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赴年代,我参与编辑一套《上海抗战时期文学丛书》。这套丛书由柯灵、朱雯等主编。而每次商议工作时,朱雯都会传达柯灵先生的意见。因此,我萌生想去拜访这位前辈的念头。
一天,我们编委中的洪荒同志(他曾与柯灵在编辑《万象》杂志时共过事)见我想去拜访柯老,非常热情地帮忙联系。
终于有一天上午,在洪荒同志陪同下,我来到幽静的上海复兴西路上的一座公寓前。当我们走上十几级台阶,我正想去按门铃时,却见门上一行小字赫然在目:“柯灵下午四时前不会客,乞谅。柯灵启。”我即将手缩回,不敢按铃了。洪荒同志笑笑说,今天例外,因我与柯老联系过,他同意接待你了。这真使我倍感荣幸。
我们进入屋内,迎面是柯老夫人陈国容先生,她和蔼地说:“柯灵已在客厅里等候了。”我们走进客厅,只见满头白发、面容清瘦、戴着助听器的柯老坐在一张沙发上。见到我们后他便缓缓起身,这时我们立即上前请柯老坐下,洪荒同志与他寒暄几句后,向柯老介绍说我在图书馆工作,并参与编辑《上海抗战时期文学丛书》。柯老听了连连说:“很好、很好。”并问我在图书馆从事哪一方面工作。我回答:中国近现代图书、文献资料的开发和研究,也就是建国前出版的中文图书。柯老听了极感兴趣地说:“今后可能免不了要麻烦你找找我的旧作。”
初次见面,我毕竟很拘束,更不敢轻易发表意见。而他和颜悦色,慈祥可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后我们渐渐熟了,且经常往来。那时我正在设想编辑一本散文序跋,因序跋文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有悠久的历史,成为散文中很有特色的一种文体。现代文学中,一些卓有成就的名家都很重视序跋的写作,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等都曾为自己和别人的文集写过不少脍炙人口的序跋。这些序跋大都见解独到,有很高的艺术和文献史料价值。再说我在图书馆工作,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斗胆给柯老写了一信,把我的想法告诉他,并请其指点。信虽发出,但我还是担心,柯老是否会同意帮助我。
谁知,不多几日,柯老回了信:
斌如同志:
手书奉悉,编辑散文序跋,觉得很有意思。有点小意见,偶然想起,请供参考。
一、散文的含义和范围是否可以广一些,包括杂文、小品、随笔、速写之类?这样鲁迅杂文集的序
跋都可以收入,不限于《野草》、《朝花夕拾》。古典文学中笔记成份甚多,新文学作家中,仍少看到,我记得有一部白采的《绝俗楼我辈语》,但礼拜六派作家中,此类作品不少,如胡寄尘有《萨玻赛路随笔》、范烟桥有《茶烟歌》,号称“补白大王”的郑逸梅,有好几种随笔集,是否加以编集,或另一栏,或作附录,这样眼界可以更扩大些。
二、有些散文集是没有序跋的,可否将五四以来的散文(广义的)集子,尽可能完备地加以辑集成一目录,并将内容摘要说明。
三、台湾、香港作家的作品(序跋)最好也收进去。如果做得好,可为新文学史研究作一有价值的建树,以为如何?
祝
文安
柯灵
1983.2.28.
