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学课程思政设计与实施方法初探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kun7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新农科建设的不断深入,对于新型农业人才的培养要求不断提高,为了更好地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专业人才,课程思政势在必行。该文以农学种植类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耕作学为例,从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建设方案、评价方式、建设预期目标等方面着手,探索其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施方法,以期为后续教学提供改革思路与经验。
  关键词:耕作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农学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9-0157-03
  Design and Practic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Geoponics
  CHEN Zhixia
  (School of Biological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Liup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Liupanshui 553004,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ew agricultural, the talent educ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researchers seems much more urgent, necessary and high-level.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aken to cultivate professional new peasants, who are proficient in the knowledge of agriculture and love the countryside and farmers. This paper takes Geoponics as an example to design and implemen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necessity, program, assessment methods and expectations, to provide reform thinking and experience for the further education.
  Key words: Geoponic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eaching reform; Agriculture
  课程思政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与有效方法。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文件提出了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和“新文科”,即“四新”建设,拉开“新农科”建设的序幕。2019年8月,百余位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农林教育专家共同发布《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推动中国高等农林教育进入新阶段。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指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的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赴贵州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时强调,要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
  身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农学相关专业从教者肩负着培养知农、爱农、新型农业人才的使命。将思政元素融入农学专业课程,可以有效提升课程育人水平,推动现代化农业人才培养。本文以农学相关专业基础课程《耕作学》为例,从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建设方案、评价方式、建设预期目标等环节着手,探索农学专业课程思政设计方法与实施措施。
  1 耕作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以往的高校教育,更多着眼于“如何培养人”,教育工作者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人才研究当中,却忽视,甚至漠视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导致相当长时间来,高校毕业生有知识、有能力,却缺乏专业认同、行业道德、奉献精神。如何将“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解决好?这需要将课程思政贯彻到全课程体系,融入每节课堂。
  课程思政实施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单纯依赖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政治类课程,导致教师、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认定为毫不相关的课程类型,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重视不够、学习动力也不足[1]。同时,教师教学中单纯强调专业课程的知识性,未能赋予专业课程应有的人文情怀、情感温度,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积极性差、参与度低。
  耕作学作为农学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学生基本为农学学士,就业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指导、农学技术推广等。许多学生由于对农业固有印象较差,对于农业学科认同度较低,不乐于从事农业相关工作[2],更找不到学习该课程的意义。耕作学作为专业前导课程,可以通过我国农业科学家的科研精神、奉献精神感染学生,以身处伟大时代、肩负兴农使命来激励学生,以现代农业、乡村振兴对高水平建设者需求激发学习,达到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
  2 课程思政的建设方案
