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驱逐者”起步
创立于18世纪末的维克斯公司,其经营过程一直顺风顺水地发展着。公司的主营业务是造船业,在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大不列颠,这个领域的拓展自然能够保证公司的业绩稳健增长。在完成了相当程度的积累后,维克斯开始将触角伸向大型工程机械制造业,同样取得了成功。到了1897年,财大气粗的维克斯全盘接手经营不善的马克沁-诺登飞火炮和弹药公司,自此正式涉足军火制造业。
马克沁-诺登飞公司以其生产的马克沁机枪和小口径速射炮而一度享誉欧洲军火市场。维克斯将其收购后,很快便以原产品线为基础升级推出维克斯-马克沁机枪。这种弹带供弹式机枪一经出现就获得好评,自1912年起更成为英国陆军的制式装备之一。
那时,在席卷全欧的航空热潮影响下,维克斯公司也做起了自己的飞行梦,专门开设了生产线,准备打造硬式飞艇。然而维克斯的第一次航空梦却以失败收场,公司在1908年开始设计制造一艘外观华丽的硬式飞艇,等到它于1911年完工准备首航时,却在被拖离机棚后不久就遇到一场暴风的袭击而“分崩离析”。
不过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这次挫折并未浇灭维克斯高层跻身航空制造业的热情,公司转而从法国公司购买生产许可证,开始依样画葫芦地制造一些法国设计师的飞机作品。正是在这样的授权生产过程中,维克斯在设计和制造等环节上都积累了足够的经验,于是从1913年春天开始推出一系列自行设计的双翼机。
由于自身有武器制造方面的优势,维克斯的飞机设计从一开始就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在其他公司正纷纷研究无武装飞机的时候,维克斯一直在考虑能够用于“空中格斗”的机型。多种配备有不同武装的设计草案出现了,其中有一种最终被制造出来。
这种飞机采用发动机和螺旋桨在后的推进式动力布局,机身前部的座舱共设有3席,包括飞行员、观察员和机枪手各一名。其中机枪手位于最前方,负责操纵1门炮口从机头处伸出的37毫米半自动速射炮,这门火炮还具有一定的俯仰和方向射界,它发射1.5磅(约0.68千克)重的炮弹,机上最多可载弹50发。
当然在飞机上装武器的做法远非维克斯的首创,实际上最早将枪炮装到飞机上的做法始于何时已很难考证了。德国人尤勒在1910年7月23日就曾提交过在飞机上装机枪的专利申请,当年晚些时候的法国人也静态展出过1架装有1门37毫米海军炮的飞机,不过在英国这毕竟还算是新鲜事。维克斯将这种看似强大的飞机送去参加伦敦的航空展,虽然它从未升空(也许根本飞不起来),也从未发过一炮(很可能一发射就会把蒙皮扯裂),但却极受公众关注,参观者们昵称它为“驱逐者”。
“机枪大巴”现身
虽然“驱逐者”轰动一时,但这种在纤薄机身上搭载沉重火炮的做法最多只是个摆设,维克斯公司自己也很清楚这样的飞机未必实用,不过他们在武装型飞机上的探索仍在继续。具体而言便是搭载机枪的作战飞机,目的是能够“在空中击毁敌方的飞机”。
在设计师阿基巴尔德·洛的主持下,新方案一个接一个诞生。而这些新设计全都延用了“驱逐者”的基本机身布局,也就是前部短舱式机身加上后推进式动力布局,不过由三座改为两座。这一时期的维克斯飞机获得了EFB的型号前缀,这是“试验性作战双翼机”的首字母缩写,而装有火炮的那架“驱逐者”就成为EFB.1。
