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规划视角下促进高中生亲子沟通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b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亲子关系是人一生中最早接触的人际关系,如何帮助亲子之间相互理解,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使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是一个重要课题。实践证明,将生涯规划教育中的自我探索知识融入班主任工作中的家校共育等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和家长进行有效的自我认知;将其覆盖到家长身上,能够促进亲子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悦纳、共同成长。由此设计生涯导航系列课程,举办“家校共育”系列活动,设计一系列亲子1 x活动,促进了亲子的彼此了解和有效沟通。
  关键词:生涯规划;亲子沟通;高中生;家校共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6-0016-03
  作为一名扎根一线十几年的高中班主任,经常遇到的问题之一就是“当青春期怼上更年期”。孩子抱怨家长的不理解、专制、唯学习论,家长哭诉孩子的暴躁、叛逆、不求上进。2020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学生们进行了长达数月的居家学习,班里不少学生和父母关系紧张,我一次次地充当调解员,听学生诉委屈,和家长聊困惑。
  为什么明明学生有很强烈的沟通的意愿,而结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呢?原因更多来自自我的需求不被理解。高中生正处在“心理断乳期”,处于青春期的他们有被人理解的强烈渴望和自我被尊重的诉求。他们渴望自主,同时又特别需要父母的理解;感情变得内隐,脾气又容易暴躁。一旦诉求无法得到满足,往往缺乏耐心,不愿沟通。不少父母虽然有很强烈的意愿参与孩子的成长,但是由于缺乏对青春期基本心理特点的把握和对孩子真正性格兴趣的了解,导致亲子沟通不畅,针对孩子出现的问题,要么就事论事地教导,要么一味顺从,缺乏真正的引领和监管。
  亲子关系是人一生中最早接触的人际关系,是一切人际关系的基础,在互相理解、亲子关系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孩子往往较少出现沟通困难,学业和身心发展也更为平稳。如何帮助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帮助孩子理解家长,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从而使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一直是我思考和实践的课题。随着全国逐渐步入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各个学校纷纷引入生涯规划教育助力学生成长,我发现,将生涯规划教育中的自我探索知识融入班主任工作中的家校共育等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和家长进行有效的自我认知,从而做到悦纳自我、理解他人;如果能覆盖到家长身上,让家长也能深入了解孩子的兴趣和性格特点等,亲子达到互相理解、互相悦纳、共同成长,有助于促进和谐亲子关系的构建。
  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家校共育一向是高中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我尝试借助生涯规划的理念和技巧,对促进高中生亲子有效沟通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學生生涯导航:探索自我,助力成长
  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青春期对自我认知的愿望更加强烈:我是谁?我适合做什么?我的人生该如何走?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恰恰满足了学生的这一需求。生涯规划的基础是一个人的自我探索,它关注的是生命自身具有的特质,也是个体具有的天赋,包括兴趣、能力、性格、价值观。我们寻找自我,也就是回答四个问题:最喜欢做什么(兴趣取向);最擅长做什么(能力优势);最适合做什么(性格偏好);最看重什么(价值驱动)。高中生一旦能正确了解自我,找到自己的定位,就有了清晰的方向和自我角色的认同。认识自己才更悦纳自己,从而有效克服青春期的冲动、对抗行为,构建和外界和谐的关系。
  由此我设计开发了高中生生涯导航系列课程,利用每周的固定班会课,进行长程式引导,分别从“生涯启航”“认识你自己”“身边的环境”“抉择与管理”等方面帮助学生有效探索自我。例如,第一章“我的未来我做主——生涯启航”做了如下设计。
  第一,生涯故事。分享了比尔·拉福的成功之路,引导学生明白,人的一生需要有目标去追寻,并需要对人生有一定的规划。
  第二,生涯知识。用美国生涯大师的生涯阶段论,让学生明白,高中阶段大致处于探索期,需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发展需要、兴趣爱好、能力与机会,学会和别人更好地相处,为自己的人生发展做出偏好性的选择。
  第三,生涯活动。通过“生涯时光列车”等活动环节,利用绘画、游戏、象征等形式,唤起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
