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大附中明珠学校九年级学生刘心怡

来源 :作文通讯·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formyw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喜欢,在静静的深夜,聆听文字像花朵一样在我的笔尖悄然绽放;我喜欢,徜徉在悠长的岁月里,呼吸着从字里行间散发出來的醉人墨香……
  ———刘心怡

新生代感言


  从识字时起,我就沉迷于白纸黑字的世界,难以自拔。楚辞汉赋,酣畅淋漓;唐风宋韵,文采飞扬。我喜欢,在静静的深夜,聆听文字像花朵一样在我的笔尖悄然绽放;我喜欢,徜徉在悠长的岁月里,呼吸着从字里行间散发出来的醉人墨香……文学世界里的每个字符在我眼中都是生动的、鲜活的,它们仿佛拥有一双双隐形的翅膀,不知不觉飞进了我的心房。

新生代简历


  2017年,荣获校“三好学生”称号;
  2018年,荣获东北师大附中明珠学校一等校长奖学金;
  2018年,荣获“陶然成长入围奖”称号。
其他文献
第一次吃到琥珀桃仁,是在放学后的一次茶话会上,一位同学带了满满一盒琥珀桃仁,骄傲地说这是她爸爸做的。那琥珀桃仁看起来晶莹剔透,上面还撒了些白芝麻,我几乎能想象出它的制作过程:熬一锅剔透黏稠的糖浆,将烤好的金黄色核桃仁放进糖汁中一裹,再一颗颗拿出来,拉出长长的、晶莹的细丝……“嘶———”光是这么想一想,我的口水就忍不住流了出来。  接过同学递给我的核桃仁放入口中,刚咬碎,芝麻的香气便在口中散开,糖衣
“啪———”教室里陷入一片昏暗,短暂的寂静过后,整栋教学楼都热闹起来。  “太好啦,停电了,晚自习上不成啦!”一些“积极分子”欢呼雀跃。还有些谨慎者半信半疑地说:“那倒未必,或许一会儿就来电了。”“才五点钟!才五点钟!”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唉,先写作业吧,要是一会儿真来了电,数学老师再上两节课,放学时作业没完成咋办?”“对对对,出去做,亮些……”  看,窗台成了“最高级”的课桌,同学们伏在窗台上埋
去年秋天,隨着一声异常响亮的啼哭,一个七斤四两重的大胖丫头诞生了,你———我的妹妹秋分宣告来到这个世界。  说实话,对于你的到来,我的心里一直是“拒绝”的。作为独生子,我早就习惯了没有兄弟姐妹,早就习惯了爸爸妈妈无微不至的呵护。可无论我如何抗争,你,还是来到了我的生命中。  你出生的第二天,我去医院看望妈妈和你。你被包在毯子里好梦正酣,小脸通红,还皱巴巴的。就是你这么个丑家伙,让妈妈吃了那么多苦,
事件回放<<<<  “健身房”的所有材料都是郑龙从拆迁工地上捡回来的:一张旧书桌用来练弹跳力,五十多斤的房梁木扛在肩上可以练肌肉,钢丝吊着的旧轮胎用来锻炼手臂和腿部力量……  时事鲜评  在郑龙父女的故事里,还有一幕场景格外动人:凌晨四点多,天还没亮,郑国花奔跑在空旷的马路上。郑龙骑着一辆摩托车,车头、车筐和他的头上各有一盏灯。三盏灯一路跟随在女儿身旁,照亮漆黑的前路!  默默无言、默默陪伴、默默
“莫言筷箸小,日日伴君餐。”小小的孩童,端坐餐桌前,拿起筷子,看着满桌佳肴,敲打筷子,是孩子们少有例外的事。尽管大人们常常呵斥“不能敲打碗筷”,但孩子们还是把筷子当成玩具敲打一番,宣告第一个叛逆期的到来。  我小时候第一次用筷子,是父母手把手教会的。小小的手握着长长的筷子,几番尝试,仍难以夹起米饭。沮丧时,父亲严肃地说:“我们是中国人,中国人都会用筷子。”母亲总是带着鼓励的语气说:“用筷子,会使人
孩子啊  他看山是山  看海是海  却又天马行空  把月亮画成蓝的  把黑夜画成粉的  孩子啊  他咿咿呀呀  磕磕巴巴  却又说得痛快  表达爱意无需遮掩  说错了也童言无忌  孩子啊  他不懂得人情冷暖  只想着能有更多的玩具  却也知足常乐  他們对未来的路  一无所知  却又满怀希望  孩子啊  他盼着长大  我们却眷恋着童年
上了初三,每天都有晚自习,每天我都会拖着疲惫的身子经过一个小吃摊。  经营这个小吃摊的是一对夫妻。他们的摊子很小,也不在热闹的街口,却有我喜欢的刀削面。  一个冬天的晚上,路上行人渐渐地少了,光秃秃的树木仍不屈不挠地站在道路的两旁,坚守着一份凄凉、一份萧条。他们坐在简易棚里,似乎守望着什么。  妈妈和我停下车,想吃碗热腾腾的刀削面。  女摊主很高兴地迎上来,使劲抹了好几遍桌椅,才让我们坐下。  男
我推着父亲的轮椅缓缓地走在小路上,路边的花花草草摇头晃脑地向我们示好,丝丝缕缕的幽香沁人心脾,我和父亲心情大好。说说笑笑间,一抬头,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此时的天空呈现出一片橘红色,天边的云彩被夕阳照得通红,群山笼罩在一片金色之中,大地弥漫着梦幻的气息,像童话里的场景一样!我连忙叫父亲抬头看,父亲也瞬间被奇妙的美景震撼了。  父亲眉头舒展,如痴如醉,脸上荡漾着久违的笑意。我们一同看着夕阳慢慢西沉,
我们常把文章的材料比作人体的血肉,把结构比作人体的骨骼,没有骨骼,血肉就没有依附,灵魂也就无所依托。这些比喻形象地突出了结构在一篇文章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没有合理的结构作支撑的文章绝不是好文章。  文章结构是作者思维逻辑的反映。文章须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而有物、有理须建立在言之有序的基础上,这“序”就是结构。  构思的精巧常常体现在表现角度上。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的就是面对
灌木在风中摇曳,耳畔是断续的蝉声,一簇簇带着露水的嫩黄色月季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屋顶上的红瓦附着薄薄一层昨夜的疏雨,被路上孩子们的笑闹声震得簌簌滑落。  这是姑苏城中一片普通的小区初夏时候的模样。  刚入初夏,那些往日里偷偷钻进角落安家落户的低矮的不知名的植物们,就像按捺不住躁动的心情似的,忽而纷纷冒了头,不声不响地疯长。于是过不了多少时间,片片翠绿理所当然地蔓延开来,将原本就不起眼儿的墙根、角落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