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难中之难,从教学实践出发,谈了作文教学中“仿”这个环节的重要性及可操作的几个方法:课本仿写、教师仿写、范文仿写等,以期通过亲身实践,给一线的作文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仿思考;仿思路;课本仿写;范文仿写
咿呀学语,蹒跚学步。从人类诞生开始,模仿就是学习的必经阶段。可是,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却往往或多或少地忽略了“模仿”的作用,甚至错误地以为,作文课上只要让学生不停地写,我们不停地讲,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就提高了。而最终的结果是,学生不过是原地转圈圈,其作文水平不仅没有向前迈进一步,反而因为毫无成效的努力而最终丧失了写作的信心。
于是,我们发现很多已经上了高中的学生,作文却幼稚得如同小学生,文采更是贫乏得可怕。而且一提起作文就避之唯恐不及,如果避无可避,则愁眉苦脸,抓耳挠腮,搜索枯肠,绞尽脑汁方能挤出几百来字以交差了事。这就是忽略了“仿”的恶果。“仿”能够给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给学生在阅读和创作中间搭建起桥梁,从而避免教师走入揠苗助长的误区。
从仿写對象来看,有广义和狭义的分法,从广义上说,可分为仿课本、仿美文、仿教师、仿同学等;从狭义上分,可分为仿思考、仿思路、仿语言等。两种分类并不对立,其实是有机结合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教学实践来看,两者结合,确实有比较好的效果。
一、 课文仿写,莫入宝山而空回
学生每天都上语文课,就高中看,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为例,必修有5本书,选修又有语言知识应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先秦诸子选读、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等,所学课文就可以成为很好的写作对象。同时,还要根据不同文章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安排作文训练。
有的可以仿思考,比如鲁迅的《灯下漫笔》,从兑换银元的一件小事入手深入思考,发现了我们的劣根性——很容易做奴隶,而且做了之后还万分欢喜。然后视野展开,横向思考,联系中国历史,寻找这一劣根的表现,最后联系现实,指出主张复古者的荒谬之处,提出开创未来的新主张。以小见大、纵横思考、联系现实等都是这篇文章的精彩之处,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考力。可出一些结合现实类的题目来训练,比如“如何看待张悟本类的骗子屡屡得逞的事情”“对抢盐风波的思考”等。
有的可以仿思路,即其行文结构,比如吴晗的《谈骨气》,其结构是典型的议论文学习的范例。以“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开门见山,然后以孟子的名言对观点加以诠释——“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接着通过举例分别加以论证,最后联系现在,指出“骨气”的现实意义。这些分析,在课堂上应该都讲到过,但是知易行难,如果安排上相应的训练,比如,《谈宽容》《谈知足》等,就可以把这种论证结构掌握住。
有的可以学习其语言风格,比如余秋雨的《道士塔》,这是一篇文化大散文,常以第二人称的形式表述,以想象细节来复活历史,从而赋予文章以强烈的感染力。随后,我们做了这样的写作训练,让学生以片段练习的模式创作出类似的作品来。
下面举某个学生的一个片段来展示:又是一场潇潇的夜雨。你望着窗外独自叹息。十三载求官路,你辗转飘零,身心俱疲。你怎会不想做官,你怎会只愿做个无欲无求的上古先民?你可是有着匡时济世之志的啊。可蛟龙怎能游于泥淖,鹓鶵怎会屑于腐鼠,高洁的灵魂又怎会屈于权贵,从于流俗?你毅然解印归田,从此与青山绿水为邻,美酒菊花为伴,躬耕陇亩,守着心中的那一方净土。
