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已成为新形势下语文教师工作的追求目标。作者紧紧抓住学生的“能动性、探究性、差异性”三大特性,进行初中语文课堂实效性教学。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实效性 教学效应
语文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要想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体现教学成果,教、学双方必须相互联系、紧密配合、积极互动。学科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不可能立竿见影。但是,在越来越大的升学压力之下,老师们又不得不寻求出路,于是很多人无奈地选择延长教学时间,试图用这个武器来提高语文成绩,于是,学生吃喝拉撒睡以外的所有时间都遭遇了侵占,并且这种状况在欠发达地区正呈愈演愈烈之势。随着当前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实施,过去那种“教学脱节”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如何对学生学习能力进行有效培养,使课堂教学效能明显提升已经成为新课改下教师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和任务。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按照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进行了一些教学探究和尝试,认为应该紧紧抓住学生的“能动性、探究性、差异性”三大特性,从而提高初中语中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真正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从古至今,众多事例无数次向我们证明“兴趣”对推动事物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神奇作用。兴趣是学生进行能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源泉,是学生学习效能提升的重要条件。因此,对于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工作我们都不妨先立足于此,让兴趣先行。具体到初中语文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应以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为前提。由于受外在条件和自身思想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学习的能动性、积极性受到一定的抑制和束缚,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良好形成。教师的一句轻轻的鼓励话语,一个微不足道的鼓励动作,一些看似无足轻重的肯定情态,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催人奋进的良好功效。教师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才能推动其求知欲,发展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形成为科技进步作贡献的兴趣和志向。创新意识不能只靠教师的讲述来启发,在课堂上要注意知行结合,营造兴趣氛围,精讲多练,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如在教学《死海不死》一课时,师生共同讨论死海不死的原因,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后做一些有关的浮力试验,看看水中盐分增多后,浮力有何变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展示试验的不同结果,树立创新意识,产生求知欲和为寻求真理标新立异的浓厚兴趣。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紧密联系教学内容的生活案例,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能动地学习语文知识。同时教师还要低下身子,转换角色,多与学生主动进行思想交流,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让学生将对教师的喜爱转化为对学科知识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
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探索能力
每一个学生都是天生的探险家、实践家,会对身边的现象和问题提出许多“为什么”,会产生动手寻求问题真相的激情和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然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相当多的学生没有问题,也很少被问,更不知从什么地方找问题,似乎认为语文就是看一看文章,听听讲解就可以了;而教师围绕课文提出的问题也不少,但最后都自己归纳解决了,并没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是没有注意到问题教学的双向性。因此,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问题意识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教师在讲课中要注意用自己的问题引导学生的问题,也就是说要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设适宜的情境。例如《宋定伯捉鬼》的一个教学目标就是理解这个“人能胜鬼”的故事寓意。在关键问题提出前,我先问学生:“有没有鬼?”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情不自禁地讨论开了。有的同学认为没有鬼,并用科学知识加以论证。有的同学则持怀疑态度:“按理说没有鬼,但爷爷奶奶讲的故事中又讲到鬼,听起来令人发毛。”这时学生的思维特别活跃,处在热点状态。趁着这难得的机会,我抛出了关键的问题:“鬼代表什么?面对‘鬼’该怎么办?”一下子课堂像炸开了锅。“鬼代表什么?”学生说是“恶魔”、“坏人”、“罪犯”、“邪恶”。“遇到这样的‘鬼’该怎么办?”学生提出的对策是五花八门,有些沉着老练,有些勇敢机智,有些幼稚莽撞。分析此例就会发现,第一个问题是引子,是为学生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我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引导问题,以问题拓展问题,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完成对课文的深入探索,在问题的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学生学习活动、学习成效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新课程改革下的有效教学,就是为了实现学生学习成效、学习技能的整体进步和提升。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一特性,进行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与学习能力相适应的学习目标、问题内容、学习要求,开展具有梯度性的教学活动,为学习困难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时间和表现机会,减轻学生因学习任务而带来的心理压力,使他们乐于完成目标,实现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提升和进步。
