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皇帝的称谓可谓是纷繁复杂,谥号、庙号、年号。同样是皇帝的称谓,为什么有的用溢号,有的用庙号,有的则用年号呢?经过笔者的考证,皇帝称谓之用溢号或用庙号、年号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一般来说,这三种称谓的使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般最早的皇帝谥号用得多,后来庙号多,明清则往往年号更深入人心。
【关键词】谥号 庙号 年号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5.106
我们中国是具有上下五千年灿烂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帝王在很多时候都是历史舞台上的主角。想要了解我们历史,就要搞清楚每个朝代的皇帝,然而打开历史书我们又会发现,中国古代帝王的称号可谓是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比如我们在提起某些皇帝时,我们习惯用他们的谥号,如称刘彻为汉武帝,称杨坚为隋文帝等;在称呼某些皇帝时又习惯用他们的庙号,如称李世民为唐太宗,称赵匡撤为宋太祖等;然而在称呼另外一些皇帝时则又习惯用他们的年号,如称朱元璋为朱洪武,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载淞为光绪皇帝等。由此可见皇帝的称谓可谓是纷繁复杂,同样是皇帝的称谓,为什么有的用溢号,有的用庙号,有的则用年号呢? 经过笔者的考证,皇帝称谓之用溢号或用庙号、年号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一般来说,这三种称谓的使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般最早的皇帝谥号用得多,后来庙号多,明清则往往年号更深入人心。
一、周朝至隋朝为使用溢号的时期
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号。《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这一时期, 各朝代的皇帝谥号比较短,帝王的谥号多是一个字或者两个字。一个字的,如周平王(平)、秦穆公(穆)、汉武帝(武,威强睿德曰武)、隋炀帝(炀,好内远礼曰炀);也有用两个字的,如赵惠文王(惠文)等。由于隋代以前的皇帝谥号能概括他们的“行” “功” , 因此人们多用其谥号来称呼他们。但这里面也有特殊情况,如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于是废了谥号,从他这个始皇帝开始,想传二世、三世以至无穷,可惜只传了二世。汉代一般也用谥号来称呼皇帝,但汉朝第一个皇帝刘邦除外,因为他建立了汉朝,功勋卓著,死后庙号定为“高祖”,因此我们更习惯用他的庙号高祖来称呼他。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谥号自身的缺点也日益暴露 。皇帝谥号相同的越来越多, 如汉刘彻的谥号为武帝, 曹操的谥号亦为武帝, 宋齐梁、陈均有武帝谥号, 北周宇文遨的谥号也是武帝, 其他如明帝文帝孝武帝等谥号也多有重复,这一状况很容易造成皇帝称谓的混乱。另外谥号开始时,字数尚少,越到后来,字数越多,如清朝光绪帝的全部谥号为“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其谥号达到了二十余字之多,用谥号来称呼帝王越来越不方便, 人们不得不考虑用另一种称谓来代替溢号。
二、唐朝至宋朝为使用庙号时期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例如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这使得用庙号来称呼帝王成了可能,再加上谥号越来越长,重复越来越多,因此人们在称呼这一时期的皇帝时, 不用其谥号而改用其庙号。如李世民被称为“唐太宗”,成吉思汗被称为“元太祖”、但是, 和用谧号作为皇帝称谓一样, 经过长时间的使用, 各皇帝的庙号也不断重复出现, 如后梁、后周、宋、元等朝的开国君王的庙号均为太祖。另外, 高祖、太宗等庙号也不断重复, 为了避免混乱升人们又不得不寻求另一种称谓来代替庙号
三、明清两代为使用“年号”的时期
年号是历代帝王纪年的名号,也是时代的标志。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作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如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十一个年号。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规定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这就使得用年号来称呼帝王成为可能。另一方面皇帝的溢号比以往任何时期都长,不可能再用谥号来称呼帝王,这一时期的庙号也与唐、宋、元的多有重复, 不便继续用来称呼帝王。而在这一时期, 年号的使用发生了变化, 从明代开始, 除清太宗皇太极有天聪和崇德两个年号外, 其余每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这样, 人们在难于用谥号和庙号来称呼皇帝的时候, 便改用年号来称呼了。例如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
从古代帝王称谓的变化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的变迁。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经磨难,饱经风雨,却始终顽强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东方。这表明我们不仅拥有灿烂的文化,更重要的是我们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历史,学习中国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再次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谥号 庙号 年号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5.106
