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阶段,在开展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严重,课堂教学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致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这一教学理念下,无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教学更加无法面向全体学生,不利于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运用“分层”理念,保证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内容,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分层”理念教学的理论基础是依照学习金字塔理论,此理论最早为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提出,研究过程为使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来观察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后所掌握的知识。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在学习方法不同的情况下,学习一段时间后学生掌握的知识存在很大差异,运用“听讲”方式,一段时间后学生只掌握了5%~10%的知识;运用“图文并茂”方式,学生能够掌握20%~30%的知识;运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学生可以掌握60%的知识;运用“实际操作”的方式,学生可以掌握80%的知识[1]。理论研究可以看出,无论是个人学习还是学生被动学习,都无法实现学习效率最大化,而参与式学习及小组讨论学习能够极大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初中数学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内容,一定要保证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日后学习数学奠定良好基础。以往教学中,教师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在此教学环境下,教师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且学生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基础较差的学生会感到非常吃力。所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因材施教,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从而保证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每个学生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具有一定的优点,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包括学生的理解能力、认知能力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要充分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合理分层,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2]。运用“分层”理念进行教学,能够让每个学生自身能力都能得到相应的提升,从而有效实现教学目标,为学生日后奠定良好基础。
1.确定学生层次,明确学生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分层”理念,教师一定要全面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学生的学习态度、智力、理解能力、认知能力等,将学生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低层次。学生基础知识较差,学习热情不高,缺少一定的积极性,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二,中层次。学生基础知识一般,学习态度认真,具有积极性与主动性,但是学习能力较差,缺少一定的创新能力及发散思维。第三,高层次。学生基础知识牢固,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进行自主学习,有自己的想法。在对学生进行分层的过程中,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即可,应避免学生因为层次而产生不满情绪。另外,教师对学生的层次要及时进行调整,时刻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将学生进行分组,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效发散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将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3]。
2.课堂教学分层,挖掘学生潜力
教师在实际开展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分层”理念,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教学中,学生无法有效融入课堂教学中,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课堂教学分层能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从而提升初中课堂教学质量[4]。
例如,在教学函数知识点时,教师不仅要全面掌握教材知识,更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为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针对低层次学生,要注重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注重讲解函数定义以及性质,加深低层次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如变量、自变量、因变量等概念含义。针对中层次学生,在学生牢固掌握理论知识基础上,可以加强习题练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关系式。同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复杂的函数习题,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并且教师要进行一定的引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效率。针对高层次学生,教师可以不用浪费时间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上,可以直接为学生提供新颖、复杂、有挑战的习题,从而有效发散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课堂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层,然后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对学生学习知识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有效分层,充分挖掘学生潜力,促使低层次学生向中层次学生发展,促使中层次学生向高层次学生发展,不断提升高层次学生各方面能力。
3.练习阶段分层,营造良好气氛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学生进行练习,进行课后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最好的方法。但是,選择合理的课后练习方法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开展课后练习,从而全面提升学生能力[5]。
例如,在学习因式分解知识时,教师在为学生提供习题过程中,不能要求所有学生全部完成习题,要结合学生的自身能力,使学生根据自身掌握知识程度选择不同的习题。以往课堂学习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使学生养成习惯性思维,教师让做什么,学生便做什么,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学生在这种练习环境下,也无法真正掌握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不利于学生日后学习。因此,教师要在练习环节中,融入“分层”理念,为学生提供难度不同的习题,然后将选择权交给学生,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一环境下,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锻炼,提升各自的能力,并且能在很大程度上树立学生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主动融入学习中。
综上所述,初中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中,运用“分层”理念,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有效提升自身能力。因此,教师要积极运用“分层”理念,充分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合理分层,在课堂教学、练习环节中,有效实施分层教学,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日后学习数学奠定良好基础。
[1]张 贺.初中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法的实施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5(14):247-248.
[2]李 静.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探讨[J].求知导刊,2015(13):68.
[3]王林林.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4):120.
[4]张雪楠.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视界,2015(9).
[5]陈 敏.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学周刊,2014(33):44-45.
