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首先介绍了艾米莉·迪金森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影响,其次分析了《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的意象及其理解,最后分别从友情、宗教、及事业三个角度出发对本诗的主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灵魂;伴侣;忠诚
作者简介:苗莹莹(1990-),女,汉族,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人,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6-0-01
艾米莉·迪金森被誉为19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美国诗歌的一座里程碑”[1],对20世纪现代主义诗歌产生了重大影响。她为后人留下一千七百多篇诗稿,影响甚大。她的诗作清新隽永,在句法、语法、意象、韵律等方面都不循常规。她有着自成一体的写作风格、反抗传统的宗教意识,深邃独特的独立思想。
现在我们从她的诗歌《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来一领大师风采。“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然后,把门紧闭——/她神圣的决定——/再不容干预???——/发现车辇停在她低矮的门前——?/不为所动——/一位皇帝跪在她的席垫——/不为所动——/我知道她,从人口众多的整个民族——/选中了一个——/从此,封闭关心的阀门——/像块石头——”。[2]
这首诗成功地用几个意象,寥寥数笔便将自己的忠诚表现得淋漓尽致。“灵魂”选择了自己的“伴侣”,一旦抉择,便“再不容干预”,表明心志之坚。第一段亦总领全诗。
第三小节中作者刻意将“我”与“她——灵魂”拉开了一定的距离。做出选择的不是“我”,而是“灵魂”自己,这就表明了“灵魂”的独立性。“门紧闭”与最后“封闭关心的阀门”前后呼应,而“阀门”较之“门”而言更多了一个“拧”的力度,更加密闭、严实,更表明意志的坚定。“车辇”、“皇帝”与她“低矮的门前”相比,在俗世的眼中,他们不知有多尊贵,可是“灵魂”“不为所动”,两处的“不为所动”,更表露了这种忠诚。“从人口众多的民族——/选中了一个——/”,“人口众多”与“一个”对比,更确定了这种选择的唯一性。在结尾处,“从此,封闭关心的阀门——,像象块石头”中“从此”更是给这一行为加了一个无限的期限。而“石头”的意象更是表明了意志的坚定不移。“石头”是实心的,有内涵的。“伴侣”已经充盈了“她”的整个内心世界。对“灵魂”来说,“一个”就是全部。
而“灵魂”视之一个即全部的“伴侣”到底是什么呢,学者多从以下三个角度来理解:
一、友情
从审美的直观感受来看,这首诗仿佛是在抒发自己忠贞不渝的爱情观。但鉴于艾米莉终身独身,虽有过几次恋爱经历,但都无疾而终。学者更倾向于这是她对友情的宣言。当家里有人来访,只见墙角有白衣倏忽而过,她与社交保持一定的距离,却渴望与志同道合的少数朋友Benjamin Newton, Leonard Humphrey, Charles Wadsworth, 还有她的嫂子Sue Gilbert。 艾米莉曾寄给她的嫂子300多封信。她的“灵魂”选择了这些朋友作为她的“伴侣”,那么就再不管外部的熙熙攘攘,她只想过属于自己的安静生活。
二、宗教
“有些人过安息日到教堂去——/我过安息日,留在家里/让食米鸟充当唱诗班领唱——/ 礼拜堂是果园的园地——/” [3]此处可以看出艾米莉有着反传统的宗教思想,她并不认同大多数人所信奉的“上帝”。从她上学开始,她的同学、朋友还有家人,几乎都经历过“上帝”的恩典,她几乎也要信服了。可是让她觉得不安和痛苦的是她从来没有听到“上帝”的召唤。她深受爱默生超验主义的影响,心中有一个自己认为的“上帝”。“上帝布道是著名的牧师——/布道之从不冗长——/于是,即便不去天堂——/最终,我也胜似前往”。“我相信虽然安息日待在家里,可我可以直接对上帝对话,聆听他的布道。我在这里,尘世的生活已经让我体验到了天堂的快乐。”[3]从中可以看出艾米莉对自己心中的“上帝”有着坚定地信仰,尽管很多人嘲讽她的信仰,可她不为所动。她相信她的“上帝”可以带给幸福,快乐。她的“上帝”即是她的“伴侣”。
三、诗歌事业
艾米莉从25岁起过着隐居的生活,仅与自己的事业——诗歌终身为伴。理查德·舍沃尔认为“迪金森是在以一种负责的,非传统的方式执意表达她的心灵状态。”他说迪金森几乎是用宗教般的抗狂来赞美自己生活的选择——成为一名诗人。[4]她曾把诗歌寄给一位报社的希金森先生,但他建议她加以修改。艾米莉热爱自己的写作风格,不愿让自己的诗迎合别人以求发表,竟将发表推迟到了身后。诗中所说的“伴侣”即是作者认定的诗歌创作事业及自己的写作风格,她的选择是针对生活方式的种种可能性,及自己诗作风格的独特性,表达了她对自己诗歌创作事业坚如磐石的忠诚。
连研究艾米莉的著名学者刘守兰也不那么自信“我依然感到自己还是站在通向诗人心灵世界的幽微曲折小径的起点”。[5]我在此仅浅析对本诗的理解,来与文学爱好者们一道交流。
参考文献:
[1]顾晓辉 隐居的缪斯——解读艾米莉·迪金森与她的诗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0.6 Vol.15 No.2.
[2]江枫译 迪金森抒情诗选 湖南文学出版社 1984.10.
[3]李正栓 陈岩 美国诗歌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1.
[4]辜正坤 主编 世界名诗鉴赏辞典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2.
