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更多地引入学生生活中的情境。作者通过多年课堂教学实践,探索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等手段,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
关键词: 数学课堂 生活实际 生活情境 实践活动
2011版《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低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活跃的时期,他们认识事物大多依靠直观的形象思维。学习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尽量创设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中。
然而,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很少关注这些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什么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数学课堂走进生活呢?我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自主探索数学问题的积极性。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要开放教室,把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上课的首要问题就是创设情境,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要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问题既是熟悉的、常见的,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2011版新课程标准编定的新教材设计的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数学广角等活动,都是选择生活中常见的生活情境。这些活动能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与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入生活素材,灵活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知识。通过设置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可以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变成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更自主地进行探究。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善于创设情境,有意识地将所要学习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从生活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中的每个单元都有大量的主题图,这些主题图恰恰就是生活中的场景。这就要求教师在处理这些主题图时,引导学生从图中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建立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整十数加减法”时,教材给出的是讲台上摆着整捆的作业本的主题图。在处理这一节时,我是这样做的:首先提出问题:“孩子们,大家看讲台上都有什么?”学生回答:“有很多捆作业本。”我接着提出:“看到这些作业本,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学生提出了像“每捆有多少本作业本?”“两捆一共有多少本作业本?”“第一捆比第二捆多多少本作业本?”等问题。一个简单的生活场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引出了本节课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创设学生体验过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引导学生从生活情景中不断发现数学问题,并启发学生从问题中寻找解决办法。
三、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引导学生从生活事例中感悟数学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大部分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正、反比例时,正赶上我们乡梨花节,每天都会有几千人来我们乡看梨花。由此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几天正是梨花节,来的游人可真不少啊!村里的李大妈把家里的鸡蛋拿到梨花节来卖,可李大妈没上多少学,不会算账,你能帮她算算吗?”然后出示了这样的一道正比例问题:“李大妈卖4斤鸡蛋,卖了36元钱,她还有7斤鸡蛋,可以卖多少钱呢?”同学们一听要帮李大妈算账,都打起了精神,很快解决了问题。设置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提高解题技巧,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普遍联系,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如教学六年级圆的周长、面积等知识后,组织学生开展一次数学实践活动,要学生为学校操场设计一条跑道,并提示学生按以下步骤进行设计:(1)测量操场的长和宽;(2)设计科学合理,美观大方并且操场要尽可能得到更多可利用的跑道面积;(3)在设计好的跑道上铺上塑胶,若每平方米300元,预计学校大约投入的资金。(4)跑道内圈种植草坪,如果你是校长,你在购买草坪时,会注意哪些问题?在完成这一实践作业的过程中,学生要进行实际测量、美术设计、面积计算、资金核算、资料收集、分析研究等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让学生拓宽了知识视野,体验了数学的价值。
数学既来源于实际生活,又要为实际生活服务。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就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很多,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喜欢数学,感受数学的价值。
关键词: 数学课堂 生活实际 生活情境 实践活动
2011版《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低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活跃的时期,他们认识事物大多依靠直观的形象思维。学习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尽量创设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中。
然而,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很少关注这些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什么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数学课堂走进生活呢?我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自主探索数学问题的积极性。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要开放教室,把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上课的首要问题就是创设情境,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要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问题既是熟悉的、常见的,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2011版新课程标准编定的新教材设计的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数学广角等活动,都是选择生活中常见的生活情境。这些活动能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与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入生活素材,灵活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知识。通过设置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可以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变成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更自主地进行探究。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善于创设情境,有意识地将所要学习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从生活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中的每个单元都有大量的主题图,这些主题图恰恰就是生活中的场景。这就要求教师在处理这些主题图时,引导学生从图中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建立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整十数加减法”时,教材给出的是讲台上摆着整捆的作业本的主题图。在处理这一节时,我是这样做的:首先提出问题:“孩子们,大家看讲台上都有什么?”学生回答:“有很多捆作业本。”我接着提出:“看到这些作业本,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学生提出了像“每捆有多少本作业本?”“两捆一共有多少本作业本?”“第一捆比第二捆多多少本作业本?”等问题。一个简单的生活场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引出了本节课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创设学生体验过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引导学生从生活情景中不断发现数学问题,并启发学生从问题中寻找解决办法。
三、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引导学生从生活事例中感悟数学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大部分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正、反比例时,正赶上我们乡梨花节,每天都会有几千人来我们乡看梨花。由此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几天正是梨花节,来的游人可真不少啊!村里的李大妈把家里的鸡蛋拿到梨花节来卖,可李大妈没上多少学,不会算账,你能帮她算算吗?”然后出示了这样的一道正比例问题:“李大妈卖4斤鸡蛋,卖了36元钱,她还有7斤鸡蛋,可以卖多少钱呢?”同学们一听要帮李大妈算账,都打起了精神,很快解决了问题。设置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提高解题技巧,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普遍联系,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如教学六年级圆的周长、面积等知识后,组织学生开展一次数学实践活动,要学生为学校操场设计一条跑道,并提示学生按以下步骤进行设计:(1)测量操场的长和宽;(2)设计科学合理,美观大方并且操场要尽可能得到更多可利用的跑道面积;(3)在设计好的跑道上铺上塑胶,若每平方米300元,预计学校大约投入的资金。(4)跑道内圈种植草坪,如果你是校长,你在购买草坪时,会注意哪些问题?在完成这一实践作业的过程中,学生要进行实际测量、美术设计、面积计算、资金核算、资料收集、分析研究等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让学生拓宽了知识视野,体验了数学的价值。
数学既来源于实际生活,又要为实际生活服务。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就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很多,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喜欢数学,感受数学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