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介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背景,指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在新农村建设方面的资源优势,探索了高校图书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信息服务的途径。
[关键词] 图书馆 新农村 信息服务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背景
面对日益扩大的城乡差别和“三农”问题,人们普遍要求改变农村公共设施简陋、公共事业落后的面貌,实现城乡和谐发展。而随着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我们也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据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的资料表明,我国产业结构布局更加合理,200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1%和36%,以信息和重化工为代表的产业,已取代传统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就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2005年,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44.7%、23.9%和31.4%,非农产业从业人员已成为我国劳动力就业的主体。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党在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信息资源的需求
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可预见的将来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是不可动摇的。从目前全世界粮食价格飞涨、世界性粮食危机突现的现实看,粮食安全的战略地位越来越突出。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加快农村经济的产业化的进程,已基本解决了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摆在我们面前,那就是:农业生产率不高、农业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偏低、农村信息流通不畅、农民信息获取能力较低、农业科技和信息服务人才匮乏。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也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大阻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有效途径。
三、高校图书馆在新农村建设方面的资源优势
高校作为知识密集、专业人才集中的教学和学术机构,其图书馆在知识和信息的收藏、整理、利用等方面都具有先天的优势。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为高校图书馆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方便条件。
1.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优势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1000余所,图书馆藏书近5亿册,信息储备是巨大和丰富的。特别是一些具有重点学科的院校,在专业图书和专业信息的收藏、储备方面更具有优势。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以及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使高校图书馆在图书管理、信息储藏、检索分类、信息传播和利用等方面有了质的飞跃,从空间和时间上突破了传统纸质图书在保存和信息传播上的不足。高校图书馆作为这些图书和信息的管理者,采用专业的、现代化的方法分类管理,系统收藏、科学检索,使之成为可供高效利用的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正是因为具备这种系统性和专业性的特点,拥有了得天独厚的文献信息资源优势,拥有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基础。
2.高校图书馆的人才资源优势
高校图书馆汇集了高校一大批学识渊博、经验丰富、专业技术强的骨干力量,科学研究、信息传播、课题攻关、技术培训、产品开发等能力都非常强。他们接触新知识、新信息方便,更易于接受新事物,在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具有较强的信息组织能力和对新技术的操作能力,在新信息的应用和传播等方面具有极强的优势。可以说,高校图书馆拥有的人才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可靠人力资源保障。
3.高校图书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信息服务的途径
高校图书馆应凭着自身优势,积极拓展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空间,从多个渠道,抓住科技兴农、信息兴农,提高农业人口科学文化素质这个要点,努力开拓农业信息服务工作的新局面。
(1)进行面对农村的社会化服务。目前,我国各高校图书馆只对本校的教职员工和学生开放,又由于学校各专业、学科之间需求信息不同,专业学科以外的信息资源长期沉淀,造成了极大的信息资源浪费。高校图书馆要立足于信息资源优势,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规章制度,扩大服务对象,尽可能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信息资源。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高校图书馆应重点向农业人口免费开放,对一些非保密性的农业科学、农业科普读物、农业信息、农业产业的发展动向等资料进行整理,免费提供给有需求的农民来阅读。高等院校图书馆也可与当地农委合作,办理一定数量的农业信息服务卡并发放到当地乡村,面向农村和农民开展信息服务,从而架起一道连接高等院校图书馆与当地农业、农村、农民的桥梁,使广大基层农业决策者、科研人员和广大农业生产、经营者成为高等院校图书馆的用户,扩大图书馆的服务范围,面向当地农村开展社会化服务。
(2)加强农业信息网站建设。我国农业信息网站的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对于这项工作的开展,高校图书馆责无旁贷,应与政府农业部门密切配合,积极争取资金和项目的立项,充分利用政府重视农业信息的契机,牵头组建规范的农业信息网站,对一些农业数据进行整理和规范,对和农业有关的各学科知识信息进行梳理,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农村适用技术等。
(3)开展农业信息知识培训。针对当前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低,学习能力弱的实际,高校图书馆应发挥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信息资源密集、人才密集的优势,积极配合农业主管部门,以农业院校图书馆为重点,有针对性举办各种各样、内容丰富的农业科技培训班,着重解决农民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培养农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力宣传农业科技现代化,打破农民靠天吃饭,粗放管理,效率低下的传统经营方式,引导农民利用科技、信息致富,最终达到学会技术,科学生产的目的。
