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李白去旅行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3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仙”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很难说,是因庐山的美景引发了诗人的天才灵感,还是诗人的传世之作使得庐山更加闻名天下。无论如何,李白与庐山确实结下了不解之缘。

李白首上庐山


  开元十四年(726),李白经洞庭湖,顺长江而下,初次来到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唐代的江州其实辖境不大,一共只有浔阳(附郭县)、彭泽、都昌三个县,全州居民2.9万户,只能算是中等州。李白到此的目的,其一是看望在江州做买卖的兄长,其二自然是游览庐山。
  庐山的美景吸引了历代文人骚客。公元427年陶渊明逝世后,亲朋私谥“靖节”,葬于庐山面阳山之北。他的高风亮节、名士风流以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类的田园诗风采,都受到后世的推崇,也令庐山更加天下闻名。
  如此庐山的吸引力是李白无法抗拒的。就像范传正在《唐左拾遗翰要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所说的那样,李太白平生“偶乘扁舟,一日千里。或遇胜景,终年不移”,游历了很多名山大川,庐山就是李白喜欢登临并咏叹的山川之一。
  开元十四年李白第一次登上庐山香炉峰时,眼见山上绮丽的风光,幽雅的环境,宜人的气候而心醉神怡。庐山之内其实有三座香炉峰,一处在山之西北,一处在东北,一处在东南。西北与东北的那两座香炉峰均无瀑布,只有山南的那座,即今秀峰寺后,这里才有瀑布。
  面对雄伟壮观的庐山瀑布,李白写下了《望庐山瀑布》诗二首。其中第一首最为脍炙人口,诗云: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另外的一首《望庐山瀑布》则是一首五言古诗,这一首虽没有第一首的知名度高,但亦有自己的特色。诗中盛赞香炉瀑布:“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从多角度描绘了香炉瀑布的秀色,比第一首的内容更为丰富。
  无怪乎南宋词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对其十分推崇:“余谓(李)太白前篇古诗云‘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磊落清壮,语简而意尽,优于绝句多矣。”话说回来,两首诗孰优孰劣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
  至于廬山最高峰之一———五老峰在庐山万松坪附近,奇峰连峙,连绵竟秀,凌云摩天。从峰巅俯瞰,只觉长江如带,盘城如掌,浔阳秀色,一览无余。从不同的角度看云,可以想象成不同的形象。从南麓仰视,又很像五位老人并肩而坐,故名之为“五老峰”。正因为五老峰奇形怪状,容易使人产生想象,这对于极富浪漫主义精神的诗人李白来说,无疑是一次极佳的发挥想象的机会。正是在雄奇的五老峰下,李白写下了《望庐山五老峰》: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此诗以清丽自然之笔,描画出五老峰之秀色,流露了诗人对大自然的一片深情。诗中以金色的芙蓉比喻在氤氲的阳光笼罩下的五老峰,极有神韵。
  其时正是李白离开家乡,漫游四方不久,如同冲决了夔门的长江一样,胸怀广阔,抱负非凡,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所以李白首上庐山所写的诗,处处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充满了“银河落九天”的昂扬气概。