[5]刘守兰 迪金森研究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6.
关键词:灵魂;伴侣;忠诚
作者简介:苗莹莹(1990-),女,汉族,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人,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6-0-01
艾米莉·迪金森被誉为19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美国诗歌的一座里程碑”[1],对20世纪现代主义诗歌产生了重大影响。她为后人留下一千七百多篇诗稿,影响甚大。她的诗作清新隽永,在句法、语法、意象、韵律等方面都不循常规。她有着自成一体的写作风格、反抗传统的宗教意识,深邃独特的独立思想。
现在我们从她的诗歌《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来一领大师风采。“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然后,把门紧闭——/她神圣的决定——/再不容干预???——/发现车辇停在她低矮的门前——?/不为所动——/一位皇帝跪在她的席垫——/不为所动——/我知道她,从人口众多的整个民族——/选中了一个——/从此,封闭关心的阀门——/像块石头——”。[2]
这首诗成功地用几个意象,寥寥数笔便将自己的忠诚表现得淋漓尽致。“灵魂”选择了自己的“伴侣”,一旦抉择,便“再不容干预”,表明心志之坚。第一段亦总领全诗。
第三小节中作者刻意将“我”与“她——灵魂”拉开了一定的距离。做出选择的不是“我”,而是“灵魂”自己,这就表明了“灵魂”的独立性。“门紧闭”与最后“封闭关心的阀门”前后呼应,而“阀门”较之“门”而言更多了一个“拧”的力度,更加密闭、严实,更表明意志的坚定。“车辇”、“皇帝”与她“低矮的门前”相比,在俗世的眼中,他们不知有多尊贵,可是“灵魂”“不为所动”,两处的“不为所动”,更表露了这种忠诚。“从人口众多的民族——/选中了一个——/”,“人口众多”与“一个”对比,更确定了这种选择的唯一性。在结尾处,“从此,封闭关心的阀门——,像象块石头”中“从此”更是给这一行为加了一个无限的期限。而“石头”的意象更是表明了意志的坚定不移。“石头”是实心的,有内涵的。“伴侣”已经充盈了“她”的整个内心世界。对“灵魂”来说,“一个”就是全部。
而“灵魂”视之一个即全部的“伴侣”到底是什么呢,学者多从以下三个角度来理解:
一、友情
从审美的直观感受来看,这首诗仿佛是在抒发自己忠贞不渝的爱情观。但鉴于艾米莉终身独身,虽有过几次恋爱经历,但都无疾而终。学者更倾向于这是她对友情的宣言。当家里有人来访,只见墙角有白衣倏忽而过,她与社交保持一定的距离,却渴望与志同道合的少数朋友Benjamin Newton, Leonard Humphrey, Charles Wadsworth, 还有她的嫂子Sue Gilbert。 艾米莉曾寄给她的嫂子300多封信。她的“灵魂”选择了这些朋友作为她的“伴侣”,那么就再不管外部的熙熙攘攘,她只想过属于自己的安静生活。
二、宗教
“有些人过安息日到教堂去——/我过安息日,留在家里/让食米鸟充当唱诗班领唱——/ 礼拜堂是果园的园地——/” [3]此处可以看出艾米莉有着反传统的宗教思想,她并不认同大多数人所信奉的“上帝”。从她上学开始,她的同学、朋友还有家人,几乎都经历过“上帝”的恩典,她几乎也要信服了。可是让她觉得不安和痛苦的是她从来没有听到“上帝”的召唤。她深受爱默生超验主义的影响,心中有一个自己认为的“上帝”。“上帝布道是著名的牧师——/布道之从不冗长——/于是,即便不去天堂——/最终,我也胜似前往”。“我相信虽然安息日待在家里,可我可以直接对上帝对话,聆听他的布道。我在这里,尘世的生活已经让我体验到了天堂的快乐。”[3]从中可以看出艾米莉对自己心中的“上帝”有着坚定地信仰,尽管很多人嘲讽她的信仰,可她不为所动。她相信她的“上帝”可以带给幸福,快乐。她的“上帝”即是她的“伴侣”。
三、诗歌事业
艾米莉从25岁起过着隐居的生活,仅与自己的事业——诗歌终身为伴。理查德·舍沃尔认为“迪金森是在以一种负责的,非传统的方式执意表达她的心灵状态。”他说迪金森几乎是用宗教般的抗狂来赞美自己生活的选择——成为一名诗人。[4]她曾把诗歌寄给一位报社的希金森先生,但他建议她加以修改。艾米莉热爱自己的写作风格,不愿让自己的诗迎合别人以求发表,竟将发表推迟到了身后。诗中所说的“伴侣”即是作者认定的诗歌创作事业及自己的写作风格,她的选择是针对生活方式的种种可能性,及自己诗作风格的独特性,表达了她对自己诗歌创作事业坚如磐石的忠诚。
连研究艾米莉的著名学者刘守兰也不那么自信“我依然感到自己还是站在通向诗人心灵世界的幽微曲折小径的起点”。[5]我在此仅浅析对本诗的理解,来与文学爱好者们一道交流。
参考文献:
[1]顾晓辉 隐居的缪斯——解读艾米莉·迪金森与她的诗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0.6 Vol.15 No.2.
[2]江枫译 迪金森抒情诗选 湖南文学出版社 1984.10.
[3]李正栓 陈岩 美国诗歌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1.
[4]辜正坤 主编 世界名诗鉴赏辞典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2.
[5]刘守兰 迪金森研究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