接下来,新推出的EFB.2于1913年11月26日首飞,它使用1台80马力(约59千瓦)发动机,配备1挺的7.7毫米维克斯-马克沁机枪。这架飞机是飞起来了,但是开局却和当年那艘维克斯飞艇一样不顺。返航时,EFB.2在接近一处海岸线时坠入海中。公司的报告称,“飞行员被长势茂盛的水草所误导,以为那里已经是平地而降了下去。”后来了解到的情况是,当这架飞机全速低空掠海飞行时,被一个带着水草的急浪迎头打上,水草缠满了座舱,致使飞行员操纵失误而跌落水面。
好在这架飞机受创不重,在经过修理后于1914年初参加了在范恩堡举行的一场航空展示。这架飞机同样引发了广泛关注,从机头伸出的那挺机枪令它显得威风凛凛,当地报纸称之为“第二代维克斯驱逐者”。这样布局的好处是在没有发明射击同步协调器之前,机枪可以直接向正前方射击而不会和螺旋桨发生冲突,这也是维克斯一直执著于后推进式动力布局的一个原因。
之后设计师洛对EFB.2的机翼加以改进,并将机枪备弹数量增加到300发,改进后的型号称为EFB.3。这种新飞机很快就在1914年春天的英国奥林匹亚航空与摩托展上现身。正是在这次大会上,有新闻记者第一次将维克斯推进式飞机称作“机枪大巴”,这一绰号取代了“驱逐者”,将被后续型号延用下去。
紧急从军
“试验性作战双翼机”的最后一型是增加了副翼的EFB.4。之后,维克斯“机枪大巴”的发展终于将“试验性”的E字母去掉,而直接以FB命名。以新的方式命名的第一种机型就是FB.5。FB.5同样保留了此前的后推进式布局,使用1台连接着1副双叶螺旋桨的100马力(约73.5千瓦)9缸星形发动机。不过对于机枪的位置进行了改动,不再从机头中穿出,而是移到了前座舱上方,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机枪更大范围的转动,以及为射手提供更加不受限制的视野。
此前,虽然维克斯不断推出的“驱逐者”和“机枪大巴”广受民众关注,但却一直没有得到军方的重视。实际上军方正在不同飞机上进行着加装不同机枪的尝试,其中尤以法尔芒F.20型飞机最被看好。皇家陆航第3中队中队长布鲁克·波普哈姆亲自充当过一回法尔芒飞机的机枪手,他觉得法尔芒的机枪设置要好于“机枪大巴”。
FB.5的调整机枪位置,或许正是对这种意见的回应,而这种飞机的推出也正逢其时。在1914年那个一战爆发前欧洲最后一个宁静的夏天里,英国军方正急迫地寻求任何可行的军机方案,而维克斯FB.5很快就在7月接受了军方安排的测试,那位操纵过法尔芒的波普哈姆就是三位试飞员之一。他觉得FB.5虽然升降舵有些小麻烦,但操纵顺畅,总体上“外观坚固做工精良”。在此情况下,陆航便在9月21日先行向维克斯订购6架试用。 第一架FB.5“机枪大巴”在1914年11月交付到陆航第6中队,此后军方少量增加订单,令该机的总产量达到224架。其中,维克斯本厂制造119架,法国达拉克公司从1915年夏天开始按照授权制造99架,丹麦另外制造了6架。
在生产和装备的同时,军方要求将机载武装由维克斯机枪换成同一口径的刘易斯机枪。主要原因是前者的弹带供弹方式在飞机上显得笨重而麻烦,而采用弹鼓供弹的刘易斯机枪就显得轻巧便捷一些。不过由于用于飞机的刘易斯机枪产能不足(到1915年5月才交付了285挺),前线的FB.5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还是使用维克斯机枪,直到1915年4月才开始陆续更换武器。
最初的表现
最早投入战斗的是机身编号664号的“机枪大巴”。1914年的圣诞节当天,由飞行员柴德逊和机枪手马丁操纵的这架飞机从英国东南沿海起飞,驱逐了1架试图飞近泰晤士河口的德国弗雷德里沙芬FF.29型水上飞机。