参考文献:
公茂迎:浅析农业院校图书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安徽农业科学,2006(15)
[关键词] 图书馆 新农村 信息服务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背景
面对日益扩大的城乡差别和“三农”问题,人们普遍要求改变农村公共设施简陋、公共事业落后的面貌,实现城乡和谐发展。而随着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我们也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据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的资料表明,我国产业结构布局更加合理,200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1%和36%,以信息和重化工为代表的产业,已取代传统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就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2005年,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44.7%、23.9%和31.4%,非农产业从业人员已成为我国劳动力就业的主体。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党在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信息资源的需求
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可预见的将来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是不可动摇的。从目前全世界粮食价格飞涨、世界性粮食危机突现的现实看,粮食安全的战略地位越来越突出。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加快农村经济的产业化的进程,已基本解决了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摆在我们面前,那就是:农业生产率不高、农业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偏低、农村信息流通不畅、农民信息获取能力较低、农业科技和信息服务人才匮乏。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也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大阻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有效途径。
三、高校图书馆在新农村建设方面的资源优势
高校作为知识密集、专业人才集中的教学和学术机构,其图书馆在知识和信息的收藏、整理、利用等方面都具有先天的优势。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为高校图书馆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方便条件。
1.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优势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1000余所,图书馆藏书近5亿册,信息储备是巨大和丰富的。特别是一些具有重点学科的院校,在专业图书和专业信息的收藏、储备方面更具有优势。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以及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使高校图书馆在图书管理、信息储藏、检索分类、信息传播和利用等方面有了质的飞跃,从空间和时间上突破了传统纸质图书在保存和信息传播上的不足。高校图书馆作为这些图书和信息的管理者,采用专业的、现代化的方法分类管理,系统收藏、科学检索,使之成为可供高效利用的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正是因为具备这种系统性和专业性的特点,拥有了得天独厚的文献信息资源优势,拥有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基础。
2.高校图书馆的人才资源优势
高校图书馆汇集了高校一大批学识渊博、经验丰富、专业技术强的骨干力量,科学研究、信息传播、课题攻关、技术培训、产品开发等能力都非常强。他们接触新知识、新信息方便,更易于接受新事物,在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具有较强的信息组织能力和对新技术的操作能力,在新信息的应用和传播等方面具有极强的优势。可以说,高校图书馆拥有的人才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可靠人力资源保障。
3.高校图书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信息服务的途径
高校图书馆应凭着自身优势,积极拓展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空间,从多个渠道,抓住科技兴农、信息兴农,提高农业人口科学文化素质这个要点,努力开拓农业信息服务工作的新局面。
(1)进行面对农村的社会化服务。目前,我国各高校图书馆只对本校的教职员工和学生开放,又由于学校各专业、学科之间需求信息不同,专业学科以外的信息资源长期沉淀,造成了极大的信息资源浪费。高校图书馆要立足于信息资源优势,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规章制度,扩大服务对象,尽可能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信息资源。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高校图书馆应重点向农业人口免费开放,对一些非保密性的农业科学、农业科普读物、农业信息、农业产业的发展动向等资料进行整理,免费提供给有需求的农民来阅读。高等院校图书馆也可与当地农委合作,办理一定数量的农业信息服务卡并发放到当地乡村,面向农村和农民开展信息服务,从而架起一道连接高等院校图书馆与当地农业、农村、农民的桥梁,使广大基层农业决策者、科研人员和广大农业生产、经营者成为高等院校图书馆的用户,扩大图书馆的服务范围,面向当地农村开展社会化服务。
(2)加强农业信息网站建设。我国农业信息网站的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对于这项工作的开展,高校图书馆责无旁贷,应与政府农业部门密切配合,积极争取资金和项目的立项,充分利用政府重视农业信息的契机,牵头组建规范的农业信息网站,对一些农业数据进行整理和规范,对和农业有关的各学科知识信息进行梳理,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农村适用技术等。
(3)开展农业信息知识培训。针对当前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低,学习能力弱的实际,高校图书馆应发挥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信息资源密集、人才密集的优势,积极配合农业主管部门,以农业院校图书馆为重点,有针对性举办各种各样、内容丰富的农业科技培训班,着重解决农民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培养农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力宣传农业科技现代化,打破农民靠天吃饭,粗放管理,效率低下的传统经营方式,引导农民利用科技、信息致富,最终达到学会技术,科学生产的目的。
参考文献:
公茂迎:浅析农业院校图书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安徽农业科学,20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