有的可以充当写作素材,在学习《苏武传》时,我专门在讲解完课文后,布置了一个写作任务,要求以苏武的事例为论据,来阐述一个论点。字数不要很长,二三百字即可。结果学生的创作确实十分精彩,更令我惊讶的是,在随后的多次写作中,很多学生都在论证中使用了苏武的例子。尽管这篇文章并未要求背诵,但在考场上,他们却驾轻就熟地把里面的句子引用到作文中,可见,这种仿写训练不仅有助于学生的作文素材搜集,更有助于学生深刻领会课文。还有同学活学活用,把诗歌也使用到作文中去,在“入于中”后还能做到“出其外”,使语言的文学色彩大大加强。
展示:犹记得那杨柳岸上的一抹残月。残月当空,秋凉如水,一如远游人内心最深的伤痛。寒蝉凄切,长亭已晚,骤雨初歇,犹记得兰舟催发时的无奈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依依深情。晓风拂面,醉意初醒,内心深处的深深缺口化作了“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雨霖铃,于淡月清风泉水叮咚中,丹口轻启,将思念传唱千年。
本段文字就化用了柳永《雨霖铃》中的句子,取得了较好的表达效果。
二、 教师仿写,下水作文更具感染力
我们在讲课文时,一向提倡教师领读或范读。即使很多时候我们的诵读比不上名家的朗诵那么生动,那么精彩。可是学生还是会对我们的诵读更有感觉,这就是率先垂范的感染力。作文也是如此。如果教师能自己写上一篇文章或片段,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不可估量。
当然,教师的示范要有针对性,最好是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示范,这样才能起到拨云见日的效果。
在讲评作文《一起面对》时,我发现学生从题目中分析观点,从素材中归纳观点的能力很弱,其中的道理用抽象的语言又不能让学生很快明白。于是,我尝试创作了几个片段来对学生进行引导。
展示:“一起面对”奏出的是爱的凯歌,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坚如磐石,韧如蒲苇。面对外在的压力,两人共同面对,不惜同赴黄泉,爱的力量令人动容。相反,面对六军齐驻马的紧急情况,多情的唐玄宗却忘记了七月七日长生殿生死与共的誓言,赐死贵妃,保全自身,到头来,不仅落得个凄凄惨惨戚戚,夜雨闻铃,伤心断肠的下场,还让后人讥讽嘲笑“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如卢家有莫愁?”
“一起面对”表现的是团结的力量,具有排山倒海的气势。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勇则勇矣,总因其孤身奋斗而略显悲怆。而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奇迹背后离不开他与百姓同甘共苦的十年生聚,正因他与百姓同在,才使越国军民气势如虹,一雪前耻。 “一起面对”有时更是正义的象征,起着催人向上的作用。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肯与百姓同乐同忧者,百姓就会支持他,而骄奢淫逸,只图一人之乐者,必自取灭亡。“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靠的是励精图治,与百姓同呼吸共命运。而履至尊之位后,则只念一己之欢愉,置百姓死活于不顾,筑长城,修皇陵,徒然虚耗民力;振长策,执敲扑,用尽严刑峻法,终至民心尽失,“一夫作难而七庙隳”偌大帝国,土崩瓦解,怎不令人感叹!
在展示中,我告诉了学生要去分析“一起面对”的含义,并且结合实例将含义的各个角度阐释清楚,这样对学生增加观点的深刻性、领悟素材的指向性大有裨益。
三、 范文仿寫,同龄人的创作拉近距离
我们平日所学的课文,大都是经典之作,经得起咀嚼,耐得起回味。可是,对学生而言,又有了太多的距离感,总觉得高高在上,自己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来,因而扼杀了创作的激情。老师的下水作文可以一部分地消解这种距离感,但总大大不如同龄学子的作品更让他们觉得亲切。
在平日的作文教学中,我们也意识到这个现象,所以大多会安排优秀作品展示,让学生来欣赏和学习。但是也仅仅止步于此,许多学生品品味道也就轻轻放过了,丧失了一个绝佳的仿写机会。
我在带领他们欣赏优秀习作时,先制作成powerpoint,让学生不仅能听到还能看到,再讲评其优点所在,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当堂或课下的仿写,让别人的优点真正成为每一个学生的优点。比如在讲评湖南考生的一篇优秀作文《诗意地生活》时,我就选择了展示其中的一部分,但要求学生自己仿做其他部分,以达到以仿促写的目的。