追逐中,“机枪大巴”的维克斯机枪发生卡壳,马丁只得用随身携带的一枝步枪开火,当时这枝步枪中只有9发白磷子弹,看起来那是为对付齐柏林飞艇而准备的。不管怎样,马丁取得了三分命中,但目标降低高度后快速逃逸了。数周后,有一具德国飞行员的尸体被冲到英国海岸,于是人们推测柴德逊的FB.5在圣诞那天是击落了来犯之敌。实际上,那架水上飞机后来安全地返回基地了。
第1架奔赴法国战场的“机枪大巴”是1621号,它在1915年2月2日到达驻法国北部的陆航第2中队,而飞行员也就是那位柴德逊。这架飞机不久后转入第16中队,却不幸在2月28日沦为第一架被敌人缴获的FB.5,柴德逊和他的机枪手桑德斯双双被擒。
第16中队这时有另外1架FB.5,在使用了一个月后交给了第5中队。后者是第一个拥有较多架“机枪大巴”的单位,到当年6月底在理论上拥有8架,实际只有3架堪用,不过第5中队的FB.5表现得非常活跃。
4月26日下午,第5中队的FB.5就有了最早的交战记录。在伊普雷斯以西,由吉尔莫尔和安德鲁斯操纵的1626号“机枪大巴”在2300米高度上发现了1架阿维亚蒂克双座机。吉尔莫尔当即降低高度准备攻击,当两者距离近至不足40米时,安德鲁斯却发现机枪卡壳了。德国飞机这时也发现了身后的敌机,俯冲逃离了。半小时后,1626号又发现了另一架德国飞机,这次德国人先发起攻击,而安德鲁斯在还击时又遇上了机枪卡壳!所幸德国人打了一会儿也就自行离开了。
到了5月9日,吉尔莫尔又经历了一次战斗。同是在伊普雷斯地区,他发现一架敌机正在比自己低的高度下实施对地扫射,便立即压低机头扑了过去。这回“机枪大巴”没有卡壳,机枪手苏特克里夫打出了48发子弹,敌机想以一个急剧俯冲动作脱离,但是中弹太多而旋转着坠向了地面。吉尔莫尔后来称敌机也有还击,“可能是用步枪或手枪打的。”看得出来,“机枪大巴”还是有自身的优势。
第二天,吉尔莫尔的队友阿克兰德也迎来了胜利。当时他和机枪手罗杰斯驾机在伊普雷斯和里尔之间巡航,罗杰斯向1架正在爬升中的双座敌机射击,敌方飞行员被直接打中,那架飞机一头撞向地面。
阿克兰德在5月27日还有另一次胜利。当时他驾驶1616号和苏特克里夫搭档,在这天傍晚时分和1架德国飞机发生交战。对手显然是用手机还击的,甚至还打中了“机枪大巴”的机翼和螺旋桨,不过这并无大碍,而FB.5的猛烈火力则把敌机打得坠入了树林。“机枪大巴”再一次占了上风。
整编中队到场
1915年7月25日,英国陆航第11中队开抵法国,这是英军中第一个专门以战斗机中队的名称编组的单位,并且是第一个清一色以维克斯FB.5为装备的中队。该部在到达法国时有8架“机枪大巴”,到7月底时增加到11架。
这时,维克斯飞机俨然扮演着颇为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在前线巡航,还是护卫本方的无武装飞机,它都显得得心应手。随着更多飞机的到来和更多胜利的取得,驻法国的第2联队在7月发给陆航总部的报告中称:“一个显著的事实是,自从维克斯飞机打下了几架敌机、FE.2飞机迫使一些敌机降在我方控制区之后,德国飞机便有意识地远离这两种机型了。”
不过也就在那时,一个可怕的对手出现了,那就是福克单翼机。但在7月28日,第11中队的李斯上尉驾驶着1649号FB.5,和机枪手哈格里夫斯合作打败了1架福克单翼机的进犯,而这也是该中队的第一次空战记录。
在一战期间,英国的航空部队总共只产生过19名维多利亚十字勋章得主,其中之一便是第11中队的飞行员吉尔伯特·因萨尔少尉。11月7日,他和机枪手唐纳德一道打下1架阿维亚蒂克飞机,之后被德军地面炮火打中而降到敌军后方,他连夜修补了被打漏的油箱,居然在第二天清晨驾驶着这架受伤的“机枪大巴”飞回了基地。