  第四,生涯小贴士。通过《解忧杂货店》带来的启示,告诉学生,高中的美好在于你拥有的是无可限量的未来,可以随心所欲地描绘你的人生地图,在人生航行中发现独特的自己,悦纳自己,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二、家长生涯课程:认识不同,增进理解
  罗曼·罗兰说过:每个人都有他的隐藏的精华,和任何别人不同,它使人具有自己的气味。每个人生命的独特性首先表现在性格上,例如,有的学生外向健谈,有的内敛稳重;有的神经大条,有的敏感细腻;有的随意灵活,有的小心谨慎;有的理性客观,有的情感丰富,等等。反映在亲子沟通中,我们经常看到:外向的妈妈责怪内向的儿子不会为人处世,敏感细腻的女儿埋怨神经大条的爸爸不理解自己的所思所想,严谨、井井有条的妈妈整日催促做事随意、“终日而思”的孩子……
  性格是人在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美国凯瑟琳母女制定了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BTI),从四个维度、八种倾向来探讨性格的奥秘:活跃、开朗、自信的外向型和安静、内省、独处的内向型;活在当下、脚踏实地的实感型和着眼未来、纵观全局的直觉型;冷静、理性、公正的思考型和感性、细腻、有同理心的情感型;守时、计划、条理的判断型和灵活、随性、创新的认知型。生涯理念中,性格特质是影响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因素,不仅对孩子如此,对父母来说,自我认知同样重要。只要了解了每个人思维、行为方式的不同,就会明白:孩子和我不一样;我心非他心。从而理解、宽容孩子的想法和行为,陪孩子慢慢成长。
  因此,在学校举行的“家长课堂”、家长会、“家校云共享”等活动中,我尝试引入生涯规划教育知识,举办了“家校共育”系列活动,以生涯MBTI性格认知为抓手,辅以兴趣、能力、价值观的探索,引导家长了解自我;同时引导其明白亲子的个体差异,理解孩子,最终达到构建和谐亲子关系的目的。例如,在“了解悦纳,做最好的家长”家长课堂中,我做了如下设计。   【课堂框架】
  惑——给予需求冲突;
  思——性格偏好冲突;
  悟——了解悦纳不同。
  【活动过程】
  环节一:“可怜天下父母亲”的困惑
  以小视频《了解孩子》(妈妈想尽办法为小女儿准备节日装扮,却总是不得其法)引入,引導家长谈困惑:(1)我们是否也有过这样的困惑,您全心付出的爱是孩子想要的吗?(2)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是我们生命的美好延续,您了解您的孩子吗?最后总结分享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简单介绍生涯理念及其意义。
  环节二:“当青春期遇上更年期”的思考
  以疫情期间居家学习的亲子关系入手,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性格特点,并思考:您觉得孩子性格和您是否相同,您认为性格是否影响您和孩子的沟通?然后通过一系列课堂活动,和家长一起认知自我性格和亲子之间的性格差异。
  1.生涯故事:自创亲子小短剧VCR《我和女儿的日常》。
  生涯思考:当外向(内向)的家长遇上内向(外向)的孩子……
  2.生涯游戏:(出示几张图)你第一眼看到了什么?
  生涯思考:当实感(直觉)家长遇上直觉(实感)孩子……
  3.生涯活动:辩论赛“最佳球手该给谁?”
  生涯思考:当理性(感性)家长遇上感性(理性)孩子……
  4.生涯活动:看《西游记》师徒四人的性格差异。
  生涯思考:当判断(认知)型家长遇上认知(判断)型孩子……
  环节三:“分享你我的力量”的感悟
  总结MBTI性格的四维八极特点和表现,引导每位家长自我觉察,发现亲子沟通上的不同倾向,然后谈感悟:了解了自己和孩子的性格,您对亲子关系有什么新的感悟?
  最后通过生涯导师温馨小贴士,引导家长形成共识:(1)性格没有好坏,每一种性格都有其特点,了解自己的性格,扬长避短,就能更好地学习、工作,还可以更和谐地和外界相处;(2)了解自己和孩子性格的不同,理解孩子,悦纳孩子,不苛责、不宠溺,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
  三、亲子生涯活动:彼此悦纳,促进和谐
  孩子与父母的沟通是双向的,双方都需要互相了解,互相理解宽容。有了理念作基础,行动及时跟进,才能收到实效。我尝试利用开班典礼、亲子家长会,月末假、寒暑假等亲子相处的机会,借助生涯规划的一些理念和工具,设计了一系列的亲子1 x生涯活动,即每个亲子活动都在一个目标的驱动下,通过互为关联的几个生涯小活动逐步推进,主题设置和内容上都从双向角度来改善亲子关系。如主题为“凝望——让我走近你”的亲子活动,通过“深情对望”“你说我做”“风雨同行路”等活动环节,将家长与孩子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针对疫情期间居家学习存在的种种亲子矛盾,设计了“互相悦纳共同成长”亲子1 x活动,通过三个递进的生涯小活动,引导家长和孩子互相理解。
  环节一:触动与激发
  生涯活动:心灵之境——曼陀罗
  以生涯领域中的心灵之境——曼陀罗的支持为切入点,让家长和孩子在曼陀罗上进行绘画创作,并结合曼陀罗的绘画全面分析亲子沟通的目的与意义。与此同时,结合居家学习期间的亲子矛盾,谈不良的沟通方式给孩子以及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引发触动,激发大家重视亲子沟通问题。
  环节二:觉察与倾听
  生涯活动:情境体验——“我以为”不是“你以为”
  通过提前录制的情景剧,将家长们的专制、唠叨与无奈,孩子的沉默、无所谓和敏感易怒,生动地呈现出来,然后讲解“冰山”隐喻,以理论和练习相结合的方式与家长和学生探讨如何通过觉察和倾听,分别探索和体会自己和对方的不同感受和需要。
  环节三:换位与共情
  生涯活动:角色扮演——亲子大挪移
  通过分组活动,进行换位角色扮演。通过几个情境的换位思考,使父母理解孩子的处境、感受、想法,引导孩子能够理解父母的信念、价值观,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换位和共情为亲子双方打开了一扇心门,建立心与心的联结。
  环节四:生涯导师温馨小贴士
