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教师要注重备课
备课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如果备课无效,教学就必然无效。
1.1备课要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
“课标”在具体课程目标中提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四个方面的数学课程目标。通过知识与技能、态度的结合,知识与情感的结合,以实现课程的总体目标。在基础教育中,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是课程标准向我们提出的新目标要求。因此,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除了“双基”目标外,还要注重:(1)每一节课都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习惯、方法的培养目标,落实这一主要目标比教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更重要。它体现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情感,最后才是一种结果。(2)每一节课都要重视数学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教学目标。这是因为学生虽然掌握数学知识,但不等于能够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更不等于学生相应的实践能力也同时得到发展。数学知识要转化成能力,必须经历相应的动手实践这一教学环节。
1.2备课要找准教学的切入点
“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因此,备课时教师要能想到以下几个问题:(1)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2)学生自己已经解决了什么?(3)学生还想知道什么?(4)想知道这些问题,学生是否能通过合作来解决?(5)哪些问题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6)哪些疑难问题还需要拓展与延伸等。把这些问题弄清楚了,也就明确了本节课中教学的切入点及要实现的教学目标。
1.3备课要树立新的课程理念
新的理念是什么?理念就是教学指导思想,先进的课程理念都来自于成功的教学实践。理念指导实践,实践孕育理念。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突出课标中提出的:(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2)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3)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在“预设”中给“生成”留足空间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要有弹性、要有留白。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动态的建构过程,这些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例如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由于学生经历了1~8的乘法口诀的学习,对于“9的乘法口诀”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归纳、总结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可采用自主探究和分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模式进行教学,把课堂教学中的大部分时间交由学生自主探索、自由讨论,教师仅仅负责从旁提点。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更深透地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与内在联系,而且能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从而使“四基”目标有机结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总之,教师要坚信:在预设时给学生多留一些空间,学生便会多还我们一分色彩。
3.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以训练为主线
再高明的游泳教练如果不把运动员放到水中游泳,那么训练就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同样,再高明的教师如果只靠自己滔滔不绝地讲课,就不会使学生学会学习。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树立一种训练意识,让学生在有效的训练中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要强化训练效果,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任何一个班级,学生的基础都会分为好中差三种情况,并且是呈阶梯状分布的。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发出的信息却是水平状态分布的,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那么教师发出的信息就不会与学生的思维产生共鸣,这样只会有一种结果——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只是昏昏欲睡,这怎么可能实现高效率呢?只有当教师把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的时候,教师再特别关注一下学习有困难的那一部分学生的时候,学生的思维与教师所发出的信息才有可能产生共鸣,只有这种共鸣不断产生、不断深化的时候,才有可能顺利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
4.加强计算基本功训练
初中数学教师对小学毕业生數值计算基本功的期望,第一是计算准确;第二是计算熟练,希望不假思索或稍加思索就能完成计算,这样便于将注意力投向数学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上。至于计算方法,只要确保准确,有利于提高速度即可。
因此,有必要从进一步学习需要的角度,对数值计算“算法多样化”加以再认识。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全美数学教师理事会制定的《美国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就对产生于问题情境的计算需求作了分析:事实上,并非所有的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之后都需要通过计算解决,就是需要计算,也存在多样化的计算方式可供选择。
综观整个义务教育的数学学习过程,口算和笔算,必然要从学习的主要对象退居为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这时,数值计算充其量是一种工具,只要结果准确即可,很少再顾及算法与过程。因为此时需要集中注意力于数学的其他方面。也就是说,在学习计算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各展所能,想到几种算法就交流几种算法,这对学生的发展有利。但经过练习巩固最终保留下来的,就应当是比较实用的算法,而不再是五花八门的、表现性的算法。
5.重视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和良好审题习惯的养成
审题能力是综合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一种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为依托,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应用题的审题过程就是要审清题目的情节内容和数量关系,使题目的条件、问题及其关系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印象,为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培养小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并形成较高的审题能力,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须有相当长的时间强化训练,几乎贯穿数学教学的始终。在开始的训练阶段,教师必须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一读题目,建立表象;二读题目,明确问题;三读题目,找出关键,并作记号。其难度主要体现在“在关键字词句下划上重点标记”这一要求。教师还可以时常出些“陷阱题”“刺激”学生,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审好题目的重要性,这一点比较容易做到。