同样是在11月,第二个全部装备着FB.5的作战单位抵达法国,这就是陆航第18中队。“机枪大巴”在1915年的最后一次交战记录就属于这个中队。12月30日下午,飞行员提尔和机枪手麦基驾驶5619号机打跑了1架正在实施侦察的阿维亚蒂克飞机。
战争进行到这时,一度在技术上领先的维克斯FB.5已经显得风光不再了。不用说多种敌机的性能超过了它,光是其自身的机械故障就够让人烦的了。该机装备的“土地神”发动机是一种法国设计、但由英国本土工厂按照授权生产的发动机,而它在“机枪大巴”上造成了无休无止的麻烦。它不时发生故障,维修困难,而且零部件又供应不足。对此,这时已经晋升为第3联队联队长的波普哈姆不无挖苦地写道,“当一名飞行员驾驶维克斯飞机出击30次而遭遇22次迫降后,就不能不引起我的高度关注了。” 从猎人到猎物
进入1916年之后,FB.5的战场生存环境就愈加恶化了。一度概念领先的“机枪大巴”,在机载武器上已经落于人后,加之该机的速度和那时几乎所有的敌方主力战机相比都处于下风,一旦面临挑战时,就只有迎战这一条路,因此改进武器装备成为头等大事。各中队不得不自行动手增强武备,通行的做法是让机枪手带上1把李-恩菲尔德式步枪,而第18中队则尝试在前后座舱中间加装第2挺刘易斯机枪,这样理论上在需要时可以由两人机组中的任一人击发。
加装机枪的做法在其他中队也小有尝试,至少第5中队的5459号就做了如此改装。在年初的一次飞行中,该机由洛里安和鲁包克驾驶着同2架德国双座机交战,尽管最后机上的两挺机枪相继发生卡壳,鲁包克仍努力抢在武器故障前打下了1架敌机。他后来回忆道,“我拼命把手放在嘴里呵气,希望它们恢复生气,因为它们已经被冻僵了。”
维克斯公司也了解前线的情况,在1916年初推出了改进型的FB.9,但这种飞机的武装和动力等并无显著提高,军方少量订购的一批后来被直接当成了双座教练机。与此同时,那些在法国作战的“机枪大巴”逐渐由猎人变成了猎物。
1月12日,第11中队的肯普驾驶着5460号FB.5出击,结果被敌机射出的子弹打伤头部,当他不得不迫降到德军战线上时,发现自己的机枪手已经死了,他自己则成了俘虏。后来才知道,打下这架“机枪大巴”的乃是赫赫有名的德国王牌飞行员马克思·殷麦曼,这
是他个人的第8次空战胜利。
到了1916年3月,在法国指挥着陆航部队的特兰夏德少将向国内报告称:“维克斯战斗机现在的状况很糟,它已经无可救药地过时了。用一个小时才能爬升到2400米,而在那个高度上的速度超不过88千米/小时,也不可能指望它飞得更高了,所以把它用于侦察和巡航都不合适。建议是应该尽快用更好的机型来替换掉它们。”
换装不久后就开始了,最初是第5中队,接着是第11中队和第18中队等。各部接收的是FE.2b,这是另一种英国的后推进式战斗机。在战斗中被击落的最后1架“机枪大巴”应该是第11中队的5079号,它在4月23日的一次侦察任务中被一架德国飞机追击,最终迫降到阿腊斯地区束手就擒。赢得这次空战胜利的,仍然是那位殷麦曼,这是他个人的第14个战果。
虽然维克斯公司在一战期间不断努力开发了多种机型,但是FB.5却是其唯一正式装备了英军的机型,直到维克斯“维米”轰炸机出现,才算改变了这种尴尬的局面。不过,尽管在经历了一年多的服役后便悄然而退,维克斯FB.5却已经给德国飞行员们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在他们看来,“机枪大巴”就是英国后推进式飞机的代名词。因此当后来许多德国飞行员击落了DH.2和FE.2b这样的后推进式飞机后,都将战果申报为击落了“维克斯飞机”!