这真出乎我的意料,更使我格外高兴的是,柯老竟然在信中那么详尽提出他的意见。他如此关爱后辈,给了我莫大的鼓舞。
事有凑巧,那时正好海南人民出版社(现改为海南出版社)的一位青年来到上海,约我见面。见面后才知他是我一位好友的学生,名叫洪寿祥,时任出版社社长。因他在老师那里知道,我正在编辑一本散文序跋集,想落实一家出版社。他得知后,对此题材很感兴趣,故特来上海与我见面商谈。当时我确实非常高兴,就把想编辑散文序跋集的情况一一作了介绍。接着,我把设想也和盘托出。我说:有不少朋友建议我利用“上图”丰富的藏书,精心搜集整理自1919年新文学运动开始到新中国诞生30年期间出版的各种文艺书籍上的序跋结集,为研究现代文学史,也为开拓文学研究的思维空间提供第一手原始材料。当时,他听了万分喜悦,表示这一工程虽然浩大,我们可以一卷一卷出版,辑成一套序跋丛书。可分成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期刊、译文、文艺理论等七卷。每卷可邀请他人来编,并请我担任这套丛书的主编。就这样我们愈谈愈起劲,但一想到这么大的工程,要靠我个人利用业余时间来编,恐怕时间会拖得很长;再则我的水平、能力也恐难胜任。这时我自然而然地想起了柯老。
此时柯老正因病在医院休养,在取得联系后,我与洪社长即去华东医院,把我们拟出一套“序跋丛书”的意图详尽告知。柯老一听,即拍手叫好,说这正是不谋而合呀!编辑这套丛书是一项较为艰巨的系统工程,是基础建设的百年大计,我举双手赞成,并一定会给予支持的。
能得到柯老的赞同和支持,我信心倍增。最后在征得柯老的同意后,决定请他担任丛书主编,我与洪寿祥任副主编。具体事务则都由我来负责。为了编辑这套丛书,我常常出入柯老家共同商议,落实各卷的编者,以及分别邀请为各卷写序的老作家。还拟订了一份名单:
小说——艾芜 戏剧——夏衍
散文——柯灵 诗歌——臧克家
译文——戈宝权理论——未定
期刊——赵家璧
一些编务上的技术性问题,也都在柯老指导下,化繁为简,一一迎刃而解,工作非常顺利。在此期间,柯老花费很多精力,不仅为这套丛书写下“前言”,还为散文卷写下了精辟引言《回首灯火阑珊处》。从他给我的信中,足见他做事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使我得益匪浅。信中说:
斌如同志:
序文正在酝酿,难度很大,我当尽快地赶写。现在我需要一份全部序跋的目录,请即设法复印一份给我,并把序跋分一分期;从新文学运动开始到1927年为第一期,1928年至1937年抗战爆发前为第二期,自1937年月抗战开始至1945年8月抗战结束为第三期;自1937年至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为第四期。盼能尽速寄给我。
夏衍同志已初步同意给戏剧序跋集作序,请把全部序跋目录(按出版前后排列,并写明剧名、作者姓名、出版年月)誊清一份寄我,以便转送。夏公高年,目力不济,字体请写得大些,清楚些。
祝好
柯灵 1986.5.9
不久,我即从柯老处拿到夏衍为戏剧卷写的序文。夏公热情支持这套丛书编辑出版,令大家深受鼓舞。
经过三年努力,小说、散文两卷,于1988年8月由海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值得庆幸的是,这两卷问世后,即受到国内外文学界的赞誉。他们说丛书主编卓有远见,在选材和设想的角度上很有开拓精神,为现代文学研究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真是一大创举。众多学者、专家对这套丛书的高度评价,对负责各分卷的编者是一个极大鼓舞。尤其是“散文卷”获得1988年度全国优秀图书奖后,大家更是信心倍增,决心为现代文学添砖加瓦作出自己的贡献。我是“散文卷”的执行编者,受此荣誉,除了喜悦之外,更感激柯老对我的谆谆教导。正由于他的精心指导,才使我有的放矢地顺利完成了这本集子的编辑工作。我衷心感谢柯老对我这个晚辈的扶植。
记得当时这两卷书出版后,我将书送到柯老家中,柯老喜气洋洋地说:《中国现代文学序跋丛书》是一部集中国“序跋文学”之大成的集子。它不仅为研究现代文学史提供了第一手原始材料,更具有抢救和保存新文学史料的意义。今天这套丛书已出两卷,我也极为高兴,我们将继续努力,共同来完成这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工程。
见柯老喜悦万分,我也乐在其中,不禁想起有一次在柯老家中用餐的情景。