  2.1 团队建设 耕作学自2016级起作为本校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开始教学,共完成4届学生的教学。4年来,任课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时,会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反馈、课堂效果等随机添加耕作学相关领域科研工作者的小故事、最新科研成果,激励学生以此为前行的榜样,投身农业领域。但是,因为随机性、不确定性较强,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一般,且难以进行量化考核。为解决耕作学课程思政的困境,课程团队从课程管理、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等多层次、多角度,重新进行人员整合,形成学缘结构合理、课程分工明确的新团队。育人先育師,耕作学课程团队借助网络课程资源,如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网、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等,开展成员培训,提升成员对课程思政的认识程度与思考水平。   2.2 顶层设计 耕作学课程思政建设以打造新时代“农业人”的高学历、高知识、高水平、高情怀为目标,在课程思政设计中以“农业人”为建设主线,培育学生“爱农知农为农兴农”的综合素养,树立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情怀。课程思政的设计需要紧密联系耕作学教学内容,体现教学目标、课程特点,秉持新农科思维,在“四个面向”即面向新农业、面向新乡村、面向新农民、面向新生态的目标引导下,从教学目标改革、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更新、教学考核细化等多角度共同实施。
  2.3 课程教学内容修订 根据耕作学课程思政顶层设计,课程教学大纲、教案等全套教学文件,以及教学方法、教学实施必须同时进行相应调整,从而实现课程思政与教学内容的融合。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由原来仅针对理论知识、基本技能,转变为针对植物生产知识、职业规范、国际视野的多纬度目标,突出“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备的思想观点、政治理论和社会情感”“具有从事植物生产的愿景”“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思政元素。教案根据教学大纲,相应地增加课程思政模块,从教学内容、知识点中引出相应思政内容,真正实现课程思政与教学内容的融合,并体现课程思政对理论教学的促进作用。教学方法由原本的课堂讲授为主,向课前预习、课堂讨论、小组研习、分组汇报、总结报告等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方法转变。由教师公布課前预习导案,引导学生分组预习,完成理论知识课前自学,并将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反馈给教师。教师在课堂讲解重点、难点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分组讨论、专题研讨、分组PPT汇报,引导学生运用新农科思维理解专业知识、分析耕作问题,逐步培养敏学、善思、明辨的职业素养,逐步达到新时代新农业人要求。考虑到教学课时,在具体实施中,课程思政主要由学生分组在课余时间完成素材收集与整理、讨论、制作PPT或视频等,教师随机抽取1组加入小组学习,以便及时掌握并解决小组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课堂中,由该组同学进行5min左右的思政主题汇报,引导全体同学进行相关讨论或辩论,并对进行思政教学分享的小组进行评价、评分。
  2.4 课程思政的融入点 在耕作学课程思政顶层设计与课程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教学团队首先对教学大纲进行详细修订,梳理知识体系,逐节进行思政元素分析,并巧妙地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环节中,起到浸物细无声的效果。耕作学主要研究内容分为种植制度和养地制度2个方面,包含作物布局、间混套作与复种、轮作与连作、土壤耕作、种养结合、耕地保护、耕地培肥、制作制度区划等内容。学生通过基本理论的学习,掌握耕地用养结合的理论、技术与管理体系,形成现代可持续农业发展观。篇幅关系仅以部分课程思政为例,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考核方式[3-4]如表1所示。
  3 《耕作学》课程思政的评价方式
  3.1 丰富评价方式 课程考核方式应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相吻合,针对耕作学课程思政的设计思路与实施方案,课程团队加强考核管理、丰富考核形式,逐步形成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分组互评、现场评分等多种评价方式。根据课程思政特点、思维形成模式,合理分配课程评价比例,利用形成性、表现性、终结性3个阶段评价[5-6],覆盖课程全过程。
  3.2 加强实时考核 课程思政考核应区别于常规理论、知识点的考核,重点在于过程性考核。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设计对应的考核方法,随着课程思政的实施进行实时评价与考核。为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分析能力,帮助其建立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评价的批判性思维,考核时增加小组互评环节,由全体同学根据展示小组的课程思政资料切合程度、讲解方法与效果、回答同学提问的准确程度等进行综合评价,当场给出评分。篇幅关系仅以一次课程思政为例,设计评价考核表如表2所示。
  3.3 扩展评价范围 常规课程评价的范围只局限在一个学期、一门课程,为切实体现教学效果,耕作学课程邀请本专业相关课程教学团队、往届学生、用人单位等共同对教学效果、学生专业水平、现代“农业人”素养进行综合评价,以促进课程思政效果不断提升。
  4 结语
  在近4年耕作学教学中,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出2019、2020两届共计96名毕业生。从这2届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学生对于农学的认同度不高,相关专业初次就业率为51.04%。但是,2021届目前相关专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比率达83.33%,明显高于前2届。随着耕作学课程思政的建设,学生将深植“三农”情怀、专业认同感增强、现代“农业人”自豪感进一步提升。在相关课程群的共同努力下,学生服务“三农”意识明显增强,服务现代农业的能力明显提升。
  课程思政的建设需要随着社会进步、学科发展、新闻事件进行不断调整。撰写论文过程中,先后经历新疆棉事件、袁院士逝世等与课程紧密相关的实事要事,虽然不是耕作学开课学期,但是课程团队仍收集大量资料,设计思政元素要点与融入点。同时,将资料发送给往届学生,做好课程“售后服务”,切实体现终身学习。
  专业的建设离不开课程,而任一门课程也无法独自完成人才的培养。耕作学课程团队将加强与相关专业课程团队的合作,共同探讨农业相关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共同引导学生形成现代“农业人”的意识与素养。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43-46.
  [2]姚敏磊,仲开泰,庄宇萌,等.优秀农业文化在农科专业大学生爱农意识培养中的实现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8(36):217-219.
  [3]刘超杰,郝敬虹.《设施园艺研究进展》课程思政建设[J].高教学刊,2020(33):106-109.
  [4]王东霞,李宗仁,王晋民,等.关于农学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实施措施研究——以《耕作学》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 2020(41):11,13.
  [5]陈冬梅,李振方,吴仁烨,等.“新农科”背景下以深度学习为导向的耕作学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20,10(2):20-27.
