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561年农历11月25日,亥时刚至,紫禁城西苑的万寿宫里突然腾起几簇火焰,彼时正是隆冬,而这一年的冬天格外干燥,大雪迟迟未降。火焰借着风势越燃越旺,很快蹿上屋顶,浓烟中,惊慌失措的嘉靖皇帝连滚带爬逃出宫寝。一个时辰后,大火被扑灭,金碧辉煌的万寿宫成了废墟,万寿宫内,“凡乘舆、服饰及先朝异宝尽付一炬”,化为灰烬。
关于这场大火,官方的说法一直很暧昧,而民间却已达成共识:是夜,嘉靖皇帝怀抱宠妃尚美人欣赏五颜六色的焰火,尚美人心血来潮竟试着在寝宫的貂帐中燃放,火苗点燃了帐幔,一发而不可收拾,最终酿成大火。嘉靖皇帝心塞,一是忧虑尚美人由此受到惊吓,二是在被烧毁的珠宝丹药中,有花费数年才苦苦寻觅到的龙涎香。
嘉靖皇帝搜寻龙涎香的事在朝野内外早就是个热门话题。据史料记载,明嘉靖三十四年,司礼监传谕户部取龙涎香百斤,檄下诸番,悬价每斤值银1200两。这个价钱折合成现在的人民币大概是100万元,差不多每克2000元,将黄金甩出好几条街。龙涎香,外表其貌不扬,“新者色白,稍久则紫,甚久则黑”,其神奇之处在于点燃后能聚烟,“翠烟浮空,结而不散,座客可一一翦分烟缕”,且绕梁三日,弥久留香。但这些都不是它身价奇高的原因,龙涎香之贵,贵在稀有。宋代一本名叫《岭外代答》的风物志专门做了解释:“大食西海多龙,枕石一睡,涎沫浮水,积而能坚,鲛人探之以为至宝。”现代研究发现,这里的“龙”其实是鲸鱼。科学用它的严肃和理性抹去了想象的浪漫,将传奇变得无趣,但在嘉靖皇帝的年代,人们相信,它是海龙所赐,得到它需要运气。
万寿宫大火后,皇帝令命各地官吏再购龙涎香。这时,户部尚书高燿进献了8两,龙颜大悦,不仅赏赐了760两白银,还加封他太子少保一职。8两龙涎香换来名利双收,这无疑是个极大的刺激,从庙堂到江湖,搜寻龙涎香的热潮浩浩荡荡,由此引发了无数扣人心弦的恩怨情仇。
明朝的嘉靖皇帝不是第一个偏爱龙涎香的人。在他之前,龙涎香就一直深受皇家和贵族的青睐,地方官员将它作为最佳贡品进献,皇帝又将它作为最高奖赏,赐予钟爱的臣子。用今天的话来说,它是能够拿得出手的高端奢侈品。龙涎香燃烧时火焰呈淡淡的蓝色,气味似麝香但比麝香更加清幽,被熏染之物能保持持久的香气而不散。早在宋代,龙涎香就被“玩”出了花样:宫廷的御扇经此香浸之,幽香屡屡不绝,执扇而行,步步清新;把装有百合、伽兰木、龙涎香的香囊挂在书房的纱橱上,炎炎烈日下消暑且静心;还有大手笔的龙涎香烛,据《古今说海》中记载,“宣政宫中用龙涎、沈脑屑和蜡为烛,两行列数百枝,艳明而香溢,钧天所无也。”数百枝的阵势也只有皇家才有了。观察力强的人还总结出了用香攻略,“龙涎无香,有脉色。白者如百药煎而腻理,黑者亚之,如五灵脂而光泽能发众香,故用以合香。”
潮流的风靡总是自上而下。宫廷对龙涎香的追捧带动了民间的热情。一种人工合成的技术很快出炉,制出的香虽然不如天然那么完美,但在香氛和聚敛香气的特性上已有几分神似。于是,当时爱香的文人又多了一道清雅,笔下也多了一味清香:“除夕风霜节,家人锦绮筵。舌头余凤髓,鼻观欠龙涎。玉饼聊分饷,金炉试一燃。更将国香匹,何似海南烟。”(《除日送龙涎香与宋评事二首》,曾丰);“瘴海骊龙供素沫,蛮村花露挹清滋,微参鼻观犹疑似,全在炉烟未发时。”(《邃老寄龙涎香二首》,刘子翚)……龙涎香和茶叶一样,成为文人之间互赠的小礼物。
一款龙涎香茶的横空出世更是将文人的两种需求合二为一:“上等细茶一斤,檀香三两,沉香一两,旧龙涎饼一两,缩砂三两,右为细末,以甘草半斤锉水一碗半,煎取汁水,入麝香末三钱,和匀……”尔后,世间又出了新品“妙香汤”:“糖霜一斤,吴氏龙涎香七分饼和之……”并有食疗派相信,甘蔗可消痰解渴,若加入龙涎香,更是醒脑清肺。这些“理论”直接影响了后世“炼丹家”对龙涎香的看法。
嘉靖皇帝沉迷龙涎香,正是迷恋它的药用价值。这个被一系列偶然推上王位的皇帝将永生的希望寄托于道学丹药,其中,龙涎香是必不可少的成分。
1520年,正德皇帝从扬州返京,途中在淮安清江浦上学渔夫撒网,作为游戏,不料失足落入水中,惊吓过度,患上“燥热难退”之症,次年因为病势过重吐血而逝。正德皇帝膝下没有子嗣,国不可一日无君,寻找皇位继承人的重任落到内阁首辅杨廷和的身上,一直推至正德皇帝父辈一代,找到四弟次子朱厚熜,即明世宗,也就是嘉靖皇帝。
突如其来的王位给嘉靖皇帝带来的是惶惶与不安,他深知易于得手的东西也会轻易失去,自继位起就落实子嗣问题,以确保自己的血脉随同江山一起延续。然而命运戏人,第一任皇后于1528年因同皇帝发生争吵而流产,当年10月21日去世,第二任皇后于1529年册封,后因不能生育又于1534年被废,第三任皇后10年中未曾有孕。嘉靖皇帝备受打击,心灰意冷,开始如他的叔父那样乞灵于道敎。
既然无望于子嗣,不如让自己永生。在嘉靖皇帝那样的心境下,这样的想法倒不为过,只是,寻找永生又是一条无解的不归路。道士陶仲文进言要炮制“不死药”,名曰“万岁香饼”,龙涎香是其中的重要成分。于是,一场搜寻龙涎香的任务在全国上下声势浩大地展开。
龙涎香产自抹香鲸的腹部。关于它的发现历来争论不一。其中一个说法是汉代的渔民在海上讨生计,一场风暴过后,海面逐渐平静,一些灰白色的蜡状漂浮物物随波浪起起伏伏,捞起时略带腥气,经过半日日晒,幽香浮现,点燃后更是香气袭人。这个说法虽然流传甚广,却没有文字依据。目前学界比较认可的说法是,龙涎香应由南亚海域渔民偶然发现后,逐渐成为王室和上流社会的奢侈品,并通过阿拉伯一带的商人在唐代传入中国。龙涎香在唐代被称为阿末香,就是阿拉伯语中的an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