例文片段:
诗意地生活,源自人们内心的和谐。试想,一个内心浑浊不堪的人如何能够让生活充满诗意呢?蕙质兰心的林妹妹幽居在潇湘馆,在那一丛翠竹下迎风洒泪,对月抒怀,吟出一句句清巧奇谲的诗。而浑身散发着酒肉臭的薛蟠却只懂得猜拳行令,信口开河胡诌些“一个蚊子哼哼哼”的荤段子。内心和谐,充溢着对万物的爱的人才可以诗意地生活。特蕾莎修女给每一个穷人带去关爱,爱让她的生活充满诗意;皮埃尔神父为无家可归者送去温暖,关怀让他的生活充满诗意;袁隆平院士为饥饿中的人们送去希望,爱让他的生活充满诗意。当人们内心和谐,带着对万物的爱去生活,人们才可以学会如何诗意地生活。
该范文后面还写了另外两个分论点——“诗意地生活,人们需要从阅读中汲取养料。”“诗意地生活,人们需要让自然抚慰自己浮躁的心灵。”但我并不再给学生提供展示,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创作,这样的训练,因为针对性强,可模仿性高,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同时,“仿”也绝非一个简单的要求,还应该是一个系统、一个系列,循序渐进方可有成。比如从仿片段再到仿全文,从仿结构到仿素材,不可急躁冒进,否则也必然会伤害学生的创作热情,从而导致训练失败。
当然,应指出,“仿”只是手段、过程,创造才是终极目的。毛泽东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就是化用的李贺的“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可是主旨、风格、气魄却截然不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可以说,这才是仿写的最高境界、最高追求,也是我们写作训练最终的指向。
另外,仿写只是作文训练的其中一个环节,广泛的阅读以积累知识,细心的观察以锤炼思考,大量的练习以熟练技巧,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是,仿写在初高中基础教育阶段作文训练中应该具有的重要意义常常在实践中被忽略,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损失。
参考文献:
[1]焦建丽.开展阶梯式教学,指导学生写作文[J].考试周刊,2016(62).
作者简介:
吴梅花,陕西省西安市,西安市远东一中。
关键词:仿思考;仿思路;课本仿写;范文仿写
咿呀学语,蹒跚学步。从人类诞生开始,模仿就是学习的必经阶段。可是,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却往往或多或少地忽略了“模仿”的作用,甚至错误地以为,作文课上只要让学生不停地写,我们不停地讲,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就提高了。而最终的结果是,学生不过是原地转圈圈,其作文水平不仅没有向前迈进一步,反而因为毫无成效的努力而最终丧失了写作的信心。
于是,我们发现很多已经上了高中的学生,作文却幼稚得如同小学生,文采更是贫乏得可怕。而且一提起作文就避之唯恐不及,如果避无可避,则愁眉苦脸,抓耳挠腮,搜索枯肠,绞尽脑汁方能挤出几百来字以交差了事。这就是忽略了“仿”的恶果。“仿”能够给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给学生在阅读和创作中间搭建起桥梁,从而避免教师走入揠苗助长的误区。
从仿写對象来看,有广义和狭义的分法,从广义上说,可分为仿课本、仿美文、仿教师、仿同学等;从狭义上分,可分为仿思考、仿思路、仿语言等。两种分类并不对立,其实是有机结合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教学实践来看,两者结合,确实有比较好的效果。
一、 课文仿写,莫入宝山而空回
学生每天都上语文课,就高中看,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为例,必修有5本书,选修又有语言知识应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先秦诸子选读、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等,所学课文就可以成为很好的写作对象。同时,还要根据不同文章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安排作文训练。