创立于18世纪末的维克斯公司,其经营过程一直顺风顺水地发展着。公司的主营业务是造船业,在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大不列颠,这个领域的拓展自然能够保证公司的业绩稳健增长。在完成了相当程度的积累后,维克斯开始将触角伸向大型工程机械制造业,同样取得了成功。到了1897年,财大气粗的维克斯全盘接手经营不善的马克沁-诺登飞火炮和弹药公司,自此正式涉足军火制造业。
马克沁-诺登飞公司以其生产的马克沁机枪和小口径速射炮而一度享誉欧洲军火市场。维克斯将其收购后,很快便以原产品线为基础升级推出维克斯-马克沁机枪。这种弹带供弹式机枪一经出现就获得好评,自1912年起更成为英国陆军的制式装备之一。
那时,在席卷全欧的航空热潮影响下,维克斯公司也做起了自己的飞行梦,专门开设了生产线,准备打造硬式飞艇。然而维克斯的第一次航空梦却以失败收场,公司在1908年开始设计制造一艘外观华丽的硬式飞艇,等到它于1911年完工准备首航时,却在被拖离机棚后不久就遇到一场暴风的袭击而“分崩离析”。
不过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这次挫折并未浇灭维克斯高层跻身航空制造业的热情,公司转而从法国公司购买生产许可证,开始依样画葫芦地制造一些法国设计师的飞机作品。正是在这样的授权生产过程中,维克斯在设计和制造等环节上都积累了足够的经验,于是从1913年春天开始推出一系列自行设计的双翼机。
由于自身有武器制造方面的优势,维克斯的飞机设计从一开始就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在其他公司正纷纷研究无武装飞机的时候,维克斯一直在考虑能够用于“空中格斗”的机型。多种配备有不同武装的设计草案出现了,其中有一种最终被制造出来。
这种飞机采用发动机和螺旋桨在后的推进式动力布局,机身前部的座舱共设有3席,包括飞行员、观察员和机枪手各一名。其中机枪手位于最前方,负责操纵1门炮口从机头处伸出的37毫米半自动速射炮,这门火炮还具有一定的俯仰和方向射界,它发射1.5磅(约0.68千克)重的炮弹,机上最多可载弹50发。
当然在飞机上装武器的做法远非维克斯的首创,实际上最早将枪炮装到飞机上的做法始于何时已很难考证了。德国人尤勒在1910年7月23日就曾提交过在飞机上装机枪的专利申请,当年晚些时候的法国人也静态展出过1架装有1门37毫米海军炮的飞机,不过在英国这毕竟还算是新鲜事。维克斯将这种看似强大的飞机送去参加伦敦的航空展,虽然它从未升空(也许根本飞不起来),也从未发过一炮(很可能一发射就会把蒙皮扯裂),但却极受公众关注,参观者们昵称它为“驱逐者”。
“机枪大巴”现身
虽然“驱逐者”轰动一时,但这种在纤薄机身上搭载沉重火炮的做法最多只是个摆设,维克斯公司自己也很清楚这样的飞机未必实用,不过他们在武装型飞机上的探索仍在继续。具体而言便是搭载机枪的作战飞机,目的是能够“在空中击毁敌方的飞机”。
在设计师阿基巴尔德·洛的主持下,新方案一个接一个诞生。而这些新设计全都延用了“驱逐者”的基本机身布局,也就是前部短舱式机身加上后推进式动力布局,不过由三座改为两座。这一时期的维克斯飞机获得了EFB的型号前缀,这是“试验性作战双翼机”的首字母缩写,而装有火炮的那架“驱逐者”就成为EFB.1。