首先是从认知水平确定出学生的差异层次。确定学生的认知差异层次,可以采用三种方法来综合测评每个学生所处的等次,即优、良、中、差。第一种方法为课外阅读定量调查法。教师跟踪调查学生对课外必读课文阅读后的整体把握、语言积累等主要方面进行定量评价。第二种方法为课内阅读测试比较法。教师对学生阅读文本是否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对字词句的理解是否会联系上下文、查阅工具书,对文本内容是否会进行感悟、理解、揣摩、评价、欣赏,对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等方面,进行多次抽测比较。第三种方法为单元过关统计法。教师围绕每组课文学习的内容和“积累运用”的训练要点,从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练习、实践活动等方面的内容,采用笔试或口试的检测方法,对学生进行过关检测,并结合统计的数据信息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
其次是根据差异层次来分层实施目标教学。如《养花》一文的学习目标是:①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循环、门道、昙花、置之不理、三年五载、自生自灭、一来二去、秉烛夜游”等;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③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培养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④学习作者叙事具体、清楚的表达方法。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层次,鼓励优秀的学生积极完成目标①、②、③后,结合目标④的要求,联系文本内容体会叙事具体、清楚的表达方法,对突出文本主题及思想所起的作用;良好的学生努力完成目标①、②、③后,能联系文本内容探究出作者为了突出文本主题及思想,为什么要采用叙事具体、清楚的表达方法;中等的学生尽力完成目标①和②,能结合课文内容,归纳出“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揣摩出作者运用叙事具体、清楚这种表达方法的好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极力完成目标①和②,了解“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和本文“叙事具体、清楚”的表达方法。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就会争先恐后地去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总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质”和“量”同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效同向进步。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学习特性,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实现学生学习效能和教学实效的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莫昌娟.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广西教育, 2007,(17) .
[2]汤小林.浅谈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 2009,(04) .
[3]李建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开展阅读有效教学[J].课堂教材教学研究, 2009,(03) .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实效性 教学效应
语文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要想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体现教学成果,教、学双方必须相互联系、紧密配合、积极互动。学科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不可能立竿见影。但是,在越来越大的升学压力之下,老师们又不得不寻求出路,于是很多人无奈地选择延长教学时间,试图用这个武器来提高语文成绩,于是,学生吃喝拉撒睡以外的所有时间都遭遇了侵占,并且这种状况在欠发达地区正呈愈演愈烈之势。随着当前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实施,过去那种“教学脱节”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如何对学生学习能力进行有效培养,使课堂教学效能明显提升已经成为新课改下教师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和任务。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按照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进行了一些教学探究和尝试,认为应该紧紧抓住学生的“能动性、探究性、差异性”三大特性,从而提高初中语中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真正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从古至今,众多事例无数次向我们证明“兴趣”对推动事物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神奇作用。兴趣是学生进行能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源泉,是学生学习效能提升的重要条件。因此,对于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工作我们都不妨先立足于此,让兴趣先行。具体到初中语文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应以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为前提。由于受外在条件和自身思想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学习的能动性、积极性受到一定的抑制和束缚,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良好形成。教师的一句轻轻的鼓励话语,一个微不足道的鼓励动作,一些看似无足轻重的肯定情态,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催人奋进的良好功效。教师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才能推动其求知欲,发展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形成为科技进步作贡献的兴趣和志向。创新意识不能只靠教师的讲述来启发,在课堂上要注意知行结合,营造兴趣氛围,精讲多练,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如在教学《死海不死》一课时,师生共同讨论死海不死的原因,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后做一些有关的浮力试验,看看水中盐分增多后,浮力有何变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展示试验的不同结果,树立创新意识,产生求知欲和为寻求真理标新立异的浓厚兴趣。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紧密联系教学内容的生活案例,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能动地学习语文知识。同时教师还要低下身子,转换角色,多与学生主动进行思想交流,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让学生将对教师的喜爱转化为对学科知识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