  不过,虽然李白极爱此处风光,还曾在峰下筑有读书堂,流连不欲去,但实际上李白这一次游江州、庐山的时间并不算长。毕竟这时年轻的李白,正是胸怀四方之志、“济苍生”“安社稷”为国家建功立业为己任的时候,他未贪恋自然景色,住不多久便下山,从长江水路前往下游的南京、扬州一带了。

江州的魅力


  李白这一次游江州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庐山的风光无疑给他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印象,这正是日后他多次重游江州的原因之一。根据史料记载,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到肃宗上元元年(760),李白竟先后五次来到浔阳,居住时间共约两年有余,足迹遍及这里的山山水水;更曾留下“长山横蹙,九江却转。瀑布天落,半与银河争流;腾虹奔电,众射万壑,此宇宙之奇诡也”这般美好的诗句赞美庐山的美景。
  当时的江州北靠长江,内有鄱阳湖,为江西航运的进出口,发展十分迅速,自唐代起就成为江南的重要商埠。
  想来李白居住于如此繁华的江州(浔阳)城期间,一定可以大饱口腹之欲。毕竟就像白居易后来说的那样,“湓鱼颇肥,江酒极美”。《酉阳杂俎》就记载,“浔阳有青林湖,鲫鱼大者二尺余,小者满尺,食之肥美,亦可止寒热也”。此外,江州虽然地处南方,但随着六朝以来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麦、粟等北方旱作物也在这里开始种植并日渐推广,从而使食物结构更加趋于合理。民众既可以以传统的水稻,也可以麦、粟为食。与当时全国大多数地区一样,食用的主食中还有饼。
  隋唐五代的“饼”,不仅包括了现代意义上的饼,也包括了今人所称的馒头、面条、包子等。唐代“胡风饮食”兴盛,在江西流行的主要是胡饼。胡饼是在汉唐时期由西域传来的一种面点,类似于现代的烧饼,有素饼、油饼、肉饼、芝麻饼等不同的种类。正因如此,白居易就指出江州“其余食物,多类北地”,作为异乡人的李白在这里也不会感到有什么饮食障碍。
  另一方面,“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唐朝时期茶已成为民众“难舍斯须”、和米盐并重的食物。而江州及邻近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合种植茶叶,故而成为我国历史上三大茶市之一。各地茶贩通常乘船走水路先至浔阳,再经鄱阳湖溯昌江抵达浮梁,一如白居易在《琵琶行》所描述的那样:“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至于誉为“茶圣”的陆羽,在他的专著《茶经》中,还曾经品定了九江附近庐山康王谷水为“天下第一泉”,招贤寺方桥潭水为“天下第六泉”。
  自此,用庐山水沏江州茶,则为诗人、游客所向往,这自然也会成为李白寓居江州时的一大享受。而他在浔阳留下的几十篇诗文千年以来传诵于千千万万人们之口,书勒于名山秀崖之上。他的光辉诗篇,如同他笔下的庐山五老峰,香炉瀑布一样,将永照人间。
  选自《今晚报》
其他文献
一缕忧郁的香烛氤氲,从流光深处的春秋袅袅穿透而来,将这个温煦季节摇曳的青草、嫩蕊与鸟语,都裹上了些许清秋寒蝉的凄切与哀婉。母亲早几天便一个人在屋子角落默然张罗着:几可乱真的冥币、元宝状的黄纸锭、张挂用的黄白纸幡、红黄细腰杆的香烛,一张张一份份小心摊开,皱者必定细细抚平,像摩挲刚落地的婴儿的脸,计算了一番躺在远处山头先祖们的人头,又一一分类码好,肃然放入竹篮间。至于同样不可或缺的爆竹、烟花,则是父亲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小时候,提起人世间至美的地方,父亲总会这样说。那时候的苏杭,于我而言只是薄薄的名字。遥远而陌生的地方,如何与它生发实实在在的情意呢?那时,苏杭在地图上,我用手指摩挲它,在纸上探究与它的距离和行进的方向。从家乡,到南京,然后,往南、往南。地图上排列着一颗颗玉珠子一样的名字:无锡、苏州、上海、杭州———父亲说的天堂。第一次到江南,是个深冬,大西北已然荒芜干坼,但江南,湿漉漉、绿