接下来,新推出的EFB.2于1913年11月26日首飞,它使用1台80马力(约59千瓦)发动机,配备1挺的7.7毫米维克斯-马克沁机枪。这架飞机是飞起来了,但是开局却和当年那艘维克斯飞艇一样不顺。返航时,EFB.2在接近一处海岸线时坠入海中。公司的报告称,“飞行员被长势茂盛的水草所误导,以为那里已经是平地而降了下去。”后来了解到的情况是,当这架飞机全速低空掠海飞行时,被一个带着水草的急浪迎头打上,水草缠满了座舱,致使飞行员操纵失误而跌落水面。
好在这架飞机受创不重,在经过修理后于1914年初参加了在范恩堡举行的一场航空展示。这架飞机同样引发了广泛关注,从机头伸出的那挺机枪令它显得威风凛凛,当地报纸称之为“第二代维克斯驱逐者”。这样布局的好处是在没有发明射击同步协调器之前,机枪可以直接向正前方射击而不会和螺旋桨发生冲突,这也是维克斯一直执著于后推进式动力布局的一个原因。
之后设计师洛对EFB.2的机翼加以改进,并将机枪备弹数量增加到300发,改进后的型号称为EFB.3。这种新飞机很快就在1914年春天的英国奥林匹亚航空与摩托展上现身。正是在这次大会上,有新闻记者第一次将维克斯推进式飞机称作“机枪大巴”,这一绰号取代了“驱逐者”,将被后续型号延用下去。
紧急从军
“试验性作战双翼机”的最后一型是增加了副翼的EFB.4。之后,维克斯“机枪大巴”的发展终于将“试验性”的E字母去掉,而直接以FB命名。以新的方式命名的第一种机型就是FB.5。FB.5同样保留了此前的后推进式布局,使用1台连接着1副双叶螺旋桨的100马力(约73.5千瓦)9缸星形发动机。不过对于机枪的位置进行了改动,不再从机头中穿出,而是移到了前座舱上方,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机枪更大范围的转动,以及为射手提供更加不受限制的视野。
此前,虽然维克斯不断推出的“驱逐者”和“机枪大巴”广受民众关注,但却一直没有得到军方的重视。实际上军方正在不同飞机上进行着加装不同机枪的尝试,其中尤以法尔芒F.20型飞机最被看好。皇家陆航第3中队中队长布鲁克·波普哈姆亲自充当过一回法尔芒飞机的机枪手,他觉得法尔芒的机枪设置要好于“机枪大巴”。
FB.5的调整机枪位置,或许正是对这种意见的回应,而这种飞机的推出也正逢其时。在1914年那个一战爆发前欧洲最后一个宁静的夏天里,英国军方正急迫地寻求任何可行的军机方案,而维克斯FB.5很快就在7月接受了军方安排的测试,那位操纵过法尔芒的波普哈姆就是三位试飞员之一。他觉得FB.5虽然升降舵有些小麻烦,但操纵顺畅,总体上“外观坚固做工精良”。在此情况下,陆航便在9月21日先行向维克斯订购6架试用。 第一架FB.5“机枪大巴”在1914年11月交付到陆航第6中队,此后军方少量增加订单,令该机的总产量达到224架。其中,维克斯本厂制造119架,法国达拉克公司从1915年夏天开始按照授权制造99架,丹麦另外制造了6架。
在生产和装备的同时,军方要求将机载武装由维克斯机枪换成同一口径的刘易斯机枪。主要原因是前者的弹带供弹方式在飞机上显得笨重而麻烦,而采用弹鼓供弹的刘易斯机枪就显得轻巧便捷一些。不过由于用于飞机的刘易斯机枪产能不足(到1915年5月才交付了285挺),前线的FB.5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还是使用维克斯机枪,直到1915年4月才开始陆续更换武器。
最初的表现
最早投入战斗的是机身编号664号的“机枪大巴”。1914年的圣诞节当天,由飞行员柴德逊和机枪手马丁操纵的这架飞机从英国东南沿海起飞,驱逐了1架试图飞近泰晤士河口的德国弗雷德里沙芬FF.29型水上飞机。