  引导家长形成共识,身为父母,改变身份,从抚养者转变为孩子的倾听者、朋友甚至是学习者;学会运用亮点原则,尽量多看到孩子的优点,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一定的鼓励,让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得到提升,从而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为人子女,在自我觉察中获得成长,在倾听共情中感悟人生智慧,成长成最好的自己。
  当“更年期”遇上“青春期”,需要的是亲子间的彼此珍惜、理解包容与共同成长。青春期是孩子留给父母的最后机会。作家龙应台说:“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珍惜彼此相处的时光,用温暖和爱打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学会彼此尊重和换位思考,推开生涯规划这扇窗,认识自我特质后收获自我悦纳和自我完善;发现彼此不同后,做到理解、宽容彼此。和谐的亲子关系,更源于父母和孩子彼此成就,共同成长。亲子学会信任与平等交流,明确彼此的责任,找到走向幸福的途径,遇见更好的自己。
  编辑/张国宪 终校/于 洪
其他文献
摘要:学业情绪对中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本研究以初二学生为被试,探讨了学业情绪对陈述性知识学习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中,积极情绪下的学习效果优于消极情绪,积极低唤醒(如平静)比积极高唤醒(如高兴)的学业情绪对学习更有帮助,消极低唤醒(如厌倦)比消极高唤醒(如愤怒)的学业情绪学习效果更差;无论知识难度高低,积极低唤醒(如平静)学业情绪下学习效果最佳,消极低唤醒(如厌倦)学业
摘要:职业规划迷茫现象在年轻人群中很常见,在小学阶段开展职业教育具有可行性。小学阶段以无意注意、具体形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为主,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在“趣”字上下功夫,即用乐趣把学生引进门,用兴趣将学生带上路,用志趣让学生走上道,学生就能轻松愉快地进入丰富多彩的职业世界。  关键词:职业兴趣;职业乐趣;职业志趣;小学  中圖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6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心理活动课正向专业、高效的方向前行.面对更高要求的心理课堂,结合教学教研经验,在传统备课程序之上,从“备”理论依据,挖掘相应的教学内容;“备”
人类正处于“基因治疗”“基因预防”的后基因组时代,人类基因编辑的应用和推广是其前沿和核心领域。人类基因编辑技术是对人体基因组序列的定点“修饰”和“替换”,由于主体的有限理性、技术工具的缺陷、失灵以及客体复杂的功能性特征,它在临床、社会实践领域存有潜在的未知风险,涉及到人的重塑、责任归属、基因隐私权保护、社会基因歧视等一系列伦理、法律问题。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挑战了生命伦理的内在要求,并且在临床上呈现不可逆的技术后果。合理且正当的措施是将其技术限定于体细胞基因治疗边界之内,以实现社会公益和
从经典物理学到20世纪以来的现代物理学,对称性的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于前者,对称性仅仅是定律的一种推论或偶然表现出的一种特征;而对于后者,对称性是出发点和方法论原理,它支配着相互作用。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对称性及其扩张出的超对称、对偶性指导了整个超越标准模型新理论的构建。这种发展以及物理学家对此所表现出的两种极端态度都表明,还需要对对称性这一概念作更为深刻、完全的理解。文章基于对超越标准模型新理论构建的分析,提出了“从对称性到超对称再到对偶性”这一贯穿现代物理学主线的对称性扩张路径,并从
[摘要]不论是无意识还是有意识,符号解码在男男女女的日常生活中都俯拾即是、不可或缺。文学阐释是一种重要的符号解码活动,有着自己独特的要求与复杂性。尽管代代相传的文学经典常常以永恒的形象示人,但文学作品的意义实际上不是本质性的,而是建构性的、历史性的。这并不意味着文学阐释真的能够狂放不羁,共时的文化语境隐约勾勒了意义的框架与边界。跨文化语境让文学阐释变得愈加复杂:一方面,在内容上,文化误读在所难免。
[活动理念]rn生涯即人的生命成长的历程.根据舒伯的生涯发展阶段理论,初中生已进入生涯探索期,正处于由社会意识薄弱的未成年人转化为社会主体的时期.“一个人若是看不到未来
许多中小学生的人际交往陷入误区,原因何在?本文通过典型案例生动而深刻地说明,人们心中的“疤痕”,强烈地影响着人们对外界的感知.因此很多时候,我们听到的往往是我们想听到
当前,关于出版文化的研究成果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以“出版文化”为主题的中文期刊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准确把握我国出版文化研究的具体样态.我国关
摘要:分享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分享可以促进学生内在体验的外化、澄清与整合,在彼此交流互动中实现共同成长。首先说明了分享的方式与过程,然后重点阐述了促进有效分享的实践做法与教师应注意的问题,包括制定规则,提问导向目标,分享经验化,不评判、不代替、不说教,不做个别辅导,总结紧贴学生的体验感悟,等等。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分享;小组设置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