为自己的生存呼喊,而在求救的过程中,他也可能成为一个传染源。
   即使要隔离,也应该像昨天下的通知那样,及早地征召宾馆、体育馆等场馆。武汉现在号召“社区负责制”,但实际上社区做不到,因为防控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事,如果没有专业人士来负责,我认为实际上这是无效的。现在唯一可信的就是仪器,仪器在医院,当然就要奔向医院了。所以只能苦熬。

想写点东西,根本做不到


   我觉得现在武汉缺乏一种清晰而有力量的声音,在巨大的恐惧和困惑之下,所有的人都在猜疑和苦熬。如果有人得了病,他会不断回忆自己曾经与谁接触过导致自己被感染,长此以往,心理上肯定会出问题。现在我不知道我们接下来还要封闭多久,很难对时间做出某种规划。事实上,在这样的心态下,我什么都做不了。我是个作家,很多人说你可以写作啊,那怎么可能?生活已经把你打回了原形,水落石出之时,你就要承担一个人在这样一个境遇下的职责,尽一个人的本分。至于写作,那是以后的事,而且我认为灾难文学的唯一伦理,就是反思灾难。
   封城之前,元月四日我去南宁出差,同行的一个青年作家对我说,情况可能比较糟,当然他可能也只是一种直觉,谁也料不到情况会恶化成这样。那天我戴着口罩去的南宁,到了南宁晚上喝酒的时候,大家还笑话我说你果然来自疫区啊。回来之后开“两会”,市里开完省里又开,这么大型的集会,大家就觉得这应该没事了啊。我们都没有想到疫情会发散和扩展到这样的地步。这一次的疫情,传染性太强,潜伏期太长,这就是它比SARS可怕的地方,传染者他不发热也没有其它症状你怎么知道他被感染了呢?
   我特别觉得这次灾难中的年轻人非常可怜,比如说我认识的一个年轻人,他大年三十的晚上就已经发烧了,高度疑似。到我们这个年纪,在这座城市中,多多少少有点资源,可是年轻人不一样,他们刚到武汉没多久,二十来岁,刚刚毕业,刚刚结婚,如果又是外地来武汉的人员,他们在武汉的人脉资源就更要比我们少得多,他们还没有享受这座城市给予他们的便利,就遇到了这样的灾难,很容易就乱了方寸。生了病没有办法确诊,没有办法住院,他们内心的焦虑、压力你都能感同身受,可以说是走投无路。
   一个大学老师,她的老公和父母都已经感染了,好像父亲已经去世了,她自己也高度疑似。在封城的情况下,她半岁的孩子谁来带?她发出的求救之声多么悲哀,已经不是救她的命,而是谁来救他们的孩子的问题了。

看见的听见的全是生离死别啊!


   我很反感一种说法:“武汉按下了暂停键。”这是暂停键的问题吗?好像恢复了暂停键,一切就都恢复正常了似的。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时候,我去过汶川,我的一个巨大的感受就是:创伤将永远停留在它遭到创伤的地方,一辈子都无法弥补!