  [6]江敏,吴仁烨,陈冬梅,等.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比较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20,(21)1:91-99.
  (责编:张宏民)
其他文献
摘 要:采用点滴法测定了香樟、土荆芥、黄花蒿、波斯菊、留兰香、蓝冰柏等6种植物精油与98%联苯菊酯杀虫剂联用对灰茶尺蠖2龄幼虫的触杀活性。结果表明,除波斯菊精油外,其他精油随着浓度的增加,灰茶尺蠖幼虫的死亡率逐渐增高;98%联苯菊酯杀虫剂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为195.763μg/mL。精油与杀虫剂联用,香樟精油和留兰香精油提高了联苯菊酯对灰茶尺蠖幼虫的触杀活性,土荆芥精油和黄花蒿精油未影响联苯菊
为了解生物质灰在土壤改良与修复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通过Web of ScienceTM核心数据库,利用Histcite和VOSviewer软件,从被引频次Top10的作者、期刊及研究热点等方面对2000—2021年间发表的该领域文献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表明:高被引的作者主要集中于西欧发达国家,主要期刊有Plant and Soil、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及
摘 要:电商直播是新兴的“互联网+”销售模式之一,中国农村直播销售形成了“一人带动全村”的营销模式。在总结分析现有资料与案例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影响农村“电商+直播”效益的因素进行研究,并对其发展现状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影响消费者在直播间发生购买农产品行为的因子主要为直播内容、主播影响、物品价格和售后服务,其中直播内容的影响最为显著。基于此,对农村“电商+直播”模式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建议,以
摘 要:采用人工造流、混凝沉淀、沉水植物塘、接触氧化等综合措施对面源污染较为严重的温州市龙湾区河泥荡文化公园水体进行了生态治理试验。结果表明,公园水体出口CODCr、氨氮、总磷等主要水质指标可稳定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平,并为污染较为严重的永强塘河提供了4000m3/d的生态补水。  关键词:污染河水;混凝沉淀;沉水植物塘;接触氧化  中图分类号 X52 文
摘 要:该文根据萧县农业生产实际和旱涝灾害发生的现状及危害,特别是2018年、2020年2年涝灾给农业生产带来的严重威胁,剖析了萧县旱涝灾害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增强防灾抗灾意识、注重灌溉与排涝相结合、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等旱涝灾害治理对策,以期为减少旱涝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提供参考。  关键词:旱涝灾害;成因;治理对策;萧县  中图分类号 S422;S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摘 要:中国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园艺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博大精深。该文立足农林院校园艺专业的学科特色,探讨将园艺文化的价值力和影响力融合于创业教育中的改革,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推动农林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园艺文化;农林院校;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9-0162-04  Innovation
摘 要:以苏州市4个饮用水源地湖泊底质淤泥为调查目标,分别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与内梅罗污染指数法评价、分析苏州市地区饮用水源地的受污染情况。结果表明,4地饮用水源地均属于清洁,但砷(As)和汞(Hg)的单因子污染指数较高,可能会对饮用水存在长期潜在污染风险。其原因在于高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化水平、农业面源污染。因此,对中小规模工厂的严格监管和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管控是治理太湖流域环境的有效举措。  关键
摘 要: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3种不同粒径与CMC掺量制备的生态混凝土对富营养化污水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整个试验周期内,A组(5~10mm粒径碎石骨料与0.05%掺量CMC)、B组(10~20mm粒径碎石骨料与0.1%掺量CMC)和C组(20~40mm粒径碎石骨料与0.15%掺量CMC)TP表面去除负荷分别为0.919g·m-3·d-1、0.722g·m-3·d-1和0.600g·m-3·d-
了解地下水水质状态及影响因素对于区域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宿州市浅层地下水水质及其影响因素,采用WQI饮用评价法对地下水水质进行评价,并通过Gibbs图、离子比值和空间插值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适合饮用,Mg2+、F-和Na+是影响水质的主要水化学参数。Gibbs图表明地下水离子组成受水岩相互作用控制,进一步通过离子比值分析得出Na+和Mg2+主要来源于硅酸盐矿物的溶解。此外,空间插值显
摘 要: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推动着我国高校“双一流”“新农科”建设进程,是新时期高等院校育人的目标。该文从科教融合、产教融合角度着手,分析了沈阳工学院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科研、产业、教学融合发展现状,并以园林专业为例,提出“科教+产教”双融合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以促进园林专业人才培养向创新应用型人才转换,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