有的可以仿思考,比如鲁迅的《灯下漫笔》,从兑换银元的一件小事入手深入思考,发现了我们的劣根性——很容易做奴隶,而且做了之后还万分欢喜。然后视野展开,横向思考,联系中国历史,寻找这一劣根的表现,最后联系现实,指出主张复古者的荒谬之处,提出开创未来的新主张。以小见大、纵横思考、联系现实等都是这篇文章的精彩之处,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考力。可出一些结合现实类的题目来训练,比如“如何看待张悟本类的骗子屡屡得逞的事情”“对抢盐风波的思考”等。
有的可以仿思路,即其行文结构,比如吴晗的《谈骨气》,其结构是典型的议论文学习的范例。以“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开门见山,然后以孟子的名言对观点加以诠释——“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接着通过举例分别加以论证,最后联系现在,指出“骨气”的现实意义。这些分析,在课堂上应该都讲到过,但是知易行难,如果安排上相应的训练,比如,《谈宽容》《谈知足》等,就可以把这种论证结构掌握住。
有的可以学习其语言风格,比如余秋雨的《道士塔》,这是一篇文化大散文,常以第二人称的形式表述,以想象细节来复活历史,从而赋予文章以强烈的感染力。随后,我们做了这样的写作训练,让学生以片段练习的模式创作出类似的作品来。
下面举某个学生的一个片段来展示:又是一场潇潇的夜雨。你望着窗外独自叹息。十三载求官路,你辗转飘零,身心俱疲。你怎会不想做官,你怎会只愿做个无欲无求的上古先民?你可是有着匡时济世之志的啊。可蛟龙怎能游于泥淖,鹓鶵怎会屑于腐鼠,高洁的灵魂又怎会屈于权贵,从于流俗?你毅然解印归田,从此与青山绿水为邻,美酒菊花为伴,躬耕陇亩,守着心中的那一方净土。
有的可以充当写作素材,在学习《苏武传》时,我专门在讲解完课文后,布置了一个写作任务,要求以苏武的事例为论据,来阐述一个论点。字数不要很长,二三百字即可。结果学生的创作确实十分精彩,更令我惊讶的是,在随后的多次写作中,很多学生都在论证中使用了苏武的例子。尽管这篇文章并未要求背诵,但在考场上,他们却驾轻就熟地把里面的句子引用到作文中,可见,这种仿写训练不仅有助于学生的作文素材搜集,更有助于学生深刻领会课文。还有同学活学活用,把诗歌也使用到作文中去,在“入于中”后还能做到“出其外”,使语言的文学色彩大大加强。
展示:犹记得那杨柳岸上的一抹残月。残月当空,秋凉如水,一如远游人内心最深的伤痛。寒蝉凄切,长亭已晚,骤雨初歇,犹记得兰舟催发时的无奈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依依深情。晓风拂面,醉意初醒,内心深处的深深缺口化作了“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雨霖铃,于淡月清风泉水叮咚中,丹口轻启,将思念传唱千年。
本段文字就化用了柳永《雨霖铃》中的句子,取得了较好的表达效果。
二、 教师仿写,下水作文更具感染力
我们在讲课文时,一向提倡教师领读或范读。即使很多时候我们的诵读比不上名家的朗诵那么生动,那么精彩。可是学生还是会对我们的诵读更有感觉,这就是率先垂范的感染力。作文也是如此。如果教师能自己写上一篇文章或片段,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不可估量。
当然,教师的示范要有针对性,最好是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示范,这样才能起到拨云见日的效果。
在讲评作文《一起面对》时,我发现学生从题目中分析观点,从素材中归纳观点的能力很弱,其中的道理用抽象的语言又不能让学生很快明白。于是,我尝试创作了几个片段来对学生进行引导。
展示:“一起面对”奏出的是爱的凯歌,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坚如磐石,韧如蒲苇。面对外在的压力,两人共同面对,不惜同赴黄泉,爱的力量令人动容。相反,面对六军齐驻马的紧急情况,多情的唐玄宗却忘记了七月七日长生殿生死与共的誓言,赐死贵妃,保全自身,到头来,不仅落得个凄凄惨惨戚戚,夜雨闻铃,伤心断肠的下场,还让后人讥讽嘲笑“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如卢家有莫愁?”