   本来确实打算写点东西,但实际上根本做不到。尤其我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殡葬车在前面开,一个小女孩在后面跟着喊着妈妈妈妈。看到这个视频,我就受不了了,我的心特别乱。我所在的小区比较大,有一天我还听到一个中年男子在喊妈妈,那天又下着雨,真是“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它迫近得太厉害!那天以后我的心都是乱的,也没法写作,也读不进书了。
   我认识的朋友染病的越来越多,所以接到的求救也越来越多。我的同事、熟人,不管是疑似还是确诊的,我尽可能帮他们做做协调:怎么样能做上检测,怎么样才能住进医院。但是前几天还有些医院的朋友可以帮帮忙,这两天根本就不行了,连医院里的医生、护士自己得病了都住不上。这真是真实的绝望。我倒没有那么矫情地说什么“写诗是可耻的”,但确实,个人生活和个人内心的一道分水岭已经产生了,所以你很难再像过去一样生活。
   我有些医护朋友,我每天都和他们聊聊天。我有个特别好的朋友,是协和医院的护士长,他们自己缺防护服,防护服根本不敢脱。湖北省红十字会的情况我不是很了解,但是协和医院缺防护用品是千真万确的。有一天,她中午给我发了个微信语音,说她女儿在北京没有口罩,问我能不能帮忙解决。我也没办法,我是有口罩,但是我也寄不出去。后来我就叫我的朋友们,几个几个的口罩给她女儿寄过去。至于红十字会的情况,我也是通过朋友圈了解到的,真实的情况我不是很了解,但它至少影响了我一个选择,我现在也做不了什么,唯一能做的可能也就是捐助一点钱,那现在我肯定要重新考虑我的选择。
   加缪的《鼠疫》我经常读,但是我不太喜欢那种通过一部小说来认识一个民族的处境。我觉得我们现在的问题都在鲁迅先生的笔下被展现被揭露过。我有一个非常深的印象,双黄连可以抑制新型肺炎病毒的新闻出来后,网上一下子冒出来很多嘲笑购买双黄连的人的智商的各种段子,我看完以后特别愤怒!你和他们难道不都是可怜人吗?嘲笑他们,你和那些吃人血馒头的人有什么区别呢?嘲笑一个和你一样悲惨的人,和鲁迅先生笔下批判的人们有什么不一样呢?
   我们如何通往自己的现代性,固然跟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有关,更和这个国家这个民族里面具体的人有关。我们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来了,每个人都应该尽可能地做好自己这个人,否则就是几千年的悲剧不断循环往复,事实上,像这样的事历史上一再重演过。
  宁浩导演很担心我,每天都会和我通电话或者微信联络。我记得当初拍《疯狂的外星人》的时候,大家还说,中国人是我们拍的这样吗?为什么不去拍《战狼》这样的电影呢?《疯狂的外星人》本质上是通过科幻的外衣来反思中国国民性的一部电影。它还是走在鲁迅先生所开创的道路上,刻画人物的时候,我们脑子里想的,就是这个人物的身上有没有阿Q的影子。我觉得我们现在真的要重新从鲁迅出发,反思中国人的国民性,无论在灾难之中,还是在灾难之后。我觉得经此一劫,它可能成为中国作家重新出发的一个起点。
   很多作家在写目前的灾难,但我写不了,就算要写,也希望自己多一些冷静和理智,就像我刚才讲的:灾难文学的唯一伦理,就是反思灾难。在这样一场灾难中,如何保障人的尊严、人之为人的根本,已经成为每一个作家必须面对的问题。
其他文献
美國专栏作家温契尔几十年间,既在报纸上写文章,又在电台做广播,成天散布流言蜚语。他的读者和听众居然多达5000万。  这真可以算得上一位造谣大师了。一派胡言,竟然会引起美国三分之二成年人的兴趣。这实在让人悲观。  但是,5000万人听着他,却未必相信;相信的,也未必喜欢他。  那年他去世,全美国来给他送葬的,只有一个人。我不忍心对一位死者幸灾乐祸,但毕竟对谣言的问题产生了某种乐观。  居然,送葬的
接头暗号真的像影视剧里一样神秘莫测吗?接头暗号这样的密语又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古代接头暗号:暗语和源流   接头暗号,就是彼此间用声音、動作等特殊方式约定的联系时的暗号,用来识别、确认自己人,进而展开下一步的行动。接头暗号的历史由来已久,其产生与军事活动密切相关,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了一件事:楚国大夫申叔展与萧国大夫还无社有旧交,前597年(鲁宣公十二年)冬,楚
