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一是创设问题情景,激起探索欲望。二是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三是设置冲突,开启学生自主探究的源泉。四是强化手段,丰富学生自主探究的形式。
关键词:自主探究 创新能力 变教为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知识的过程,是培养他们创新能力一条很重要的途径,因此,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从而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起探索欲望。
苏霍姆斯基说: “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需要,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索,创设问题情景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把要解决的问题与旧知识、旧经验联系起来,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身临其境地去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可以使学生的求知心理有种不平衡,不协调的感受,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索欲望。
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题时,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景: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唐僧给他的三个徒弟一个大月饼(老师随手拿出一个纸画的“月饼”)。猪八戒说肚子饿,唐僧就分给他月饼的3/9。说到这里我马上问:“唐僧徒弟三人谁分的月饼多呢?”随后,学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但由于没有充足的理由,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我就让三个学生分别扮孙悟空、沙僧和猪八戒上来分别拿走“月饼”的3/9、2/6和1/3,不等月饼拿完,学生们就发现他们分的其实是一样多。“为什么会相等呢?它们的分母都不相同啊”。我马上也随声附和“是啊,为什么一样多呢?”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都想知道基中奥妙,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我趁机引导学生进行观摩,找出规律。通过这样的问题情景导入,使这堂课收到了极佳的效果。
二、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
创设问题情景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之后,教师就应尽量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效较多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在探索过程中,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运用观摩、操作、讨论、交流、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往往在这个探索时段,学生创新新思维火花也就会发出迷人的光彩。
例如:我在教学“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公开课时,由同分母的口算题开始引入,当我拿出1/2+1/4时,学生顿时哑然,我马上板书1/2+1/4=?,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探究状态他们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过了几分钟,有的小组就派出了一个学生进行汇报。
生:“老师,我们这组已经可以完成这道练习了”。
师: “你们是怎样完成的呢?”
生: “我们想,要是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就好办了,我们想起了,通分可以使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于是我们就把这个分数通分,就变成了:1/4+1/2=1/4+2/4=3/4”。
听完学生的解释,在座的听课教师都情不自禁的为这位学生的思维能力叫好,不料,还有的小组汇报说他们是采用画图得出来的,更出奇的是竟然有一个小组是采用这样的方式完成的:
生: “我们想,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以把这道题改为”1/4+1/2=l÷4+l÷2=0.25+0.5=0.75.
听到这里,教师们已完全被生学的创新能力折服了。因此,往往在这样宽松的探索环境中,最容易诱发出学生的創新火花,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务。
三、设置冲突,开启学生自主探究的源泉。
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根本原因。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
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时,先让学生上黑板画两个长方形,想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哪一个大?为什么?再在长方形演示器上演示这两个长方形,再在学生推导出长方形面积公式后,提问:长方形面积与什么有关?再出示已知长和宽的长方形想:怎么求面积?又出示已知周长和长的长方形,思考:如何求面积?还可以出示已知面积和长(宽)想:怎么求周长或宽(长)?最后出示:怎么才能用最小的篱笆墙围成一个最大的长方形面积?整个教学过程层层深入,认知冲突不断,使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学生不但尝到了自主探究的乐趣,而且开启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源泉,使学生始终保持着很高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欲望。
四、强化手段,丰富学生自主探究的形式。
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让学生操作、观察、思考、表达,去感知事物,从而发展思维。
如在教学简便计算时,计算:276 - 98(或276+98),部分学生对计算过程中“276 - 100 +2”中的“+2”不易理解,常常出现错误,这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营业员与顾客买卖”的情景,让学生来扮演营业员与顾客,即:顾客在买98元钱的东西时没有零钱,先付出100元,是必要找进2元。学生在这“交易”过程自然而然明白了“道理”,从而明白了276 - 98计算时为什么要276 - 100+2的算理。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著.《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2]郜舒竹著.《小学数学这样教》.
关键词:自主探究 创新能力 变教为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知识的过程,是培养他们创新能力一条很重要的途径,因此,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从而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起探索欲望。
苏霍姆斯基说: “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需要,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索,创设问题情景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把要解决的问题与旧知识、旧经验联系起来,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身临其境地去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可以使学生的求知心理有种不平衡,不协调的感受,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索欲望。
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题时,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景: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唐僧给他的三个徒弟一个大月饼(老师随手拿出一个纸画的“月饼”)。猪八戒说肚子饿,唐僧就分给他月饼的3/9。说到这里我马上问:“唐僧徒弟三人谁分的月饼多呢?”随后,学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但由于没有充足的理由,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我就让三个学生分别扮孙悟空、沙僧和猪八戒上来分别拿走“月饼”的3/9、2/6和1/3,不等月饼拿完,学生们就发现他们分的其实是一样多。“为什么会相等呢?它们的分母都不相同啊”。我马上也随声附和“是啊,为什么一样多呢?”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都想知道基中奥妙,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我趁机引导学生进行观摩,找出规律。通过这样的问题情景导入,使这堂课收到了极佳的效果。
二、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
创设问题情景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之后,教师就应尽量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效较多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在探索过程中,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运用观摩、操作、讨论、交流、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往往在这个探索时段,学生创新新思维火花也就会发出迷人的光彩。
例如:我在教学“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公开课时,由同分母的口算题开始引入,当我拿出1/2+1/4时,学生顿时哑然,我马上板书1/2+1/4=?,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探究状态他们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过了几分钟,有的小组就派出了一个学生进行汇报。
生:“老师,我们这组已经可以完成这道练习了”。
师: “你们是怎样完成的呢?”
生: “我们想,要是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就好办了,我们想起了,通分可以使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于是我们就把这个分数通分,就变成了:1/4+1/2=1/4+2/4=3/4”。
听完学生的解释,在座的听课教师都情不自禁的为这位学生的思维能力叫好,不料,还有的小组汇报说他们是采用画图得出来的,更出奇的是竟然有一个小组是采用这样的方式完成的:
生: “我们想,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以把这道题改为”1/4+1/2=l÷4+l÷2=0.25+0.5=0.75.
听到这里,教师们已完全被生学的创新能力折服了。因此,往往在这样宽松的探索环境中,最容易诱发出学生的創新火花,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务。
三、设置冲突,开启学生自主探究的源泉。
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根本原因。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
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时,先让学生上黑板画两个长方形,想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哪一个大?为什么?再在长方形演示器上演示这两个长方形,再在学生推导出长方形面积公式后,提问:长方形面积与什么有关?再出示已知长和宽的长方形想:怎么求面积?又出示已知周长和长的长方形,思考:如何求面积?还可以出示已知面积和长(宽)想:怎么求周长或宽(长)?最后出示:怎么才能用最小的篱笆墙围成一个最大的长方形面积?整个教学过程层层深入,认知冲突不断,使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学生不但尝到了自主探究的乐趣,而且开启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源泉,使学生始终保持着很高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欲望。
四、强化手段,丰富学生自主探究的形式。
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让学生操作、观察、思考、表达,去感知事物,从而发展思维。
如在教学简便计算时,计算:276 - 98(或276+98),部分学生对计算过程中“276 - 100 +2”中的“+2”不易理解,常常出现错误,这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营业员与顾客买卖”的情景,让学生来扮演营业员与顾客,即:顾客在买98元钱的东西时没有零钱,先付出100元,是必要找进2元。学生在这“交易”过程自然而然明白了“道理”,从而明白了276 - 98计算时为什么要276 - 100+2的算理。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著.《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2]郜舒竹著.《小学数学这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