追逐中,“机枪大巴”的维克斯机枪发生卡壳,马丁只得用随身携带的一枝步枪开火,当时这枝步枪中只有9发白磷子弹,看起来那是为对付齐柏林飞艇而准备的。不管怎样,马丁取得了三分命中,但目标降低高度后快速逃逸了。数周后,有一具德国飞行员的尸体被冲到英国海岸,于是人们推测柴德逊的FB.5在圣诞那天是击落了来犯之敌。实际上,那架水上飞机后来安全地返回基地了。
第1架奔赴法国战场的“机枪大巴”是1621号,它在1915年2月2日到达驻法国北部的陆航第2中队,而飞行员也就是那位柴德逊。这架飞机不久后转入第16中队,却不幸在2月28日沦为第一架被敌人缴获的FB.5,柴德逊和他的机枪手桑德斯双双被擒。
第16中队这时有另外1架FB.5,在使用了一个月后交给了第5中队。后者是第一个拥有较多架“机枪大巴”的单位,到当年6月底在理论上拥有8架,实际只有3架堪用,不过第5中队的FB.5表现得非常活跃。
4月26日下午,第5中队的FB.5就有了最早的交战记录。在伊普雷斯以西,由吉尔莫尔和安德鲁斯操纵的1626号“机枪大巴”在2300米高度上发现了1架阿维亚蒂克双座机。吉尔莫尔当即降低高度准备攻击,当两者距离近至不足40米时,安德鲁斯却发现机枪卡壳了。德国飞机这时也发现了身后的敌机,俯冲逃离了。半小时后,1626号又发现了另一架德国飞机,这次德国人先发起攻击,而安德鲁斯在还击时又遇上了机枪卡壳!所幸德国人打了一会儿也就自行离开了。
到了5月9日,吉尔莫尔又经历了一次战斗。同是在伊普雷斯地区,他发现一架敌机正在比自己低的高度下实施对地扫射,便立即压低机头扑了过去。这回“机枪大巴”没有卡壳,机枪手苏特克里夫打出了48发子弹,敌机想以一个急剧俯冲动作脱离,但是中弹太多而旋转着坠向了地面。吉尔莫尔后来称敌机也有还击,“可能是用步枪或手枪打的。”看得出来,“机枪大巴”还是有自身的优势。
第二天,吉尔莫尔的队友阿克兰德也迎来了胜利。当时他和机枪手罗杰斯驾机在伊普雷斯和里尔之间巡航,罗杰斯向1架正在爬升中的双座敌机射击,敌方飞行员被直接打中,那架飞机一头撞向地面。
阿克兰德在5月27日还有另一次胜利。当时他驾驶1616号和苏特克里夫搭档,在这天傍晚时分和1架德国飞机发生交战。对手显然是用手机还击的,甚至还打中了“机枪大巴”的机翼和螺旋桨,不过这并无大碍,而FB.5的猛烈火力则把敌机打得坠入了树林。“机枪大巴”再一次占了上风。
整编中队到场
1915年7月25日,英国陆航第11中队开抵法国,这是英军中第一个专门以战斗机中队的名称编组的单位,并且是第一个清一色以维克斯FB.5为装备的中队。该部在到达法国时有8架“机枪大巴”,到7月底时增加到11架。
这时,维克斯飞机俨然扮演着颇为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在前线巡航,还是护卫本方的无武装飞机,它都显得得心应手。随着更多飞机的到来和更多胜利的取得,驻法国的第2联队在7月发给陆航总部的报告中称:“一个显著的事实是,自从维克斯飞机打下了几架敌机、FE.2飞机迫使一些敌机降在我方控制区之后,德国飞机便有意识地远离这两种机型了。”
不过也就在那时,一个可怕的对手出现了,那就是福克单翼机。但在7月28日,第11中队的李斯上尉驾驶着1649号FB.5,和机枪手哈格里夫斯合作打败了1架福克单翼机的进犯,而这也是该中队的第一次空战记录。
在一战期间,英国的航空部队总共只产生过19名维多利亚十字勋章得主,其中之一便是第11中队的飞行员吉尔伯特·因萨尔少尉。11月7日,他和机枪手唐纳德一道打下1架阿维亚蒂克飞机,之后被德军地面炮火打中而降到敌军后方,他连夜修补了被打漏的油箱,居然在第二天清晨驾驶着这架受伤的“机枪大巴”飞回了基地。
