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云南地壳轮廓呈向东南突出之舌形,在前舌与后舌之间,莫霍面起伏基本上呈一隆两凹状。地震测深结果与重力异常反演地壳轮廓大体一致,探测到渡口楚雄幔隆等上地幔起伏。测深结果表明,云南地壳结构横向变化显著,主要分界在红河断裂带。红河带以南,地壳结构近似于以两层模式为主,莫霍面南浅北深,壳厚37—40公里。红河带以北为三层地壳结构,东南浅西北深,壳厚约 43—47公里或更大。还探测到小江、怒江、澜沧江以及元谋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南地壳轮廓呈向东南突出之舌形,在前舌与后舌之间,莫霍面起伏基本上呈一隆两凹状。地震测深结果与重力异常反演地壳轮廓大体一致,探测到渡口楚雄幔隆等上地幔起伏。测深结果表明,云南地壳结构横向变化显著,主要分界在红河断裂带。红河带以南,地壳结构近似于以两层模式为主,莫霍面南浅北深,壳厚37—40公里。红河带以北为三层地壳结构,东南浅西北深,壳厚约 43—47公里或更大。还探测到小江、怒江、澜沧江以及元谋绿汁江断裂带,曲江等断裂均有深部显示。龙陵震区及南华普棚也探测到了规模可观的深部断裂。
其他文献
南亚新构造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2月18—21日在印度台拉登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来自中、美、日、法、西德、芬兰、阿尔及尔及尼伯尔等国和印度共240名科学家。国家地震局丁国瑜、赖钖安同志应邀参加了会议。
建立地方性均匀震级系统是统一我国近震震级的可能途径之一。本文对建立华北南部地方性均匀震级系统进行了尝试,论述了该区近震最大震相的平均衰减形态,估算了均匀震级的量规函数,初步考察了其应用效果。
天山在中更新世以来有过活动的,规模较大的断裂计有17条,依断裂延伸方向可分为近东西向、北西向和北东向三组。本文对其中的8条断裂分别作了论述。这些活动断裂控制了6级以上地震的分布、活动周期和迁移规律。同时认为天山活动断裂的动力来源于印度板块向北的推挤。天山块体仰冲隆升引起的压性破裂而导致的地震,多为倾滑型地震,其震害以面状分布为特点。
近场地震记录是获取震源过程信息和预测强地面运动的重要资料来源,综合地震图是解释地震图的有效工具。本文综合介绍了近场综合地震图的计算方法,以及用近场地震记录研究震源过程,预测强地面运动的主要途径和一些研究结果。
震惊中外的唐山大地震距今已经十年了,这次地震夺去了数十万同胞的生命。为了记取这次极其严重的血的教训,十年来我国地震工作者对唐山地震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反复的总结、研究和探索。很多关心地震工作的同志也不断地提出各种询问,对我国地震预极的科学水平,地震部门在唐山大地震前后所做的工作表示了极大的关切。值此唐山大地震十周年之际,
本文比较了典型的CT技术和用地震体波的成像技术的应用环境;概括了地震CT技术用于地球探查时的几种模式,并简单地介绍了几种常用的图像重构方法,如付立叶法、褶积法、代数重构法、射线追踪和波动方程反演法等。在此基础上对近期内地学上应用地震 CT技术可能取得的进展作了估计,并认为考虑复杂地球模型的非几何光学重构方法的研究是提高成像分辨率的关键。
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将压力水注入花岗岩样品的切割裂纹,则一次注水可触发一系列的粘滑事件,每次粘滑都产生了明显的应力降和位移,並伴有巨大的声音。为了解释这种实验现象,本文提出了新的概念和模式,从而将在均匀情况下的摩擦准则扩展应用於非均匀状态。 弱化断层非稳定性的不均匀模式假定压力水随时间沿断层面扩散,根据临界水压将断层面划分成“滑移区”和“闭锁区”。随着水随时间的扩散,“滑移区”不断扩大,该区的剪应力
根据沂沭断裂带两侧构造水系的牵引弯曲形态,论证了沂沭断裂带右旋走滑的基本特征和不同地段水系所表现出的不同特征,估算了各段右旋水平走滑量,证实该断裂带具有北强南弱和水平位移为主的特点。地震活动在宿迁以北震级大、频度低,震中分布与断裂和水系关系紧密;宿迁以南地区,震中分散,频度相对较高,震源深度表现为北深南浅,震源以宿迁为界分布在两个不同的层次上。
本文综合了地震区划研究和人口地理学的研究成果,根据大量资料论述了我国人口分布和地震分布的关系和组合形式,作出了在我国地震带上普遍存在人口的相对集中这一结论,并对这一现象产主的原因作了初步探讨。
位于中国大陆东部濒临太平洋的郯庐断裂带,由于历史上有过1668年郯城8.5级地震,成为中国大陆边缘活断层研究的一个主要对象。目前认为:该断裂带自新构造期以来表现为非系统间隙性强弱活动;全新世以来表现为低活动速率、弱活动地貌标志和低强度断层;具明显分段性活动;古地震复发周期长。然而,关于该断裂带的最新活动性和地震危险性方面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