一、初中数学“分层”理念理论基础
“分层”理念教学的理论基础是依照学习金字塔理论,此理论最早为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提出,研究过程为使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来观察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后所掌握的知识。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在学习方法不同的情况下,学习一段时间后学生掌握的知识存在很大差异,运用“听讲”方式,一段时间后学生只掌握了5%~10%的知识;运用“图文并茂”方式,学生能够掌握20%~30%的知识;运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学生可以掌握60%的知识;运用“实际操作”的方式,学生可以掌握80%的知识[1]。理论研究可以看出,无论是个人学习还是学生被动学习,都无法实现学习效率最大化,而参与式学习及小组讨论学习能够极大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初中数学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内容,一定要保证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日后学习数学奠定良好基础。以往教学中,教师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在此教学环境下,教师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且学生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基础较差的学生会感到非常吃力。所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因材施教,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从而保证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二、初中数学“分层”理念教学的重要作用
每个学生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具有一定的优点,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包括学生的理解能力、认知能力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要充分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合理分层,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2]。运用“分层”理念进行教学,能够让每个学生自身能力都能得到相应的提升,从而有效实现教学目标,为学生日后奠定良好基础。
三、初中数学中“分层”理念的具体应用与设计
1.确定学生层次,明确学生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分层”理念,教师一定要全面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学生的学习态度、智力、理解能力、认知能力等,将学生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低层次。学生基础知识较差,学习热情不高,缺少一定的积极性,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二,中层次。学生基础知识一般,学习态度认真,具有积极性与主动性,但是学习能力较差,缺少一定的创新能力及发散思维。第三,高层次。学生基础知识牢固,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进行自主学习,有自己的想法。在对学生进行分层的过程中,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即可,应避免学生因为层次而产生不满情绪。另外,教师对学生的层次要及时进行调整,时刻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将学生进行分组,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效发散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将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3]。
2.课堂教学分层,挖掘学生潜力
教师在实际开展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分层”理念,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教学中,学生无法有效融入课堂教学中,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课堂教学分层能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从而提升初中课堂教学质量[4]。
例如,在教学函数知识点时,教师不仅要全面掌握教材知识,更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为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针对低层次学生,要注重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注重讲解函数定义以及性质,加深低层次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如变量、自变量、因变量等概念含义。针对中层次学生,在学生牢固掌握理论知识基础上,可以加强习题练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关系式。同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复杂的函数习题,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并且教师要进行一定的引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效率。针对高层次学生,教师可以不用浪费时间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上,可以直接为学生提供新颖、复杂、有挑战的习题,从而有效发散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课堂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层,然后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对学生学习知识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有效分层,充分挖掘学生潜力,促使低层次学生向中层次学生发展,促使中层次学生向高层次学生发展,不断提升高层次学生各方面能力。
3.练习阶段分层,营造良好气氛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学生进行练习,进行课后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最好的方法。但是,選择合理的课后练习方法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开展课后练习,从而全面提升学生能力[5]。
例如,在学习因式分解知识时,教师在为学生提供习题过程中,不能要求所有学生全部完成习题,要结合学生的自身能力,使学生根据自身掌握知识程度选择不同的习题。以往课堂学习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使学生养成习惯性思维,教师让做什么,学生便做什么,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学生在这种练习环境下,也无法真正掌握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不利于学生日后学习。因此,教师要在练习环节中,融入“分层”理念,为学生提供难度不同的习题,然后将选择权交给学生,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一环境下,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锻炼,提升各自的能力,并且能在很大程度上树立学生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主动融入学习中。
综上所述,初中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中,运用“分层”理念,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有效提升自身能力。因此,教师要积极运用“分层”理念,充分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合理分层,在课堂教学、练习环节中,有效实施分层教学,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日后学习数学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张 贺.初中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法的实施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5(14):247-248.
[2]李 静.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探讨[J].求知导刊,2015(13):68.
[3]王林林.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4):120.
[4]张雪楠.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视界,2015(9).
[5]陈 敏.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学周刊,2014(33):44-45.