春天的阳光,甜蜜而又丰满。那个明媚的早上,我漫步于苏格兰一条乡间小路上,眼前无边无际的原野,轰轰烈烈地开满了油菜花,非常张扬、非常疯狂。那沸腾着的艳黄色,笼罩在像蜜汁一般的阳光里,宛若一幅刚刚织成的锦缎,绚烂得近乎辉煌、华丽得近乎虚幻;我的一颗心啊,醺醺然地醉得不成样子。就在那铺天盖地的花海里,有个景象,让我目瞪口呆。我看到了群蝶畅饮花蜜。一只只斑斓的蝴蝶,伫立于花上,专心一致地吮吸花蕊里浓郁的蜜
牡丹心磨人的期末考试,学生煎熬老师也不舒服,不能看书判卷玩手机,不能坐着不能来回踱步,也不能原地伸胳膊拉腿做运动,太过沉闷乏累,欣赏下教室的装饰算是调整呼吸。大多教室挂了鼓励学习之类的印刷字画,“天道酬勤”“梅花香自苦寒来”等等,雅致疏朗;一些班级张贴了各种卡通少年或花草树木图案,只要够着的地方处处飞着蝴蝶、落叶、花瓣,唯恐哪里露出空白,像狂风吹乱,墨迹泼洒,像他们急于放开手脚探索陌生的世界,或者
狼山已来过多次,所以没费什么力气便已登至山顶,然后悠闲地信步下山。很是奇怪,以前数次来狼山都是原路返回,今天误打误撞,竟顺着山后的石阶一路下来。同是狼山,山前山后所见景象却迥然相异。不必说迤逦回环的山路和疏落可数的游人,不必说笔直擎天的苍翠杉树和随意蜿蜒的林间小路,也不必说弯弯曲曲的溪流和散落草丛的鸟兽,单是那几乎密不透风的草色便让人惊叹。妻说,这里的草可能是世界上最幸福的草了。没人踩踏,没人锄刈
我家在陜北,住的是窑洞。陕北窑洞,黄土高原上独一无二的存在,正如说起北京,与四合院紧密地联系起来,说起山西,以乔家或者某家大院为荣。朴素而凝重的陕北窑洞是勤劳朴实的陕北人民的智慧结晶,人类以定居方式生活的一块活化石。走近陕北,在平川、沟壑,或高山、坡上,一院院,一孔孔,依山而建的窑洞像朴实憨厚的陕北汉子刚毅地矗立着,静静地守望着这块独天厚地的热土;又似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眼睛,忽闪忽闪的。陕北窑洞,
不知道我們这一生究竟要讲多少句话?如果有一种电脑可以统计,像日行万步的人所带的计步器那样,我相信其结果必定是天文数字,其长,可以绕地球几周,其密,可以下大雨几场。情形当然因人而异。有人说话如参禅,能少说就少说,最好是不说,尽在不言之中。有人说话如嘶蝉,并不一定要说什么,只是无意识的口腔运动而已。说话,有时只是掀唇摇舌,有时是为了表情达意,有时,却也是一种艺术。许多人说话只是避免冷场,并不要表达什么
我看着窗外,惊异于深绿色的好像云团翻卷一样的树冠,周围飘浮的灰尘黄晕了天空,这是挨近村庄的一片白杨,或许是哪一位早晨写生的画家刚刚在画纸上酣墨淋漓,树冠还闪烁新鲜的影子。白杨为何如此姿态,似乎一夜之间拿出储存了一春和初夏的精神,抵御从昨天下午忽而至的沙尘么?故乡的山野,草木越来越盛,这样迷蒙的天气这些年已经越来越少了。站在风中,弥漫腥土的气味,好像炒焦了的玉米糊,风肆无忌惮地横冲直撞,那是一匹野马
路过柳浪闻莺的钱王祠,我想起吴越王钱镠给他回娘家的夫人写的一封书信:“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翻阅历史,一代君主钱镠留名千古的不单是他铸就江山的功绩,还包含着一段柔情蜜意的爱情故事。吴越民众被他们君王的爱情深深地打动,就编成《陌上花》山歌,四处传唱。清代学者王士禛说:“‘陌上花开,可緩缓归矣’,二语艳称千古。”当年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时,听到《陌上花》的山歌后,英雄相惜,便写了三首《陌上花》。仅九个字
小时候,总有一些人是那样的普通,但又是那样的神奇,比如七爷爷。七爷爷应该算是小城里妇孺皆知的人物,名谓老七,顾名思义,显然老爷爷在家排行第七。那时生活虽然很困窘,贫困的家庭里倒常常跑着好几个活蹦乱跳的孩子,欣欣以向荣是寻常画面。七爷爷通常被小城及周边十里八乡的人们称为神医,据说持有独门秘笈,专治婴幼儿感冒发烧、厌食呕吐,而且药到病除,所费不糜。他那种治法,据我妈说,我亲自领教过。七爷爷悬壶济世,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