“一起面对”表现的是团结的力量,具有排山倒海的气势。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勇则勇矣,总因其孤身奋斗而略显悲怆。而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奇迹背后离不开他与百姓同甘共苦的十年生聚,正因他与百姓同在,才使越国军民气势如虹,一雪前耻。 “一起面对”有时更是正义的象征,起着催人向上的作用。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肯与百姓同乐同忧者,百姓就会支持他,而骄奢淫逸,只图一人之乐者,必自取灭亡。“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靠的是励精图治,与百姓同呼吸共命运。而履至尊之位后,则只念一己之欢愉,置百姓死活于不顾,筑长城,修皇陵,徒然虚耗民力;振长策,执敲扑,用尽严刑峻法,终至民心尽失,“一夫作难而七庙隳”偌大帝国,土崩瓦解,怎不令人感叹!
在展示中,我告诉了学生要去分析“一起面对”的含义,并且结合实例将含义的各个角度阐释清楚,这样对学生增加观点的深刻性、领悟素材的指向性大有裨益。
三、 范文仿寫,同龄人的创作拉近距离
我们平日所学的课文,大都是经典之作,经得起咀嚼,耐得起回味。可是,对学生而言,又有了太多的距离感,总觉得高高在上,自己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来,因而扼杀了创作的激情。老师的下水作文可以一部分地消解这种距离感,但总大大不如同龄学子的作品更让他们觉得亲切。
在平日的作文教学中,我们也意识到这个现象,所以大多会安排优秀作品展示,让学生来欣赏和学习。但是也仅仅止步于此,许多学生品品味道也就轻轻放过了,丧失了一个绝佳的仿写机会。
我在带领他们欣赏优秀习作时,先制作成powerpoint,让学生不仅能听到还能看到,再讲评其优点所在,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当堂或课下的仿写,让别人的优点真正成为每一个学生的优点。比如在讲评湖南考生的一篇优秀作文《诗意地生活》时,我就选择了展示其中的一部分,但要求学生自己仿做其他部分,以达到以仿促写的目的。
例文片段:
诗意地生活,源自人们内心的和谐。试想,一个内心浑浊不堪的人如何能够让生活充满诗意呢?蕙质兰心的林妹妹幽居在潇湘馆,在那一丛翠竹下迎风洒泪,对月抒怀,吟出一句句清巧奇谲的诗。而浑身散发着酒肉臭的薛蟠却只懂得猜拳行令,信口开河胡诌些“一个蚊子哼哼哼”的荤段子。内心和谐,充溢着对万物的爱的人才可以诗意地生活。特蕾莎修女给每一个穷人带去关爱,爱让她的生活充满诗意;皮埃尔神父为无家可归者送去温暖,关怀让他的生活充满诗意;袁隆平院士为饥饿中的人们送去希望,爱让他的生活充满诗意。当人们内心和谐,带着对万物的爱去生活,人们才可以学会如何诗意地生活。
该范文后面还写了另外两个分论点——“诗意地生活,人们需要从阅读中汲取养料。”“诗意地生活,人们需要让自然抚慰自己浮躁的心灵。”但我并不再给学生提供展示,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创作,这样的训练,因为针对性强,可模仿性高,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同时,“仿”也绝非一个简单的要求,还应该是一个系统、一个系列,循序渐进方可有成。比如从仿片段再到仿全文,从仿结构到仿素材,不可急躁冒进,否则也必然会伤害学生的创作热情,从而导致训练失败。
当然,应指出,“仿”只是手段、过程,创造才是终极目的。毛泽东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就是化用的李贺的“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可是主旨、风格、气魄却截然不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可以说,这才是仿写的最高境界、最高追求,也是我们写作训练最终的指向。
另外,仿写只是作文训练的其中一个环节,广泛的阅读以积累知识,细心的观察以锤炼思考,大量的练习以熟练技巧,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是,仿写在初高中基础教育阶段作文训练中应该具有的重要意义常常在实践中被忽略,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损失。
参考文献:
[1]焦建丽.开展阶梯式教学,指导学生写作文[J].考试周刊,2016(62).
作者简介:
吴梅花,陕西省西安市,西安市远东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