同样是在11月,第二个全部装备着FB.5的作战单位抵达法国,这就是陆航第18中队。“机枪大巴”在1915年的最后一次交战记录就属于这个中队。12月30日下午,飞行员提尔和机枪手麦基驾驶5619号机打跑了1架正在实施侦察的阿维亚蒂克飞机。
战争进行到这时,一度在技术上领先的维克斯FB.5已经显得风光不再了。不用说多种敌机的性能超过了它,光是其自身的机械故障就够让人烦的了。该机装备的“土地神”发动机是一种法国设计、但由英国本土工厂按照授权生产的发动机,而它在“机枪大巴”上造成了无休无止的麻烦。它不时发生故障,维修困难,而且零部件又供应不足。对此,这时已经晋升为第3联队联队长的波普哈姆不无挖苦地写道,“当一名飞行员驾驶维克斯飞机出击30次而遭遇22次迫降后,就不能不引起我的高度关注了。” 从猎人到猎物
进入1916年之后,FB.5的战场生存环境就愈加恶化了。一度概念领先的“机枪大巴”,在机载武器上已经落于人后,加之该机的速度和那时几乎所有的敌方主力战机相比都处于下风,一旦面临挑战时,就只有迎战这一条路,因此改进武器装备成为头等大事。各中队不得不自行动手增强武备,通行的做法是让机枪手带上1把李-恩菲尔德式步枪,而第18中队则尝试在前后座舱中间加装第2挺刘易斯机枪,这样理论上在需要时可以由两人机组中的任一人击发。
加装机枪的做法在其他中队也小有尝试,至少第5中队的5459号就做了如此改装。在年初的一次飞行中,该机由洛里安和鲁包克驾驶着同2架德国双座机交战,尽管最后机上的两挺机枪相继发生卡壳,鲁包克仍努力抢在武器故障前打下了1架敌机。他后来回忆道,“我拼命把手放在嘴里呵气,希望它们恢复生气,因为它们已经被冻僵了。”
维克斯公司也了解前线的情况,在1916年初推出了改进型的FB.9,但这种飞机的武装和动力等并无显著提高,军方少量订购的一批后来被直接当成了双座教练机。与此同时,那些在法国作战的“机枪大巴”逐渐由猎人变成了猎物。
1月12日,第11中队的肯普驾驶着5460号FB.5出击,结果被敌机射出的子弹打伤头部,当他不得不迫降到德军战线上时,发现自己的机枪手已经死了,他自己则成了俘虏。后来才知道,打下这架“机枪大巴”的乃是赫赫有名的德国王牌飞行员马克思·殷麦曼,这
是他个人的第8次空战胜利。
到了1916年3月,在法国指挥着陆航部队的特兰夏德少将向国内报告称:“维克斯战斗机现在的状况很糟,它已经无可救药地过时了。用一个小时才能爬升到2400米,而在那个高度上的速度超不过88千米/小时,也不可能指望它飞得更高了,所以把它用于侦察和巡航都不合适。建议是应该尽快用更好的机型来替换掉它们。”
换装不久后就开始了,最初是第5中队,接着是第11中队和第18中队等。各部接收的是FE.2b,这是另一种英国的后推进式战斗机。在战斗中被击落的最后1架“机枪大巴”应该是第11中队的5079号,它在4月23日的一次侦察任务中被一架德国飞机追击,最终迫降到阿腊斯地区束手就擒。赢得这次空战胜利的,仍然是那位殷麦曼,这是他个人的第14个战果。
虽然维克斯公司在一战期间不断努力开发了多种机型,但是FB.5却是其唯一正式装备了英军的机型,直到维克斯“维米”轰炸机出现,才算改变了这种尴尬的局面。不过,尽管在经历了一年多的服役后便悄然而退,维克斯FB.5却已经给德国飞行员们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在他们看来,“机枪大巴”就是英国后推进式飞机的代名词。因此当后来许多德国飞行员击落了DH.2和FE.2b这样的后推进式飞机后,都将战果申报为击落了“维克斯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