我悲悯地望着两米高空下的土地。   地上有惨白的横条纹,一格,一格,一格,像一座没有绳索的浮桥,虚无地漂在深渊之上。身后灼烫的强烈红光又在一刹那强烈地喷涌而出,用千钧之力挤压我的每一个视觉细胞,宛如有什么东西扼住我咽喉一般。我享受着血液突突地跳动,逐渐将画面模糊成一片昏暗的油画的样子,并透过那逐渐失去视力的眼观察两米之下黑夜中我的国土。   这是我的世界。   其长与宽相当,万顷之国用横条纹
谁说我母亲目不识丁她就目不识丁了。  我母亲有文化。相当有文化。即便我们总把文化的含义狭隘固定在了识字多少、读书多少的基准上,母亲认识的字数和识字的能力也还要用“惊人”一词去形容。  她到底能认多少字?  统计是件愚蠢的事。而另外的说法在统计学的基础上,却又显得科学而精准,如希腊神话中风神艾尔洛斯吹了一股风,让风去丈量一下他即将下凡要走多远的路。风回了,他就知道天与地间的路道距离了。应该这样去描述
如果设问:全世界最具美感竞争力的有哪些国家?那么,一个基本靠谱的答案是:日本必在前三之列。在科技创新的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如何将自己的产品打上艺术与美感的附加值,则是创新的成败关键。在这方面,日本人总是充满灵气且捷足先登。   但是,按照古典美学原理来看,大美,其实并不在日本。   因为日本没有大山大河。最高的富士山也只有3776米,最长的信浓川(长野县)也只有367公里。日本也没有大平原,号
豌豆黄儿北京生北京长,水瓶座大闲人。有点儿自恋有点儿话痨,文不成武不就,吃得香睡得着。特别喜欢纳兰性德。  念中学时我的学校是民乐特长校,学生一进校就要在音乐课上学横笛,初一下学期要求报第二乐器课外兴趣班,每个人都要报。我那时是典型的文学少女,心心念念白居易“犹抱琵琶半遮面”而报了琵琶,结果却因为音乐老师心血来潮成立了古琴班直接把我拨了过去,理由说是看我名字觉得我应该学古琴(就这么任性)。  从初
我们这代人,小时候没体验过太多有审美的仪式感。但毕竟还有些心里珍重的物件。一个铜勺子,一个锡罐,老家传了好几代的铜钱,糖果盒,一条四岁时捧在手心都怕化了的塑料项链,都让我珍重。珍重的原因,是匮乏。  这种珍重长大了也就没有了,因为不再匮乏。现在我极少见到谁,认认真真地需要一个物件,去追究、珍惜,去为一个东西停一停。人们要拥有更多的物品,先幻想它,再得到它,然后立刻失去兴趣,扔掉它。我也见着大量因为
李敖去世了。  按中国人的习惯,好像死者为大,不该说什么不敬的话,但我觉得李敖自己恐怕对“死者为大”这个说法都会嗤之以鼻,我们好像也犯不着太自作多情,說实话就好了。  真要说实话,我就想说说我的困惑:那么多人说李敖的文章如何如何好,可到底好在哪里?我真是没看出来。  可能这和年代印痕有关。只有在某个特殊年代读到李敖的文章,才会觉得特别好。过了那个年代,就会觉得奇怪:好在哪里呢?  这有点像柏杨。柏
我的一个朋友在美国的一所大学任教。他给我讲了一件事,让我对美国的“公平原则”有了另一种理解。  他有吸烟的习惯。由于学校禁止师生在室内吸烟,所以他常常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去教室外面吸烟。那些吸煙的学生此时也会到教室外面去,于是他便会和这些学生交谈十来分钟。  事实上,我也是这么做的。我的授课时间是两个小时,因此我会在两堂课之间安排一次十分钟的休息,到花园里或路边去吸一支烟,并与那些同样拥有这种“恶习”
总会想起多年前的那个晚上,当时我十七岁。站台上,全家人给我送行。我面前是一个大旅行包,后背还有一个硕大的包袱,里面是我的衣物和一床新被子。   我妈站在一旁,又递过来一个书包,里面鼓鼓囊囊。天气很热,我一面示意他们回去,一面把装满食物的书包递还给我妈,“北京什么吃的都有,用不着这些。”   事实上,我妈妈的担心,从我填报高考志愿时就开始了,我想读北京的学校,这让她隐隐感到不安。“为什么不报考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