备课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如果备课无效,教学就必然无效。
1.1备课要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
“课标”在具体课程目标中提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四个方面的数学课程目标。通过知识与技能、态度的结合,知识与情感的结合,以实现课程的总体目标。在基础教育中,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是课程标准向我们提出的新目标要求。因此,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除了“双基”目标外,还要注重:(1)每一节课都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习惯、方法的培养目标,落实这一主要目标比教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更重要。它体现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情感,最后才是一种结果。(2)每一节课都要重视数学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教学目标。这是因为学生虽然掌握数学知识,但不等于能够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更不等于学生相应的实践能力也同时得到发展。数学知识要转化成能力,必须经历相应的动手实践这一教学环节。
1.2备课要找准教学的切入点
“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因此,备课时教师要能想到以下几个问题:(1)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2)学生自己已经解决了什么?(3)学生还想知道什么?(4)想知道这些问题,学生是否能通过合作来解决?(5)哪些问题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6)哪些疑难问题还需要拓展与延伸等。把这些问题弄清楚了,也就明确了本节课中教学的切入点及要实现的教学目标。
1.3备课要树立新的课程理念
新的理念是什么?理念就是教学指导思想,先进的课程理念都来自于成功的教学实践。理念指导实践,实践孕育理念。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突出课标中提出的:(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2)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3)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在“预设”中给“生成”留足空间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要有弹性、要有留白。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动态的建构过程,这些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例如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由于学生经历了1~8的乘法口诀的学习,对于“9的乘法口诀”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归纳、总结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可采用自主探究和分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模式进行教学,把课堂教学中的大部分时间交由学生自主探索、自由讨论,教师仅仅负责从旁提点。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更深透地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与内在联系,而且能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从而使“四基”目标有机结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总之,教师要坚信:在预设时给学生多留一些空间,学生便会多还我们一分色彩。
3.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以训练为主线
再高明的游泳教练如果不把运动员放到水中游泳,那么训练就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同样,再高明的教师如果只靠自己滔滔不绝地讲课,就不会使学生学会学习。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树立一种训练意识,让学生在有效的训练中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要强化训练效果,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任何一个班级,学生的基础都会分为好中差三种情况,并且是呈阶梯状分布的。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发出的信息却是水平状态分布的,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那么教师发出的信息就不会与学生的思维产生共鸣,这样只会有一种结果——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只是昏昏欲睡,这怎么可能实现高效率呢?只有当教师把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的时候,教师再特别关注一下学习有困难的那一部分学生的时候,学生的思维与教师所发出的信息才有可能产生共鸣,只有这种共鸣不断产生、不断深化的时候,才有可能顺利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
4.加强计算基本功训练
初中数学教师对小学毕业生數值计算基本功的期望,第一是计算准确;第二是计算熟练,希望不假思索或稍加思索就能完成计算,这样便于将注意力投向数学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上。至于计算方法,只要确保准确,有利于提高速度即可。
因此,有必要从进一步学习需要的角度,对数值计算“算法多样化”加以再认识。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全美数学教师理事会制定的《美国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就对产生于问题情境的计算需求作了分析:事实上,并非所有的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之后都需要通过计算解决,就是需要计算,也存在多样化的计算方式可供选择。
综观整个义务教育的数学学习过程,口算和笔算,必然要从学习的主要对象退居为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这时,数值计算充其量是一种工具,只要结果准确即可,很少再顾及算法与过程。因为此时需要集中注意力于数学的其他方面。也就是说,在学习计算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各展所能,想到几种算法就交流几种算法,这对学生的发展有利。但经过练习巩固最终保留下来的,就应当是比较实用的算法,而不再是五花八门的、表现性的算法。
5.重视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和良好审题习惯的养成
审题能力是综合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一种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为依托,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应用题的审题过程就是要审清题目的情节内容和数量关系,使题目的条件、问题及其关系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印象,为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培养小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并形成较高的审题能力,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须有相当长的时间强化训练,几乎贯穿数学教学的始终。在开始的训练阶段,教师必须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一读题目,建立表象;二读题目,明确问题;三读题目,找出关键,并作记号。其难度主要体现在“在关键字词句下划上重点标记”这一要求。教师还可以时常出些“陷阱题”“刺激”学生,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审好题目的重要性,这一点比较容易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