我们中国是具有上下五千年灿烂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帝王在很多时候都是历史舞台上的主角。想要了解我们历史,就要搞清楚每个朝代的皇帝,然而打开历史书我们又会发现,中国古代帝王的称号可谓是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比如我们在提起某些皇帝时,我们习惯用他们的谥号,如称刘彻为汉武帝,称杨坚为隋文帝等;在称呼某些皇帝时又习惯用他们的庙号,如称李世民为唐太宗,称赵匡撤为宋太祖等;然而在称呼另外一些皇帝时则又习惯用他们的年号,如称朱元璋为朱洪武,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载淞为光绪皇帝等。由此可见皇帝的称谓可谓是纷繁复杂,同样是皇帝的称谓,为什么有的用溢号,有的用庙号,有的则用年号呢? 经过笔者的考证,皇帝称谓之用溢号或用庙号、年号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一般来说,这三种称谓的使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般最早的皇帝谥号用得多,后来庙号多,明清则往往年号更深入人心。
一、周朝至隋朝为使用溢号的时期
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号。《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这一时期, 各朝代的皇帝谥号比较短,帝王的谥号多是一个字或者两个字。一个字的,如周平王(平)、秦穆公(穆)、汉武帝(武,威强睿德曰武)、隋炀帝(炀,好内远礼曰炀);也有用两个字的,如赵惠文王(惠文)等。由于隋代以前的皇帝谥号能概括他们的“行” “功” , 因此人们多用其谥号来称呼他们。但这里面也有特殊情况,如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于是废了谥号,从他这个始皇帝开始,想传二世、三世以至无穷,可惜只传了二世。汉代一般也用谥号来称呼皇帝,但汉朝第一个皇帝刘邦除外,因为他建立了汉朝,功勋卓著,死后庙号定为“高祖”,因此我们更习惯用他的庙号高祖来称呼他。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谥号自身的缺点也日益暴露 。皇帝谥号相同的越来越多, 如汉刘彻的谥号为武帝, 曹操的谥号亦为武帝, 宋齐梁、陈均有武帝谥号, 北周宇文遨的谥号也是武帝, 其他如明帝文帝孝武帝等谥号也多有重复,这一状况很容易造成皇帝称谓的混乱。另外谥号开始时,字数尚少,越到后来,字数越多,如清朝光绪帝的全部谥号为“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其谥号达到了二十余字之多,用谥号来称呼帝王越来越不方便, 人们不得不考虑用另一种称谓来代替溢号。
二、唐朝至宋朝为使用庙号时期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例如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这使得用庙号来称呼帝王成了可能,再加上谥号越来越长,重复越来越多,因此人们在称呼这一时期的皇帝时, 不用其谥号而改用其庙号。如李世民被称为“唐太宗”,成吉思汗被称为“元太祖”、但是, 和用谧号作为皇帝称谓一样, 经过长时间的使用, 各皇帝的庙号也不断重复出现, 如后梁、后周、宋、元等朝的开国君王的庙号均为太祖。另外, 高祖、太宗等庙号也不断重复, 为了避免混乱升人们又不得不寻求另一种称谓来代替庙号
三、明清两代为使用“年号”的时期
年号是历代帝王纪年的名号,也是时代的标志。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作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如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十一个年号。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规定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这就使得用年号来称呼帝王成为可能。另一方面皇帝的溢号比以往任何时期都长,不可能再用谥号来称呼帝王,这一时期的庙号也与唐、宋、元的多有重复, 不便继续用来称呼帝王。而在这一时期, 年号的使用发生了变化, 从明代开始, 除清太宗皇太极有天聪和崇德两个年号外, 其余每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这样, 人们在难于用谥号和庙号来称呼皇帝的时候, 便改用年号来称呼了。例如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
从古代帝王称谓的变化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的变迁。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经磨难,饱经风雨,却始终顽强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东方。这表明我们不仅拥有灿烂的文化,更重要的是我们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历史,学习中国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再次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