那是1987年10月的一天上午,我去柯老家,谈的还是有关序跋丛书之事。柯老对这套丛书出版非常关心,一再叮嘱:一、保证书的质量。二、装帧要讲究。三、时间要快,尽快把它编完。总之,他对这套丛书寄予很大希望。谁知,我们一聊,已近中午用饭时间,我急忙准备动身,他的夫人陈先生走进客厅,热情挽留我共进午餐,说,我已烧了一只汤,等一下柯灵会去《文学报》社食堂买些饭菜来,很方便的。只见柯老笑呵呵地说:“你不用客气,我们平时也是这样,很简单的。”见柯老夫妇这么真挚,我也不再推辞,厚着脸皮等着吃饭了。
不一会儿,柯老将饭菜买回来,一看是一锅菜饭、三块大排,加上陈先生做的一碗汤(什么作料已记不清了),已是一顿很丰富的午餐了。柯老恐怕亏待我这个客人,特意又拿出一只老式不锈钢的三明治炉,拿了几个鸡蛋,在炉内加了一点油,将鸡蛋一个一个敲碎倒下去。过了一会儿,启开三明治沪,只见金黄色的荷包蛋已做好。说实在,当时我还没有见过这样小巧的三明治炉,也没有吃过这种又黄又嫩的荷包蛋。我一边品尝,一边笑着说:“真的好吃。”这时,陈先生说:凡家中有客来,这道菜柯灵必做,是他的拿手菜。柯老因耳背,虽未全部听清楚,可他一味笑着点头,然后兴冲冲的拿起一小瓶啤酒给我倒了一小杯,陈先生没喝。柯老说,因近来血压太低,医生嘱增加营养,为了能多吃一点菜,我每天吃一点啤酒。我借机举杯,感谢柯老夫妇盛情款待,衷心祝他们健康快乐!
直至今日,柯老已离开了我们,但我还常常想念与他交往和在他家用餐的愉快情景。那份回忆是值得永久珍藏的。
(作者为上海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一天,我们编委中的洪荒同志(他曾与柯灵在编辑《万象》杂志时共过事)见我想去拜访柯老,非常热情地帮忙联系。
终于有一天上午,在洪荒同志陪同下,我来到幽静的上海复兴西路上的一座公寓前。当我们走上十几级台阶,我正想去按门铃时,却见门上一行小字赫然在目:“柯灵下午四时前不会客,乞谅。柯灵启。”我即将手缩回,不敢按铃了。洪荒同志笑笑说,今天例外,因我与柯老联系过,他同意接待你了。这真使我倍感荣幸。
我们进入屋内,迎面是柯老夫人陈国容先生,她和蔼地说:“柯灵已在客厅里等候了。”我们走进客厅,只见满头白发、面容清瘦、戴着助听器的柯老坐在一张沙发上。见到我们后他便缓缓起身,这时我们立即上前请柯老坐下,洪荒同志与他寒暄几句后,向柯老介绍说我在图书馆工作,并参与编辑《上海抗战时期文学丛书》。柯老听了连连说:“很好、很好。”并问我在图书馆从事哪一方面工作。我回答:中国近现代图书、文献资料的开发和研究,也就是建国前出版的中文图书。柯老听了极感兴趣地说:“今后可能免不了要麻烦你找找我的旧作。”
初次见面,我毕竟很拘束,更不敢轻易发表意见。而他和颜悦色,慈祥可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后我们渐渐熟了,且经常往来。那时我正在设想编辑一本散文序跋,因序跋文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有悠久的历史,成为散文中很有特色的一种文体。现代文学中,一些卓有成就的名家都很重视序跋的写作,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等都曾为自己和别人的文集写过不少脍炙人口的序跋。这些序跋大都见解独到,有很高的艺术和文献史料价值。再说我在图书馆工作,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斗胆给柯老写了一信,把我的想法告诉他,并请其指点。信虽发出,但我还是担心,柯老是否会同意帮助我。
谁知,不多几日,柯老回了信:
斌如同志:
手书奉悉,编辑散文序跋,觉得很有意思。有点小意见,偶然想起,请供参考。
一、散文的含义和范围是否可以广一些,包括杂文、小品、随笔、速写之类?这样鲁迅杂文集的序
跋都可以收入,不限于《野草》、《朝花夕拾》。古典文学中笔记成份甚多,新文学作家中,仍少看到,我记得有一部白采的《绝俗楼我辈语》,但礼拜六派作家中,此类作品不少,如胡寄尘有《萨玻赛路随笔》、范烟桥有《茶烟歌》,号称“补白大王”的郑逸梅,有好几种随笔集,是否加以编集,或另一栏,或作附录,这样眼界可以更扩大些。
二、有些散文集是没有序跋的,可否将五四以来的散文(广义的)集子,尽可能完备地加以辑集成一目录,并将内容摘要说明。
三、台湾、香港作家的作品(序跋)最好也收进去。如果做得好,可为新文学史研究作一有价值的建树,以为如何?
