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决心和勇气,敢于斗争,善于创造,锲而不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
75年前,经过中国人民14年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饱经沧桑的中华大地,赢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和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迎来了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和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历史新征程。无论是“九一八”的枪林弹雨、卢沟桥的炮声隆隆,还是南京的挣扎呼号,英勇的中华儿女都无畏无惧、铁骨铮铮,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用血肉之躯筑成捍卫山河的钢铁长城,用顽强意志树起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这一伟大胜利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史册、人类正义事业史册上。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抵抗侵略、救亡图存的抗争凝聚了民族情感、升华了民族精神,社会动员之广泛、民族觉醒之深刻、战斗意志之顽强、必胜信念之坚定都达到空前高度,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考验炼就了伟大抗战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彰显着中国共产党秉持民族大义、自觉肩负历史重任的中流砥柱作用,包含着无数英烈前仆后继、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展现着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爱国主义情怀,传承着中华民族自古英勇不屈共御外侮、爱国爱家热爱和平的内在精神气质,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75年栉风沐雨、75年砥砺前行,我们从争取独立到走向复兴,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用鲜血和汗水铺就一条苦难辉煌的壮阔征程。革命年代“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的英勇无畏,化为建设年代“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火热干劲,化为改革年代“没有一股子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的奋勇拼搏,化为新时代“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澎湃热血。研制“两弹一星”、建设经济特区、倡导“一带一路”,抗非典、退洪水、战疫情……我们在战后一穷二白的烂摊子上建起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社会主义中国,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历史一再证明,“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当前,越是到了民族复兴的关键隘口,越是风急浪高;越是到了世界变局的十字路口,越是纷繁复杂。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场百年来影响范围最广的全球性大流行病,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举国同心、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命运与共,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毅和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决心,经受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大战大考,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的伟大奇迹,谱写了一曲浩气长存的时代壮歌。
面对疫情给脱贫攻坚提出的“加试题”,我们坚决吹响决战脱贫冲锋号、发起脱贫摘帽总攻令。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浙江、陕西、山西、宁夏、吉林、安徽等地,进山寨、访农家,谈脱贫、话小康,点赞秦岭深处的小木耳、三晋大地的黄花菜、塞上江南的葡萄酒,希冀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扶贫干部和广大群众以咬定青山不放松、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干劲,努力拿下最后山头、攻克最后堡垒。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四川大凉山阿土列尔村的村民彻底告别“悬崖村”……一张张笑脸、一声声感谢,是我们在逆风中振翅飞翔、全力答好脱贫攻坚“收官之卷”的生动写照。
面对疫情给经济社会发展按下的“暂停键”,我们风雨无阻向前进,有序推进复工复产,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稳步恢复经济运行,持续优化经济结构,努力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把疫情造成的损失补回来。我们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快,“云服務”“云经济”绽放异彩,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
面对世界格局加速演变的“大变局”,我们始终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旗帜,和衷共济、团结合作,向出现疫情扩散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向应对疫情能力薄弱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帮助,积极开展国际抗疫合作,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与国际社会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为重振世界经济、增进人类福祉作出新贡献,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殷忧启圣,多难兴邦。中华民族是具有顽强生命力和非凡创造力的民族,在困难中淬炼、在斗争中前行,是我们的精神底色和生生不息的力量所在。我们要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系牢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增强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知重负重、开顶风船,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奋勇前进。
(责任编辑:武淳)
75年前,经过中国人民14年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饱经沧桑的中华大地,赢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和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迎来了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和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历史新征程。无论是“九一八”的枪林弹雨、卢沟桥的炮声隆隆,还是南京的挣扎呼号,英勇的中华儿女都无畏无惧、铁骨铮铮,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用血肉之躯筑成捍卫山河的钢铁长城,用顽强意志树起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这一伟大胜利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史册、人类正义事业史册上。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抵抗侵略、救亡图存的抗争凝聚了民族情感、升华了民族精神,社会动员之广泛、民族觉醒之深刻、战斗意志之顽强、必胜信念之坚定都达到空前高度,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考验炼就了伟大抗战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彰显着中国共产党秉持民族大义、自觉肩负历史重任的中流砥柱作用,包含着无数英烈前仆后继、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展现着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爱国主义情怀,传承着中华民族自古英勇不屈共御外侮、爱国爱家热爱和平的内在精神气质,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75年栉风沐雨、75年砥砺前行,我们从争取独立到走向复兴,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用鲜血和汗水铺就一条苦难辉煌的壮阔征程。革命年代“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的英勇无畏,化为建设年代“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火热干劲,化为改革年代“没有一股子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的奋勇拼搏,化为新时代“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澎湃热血。研制“两弹一星”、建设经济特区、倡导“一带一路”,抗非典、退洪水、战疫情……我们在战后一穷二白的烂摊子上建起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社会主义中国,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历史一再证明,“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当前,越是到了民族复兴的关键隘口,越是风急浪高;越是到了世界变局的十字路口,越是纷繁复杂。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场百年来影响范围最广的全球性大流行病,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举国同心、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命运与共,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毅和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决心,经受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大战大考,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的伟大奇迹,谱写了一曲浩气长存的时代壮歌。
面对疫情给脱贫攻坚提出的“加试题”,我们坚决吹响决战脱贫冲锋号、发起脱贫摘帽总攻令。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浙江、陕西、山西、宁夏、吉林、安徽等地,进山寨、访农家,谈脱贫、话小康,点赞秦岭深处的小木耳、三晋大地的黄花菜、塞上江南的葡萄酒,希冀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扶贫干部和广大群众以咬定青山不放松、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干劲,努力拿下最后山头、攻克最后堡垒。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四川大凉山阿土列尔村的村民彻底告别“悬崖村”……一张张笑脸、一声声感谢,是我们在逆风中振翅飞翔、全力答好脱贫攻坚“收官之卷”的生动写照。
面对疫情给经济社会发展按下的“暂停键”,我们风雨无阻向前进,有序推进复工复产,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稳步恢复经济运行,持续优化经济结构,努力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把疫情造成的损失补回来。我们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快,“云服務”“云经济”绽放异彩,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
面对世界格局加速演变的“大变局”,我们始终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旗帜,和衷共济、团结合作,向出现疫情扩散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向应对疫情能力薄弱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帮助,积极开展国际抗疫合作,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与国际社会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为重振世界经济、增进人类福祉作出新贡献,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殷忧启圣,多难兴邦。中华民族是具有顽强生命力和非凡创造力的民族,在困难中淬炼、在斗争中前行,是我们的精神底色和生生不息的力量所在。我们要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系牢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增强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知重负重、开顶风船,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奋勇前进。
(责任编辑:武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