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探索能力
每一个学生都是天生的探险家、实践家,会对身边的现象和问题提出许多“为什么”,会产生动手寻求问题真相的激情和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然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相当多的学生没有问题,也很少被问,更不知从什么地方找问题,似乎认为语文就是看一看文章,听听讲解就可以了;而教师围绕课文提出的问题也不少,但最后都自己归纳解决了,并没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是没有注意到问题教学的双向性。因此,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问题意识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教师在讲课中要注意用自己的问题引导学生的问题,也就是说要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设适宜的情境。例如《宋定伯捉鬼》的一个教学目标就是理解这个“人能胜鬼”的故事寓意。在关键问题提出前,我先问学生:“有没有鬼?”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情不自禁地讨论开了。有的同学认为没有鬼,并用科学知识加以论证。有的同学则持怀疑态度:“按理说没有鬼,但爷爷奶奶讲的故事中又讲到鬼,听起来令人发毛。”这时学生的思维特别活跃,处在热点状态。趁着这难得的机会,我抛出了关键的问题:“鬼代表什么?面对‘鬼’该怎么办?”一下子课堂像炸开了锅。“鬼代表什么?”学生说是“恶魔”、“坏人”、“罪犯”、“邪恶”。“遇到这样的‘鬼’该怎么办?”学生提出的对策是五花八门,有些沉着老练,有些勇敢机智,有些幼稚莽撞。分析此例就会发现,第一个问题是引子,是为学生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我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引导问题,以问题拓展问题,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完成对课文的深入探索,在问题的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学生学习活动、学习成效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新课程改革下的有效教学,就是为了实现学生学习成效、学习技能的整体进步和提升。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一特性,进行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与学习能力相适应的学习目标、问题内容、学习要求,开展具有梯度性的教学活动,为学习困难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时间和表现机会,减轻学生因学习任务而带来的心理压力,使他们乐于完成目标,实现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提升和进步。
首先是从认知水平确定出学生的差异层次。确定学生的认知差异层次,可以采用三种方法来综合测评每个学生所处的等次,即优、良、中、差。第一种方法为课外阅读定量调查法。教师跟踪调查学生对课外必读课文阅读后的整体把握、语言积累等主要方面进行定量评价。第二种方法为课内阅读测试比较法。教师对学生阅读文本是否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对字词句的理解是否会联系上下文、查阅工具书,对文本内容是否会进行感悟、理解、揣摩、评价、欣赏,对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等方面,进行多次抽测比较。第三种方法为单元过关统计法。教师围绕每组课文学习的内容和“积累运用”的训练要点,从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练习、实践活动等方面的内容,采用笔试或口试的检测方法,对学生进行过关检测,并结合统计的数据信息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
其次是根据差异层次来分层实施目标教学。如《养花》一文的学习目标是:①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循环、门道、昙花、置之不理、三年五载、自生自灭、一来二去、秉烛夜游”等;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③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培养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④学习作者叙事具体、清楚的表达方法。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层次,鼓励优秀的学生积极完成目标①、②、③后,结合目标④的要求,联系文本内容体会叙事具体、清楚的表达方法,对突出文本主题及思想所起的作用;良好的学生努力完成目标①、②、③后,能联系文本内容探究出作者为了突出文本主题及思想,为什么要采用叙事具体、清楚的表达方法;中等的学生尽力完成目标①和②,能结合课文内容,归纳出“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揣摩出作者运用叙事具体、清楚这种表达方法的好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极力完成目标①和②,了解“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和本文“叙事具体、清楚”的表达方法。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就会争先恐后地去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总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质”和“量”同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效同向进步。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学习特性,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实现学生学习效能和教学实效的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莫昌娟.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广西教育, 2007,(17) .
[2]汤小林.浅谈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 2009,(04) .
[3]李建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开展阅读有效教学[J].课堂教材教学研究, 2009,(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