祝
文安
柯灵
1983.2.28.
这真出乎我的意料,更使我格外高兴的是,柯老竟然在信中那么详尽提出他的意见。他如此关爱后辈,给了我莫大的鼓舞。
事有凑巧,那时正好海南人民出版社(现改为海南出版社)的一位青年来到上海,约我见面。见面后才知他是我一位好友的学生,名叫洪寿祥,时任出版社社长。因他在老师那里知道,我正在编辑一本散文序跋集,想落实一家出版社。他得知后,对此题材很感兴趣,故特来上海与我见面商谈。当时我确实非常高兴,就把想编辑散文序跋集的情况一一作了介绍。接着,我把设想也和盘托出。我说:有不少朋友建议我利用“上图”丰富的藏书,精心搜集整理自1919年新文学运动开始到新中国诞生30年期间出版的各种文艺书籍上的序跋结集,为研究现代文学史,也为开拓文学研究的思维空间提供第一手原始材料。当时,他听了万分喜悦,表示这一工程虽然浩大,我们可以一卷一卷出版,辑成一套序跋丛书。可分成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期刊、译文、文艺理论等七卷。每卷可邀请他人来编,并请我担任这套丛书的主编。就这样我们愈谈愈起劲,但一想到这么大的工程,要靠我个人利用业余时间来编,恐怕时间会拖得很长;再则我的水平、能力也恐难胜任。这时我自然而然地想起了柯老。
此时柯老正因病在医院休养,在取得联系后,我与洪社长即去华东医院,把我们拟出一套“序跋丛书”的意图详尽告知。柯老一听,即拍手叫好,说这正是不谋而合呀!编辑这套丛书是一项较为艰巨的系统工程,是基础建设的百年大计,我举双手赞成,并一定会给予支持的。
能得到柯老的赞同和支持,我信心倍增。最后在征得柯老的同意后,决定请他担任丛书主编,我与洪寿祥任副主编。具体事务则都由我来负责。为了编辑这套丛书,我常常出入柯老家共同商议,落实各卷的编者,以及分别邀请为各卷写序的老作家。还拟订了一份名单:
小说——艾芜 戏剧——夏衍
散文——柯灵 诗歌——臧克家
译文——戈宝权理论——未定
期刊——赵家璧
一些编务上的技术性问题,也都在柯老指导下,化繁为简,一一迎刃而解,工作非常顺利。在此期间,柯老花费很多精力,不仅为这套丛书写下“前言”,还为散文卷写下了精辟引言《回首灯火阑珊处》。从他给我的信中,足见他做事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使我得益匪浅。信中说:
斌如同志:
序文正在酝酿,难度很大,我当尽快地赶写。现在我需要一份全部序跋的目录,请即设法复印一份给我,并把序跋分一分期;从新文学运动开始到1927年为第一期,1928年至1937年抗战爆发前为第二期,自1937年月抗战开始至1945年8月抗战结束为第三期;自1937年至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为第四期。盼能尽速寄给我。
夏衍同志已初步同意给戏剧序跋集作序,请把全部序跋目录(按出版前后排列,并写明剧名、作者姓名、出版年月)誊清一份寄我,以便转送。夏公高年,目力不济,字体请写得大些,清楚些。
祝好
柯灵 1986.5.9
不久,我即从柯老处拿到夏衍为戏剧卷写的序文。夏公热情支持这套丛书编辑出版,令大家深受鼓舞。
经过三年努力,小说、散文两卷,于1988年8月由海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值得庆幸的是,这两卷问世后,即受到国内外文学界的赞誉。他们说丛书主编卓有远见,在选材和设想的角度上很有开拓精神,为现代文学研究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真是一大创举。众多学者、专家对这套丛书的高度评价,对负责各分卷的编者是一个极大鼓舞。尤其是“散文卷”获得1988年度全国优秀图书奖后,大家更是信心倍增,决心为现代文学添砖加瓦作出自己的贡献。我是“散文卷”的执行编者,受此荣誉,除了喜悦之外,更感激柯老对我的谆谆教导。正由于他的精心指导,才使我有的放矢地顺利完成了这本集子的编辑工作。我衷心感谢柯老对我这个晚辈的扶植。
记得当时这两卷书出版后,我将书送到柯老家中,柯老喜气洋洋地说:《中国现代文学序跋丛书》是一部集中国“序跋文学”之大成的集子。它不仅为研究现代文学史提供了第一手原始材料,更具有抢救和保存新文学史料的意义。今天这套丛书已出两卷,我也极为高兴,我们将继续努力,共同来完成这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工程。
见柯老喜悦万分,我也乐在其中,不禁想起有一次在柯老家中用餐的情景。
那是1987年10月的一天上午,我去柯老家,谈的还是有关序跋丛书之事。柯老对这套丛书出版非常关心,一再叮嘱:一、保证书的质量。二、装帧要讲究。三、时间要快,尽快把它编完。总之,他对这套丛书寄予很大希望。谁知,我们一聊,已近中午用饭时间,我急忙准备动身,他的夫人陈先生走进客厅,热情挽留我共进午餐,说,我已烧了一只汤,等一下柯灵会去《文学报》社食堂买些饭菜来,很方便的。只见柯老笑呵呵地说:“你不用客气,我们平时也是这样,很简单的。”见柯老夫妇这么真挚,我也不再推辞,厚着脸皮等着吃饭了。
不一会儿,柯老将饭菜买回来,一看是一锅菜饭、三块大排,加上陈先生做的一碗汤(什么作料已记不清了),已是一顿很丰富的午餐了。柯老恐怕亏待我这个客人,特意又拿出一只老式不锈钢的三明治炉,拿了几个鸡蛋,在炉内加了一点油,将鸡蛋一个一个敲碎倒下去。过了一会儿,启开三明治沪,只见金黄色的荷包蛋已做好。说实在,当时我还没有见过这样小巧的三明治炉,也没有吃过这种又黄又嫩的荷包蛋。我一边品尝,一边笑着说:“真的好吃。”这时,陈先生说:凡家中有客来,这道菜柯灵必做,是他的拿手菜。柯老因耳背,虽未全部听清楚,可他一味笑着点头,然后兴冲冲的拿起一小瓶啤酒给我倒了一小杯,陈先生没喝。柯老说,因近来血压太低,医生嘱增加营养,为了能多吃一点菜,我每天吃一点啤酒。我借机举杯,感谢柯老夫妇盛情款待,衷心祝他们健康快乐!
直至今日,柯老已离开了我们,但我还常常想念与他交往和在他家用餐的愉快情景。那份回忆是值得永久珍藏的。
(作者为上海图书馆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